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追求效果第一的管理 >

第3部分

追求效果第一的管理-第3部分

小说: 追求效果第一的管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智能的来源
  智能来源于三个方面:智商、学习、经验。
  智能——智商:
  学习的正解应该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准确地讲:人的一切获取信息、交换信息的活动,都是学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肤之所感……都是学习。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十之*没有大学学历,但他们“学习”所收获的东西,岂是大学几年可比的?在世界政治家群体里,“治国安民”的智能大都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从学校、书本里走出的政治家少之又少。
  在此方面,我们的误区很多也很严重,最典型的就是:学习等于读书,学习等于学校教育,学习就是听课……
  学习影响到获取及储存智能的结构和含量。
  智能——经验:
  什么是经验?《现代汉语大词典》给经验的定义是:作名词的时候是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作动词的时候是指“经历、体验”。我们这里的“经验”是指“经历和体验”,“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我们归为“学习”的范畴,“由实践得来的技能”我们纳入“技能”。
  经历:经过的历史过程。它有时长(时间长度)、环境、内容三个要素,“经历”的三要素:时长、环境、内容。比如“外资企业三年财务主管经历”,外资企业是环境、三年是时长、财务主管是内容。
  体验:通过亲身感受来认识事物,重在“认识事物”。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同样的体验可以带来不同的认识结果。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亲身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所以,经历相同的人绝不意味着有相同的体验,相同的体验也会导致不同的经验。看看现实,几乎所有的“招聘条件”都在错把经历当经验。“同等职位五年以上工作经验”、“两年以上外资企业工作经验”……里面的“经验”并非经验,指的不过是经历而已。而应聘成功后,工作需要的并不是经历而是经验,这时候才发现“招错了人”,检讨起来,描述招聘条件时已经潜伏着发生错误的可能。
  从本质上讲,经验也是学习的过程。但从对人能的影响来看,它与“学习”有着重大区别。学习就像是光合作用,产生“能”并储存“能”,而经验则像地质运动,既可以把含能的植物变成石油,也可能变成煤,还可能变成化石或消逝于无形。
  三、技能的来源
  《庖丁解牛》中记载的那位庖丁的解牛技能,是智能加上体能就可以解释的吗?神奇叫绝的微雕技能、一针中的的中医针灸技能、不留痕迹的字画修补技能……哪一样是智能与体能混合就可以解释的?现在,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声此起彼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里,大多数都属于技能的范畴,一些高超的“民间技能”已经失传或即将失传,现存的很多都到了需要政府出面拯救的境地。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把技能当成“技能”的结果,以为只要有智能和体能就可以了。
  技能来源于三个因素,智能、体能、“化合反应”。需要明白如下三点:
  1。 不是所有的智能都会进入技能;
  2。 不是所有的体能都对技能产生作用;
  3。 化合反应需要反应物,这里是指智能、体能;需要反应环境,这里指作业环境,包括工作内容、性质、组织文化等。有压力,是指工作任务和自我需要;有催化剂,是广义上的激励,包括获取更多报酬、享受工作乐趣、获得组织奖赏、实现自我价值等。在这样一个“化学反应”里,一些智能和一些体能凝结成为技能。人的工作内容常常可以细分为诸多项目,因此人可以生成多种类别的技能。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三能”的来源勾勒一个简单的模型:图2…3三能来源示意图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人能的结构(1)
一、人能的整体结构:人能立方一个正常的人,都是同时具备体能、智能、技能的,任何一能为0的人都是不存在的。脑死亡的人被称为“植物人”,其智能趋近于0或等于0,在以“脑死亡”为判断标准的国家里,已经把这类人视为死人。生活中那些能够治疗或最后康复的“植物人”,其实并非真正的植物人,他们的智能依然存在,只是智能活动被充分抑制的假象。三能同时为0的人只能是“死人”。
  所以,每个个体的人能结构都是一个“人能立方”:
  即使是最简单的、机械式的体力劳动,只要是由人来完成,一定伴随着智能和技能的释放。电影《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扮演的那个在流水线上拧螺钉的工人,表面上看根本不需要智能和技能,现在很多企业图2…4“人能立方”示意图
  都有机械手代替了,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但由“卓别林”这个人来干,他的智能、技能都在发生作用,不然,哪里会有那么多令人捧腹的笑料?机械手干的时候会有什么值得笑的呢?
  即使是坐着一动不动潜心思考的智能劳动,也一定需要体能与技能的配合。技能劳动更不用说了,因为技能离开了体能与智能根本就不存在了。
  因此,每个个体的人能结构的区别,不过是体能、智能、技能三者质、量差异变化的结果。由于这种差异,每个个体的“人能立方”的形状和体积都不一样。比如:
  不管这些“立方”的形状、体积如何,相互之间的匹配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智能很高的人,如果口不能言、手不能动,智能怎么做功?图2…5人能立方个体差异示意图近些年来,中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备受社会争议,“高分低能”的背后,起主导作用的能的含量不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的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比如,有智能但缺乏与之匹配的技能,这就出现了物理专业本科生害怕接电灯线、不会接电灯线的笑话。
  民间有句歇后语:“茶壶里煮汤圆——倒(道)不出来”,指的是头脑里有东西,但不能展示出来。对此,华为总裁任正非一语中的:“茶壶里煮汤圆,倒不出来的就不是汤圆。”冷静分析,“倒不出来”的那些人,汤圆(往往指智能)是实在有的,缺乏的就是匹配的技能或体能。即使是倒出来的汤圆,在壶里是一样的,倒出来后就千差万别,有的也变形得不配称为汤圆了。为什么?“三能”匹配出了问题。

