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刀-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纪录;1998年3月,危机波及韩国和日本。
由于中国实行外汇管制和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并非可自由兑换货币,没有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抛售压力,国际投机资本对人民币的直接攻击没有客观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风暴期间,美国和日本都希望人民币贬值。
贬值虽然能使国民经济1/3以上的出口产业会获得新的竞争力,但这意味着与中国竞争的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更加困难,而亚洲消费市场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人民币贬值对中国危害更大,因为贬值会减缓外资流入,加剧外汇流出,这将制约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还直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有可能造成人民币进一步贬值,再度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因此,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也是符合中国的长期利益的。
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极大程度上制止了国际资金将金融风暴的危机辐射到国内;稳定了当时亚洲人民的信心。
可见,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投机资本似乎在这次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呼风唤雨,取得了大量的投机利益,给东南亚国家带来了金融动荡甚至政权更迭。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说:“这个家伙(指索罗斯)来到我们的国家,一夜之间,使我们全国人民十几年的奋斗化为乌有。”泰国一银行行长差旺说:“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瞧着索罗斯这流氓强盗剥夺我们曾经拥有的财富。”
真的是索罗斯导演了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吗?
二、真的是索罗斯导演了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吗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出于冷战需要,美国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了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属区,给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被称为“亚洲四小龙”,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
70年代以来,包括泰国、印尼等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出口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了除了拉丁美洲之外的第二个新兴市场,成为新的资本输出尤其是过剩美元的集散地。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强国,其货币美元成了主要国际贸易和国际储备及投资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过度发行的美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加速流动。
所向披靡洗劫亚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4)
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使跨国公司的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对亚洲国家廉价土地和工资的巨大需求,美元直接投资大大增加。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亚洲“四小龙”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繁荣景气和乐观情绪弥漫于这些亚洲国家和地区中,何以不到半年,泰国货币就在量子基金的冲击下土崩瓦解,最后竟然波及日本和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韩国?
虽然马来西亚总理以及许多人把危机的根源归因于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游资的外汇投机,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这样看问题,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首先有其外部环境原因,也就是美元经济体的经济波动是其外因。
前面讲过,1979年下半年爆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油价飙升3倍,从每桶十几美元涨到近40美元。油价上涨使成本上升,市场需求萎缩,和其他国家一样,美国也经历了历时3年的经济危机。
当时美国里根政府借失业削减福利,削减工人工资,强硬打击*,同时削减税收,给企业以各种税收优惠,刺激企业投资;更为重要的是,里根政府大规模增加军费,增加国内需求。这两手相配合,终于使美国经济于1982年年底摆脱危机,走向历时8年的繁荣期。其原因有二,一是美元持续贬值使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降至低于西欧主要工业国的水平,使得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际竞争力。1985年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又严重地削弱了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其次,石油价格在1986年3月一度降到12美元每桶,除去高通货膨胀因素,这一价格已经接近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水平,降低了美国的通货膨胀率。
里根8年任期内,累计财政赤字达13382亿美元,平均每年达1672亿美元,是70年代财政赤字水平的近4倍。在此期间,美国国内消费市场极度繁荣,个人债务也急剧增长,股票价格在1980年到1989年间上涨了181%,美国利率也一路走低,1989年接近历史低点。
80年代的繁荣极不平衡而且酝酿着更大的危机,以美国1987年“黑色星期一”为代表的股市暴跌,又使美国陷入了90年代初的衰退。随后的IT泡沫又使美国进入了克林顿政府的长达10年的“非理性繁荣”。 1989—1994年美国长期维持25%左右的低利率,而当时亚洲等国家的利率是美国的2倍甚至更高。
