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秘境2:48段重新发现北京的旅程-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玉河:胡同里面有条河
现在的南锣鼓巷,可谓名扬中外,成了小资聚集的场所。每天巷子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但如果直径奔西,穿过雨儿胡同,就可以看到一处难得的闹中取静之所。只见一条小河从胡同旁静静流过,河两岸种植着古槐、高柳、苍松翠柏,不时有太湖巨石点缀在花草之间。往河里看,菖蒲、芦苇生长茂盛,一些盆栽荷花也点缀其间,形成了一道在北京难得一见的水乡风光。这就是在北京地图上消失五十年后,又重见天日的玉河水系。
如今呈现在眼前的这条水系,只是古老玉河的一小部分。在历史上,这条玉河是什刹海前海之水东流,穿过今天地安门大街上的万宁桥,沿着弧形的河道奔着东南一路扎下去,再穿过东不压桥和地安门东大街进入皇城。然后一直奔南,经过今天的北河沿、南河沿大街,再过东长安街,沿正义路出城墙水关注入护城河。明清两代,因为这条河水源自玉泉山,系皇家御用,因此称为玉河。
如今在玉河遗址公园的南端,还矗立着历史考古学家徐苹芳题写的“通惠河玉河遗址”石碑。原来除了皇家御用,这条河另一个显赫身份是皇家元代通惠河的北段,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别看修复后的玉河只有三四米宽,其实在元代,这里是可以行走粮船的河道。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潺潺,绵延数里,绝对是达官显贵夏季消暑的好去处。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因为长期战乱,年久失修,玉河已基本断流。两岸杂草丛生,蚊蝇滋生,当年风光的水乡,成了一条臭沟。1954年,北京市政府将这段玉河完全变成暗沟,万宁桥也一起被埋进地下。所以大部分北京人都没有见过这条神秘的河流。直到2009年,这段玉河通过暗渠改明沟的方式,才得以再次与世人见面。
这次重修,著名的东不压桥再次出现在玉河之上。这座桥位于地安门东大街的北侧,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单孔石拱桥。因为位于地安门以东,且皇城墙没有从其上跨过,因此得了这么个奇怪的名字。这座桥与通惠河同龄,也是建于元代。此次挖掘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东不压桥桥面虽为元代砖石,但桥基却为一水儿的明代城砖。专家推测,应该是明朝时,这座桥梁曾大修,换过基石,才会出现如今这样明显的混搭特点。据附近老住户说,东不压桥桥孔龙门券上石雕的龙首十分精美,20世纪50年代拆除时,不少老百姓都来围观。这次修缮,也专门增修了券脸,桥上还加装了精美的玉石栏杆,成为玉河上一道重要风景。
东不压桥路北,还有一座小巧别致的四合院。这便是清代古刹玉河庵。从《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看,庵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曾经有房十五间,佛像六十余尊,是一座小庙。据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出售治疗风湿的药膏,不少来玉河游玩消夏的人,都会进庙求药。如今小庙保存完好,山门西侧还立着青石碑一座,两进院落均有正殿三间和东西配殿。
荷花市场:消夏首选地 官民一家欢
荷花市场:消夏首选地官民一家欢
玉河本是皇家水系之一,明清两代是达官显贵专用的消夏场所。但随着清朝的灭亡,玉河失去了至尊无上的政治地位。进入民国后,逐渐荒废。但在它的上游,却有一处消夏场所,如火如荼发展起来,这便是什刹海畔的荷花市场。
每年农历五到七月,正是北京酷暑之时,但同时也是什刹海畔荷花盛开的时候。片片荷叶,阵阵清香,引得无数百姓到此消遣。一些有头脑的小商贩,利用什刹海出产的莲藕、莲子、菱角等河鲜,做成冰镇甜品,推车贩卖,渐渐形成一个热闹的消夏市场。到了清末,荷花市场已逐渐成型。
那时候老北京人消夏纳凉的好去处,主要集中在荷花市场、葡萄园、菱角坑和二闸,这几个地方也被合称为“四胜”,其中又以荷花市场最出名。曾任北洋政府大理院院长、修订法律馆总裁的余棨昌,在《古都变迁纪略》中写道:“十刹前海,万柳沿堤,风景绝胜,昔为夏日游客载酒嬉游之地”“昔日荷花最盛,为消夏第一胜地”。由此可见,当时的荷花市场,还是人气颇高的商圈。。19zs。
不光是平民,当年来荷花市场消夏的大人物也不在少数。比如住在什刹海畔的前清摄政王载沣,常到荷花市场的小西湖茶馆喝茶;京剧名票溥侗、国画家溥心畬都是前清宗室,但也常到荷花市场转转,与民同乐。至于孔祥熙、梅兰芳、王瑶卿等各界要人,更是经常出入这里。直到1950年,荷花市场彻底停办。如今的荷花市场,贩卖吃食的小贩早被各种特色餐厅和酒吧代替,但在水边修建雅座的习惯,却保留至今。
那寺:从庙堂之高到庙会之喧
护国寺街:皇家场子的戏剧人生
那寺:从庙堂之高到庙会之喧
