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加法 做减法-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讲,做强才是根本,做大不过是做强的多种途径之一。一个企业最终能否做大,要受很多条件制约。而一个强大的企业,必然会逐步发展到比较合适的规模。至于这个规模有多大,是由企业所在的行业特性以及企业本身在行业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说过:虽然近两年来中央企业无论在销售收入还是利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批企业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但要切实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大虽重要,做强更关键。
作为企业,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把握规律,才能最终取得成功。不去努力做实实在在的基础工作,反而会失去发展良机。
做久、做大和做强的统一
企业的成长应当是做久、做大和做强三个过程的统一。
其中,做久是企业成长首要的和根本的目标,即实现基业长青的目的,做大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外在变化,而做强则是企业内在的质的变化。
因此,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做大必须以做强为基础,脱离做强片面追求做大,即使取得一时的成功,也是建在沙滩上的城堡,最终会分崩离析。只有把做大和做强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实现企业持续成长,达到基业长青的目标。
企业的成长,规模大小并不是问题的实质。现在大多数企业看重市场份额以及行业地位,热衷把企业做大,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商业规则:提高赢利水平才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做大只不过是手段。
二、做久、做大和做强(3)
企业成长的实质是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累企业成长的动能,并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地实现从小到大的发展。因此,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为了做大而做大,而应当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根本目标。
对于真正的企业家来说,脚踏实地地做好主导产业,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更能体现企业家精神。迅速做大做强只能是一句励志的口号,而不应该是企业战略。
我的宗旨一向是逐步稳健发展,既不要靠耸人听闻的利润,也不要在市场不景气时,突然有资金周转不灵的威胁。
——包玉刚
三、核心竞争力与核心业务(1)
企业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知进知退,使有限的资源聚集于核心业务,才能做强、做大、做久。遗憾的是,中国企业普遍反映出“惜退”的倾向,进入的决策易行,退出的决心难下。事实上,确定退——不做什么,往往比确定进——做什么更重要、更需要智慧。
按照郎咸平教授的统计,在世界500强靠前的企业中,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只有通用一家,其他都是专注做自己的核心产业。
另据统计数据表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大企业进入的行业是43个。到了90年代,一个大企业进入的行业只有12个,进入的行业越来越少。
杰克·韦尔奇说过,我对通用的最大贡献,是拒绝了至少1000次的投资机会。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形成、强化、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任何一个企业孜孜以求的。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握紧拳头,集中有限的火力,专攻一点,不断创新,使自己的企业在这一方面始终走在前列,带着这一领域持续向前发展,提高该领域的进入门槛,有效阻挡竞争对手的进入。
英特尔的芯片、微软的操作系统、戴尔的直销模式等,无不是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强化而始终走在最前列,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反观国内,很多企业选择的是盲目跟风,什么赚钱干什么,使得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领域过多过滥,并不适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移。
在这方面,无数的失败案例足以使人警醒,就拿最典型的来说,中国有巨人,韩国有大宇。
巨人集团当初在汉字处理软件领域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后来转向医药保健和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其在汉字处理软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转移,最终因多元化经营分散核心竞争力而陷入泥潭,使巨人集团一夜倒塌。
韩国的大宇集团给人的教训也应该是足够深刻的。其拥有上百亿美元的资产,横跨123个行业,创造了超级规模的奇迹,而其经营中根本不考虑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转移的适合性。这样企业不垮才是奇迹。
企业没有核心业务,就不会有核心竞争能力;没有核心竞争能力,就根本谈不上做多元化的选择。在这个战略逻辑前提下,西方经济学分析企业集团发展的过程是:集中发展核心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发展相关多元化经营——不相关多元化经营。而就赢利和管理情况言,也是按这种梯度由弱到强的。