于是,美国IT经济繁荣造成的大量获利资本纷纷进入拉丁美洲和亚洲新兴市场寻求分散投资和更高的利差套利机会。20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的投资银行,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投资银行,开始建立了在东南亚的金融服务垄断地位。有分析指出,在1991—2001 年期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中国台湾和泰国等六个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吸收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各大机构投资者在6个东南亚经济体所发行的金融工具的绝大部分。美国和欧洲的机构投资者占据了东南亚国外资本的50%以上的份额,同时日本的机构投资者有大约10%的份额。
以上是亚洲新兴国家大量美元投资的来源基础。
亚洲金融风暴的发生还有其重要的内因,这就是对美元依赖形成的经济脆弱性,使亚洲货币,成为美元刀的刀下鬼。
为了吸引外资,尤其是美元直接投资,以外向型即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导的亚洲各国,纷纷采取固定汇率制度盯住美元,这样外国直接投资在投资到期后就不会因为汇率波动承受汇率损失。 。 想看书来
所向披靡洗劫亚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5)
比如说,美元的投资人以相当高的利率放贷,在贷款到期时,他们还可以以固定汇率用当地货币换回美元,获得了稳定的利息收入;而美元汇率损失——如果汇率下跌,就是当地货币贬值,那他们就会损失,损失的大小取决于贬值幅度。
简言之,这些投资机构是在赌当地政府有能力维持住固定汇率。因此,固定汇率是吸引外资的必要条件。
为了获得更多的贸易盈余,亚洲各国又纷纷采取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汇率盯住美元,就是以货币贬值的办法取得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中国在90年代初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人民币从汇率改革前的1美元兑2元人民币贬值到1美元兑83元人民币。
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经济体就可以搭美元贬值的顺风车。以泰国为例,1984—1994年,由于美元对主要货币持续贬值,泰铢实际有效汇率大幅下降,提高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出口的快速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泰国经济发展。在此期间,泰国GDP以每年超过8%的速度增长,制造业出口年增长30%,制造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由36%上升到81%,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22%增加到29%;农业出口比重由477%下降到139%,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21%降为11%。
这就隐藏着一个巨大风险,就是当美元升值时,盯住美元的货币也会随之升值,那么如果其经济面支撑不了汇率的升值,或说强势,那么就是人为地高估其货币——就如同前文说过的19世纪40年代的英镑和1983年及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中反映的那样。
实际上,国际外汇市场1995年就出现了逆转。如前所述,1994年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由贬转升。由于美元持续、大幅度升值,泰铢实际有效汇率跟随美元不断走强,削弱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1996年泰国出口增长从1995年的24%下降到3%。出口下降导致泰国经常项目逆差迅速扩大。1995年泰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162亿美元,占GDP比率超过8%。
我们知道,经常账户是国家收支最重要的项目,经常项目逆差,就得借钱过日子。一般有两种借法。一是使本币贬值,降低本国商品的出口成本,从而增加出口盈余,以贸易盈余弥补经常项目赤字,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当然政府也可以实施出口补贴(比如出口退税等)增加盈余,但这会受到限制。固定汇率是吸引外国资金的必要条件,要降低汇率就要实行汇率自由浮动。这是一个矛盾。
还有一个直接的办法,就是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高利率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用资本项目盈余弥补经常项目逆差,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政策调整的前提条件是资本市场开放,即资本可以自由地流入、流出,而且,必须是流入大于流出,才会有资本项目盈余。
在盯住制度下,由于泰铢汇价被人为固定,失去了调节贸易差额和国际收支的功能,面对不断扩大的经常账户赤字,泰国政府实际上只能有一种选择,即加快资本市场开放步伐,通过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以及高利率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外资本流入。盯住制度与高利率政策的结合,使投机性资本可以实现无风险套利,这时,国外资本尤其是热钱大量涌入泰国。
外国私人资本1989年面向泰国的流出与流入分别在1000亿泰铢左右,1994年分别达到15000亿泰铢左右,4年间增加了十多倍。并且,在这些资本中,短期资本比例较大、增长较快,1995—1996年,非居民泰铢存款、企业短期美元借款、股票市场的国外投资等急剧增加。仅从对银行的债务余额看,1996年年底的701亿美元债务中就有652%为短期债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所向披靡洗劫亚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6)
资本的大量流入当然不是坏事,但如果没有办法锁定这些资本,使之更长久地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服务,那问题就严重了。短期资本显然更多的是投机资本。
在短期资本开始外流的情况下,泰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此时,需要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但是,为了维持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为了防止外资流出和为了抑制资产价格泡沫,泰国中央银行被迫继续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不断收紧银根,持续提高利率。1996年,泰国利率达到1325%,为当时亚洲国家和地区最高水平。
高利率政策使风雨飘摇的泰国经济雪上加霜,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高利率政策催生了泰国金融危机。高利率政策进一步抑制了投资和消费,加剧了经济衰退,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高利率加大了企业债务负担,迫使企业转而向国际金融市场寻求低成本筹资,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负债规模。1997年泰国外债达到90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50%,其中,短期外债占到了60%,仅1997年6月到1998年6月到期外债就高达450亿美元。
回到上面说的美元的升值。当美国的利率上升,趋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