中国美学讲究一个对称,崇佛的元代统治者为达到“护国”的效果,在大都城心脏地带一修就是俩。西城这个叫做护国隆善寺,东城那个叫护国隆福寺,可不知怎的,叫来叫去,护国寺就成了西城的专属,“隆善”的大名反而没人提了;东城护国隆福寺则正相反,叫响的是后面的“隆福”二字,而这一叫就是七百多年。
直到清朝,护国寺的地位才被后起之秀拈花寺、白塔寺等取代。但护国寺却没有从此一蹶不振,而是完成了从庙堂到江湖的华丽转身。直到解放初期,赶庙会最热闹的地儿还属护国寺和隆福寺。
据一位年轻时常逛庙会的老人回忆,民国年间的护国寺是这样的:山门两侧多是出售日用杂品、竹柳制品的摊子,山门甬道两侧是玉器摊位。“新街口、什刹海一代旗人多,好这口儿,他们来正方便了。天王殿以里院子宽敞,摊位更多,什么卖绸缎布匹的、卖南纸文具的、卖古玩字画的一应俱全。有时市面上买不到的孤本、珍本,常能在这里觅到踪影,而且价钱合适。因此文人墨客都爱上这儿来。”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取消了庙会,护国寺也日趋由热变冷。如今的护国寺,只剩下历经七百年风雨仍岿然不动的金刚殿,见证着这条胡同昔日的尊贵与繁华。
瓷器:枕头成了馆中宝
瓷器:枕头成了馆中宝
馆中收藏的瓷器不少,约有五六十件。论辈分,有唐代邢窑的白釉碗;论体积,有半米多高的清顺治青花四美十六字图罐;论格调,有明成化青花高士图罐。但要说镇馆之宝,还要属两个枕头。
这两件枕头的材质是硬邦邦的陶瓷。其中一件为金代磁州窑白地黑彩婴戏图枕,出土于香山植物园。这个枕头成椭圆形,除去地面露胎外,瓷枕其余部位均涂有一层厚厚的化妆土,并略施薄釉,通体洁白通透。枕面有如意型开光,当中绘有一幅婴儿嬉戏的图画。画中的儿童虎头虎脑,梳着“冲天撅”的发髻,身穿团花开衫,一看就是有钱人家的小少爷。枕头底部还有“张家造”竖写楷书阳文戳记,相当于古代的广告logo。在如今出土的瓷枕中,有“张家造”“王家造”“赵家造”等众多品牌,其中以“张家造”的瓷枕最为流行,可见海淀博物馆收藏的这块瓷枕还是当时的名牌产品呢。4米4花4书4库4 ;http://www。7mihua。com
就在“张家造”瓷枕的旁边,还陈列着一块通体碧绿的枕头,它的学名叫绿釉刻花瓷枕,是金代北方民窑的精品。说起它的出土,还有一段故事。早在1982年,海淀文管所的老所长焦雄先生在四季青做文物普查时,发现一户老乡家的窗台上放着几个白色的小瓷瓶,走近一看大吃一惊,这分明是金代定窑的瓷器。细问之下得知,原来在1945年侵华日军曾经在这户老乡家挖防空洞,战后老乡在防空洞中的一块石板下发现了一些瓷器,就拿来使用。其实那块大石板是一方墓志,老乡无意间发现了一座金代古墓。后来文管所收回了那些文物,并奖励这位老乡六十元钱。没想到这位老乡运气真好,三年后挖渗水井时竟然又挖到一处古墓,有了文物意识的他马上通知了文管所,文物工作者在墓中挖出了金代瓷器二十余件,其中就包括眼前这块珍贵的绿釉瓷枕。
文物收集趣闻多
文物收集趣闻多
海淀博物馆中的这些文物,都是出土于京西,不少文物的背后都有着曲折的身世。青铜器一直是海淀馆收藏中的弱项,因此这里的北宋“大晟”青铜钟就显得更为珍贵。1986年香山南面的万安山南坡修筑消防车道,推土机推倒一处古庙遗址时,突然从土层中滚下一个泥球,工人觉得奇观,搬起来一看,里面竟然裹着一口铜钟。那时的文物市场还不成熟,一个胆大的工人将泥球装在破旧的绿色军挎包里,直奔琉璃厂问价。说来也巧,就在工人走到北京文物商店大门的一瞬间,背包带突然间绷断,铜钟重重地摔在了石阶上。巨大的动静引来了文物商店工作人员,惊慌失措的工人说出了准备贩卖出土文物的打算。文物商店马上连人带钟全部扣下,并报告了相关部门,这口北宋的编钟这才得以保留,而没有流入文物市场。┊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有的文物身世曲折,有的文物出土的地点则十分有趣。海淀馆中有一件乾隆朝“事事如意”玉摆件,设计精巧,用料讲究,一看便是皇宫陈设的珍玩。它是1999年出土在海淀上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迷笛音乐学院内。而它既不是埋藏于墓葬中,也非隐身窖藏内,而是挖下水道的工人师傅在距离地表不足一米的土层内发现的。同时还出土了一件“大清乾隆年制”款铜胎珐琅锦地开光西洋人物撇口尊,也是皇宫珍品。鉴于出土地点距离圆明园不远,因此专家推测这两件宫廷旧藏很有可能是当年圆明园遭劫后被带出园子,匆忙埋于地表的。放眼京西各处,还指不定有多少宝藏埋藏于地下呢。
丁家三进院:悠幽鳌拜府
丁家三进院:悠幽鳌拜府
与整个胡同名人故居“东理西文”格局最完美衔接的,当属位于胡同中段45号院的丁西林故居。丁老既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先驱、北大物理系的首任系主任,又是中国喜剧之父,还是五笔编码法的发明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恰是一位学贯文理、“德赛”兼容的大家。
丁宅现在的主人是丁西林的长孙女丁桥。幸运的是,她还邀请我们参观了这座三进宅院。“别看这个三进院子不大,却是清初名臣鳌拜的宅邸,至今已有四百年了。”1957年,丁桥就出生在这所宅院里,她介绍,“地震时很多上百年的房子都倒塌了,但我家的这座四百年老宅到现在只是有点倾斜而已。”
2米2花2书2库2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