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给你一片海阔天空 >

第9部分

给你一片海阔天空-第9部分

小说: 给你一片海阔天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华VS早稻田   

  光华的同学们在这个冬天都很忙碌,准备各个课程的课题研究和课堂介绍,还有期中考试;去一个个宣讲会递交简历,网上申请,寻找合适的实习,或是已经开始实习。我就像局外人,远远看着他们的热闹,无法参与。离开光华,才明白它种种的好,以及对我们的种种照顾,遗憾自己没有更好地珍惜。   

  这一年会错过些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是,我能够清楚我会得到什么,这就足够。一年之后回到光华,我再不是一年前的黄毛丫头,已经和她永远说再见了。   

  早稻田的学生也经常是西装革履的样子,他们也在大三的时候奔波于各个宣讲会之间,但是他们是为了找工作。他们的求职活动从大三就开始,基本上在大四上学期就能够定下来。原来,世界上所有大学生都一样,都会为了一个满意的工作付出自己的全部努力。看着他们忙碌认真的样子,我感到熟悉,不再那么格格不入。作为光华人,多多少少对世界上数得出名字的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和跨国集团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我能够在他们面前用好听的英语说起那些大家都熟悉的名字和相关的话题,在他们专心聆听的样子里我有一点点隐蔽的骄傲。这是光华在我身上刻下的印记,它让我能够在这里保持自信的样子。找工作之于光华人,似乎有特别的意义,近乎是一种事业,需要经营和经验。而富有挑战性和风险性的工作似乎是大家不言自明的追求。这是光华的性格中的一部分,它在每个光华人的身上,让人止不住想要去奋斗。   

  有人对我说羡慕,我才开始细细地想,光华给了我们一个施展的舞台,不知不觉看得更远,想得更多,在这里方知世界之大和世界之小。这一年,光华有多少人散到世界各地,一年之后他们回去,还给光华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光华就是这样保持活力,因为流水不腐。   

  在这里   

  怀念北京的暖气   

  怀念未名结冰的湖水   

  怀念光华午后的瞌睡   

  甚至怀念熄灯时的惊呼   

  总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回去啊   

  再见到亲爱的北大亲爱的光华   

  可是到临走的那一天   

  会不会遗憾没有再去某某地方坐上一个下午   

  没有再坐着地铁满东京地去嚣张   

  没有再去厨房做自己喜欢的饭菜   

  怀念图书馆高高的书架   

  怀念午后静静的时光   

  怀念东京的清晨   

  怀念各种点心   

  怀念早稻田   

  怀念自己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形容现在的我:努力生活,默默嚣张的光华人。   

  光华进行时   

  李姃夏,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就读的韩国留学生。         

▲虹桥▲书吧▲BOOK。  

第21节:光华 早大(3)         

  从1998年搬到中国至今,中国,尤其是北京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中国的风俗、人文、语言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成为了会说韩文的中国人。我很爱交流,但我希望交流范围不仅停留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而是成为连接韩国与中国的桥梁……从交流中互相学习,努力打造和谐、共同发展的和平东亚。而我,现在在北京大学努力为我的梦想实现第一步。   

  最初这本书的编辑提出写一篇关于〃留学生在光华的生活〃的文章时,我还打算以社团工作忙碌为借口推掉,因为首先在我脑海中呈现的是夹在华丽文藻之中丧失光芒的,如同白话文一样简单而又朴实的我的文章。不过身为留学生……光华管理学院不可缺少的一员,我感到有必要让社会了解到我们在北京大学的酸甜苦辣。因此,我不加掩饰地写下了我在光华和在北京大学这一大集体中的学习生活。   

  谈到在光华中学习,留学生们不禁会五官错位,大皱眉头,因为〃难〃字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光华学习的困难是在留学生中也出了名的;每次各院的留学生聚在一起诉说学习的困难之时,本来哭哭啼啼、悲号连绵不断的场面一有光华学生的出现就变得严肃,其他院系的同学在我们面前肃然起敬,拍拍肩膀,察察脸色,试图安慰我们。是什么让我们如此痛苦,辗转反侧呢?是常常被我们称为〃魔鬼〃的数学。由于在本国接受的教育不同,语言障碍,再加上超水平的教学,很是让我苦恼。解决这个难题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办法……如几个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请辅导老师等等,而我选择了〃问同学〃的办法。刚开始这种方法是很难行得通的,因为同学之间由于刚进大一而不熟悉,找不到可以问的对象。因此,我为了能向同学请教,天天在光华里自习,看到一个眼熟的同学,就抱着堆积如山的问题去问他们。有一大部分同学是很乐意帮助我,耐心地给对数学缺乏灵感的我讲述一遍,两遍,三遍……有很多跟我要好的朋友也是在我最困难之时向我伸出援助之手。   

