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给你一片海阔天空 >

第12部分

给你一片海阔天空-第12部分

小说: 给你一片海阔天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虹桥▲书吧▲BOOK。▲  

第27节:依然在路上         

  结 语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这篇文章的基调有些混乱,有的地方比较光明,有些地方又比较黯淡。上面是我的一些思考,思考之后,还是应该不遗余力地去努力,思考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努力的方向,但不应该影响努力的程度。在光华管理学院学生会,通过参与光华润灵爱心计划,了解到了很多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由于各种原因,他们长年在贫困与疾病中挣扎。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精英,需要我们的努力,光华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的平台,我们更应该用宽阔的眼界来利用好这个平台,完成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提升。尽管现在的社会弥漫着功利的气氛,但是我想,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真诚而感恩地去面对周围的人,乐观、充实地过好每一天,所收获的,将远远超过所期冀的。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的境界吧。   

  大二的时候在〃光华人〃论坛上看到了03级金融硕士班的一位〃牛〃师兄发的一篇《少年心事当拿云……我的光华两年》的文章,当时突然发现自己在光华也待了快两年了,于是便已经萌生了写点什么的冲动。只是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毕竟当时才大二,在光华还有很多路要走,就又犹豫起来。当时我就预见到大四的时候再写这样的一篇文章,内容将会比较功利一些,在自己不自觉中,通篇就在谈出国、保研抑或工作。那样的一篇文章,虽然不能说是索然无味,但毕竟只能反映大学生活的一个侧面。对光华的印象,应该不限于我们最后得到了什么(尽管这个很重要),而应该包含在这里度过的每时每刻,经历的点点滴滴,于是,我这一篇文章便在一个不自主的功利基调和一个自主的不功利基调中挣扎。   

  如果现在只有自己一个人,我们往往能够冷静地想一想我们真正想要得到的是什么,然而,这样的状态是无法达到的。我们每时每刻生活在周围人的世界里,我们太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受到社会评价的影响,甚至受到自己虚荣心的影响。光华有太多优秀的师兄师姐,他们找到的一个又一个好工作,对我们的影响都是深入和持久的。回国之后,看着班上的同学一个个也找到了非常好的工作,在和他们分享成功之余,也感到了些许失落。我没有资格去评论任何拼命往投资银行、咨询公司里面挤所带来的功利性,因为自己最后也没有能够抵挡住投资银行的〃诱惑〃。我只是想说,一直很欣赏我们班同学的原因是和其他年级的同学比较,大家的价值观还比较的多元化,很多同学都在探询最适合自己的东西,而不是别人认为最好的东西。可是现在似乎这种多元化的价值观也在慢慢消失了。或许,这就是成功的集体背后的一点点遗憾吧。   

  依然在路上   

  罗佳媛,女,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02级本科生,06级研究生。2002年全国高考内蒙古自治区文科第一名。2003…2006年北京大学明德奖学金获得者,明德营主要成员。2003…2004年北京大学三好学生;2006年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2004…2005年北京大学〃校长基金〃学者,与项目伙伴合作的论文获〃校长基金优秀论文奖〃。2003…2004年第六届北京大学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团队负责人)。2005…2006年达夫斯国际领袖训练营(香港…北京…波士顿)参与者。2006年,汇丰…麦吉尔国际管理案例大赛第三名(团队负责人)。   

  从大四开始,就想写大学生活的〃回忆录〃,却始终没有动笔,大概是因为研究生的生活给了我一种错觉……大学还没有结束。我还是我,罗佳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的学生。我生活的主要内容仍然是读书学习、小组讨论和玩伴学友的欢声笑语,仍然是在这座光华楼里;所不同的是,我找寻和发现了光华里的一扇门,这扇门通向我明天的路。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28节:初入光华         

  初入光华   

  在五年前的高考中,敝人偶然发挥不错,获得了在北京大学选择专业的机会。当时北大在我所在的省区只招11个文科生。因为自己不知道选什么专业好,就报了元培计划实验班,但是在报到的当天,我改到了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原因是,我发现当年全国的高考状元中已经有10个投在光华金融系门下,这是何等有趣的情景啊!年轻的我,想到可能面对的挑战,只感到刺激和兴奋,于是迅速转到了光华,并期待着新生活的开始。   

  然而新生活并不像我想的那么顺利。我的学籍改在了光华,但宿舍却没能调整。只有上课的时候才能与班里同学相见,下课之后大家就〃作鸟兽散〃,整整一年的时间,我甚至都没能认全班里的同学,而班里认识我的人也不很多,甚至于开学初的数次集体活动,我都被遗忘了。被遗忘的郁闷、加上初到北大的背井离乡和举目无亲,让我苦恼了一小段时间,大概到中秋节。之后,我开始收拾心情,投入到〃非典型〃的大学生活中。   

  我进光华的这一年,是金融系本科实验班开办的第二年。所谓的实验班,是以培养适应未来学术研究人才为导向的,因此特别加强了英语和数学能力的训练,大一的全年,每天四个小时的英语课,每周有各种的数学课,以至于大家都开玩笑说我们不是金融系而是英语系或数学系的学生。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一下学期〃非典〃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临近五一,教学楼里空荡荡的,只有我们一个班还在上英语课。而平时的努力程度就更不用说了,人手一个应急灯是必不可少的,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宿舍楼到点熄灯的规定。光华的同学很多喜欢在寝室看书,而我则因为宿舍条件的限制,只能到图书馆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认识了不少朋友。   