人能的结构(2)
二、人能的存在状态:人能溶液——态度
  研究发现,不管是人能的存在,还是人能的释放,都不是纯净的状态,它溶解于“态度”之中。
  最好开发和利用的是“饱和溶液”,但由于人这种动物的特殊性,溶液增长快,溶质却增长慢,人们得到的大多是“不饱和溶液”。这种“不饱和状态”有一个变化多端的临界浓度,我们假定为X,见下图:
  那么,浓度低于X,这样的人就会好高骛远、自我感觉良好,“常常好心办坏事”的人都是这类人物,偏离X的距离越大,越难开发利用;浓度高于X至饱和状态之间,这样的人能有利于开发利用;当溶质多于溶剂的溶解能力,就会出现“沉淀”现象,沉淀的能在现有条图2…6人能溶液溶解度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件下是难以被开发利用的,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就是这类人的表现。一旦发现沉淀现象,组织要通过“加温、加压”等外在因素来提高“溶解度”(如图2…6)。
  影响X的变化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是工作内容、工作任务、作业环境、人际关系等。图2…7体能突出的人
  体能丰富、技能一般、智能较少,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个体态度就是一门心思想“当官”。结果怎么样?体能发挥受到抑制、技能也难以施展,不当官会郁闷,当了官则“能不从心”(如图2…7)。
  再比如这个技能突出的人(如图2…8):
  技能超群、体能较高、智能一般,如果他的态度是想做“管理者”,“管理智能溶液”浓度
不够,结果又会怎么样呢?图2…8技能突出的人
  现实中有一些管理者,自以为什么都行,明明是从事以管理智能浓度见长的工作,偏偏要对技能工作指手画脚;明明自己以行政管理智能浓度而处于管理岗位,偏偏要对自己智能浓度不够的财务管理说三道四……这些,都是没有理解“人能态度溶液”浓度的表现。
  三、人能结构的变化:万维魔方
  体能、智能、技能,都可以细分出若干种细小的分支类别。任何人从事任何工作,都不是使用所有的体能、智能、技能,而是根据工作内容,使用一个“人能组合”:细分后的某些类体能、某些类智能、某些类技能的临时组合。
  当转动“魔方”,在某特定方位获得了人能魔方最精彩的图像,这个方位,就是人的“核心能力方位”。“无能”的教授
  假如让某大学物理学教授去农村劳动,老农一定会说:“连使牛耕田都不会,居然当了大学教授,简直不像话。”案例分析:从表面看,我们完全可以指责老农的无知,但从深层次看,老农并没错,因为教授展现的是其“人能魔方”最灰暗的一面,他既没有使牛耕田的智能,也没有相关技能,体能也不一定匹配,从“三能”结构的这个特定角度去看,教授确实是“不像话”的。转动一下魔方,从他物理学的智能、讲授的技能、演示的体能以及“三能”的匹配方位,我们就看到了他精彩的一面。武汉市有一个“弱智儿童”名叫舟舟,偶然发现了“音乐指挥”的特定角度的精彩,便成为了大名鼎鼎的“弱智指挥家”。转动魔方,从听觉角度去看盲人,其精彩程度往往胜过正常人。“天生一人,必有其能”,任何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精彩面,区别只在是否找到那个特定的方位而已。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人能资源特性(1)
一、自己管理自己——我控定律“人能资源”只服从一个人的控制,这个人就是拥有人能的个体自己——我。外界所有对人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都是通过个体自己控制而实现的。
  在有氧环境里,划着火柴就可以点燃汽油,热能就能释放。人不一样,他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他自己不愿意“燃烧”的时候,你划一万根火柴也不能让它释放能量。
  自然资源听候人类的调遣,人能资源则不同,它只听从其拥有者的调遣。释放时机、释放多少、释放什么、释放时长等都是个体“我”说了算。管理活动中,看起来好像管理者可以开发利用,其实都是个体的“我”根据选择后,主观“愿意”的结果。英雄与叛徒
  影响中国几代人的长篇小说《红岩》,里面有个江姐,有个甫志高,起初两人都是革命者。在被捕以后,江姐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而大义凛然,忍受着辣椒水、老虎凳种种非人的折磨而始终保守组织秘密,最后被敌人残酷杀害。甫志高被捕之初也并未立即叛变,但经受不住威胁与利诱,最后沦为敌人的帮凶。案例分析:敌人希望从被捕者的口中获得更多信息,实际就是需要被捕者释放人能为其做有用功。江姐主观不愿意,即使最后杀害她,敌人也没有获得她的人能、人力、人功。甫志高不是天生的叛徒,在没有被抓之前,其人能也为自己的组织释放并做功,被捕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