  当然,亲爱的老师们也提供给我不少的帮助。我在光华学习的三个学期中有三位数学老师让我印象颇深: 教高等数学的李伟固老师,教线性代数的刘连生老师和教概率论基础的范培华老师。李老师是个个性很突出,我行我素的老师,眼看还像大学生的样子,其实是40多岁经验丰富的数学教授。他幽默风趣地给我们讲了很多数学家的故事,定理的发现以及民间数学家的经历,使平淡无味的数学课中多了些欢笑,让我们不再感到数学是那么的遥远。刘老师与李老师恰恰相反,是一位与时俱进的老教授,他用幻灯片讲授课程,用鼠标在画面上指指点点,这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新鲜的冲击。他还常常开玩笑说:〃来,哪位长得好看的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要是没有人回答,他就会说:〃看来长得最好看的是我自己,还是我来回答吧。〃他的幽默也延续到答疑时间,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使得我成为了他办公室的常客。至于范培华老师,是饱经风霜的老师,她坚信每个同学都有能力学好数学,并专门给留学生安排了答疑时间,成为了我们的辅导老师、心理医生。在没有她的课程的这学期,我也常常跑到她的办公室去聊天,叽叽喳喳地向老师讲起身边的故事。   

  读到这里,读者是不是误以为我们上的课只有数学了呢?当然不是,我们在一点一点地开始接受专业课程。每学期接触到的老师都富有各自的特点。光华像一个小丑的魔术盒,预测不到里面装着什么老师,什么学问,深不可测。而每次我们都被老师的魅力所吸引。像教微观经济学的周黎安老师与教宏观经济学的李其老师风格就大不相同。周老师身材不高,但一旦站到讲台上面就很威武,讲述一个个微观经济学定理时,学生像被黑洞吸引一般,不禁与老师同步,清楚地明白了它们。而李其老师洪亮的声音能引起光华以外的同学也来旁听,当他说相声般讲起自己悟出的人生道理时,课堂中充满同学们的爆笑声。我们在欢笑中接受老师的人生哲理。         

虹桥门户网。  

第22节:走进光华         

  除了课堂,充满我的生活的,是同学们。到中国后一直在北京生活的我,还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他们各种不同的口音传染给了我,使我讲出一口不知来历的中文。光华的同学是多彩多样的,他们在认真学习的同时还努力在北大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世界。   

  在光华,同学们互称对方〃牛人〃来夸赞对方,谦虚地对待自己。我有时会与同学们开玩笑说:光华是个牧场,养这么多牛在里面。我很庆幸与这些同学们一起交流与学习,在交流过程中寻找出自己的闪光点。   

  在忙碌的学习生活当中,我参加了社团的工作。在社团工作中我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感受到了其他同学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热爱。有时我在社团所做的事情会造成麻烦:如我与一位香港同学在广播台中做的〃厕所文化〃节目,由于题目〃不雅〃的缘故,受到了抨击,当天就在BBS上吵着上了十大话题。虽然此事使我的节目成为广播台台长的审批对象,但我不后悔讲出自己的想法,我仍然是社团中的调皮蛋。此外,热爱交流活动的我还参加了国际学生交流协会和中美商业交流协会。如果说前者使我参与到学校的广泛交流活动中去。后者则使我进一步了解到商业社会。通过请著名商业人士做讲座,中美学生之间进行商业交流,增加了我对专业的兴趣,使我更加关注商界。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我所理解的光华,还是有些难度的,我所要说的话太多太多了。一个人才济济的牧场?一方培养、展现自己能力的天地?霓虹灯般闪亮的令我们目不暇接的明星老师讲堂?也许一句话的确是不够形容。但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在这里寻找着梦想之路,光华也应为我们的存在而圆满;重要的是,光华不是完美的,而我们在不断地推动其进步;重要的是我,光华的一员,在跳着欢快进行时舞曲。   

  给你一片海阔天空   

  涂舜德,2003年从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为03级金融实验班一名学生。在金融学之外,修读了统计学的双学位,并在伦敦经济学院和美国曼隆学院交流学习,还曾参加斯坦福大学北大分校的项目。大学期间活跃于各种社团活动,与其他同学共同创建了北京大学中美商业交流协会和高校商学院中首个公益性组织……光华润灵爱心计划,并曾担任四个社团组织的会长及副会长。毕业后将前往华尔街某投资银行的香港办公室工作。   

  前 言   

  坐在从美国旧金山到北京的飞机上,心里琢磨着如何为光华岁月写一个精彩的开头。从小到大,我一直很羡慕那些拿起笔就能〃一泻千里〃的同学,而我的文章,却总是像一杯隔夜的白开水,枯燥而无味。坐在机舱里,实在想不出来如何一语惊人,就安慰自己说,既然是为光华写的,就写自己的最平凡真切的感受好了,如果有幸能够被读者读到的话,相信读者更加在意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走进光华   

  三年半过去了,我还依稀地记得自己当时走进北大校门,成为光华管理学院一名学生时懵懵懂懂、一无所知而又满怀希望的样子。   

  和很多同学不同,我是糊里糊涂进了光华的。高中的时候参加物理竞赛,全省前六名可以保送北京大学的物理学院,我最后是第七;后来北大物理学院在我们高中招收保送生,在二选一的情况下我又惨遭淘汰。被迫参加高考之余,我也对物理彻底失去了信心。当时在很多省份,只有高考的前三名才有可能进入光华;而在湖北省,应届毕业生则拼命往数学、电子、计算机等专业里挤。由于高考估分不高,我为了能够进入北大,当时就选了〃工商管理类〃(光华管理学院按照这个专业招生)这个专业。之后,又听说里面有一个〃金融试验班〃,全英文授课,高考状元可以直接进入,而其他的同学需要通过英语考试才能进入。虽然我从小就住在财经类高校的院子里,但是对于什么是金融,当时真的没有什么概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