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刀-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国分裂成西德和东德,苏联是出于冷战的世界霸权争夺战的需要,而美国,则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垄断的特殊地位,在与苏联的大国博弈中,充分显示出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成熟和远见。
特赛尔先生在另一个专栏中写道:
美国政府的最重要目标是推动美元贬值达到相当的程度,以促成美国的出口远远大于进口,从而为无限制的美国海外投资提供机动的空间,这不是什么秘密。
这可能有利于美国的出口型企业,但对美国的消费者不利。毕竟,这种形势需要的美元持续贬值将增加美国国民不必要的生活成本……但是,美国工业部门将有足够的外汇,来收购欧洲和亚洲最有利可图的和技术性的关键部门。实际上,这一直是过去三十年指引美国政策的目标,该政策在购买智利、英国和俄罗斯等国私有化的公共企业时达到顶峰。
正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冷战形势下的战争威胁和欧洲驻军的存在,使得美国找到了一条其他国家尤其是苏联不可能有的新的战略核武器——美元,得以形成了美国的金融霸权,为美国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的超级帝国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对于美国在1971前后几年的损人利己的美元政策,欧洲和日本都进行了有效反击。这在1973年逼迫马克和日元升值的战斗中一览无余。
当时,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关系,由于日本对美国日益增大的顺差,美日出现了1969年到1971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当时美国威胁要实行进口配额和征收10%关税,并要求日本实行浮动汇率。但是日本仍然坚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此举是为了防止美元单方面贬值而把日本推向出口竞争的不利地位。
但随着1971年尼克松访问中国,形势大变,日本很*受到了边缘化压力,就不得不放弃这一政策,顺应了美国的希望。尼克松访华事件,日本称为“尼克松冲击”,违背了日美同盟关系中“事先协商” 的原则,让日本有被欺骗的感觉。
刀剑出鞘1945年美元霸权(11)
最后结局就是,日元升值,默认美元贬值,美国也取消了10%的附加税。这次纺织品贸易争端,是两国以后不断的贸易摩擦的开端。除了贸易摩擦以外,美国也对日本的资本自由化程度不够要求表示强烈不满。
这些现象也说明,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两国的经济关系已经从从属转向竞争,日元成为美元的博弈对象,为1985年的美国逼迫日元升值埋下了伏笔。
同时,为了打击欧洲和制约中国,美国利用了1969年中苏关系破裂的重大事件,又与苏联走到了一起,提供信贷、出口小麦、技术合作、油田开发等等——这就是当时有名的,被后人认为是以亨利·基辛格所称的 “美苏共管”来威胁欧洲和亚洲的做法。也就是说,美国和苏联要联合起来对付各自的卫星国。显然,美日联盟对抗苏联的意义比以前有所减弱,这让西欧感到了压力,与欧洲的农业产品谈判最终也以欧洲的让步而告终……
这就是1973年货币战争的写照。恰如中国的三国演义:美国为魏,欧洲为蜀,日本为吴。三方各有天时、地利、人和,本来蜀国可以联吴抗曹,但被美国外争苏联和中国,内施分而治之,最终被各个击破。
最终在美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压迫下,对于美元贬值,各国均没有采取任何的贸易报复手段。在威胁从欧洲撤军时,西德政府不得不购买80多亿美元,支持对美元的汇率。法国也宣布力挺美元。日本在当年一年就投资34亿美元投资于美国国债,欧洲投资了136亿美元,其他地区投资5亿美元,以贸易盈余和美元储备为融资。同时,各国保持本国货币的高估,支持了贬值的美元。
至此,针对美元过度发行而贬值引发的,1973年史上规模最大一次全球抗议活动,因为缺乏协同作战和清晰的国家意志,最终以美元的胜利结束。
自那以后,因为害怕出现国际金融体系崩溃,欧洲、亚洲、欧佩克国家再也没有对美国的赤字政策和美元贬值进行过实质性对抗,也包括2008年的全球最大的金融危机。
值得一提的是,美元贬值导致当时的黄金价格高到每盎司100美元,但是美国却企图突然倾销其全部黄金储备到世界市场上去,妄图使黄金价格雪崩。
包括本书多次提到的货币学家弗里德曼就坚持,失去了流通货币功能的黄金将由于失去需求而跌至每盎司6美元。而21世纪的今天,黄金的价格已接近达到每盎司1000美元。
黄金作为通货,是人类数千年的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智慧结晶,黄金去货币化,是对全人类几千年的智慧的挑战,其结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对美国而言,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形成美元纸黄金的垄断,然后与黄金脱钩形成美元等于黄金的霸权;如果再能让黄金非货币化,就能彻底消除其他国家以黄金储备作为武器对付美元。这是美国长期的美元战略思路。
这时,美元战略正式成形,一直贯穿于21世纪,而今天中国就面临着当年欧洲和日本的一样的命运。
可以这样说,1973年的美元危机,实际是美元贬值导致的西欧主要是德法两国,以及日本反抗美元霸权的最全面也是最后一次对抗。
当然,由于美元的过度发行,也引起美国国内急剧的通货膨胀,随后爆发了1973—1975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这是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许多人却把它归因于1973年10月的爆发的石油危机。
依笔者看,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正是美国策动的,所谓经济危机后就会有一场战争,这是实现石油美元战略的第一步。战争使原油价格增长了近20倍,战争使石油美元化——“石油美元”变成了可能。 而且,其间对日益增长的美元外汇储备不断缩水深感愤怒的欧洲和日本,由于石油价格的暴涨,让能源匮乏的与美国竞争的这两大经济体,一下子觉得手中的美元其实不多,不得不乖乖地继续储存美元,以购进经济食粮石油。