遗憾的是,许多的中国企业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将偶然的成功看做是必然。在无所不能的幻觉下,盲目扩张,产业选择没有能服从于核心资源能力,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管理能力,没有能超越以往无往而不胜的幻觉,最终掉入多元化的陷阱。前车之鉴
从1987年生产出我国第一根西式火腿肠开始,春都曾以“会跳舞的火腿肠”红遍大半个中国,市场占有率最高达70%以上,资产达29亿元。
“春都”火腿肠也多次被评为“全国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几乎成为中国火腿肠的代名词。
然而,仅仅经历几年短暂的辉煌,这家明星企业便倏然跌入低谷。上百条生产线全线停产,企业亏损高达67亿元,并且欠下13亿元的巨额债务。
春都牌火腿肠和春都牌妇科药
春都的前身是洛阳肉联厂。1984年,国家一纸令下取消了生猪的统购统销政策,享受国家政策庇护长达30年之久的肉联企业一夜之间被“断奶”,被强行推向了市场。在众多肉联厂哀叹之际,春都的领导者高凤来以敏锐的眼光和超前意识,率先从日本引进了我国第一条火腿肠生产线,投资上马火腿肠生产项目。1987年8月,春都牌的火腿肠在河南洛阳诞生。
当时,春都火腿肠广告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亮丽风景。“会跳舞的火腿肠”上下翻飞,迅速红遍全国。春都的销售收入、利润连年翻番,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规模和实力都在迅速变大。春都火腿肠的生产能力在短短几年间猛增了100倍,生产线由7条增至109条,生产规模由不足万吨扩大到年产20万吨,却依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核心竞争力与核心业务(2)
到20世纪90年代初,春都成为收入超10亿元、利润过亿元的国内著名大型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
也许成功来得太容易,春都的经营者头脑开始膨胀发热,当地领导也要求春都尽快做大做强,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1993年8月,春都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春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432家股东定向募集法人股1亿股,募集资金近2亿元。
资金多,用对了是好事,用错了,可能就是一场灾难。此时春都恰恰把这笔钱用来搞盲目多元化。
1994年下半年,春都集团聘请的顾问提出走多元化之路,以形成春都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时间,扩张、兼并、追求规模效益成为春都发展的“关键词”。
春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巨资增加了医药、茶饮料、房地产等多个经营项目,并跨地区、跨行业收购兼并了洛阳市旋宫大厦、平顶山肉联厂、重庆###食品公司等17家企业,使经营范围涉及生猪屠宰加工、熟肉制品、茶饮料、医药、旅馆酒店、房地产、木材加工、商业等产业,走上了一条多业态并举的道路。这些企业经营项目繁杂、相互间关联度低,且投资时间又很集中,一时发展神速。
这个神速扩张不但没有为春都带来收益,反而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资源分散,主业优势丧失殆尽,给春都埋下失败的“定时炸弹”。最多的时候,春都同时上马8个项目,所需资金高达10亿元。
此时春都年利润仅有15亿,只能大量举债。
春都兼并和收购的17家企业中,半数以上亏损,近半数关门停产,这无疑又是雪上加霜。
最致命的错误是,春都在进行多元化的扩张时,恰恰又丢掉了自己的核心业务。在人才、技术、设备上有着明显优势、对企业至关重要的屠宰工序,春都全部转让给了原料供应商,主营业务大幅萎缩。
此时,春都这艘“航空母舰”远看气势雄伟,近看则已是千疮百孔。
核心竞争力的丧失
在春都盲目多元化的同时,双汇等火腿肠企业迅速上产量、上规模,抢占市场。
1997年,生猪收购成本上升、原料成本大幅上扬,双汇抓住不可多得的机遇揭开行业价格大战的序幕。
而此时的春都由于多元化,不仅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支持,在生产、技术、质量、管理、市场、人才等方面的有限资源也被分散,以至于在这个最需要投入的时候,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资源均严重不足。
仓促间,春都又不得不选择了降低产品质量参与价格战的下下策,使火腿肠含肉量迅速从80%降到15%左右,春都火腿肠成了名副其实的“面棍”,以至春都的员工都说,“春都火腿肠,连狗都不吃”。
这种自毁声誉的做法使春都火腿肠的销量快速下降,全国市场大面积萎缩,市场份额急剧减小,从此迅速走向衰败的不归路。
2002年7月,春都已经没有可用的周转资金,主业基本停产,亏损数亿元。银企关系、业务伙伴关系全面恶化,市场几乎丧失殆尽,人员大量出走,账户常被冻结。
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春都品牌核心价值的快速弱化和流失,在消费者眼里,春都由火腿肠的代名词变成了妇科药、心脏药、猕猴桃汁、大红枣汁、木材甚至猪饲料。
由小到大,由盛至衰,春都在中国国有企业发展史上留下了一条弧度极大的抛物线。
档案存底:
春都年谱
1968年,洛阳地区食品公司与洛阳市冷冻厂合并,成立洛阳食品购销站,1979年2月更名为洛阳肉联厂。
1986年洛阳肉联厂引进日本火腿肠灌装机。
1987年8月,中国第一根火腿肠——春阳火腿肠在洛阳诞生。
1992年,洛阳春都食品集团组建。
1993年8月,洛阳春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核心竞争力与核心业务(3)
1994年,中外合资洛阳春都实业有限公司成立。
1996年,国有独资的洛阳春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1998年,洛阳春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年底上市。
2002年4月16日,春都被深交所“ST”特别处理。
2003年3月,“ST春都”被暂停上市。小形不足以包大体
当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人才资源等驾驭企业的各种要素跟不上业务经营范围的急剧扩大而增长时,危机已经来临。这时的企业,已经丧失了自身固有的协调性,就像一个人:肉体急剧膨胀,而心脏和大脑却不堪重负。这样的企业已经陷入了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