  总的来说,大一的生活还是比较轻松的,除了有限的课程之外,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摆脱了高中时期种种束缚的我们,随心地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术、学生会、社团等等。这一年我参加了许多社团,爱心社、棒垒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认识了不少人,他们中的一些成了我大学四年的好朋友。但对我来说最有归属感的是〃明德〃,一个没有经过正式注册的〃地下〃社团。〃明德〃是北大众多奖学金中的一项,是由香港的爱国实业人士在1996年发起设立的,旨在奖励每年考进北大的高考状元和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金银牌得主,这些人从进入北大开始就自然成为〃明德〃成员,参加明德的各种活动。〃明德〃的宗旨是〃人助、自助、助人〃,活动是以促进成员相互了解、提高成员素质和开阔眼界为导向,〃明德〃的发起人期待着〃明德〃成员从〃明德〃收获见识、能力和友谊之后,能够在将来更好地回馈社会。〃明德〃成员来自北大各个院系,光华当然占据了不小的份额,记得第一次迎新活动就是由光华的两位学长主持的。在〃明德〃,我参加了很多有趣的活动,结识了许多给我巨大帮助的师兄师姐,认识了许多纯朴可爱的朋友,渐渐和他们走到一起,并负责了以后更多活动的实施,这是后话。   

  这一年里我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牛人〃,用来形容那些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实力突出、能力非凡、又取得骄人成就的人。〃牛人〃是一种生存状态,行走在校园里,时不时有人指点……看!那是某某某,是某某系的牛人,于是大家一边听着牛人的事迹,一边发出阵阵赞叹并投去羡慕的眼光。而在大家普遍仰慕着高年级的众多牛人的时候,我们班里也有不少同学初步显露出〃牛人〃的征兆,有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的,有钟情学术,乐于钻研的,有在社团中呼风唤雨的,还有做事特立独行、坚持个性和原则的。看上去,大家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和明确的生活内容,而我还在游走着,确实是游走着,不知道该集中精力做点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大一就在忙碌、闲散、小小的乐趣和迷糊里过去了。   

  打开一扇门   

  大二的时候,生活有了起色。首先是我终于搬回了光华的宿社区,并不是因为居住条件有多大差距,而是一种长久以来的归属感,使我心里莫名地踏实了很多。另一方面,自己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特别是光华的生活。我开始琢磨着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时,光华举办的案例比赛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这次比赛的目的是为2004年〃花旗集团国际案例大赛〃选拔参赛队伍。比赛的要求是四个人组成一队,在发给案例后的48小时内完成对案例的分析、提交分析结果、并且向评委作陈述和答辩。因为是第一届,所以报名相当踊跃,以至于最后,四个队为一组进行初赛,还共有四组之多。当时我和其他三名队员一组,拿到案例之后先各自看了一遍,跑到小西门的肯德基讨论了一上午,就有了思路,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写材料和做幻灯片,练习如何向评委陈述。第二天我们一大早跑到三教,找到一个最小的教室,等人走光了就关起门开始一遍一遍地演练,并且时不时也在窗外和楼道里看到来练习的同学们。         

◇欢◇迎访◇问◇。◇  

第29节:慢慢前进         

  正式的答辩在当天下午,其他参赛队都穿着正装,而我们队的三个女生却穿得粉嫩无比地出场了。面对评委,我们侃侃而谈,评委问的许多问题我们之前都经过了初步的思考,现场感觉还不错。答辩之后,所有的人都跑到一个大教室里等着结果,每组只有一个队能够进入复赛。当老师宣布我们队入围时,我还没有听清楚,就已经淹没在队友的欢呼声中了。那一刻,也许是我进入大学以来最开心的一刻……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付出的努力得到承认和回馈,这种感觉真是久违了。   

  在当晚,我们紧张激烈地准备,信心十足地答辩,并且最终获得了案例比赛的第二名。比赛结束后,我们用第二名的奖金在松林门口大吃了一顿,还破天荒地喝了啤酒庆祝胜利。大家大口地吃、畅快地笑,享受劳动的果实和成功的喜悦,那叫一个爽!   

  随着这次比赛而来的,是代表光华管理学院、或者说代表北京大学参加〃2004年花旗集团国际案例大赛〃的机会。这次比赛还使我体会到:好的朋友不但要平时开心地玩,更要能够一起开心做事。这也成为我以后交友和做事的重要原则之一。来北大快两年了,我重拾了自信,知道了当自己对一件事情感兴趣并且努力去做的时候就可以做得很好。   

  2004年10月,我和其他三名同学一起赴香港参加了〃2004年花旗集团国际案例大赛〃,我们在小组赛中排名第二,遗憾地没有进入决赛。但是作为我的第一次国际交流经验和第一次正式的团队合作,它还是带给了我足够多的收获……如何在团队中工作、如何面对压力、在国际交流中如何得体地表现自己和代表学校、对商业直觉(business sense)的培养、对企业经营的兴趣等等。全心地投入,就有全新的收获;抓住一个机会,就能为你打开一扇门。   

  慢慢前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