于是,美元打败了黄金,控制了石油,控制了全球大部分的重要自然资源。美国提高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国家机器,与美元战略联合使用,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全球经济殖*动。
毋庸置疑,石油危机对美国越战时和战后的国内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人经历了战后没有的加油排队和数年的通货膨胀,1974年产生了“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1%,美国经济遇到1929年大崩溃以来的最大衰退。
格林斯潘在其*中说,“石油危机,严重地伤害了美国的信心和自尊”。
但是衰退是获取更大利益必须付出的成本。而且,美国人清楚地看到,这种国内危机正通过美元这个媒介,传递到全世界经济体中。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是黄金美元化的新现象。
于是,石油价格的波动、汇率武器、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如何传导,成了美元经济学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就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预演。
美国推行美元贬值和赤字财政的政策,并没有就此罢休。在接下来的1985年,逼近日本签署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随后90年代初克林顿政府抄底日元,最终*企图国际化的日元,是美元发动的不对称战争的又一个里程碑,日元成为美元刀下的又一个牺牲品。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小试锋芒猎杀日元—1985年“广场协议”(1)
一、现代版三国演义与日本
中国古代先哲荀子从农业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因为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而广为人知。
书中提到,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实际上,稍作分析即可看出,魏蜀吴三方都是兼具“天时、地利、人和”,只不过各有侧重。魏蜀吴三国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各具特色的综合实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然而到了三国后期,吴蜀两国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们败在失去“人和”。
三国演义中决定各国命运的有三大战役,分别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是袁(吴国)曹(魏国)两大强国之间的较量,是决定双方力量转变的战役。战争结果是袁绍仓皇带八百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后曹操北征乌桓消灭袁绍之子,并在秦皇岛碣石山上写下《观沧海》的名句。
但是官渡之战打破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神威。
后来发生的赤壁之战大家都很熟悉,诸葛亮舌战群儒,成功地联吴抗曹,打败魏国,三国鼎立。后人苏东坡则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的名句。
夷陵之战则是真正的“三国演义”。吴蜀为争夺荆州大打出手,魏军坐山观虎斗,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已率众向曹魏投降。 刘备败退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陆逊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次年四月,刘备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夷陵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局面有很大的影响。对蜀汉来说,则大损国力,基本上毁灭了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制定的宏伟战略蓝图。对东吴来说,虽然打赢了战争,但是却进一步损害了吴、蜀关系;从战略上看,亦打破了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可能,给日后吴蜀两国的先后覆灭埋下了伏笔。
1973年美国就是“挟美元以令诸侯”,对欧洲和日本两大经济体进行美元贬值、欧币和日元升值的货币战争。其中,利用苏中分裂,拉拢苏联制欧,造成“美苏共管”的强大政治压力,为了避免边缘化和战争危险,欧洲作出了让步;同时拉拢中国反制苏联,中美接触也制约了日本。而日本,虽然熟知中国的“三国演义”,却没有能与欧洲联手抗衡美国,在真正的金融战争中败北。
在当时全球经济危机和中苏关系破裂的大环境下,美国重新排列美中苏三角关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最终取得了1973年的货币战争的全面胜利。美国非常善于利用危机谋取利益,包括战争、恐怖袭击、经济危机以及重大国际事件,其中也不排除美国自己制造危机、输出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就是一例,这是后话。
对美国来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用美元猎杀单打独斗的日元,自然就是不费吹灰之力了。
我们应该了解的倒是日本是如何成为三国中的一国,以至于美国对这个亚洲盟国大动干戈的呢?
从1931年开始,日本政府通过以《重要产业统制法》为首的一系列经济统制法令,把工、农、金、贸等领域控制起来;又在各个部门中强行组织卡特尔和托拉斯(垄断组织),把中小企业置于财阀的控制之下。然后对各垄断企业发出大批军事订单,从1931 年到1936年,军事订单共达50亿日元之巨。在此期间,政府还投资10多亿元兴建、扩建和改组国营军事工业。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最大受益者是新老财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