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谁杀了我的牛 >

第4部分

谁杀了我的牛-第4部分

小说: 谁杀了我的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为一个错误找借口常常会令结果更坏”,这正是我们应该避免编造借口的真正原因。

  例如,在没有完成该完成的事情时,如果你频繁地使用“我没有时间”这种老套的借口来搪塞自己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会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你已经失去了控制自己的时间和生活的能力。你将会丧失生活的主动权,开始过上被动的生活,精疲力尽地在各种紧急情况之间奔走,却没有空闲的时间专注于对你来说真正要紧的事。每使用一次借口,它都会在你那里变得更正当化和更值得认同,直至最后,它变成了现实。事实上,借口变成了你逃避面对平庸(成功的最大障碍)的最简单的方法。 
别以为每头奶牛都会叫(4)同理,一再重复、重申特定的想法也会阻挡我们采取行动的脚步,并导致长期麻痹的后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反复重申对生活有负面影响的想法,却没注意到这些想法到底是不是真的。

  当我们真正有机会停下来并质疑这些想法时,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根本是经不起挑战的谬论,而另一些不过是我们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不正确的评论罢了。更有甚者,有些想法虽然一文不值,但却道貌岸然地伪装成真相,借助于简单重复的功效,摇身一变,成为常用的受欢迎的谚语。

  所以,忘记你的那些借口吧!你的朋友不需要借口,你的敌人也不会相信那些借口的。

   

  俗话说……

  当借口被许多人分享并反复使用之后,它就会变成被众人所接纳的一般见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经常被加工成深刻有趣的格言警句,于是假定的真相就如名人名言一样被认可了。其实,在现实当中,许多谚语不过是阻碍我们前进的错误信念罢了。

  例如“老狗学不会新把戏”,或者“偷盗一次,做贼一世”之类的谚语,其作用不过是普及了两个荒谬的观点罢了。它们暗示、甚至可以说是鼓励我们去相信,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就不太可能学会新的东西了--好大的一头“奶牛”--或是某些习惯或行为永远也改不了。

  这些观点不仅会让我们感到无能为力,还会使我们逐渐失去尝试改变、不断学习和积极调整自己的能力。我们天真地认为,如果大多数专家学者或是我们的父母总是重复这些谚语格言,那么它们就一定是真的,或者至少,它们隐含着某些合理建议。然而事实上,它们之所以变成流行谚语,往往是因为它们恰好是被很多人共同分享的“奶牛”。

  比如,花点时间来思考一下,下面这些箴言究竟是真的可信还是仅仅是非常讨巧的借口呢?

  --好心不一定有好报;

  --一动不如一静;

  --先有钱才能钱滚钱;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想象比现实美好;

  --宁可小心,免得后悔;

  下面,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一些谚语,以便能够正确评价它们所代表的真实含义,并弄清楚如果你赞同这些说法,你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想象一下,例如坚信“好心不一定有好报”这样一个谬论,我们的有益行为不仅得不到褒奖,还会让我们因此而受到惩罚。这是多么玩世不恭的生活哲学!

  再来想象一下这样一幕:你已经不再喜欢某份工作了,但你仍然选择对新的工作机会说不,而继续留在从前的职位上,这仅仅是因为“一动不如一静”。这是多么不合逻辑。然而,很多人在面对价值选择时,都会接受这个谚语,却不知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正在因为满足于现状而与原来的期望渐行渐远。

  再来看看“先有钱,才能钱滚钱”这句话有几分真实性。我曾听过太多想创业的人就是以这句“金玉良言”为借口,而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一个真正的创业家一定会告诉你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那些敢于追求伟大梦想的人的成功经历,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是远见、决心和毅力--而不是金钱--将想法转化成财富的。

  因此,下次再引用这些所谓的“传统智慧”之前,我们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是不是在保护那些一无是处、只会让我们更加苟且偷安的“奶牛”。

别以为每头奶牛都会叫(1)拖了几天,我终于决定拿起这本书来读。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笑,因为我意识到了自己几乎用过本书每章中的绝大多数借口。它们当时听起来好像没有不合理之处,但是在白纸黑字上看到它们,却让我觉得近乎尴尬。实际上,我还曾把其中的一些借口,作为好的建议与别人一起分享过。对我来说,犹豫一直是我最大的问题。我用诸如“小心为上,免得后悔”、“不到你完全确定的时候不要仓促行动”或者是“先搁置一下”之类的“奶牛”来掩饰它们。结果导致的问题就是,一些本来我知道必须去做的事情总是被延迟到机会丧失为止。我现在明白了,人们很容易就会在不自觉中沦为借口与辩解的奴隶。并且,它们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现在,我期待着写下我的“奶牛”并尽快将它们驱除出去。

  --查尔斯·约翰逊(Charles Johnson),洛杉矶

   和许多恶习一样,“奶牛”通常喜欢默不作声地陪伴着我们,这样它们就不容易被认出来,也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以致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整个人生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在编造借口,我们常喜欢把借口看作是事实或是对现实状况的最合理的解释,并把它们当成是无法控制的因素。

  我们不是“迟到成性”,我们只是“姗姗来迟”,或者不如说是“意外堵车”的受害者(这些其实都是借口和托辞)。你可以看出我们有多容易就陷入这种恶习而不自觉吗?

  我们的借口已经变成了“逻辑上合理的解释”,我们非理性的恐惧则是“小心谨慎”,我们的低期望是“对生活更现实的看法”。我们否认自己是在退而求其次,认为自己只不过是“看清现实、避免失落”而已。我们从不承认自己是在为自己的平庸找一个合理的解释,而比较喜欢把它想成是在建立一个对自己最合理的标准。

  所以,我们很难相信自己的身边有“奶牛”存在。对我们来说,我们的辩解听起来一点也不像是借口,它们都是合情合理的。你明白了吗?不是所有的“奶牛”都会显露身份,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 
小牛变大牛(1)早在我选择把飞行员当作我的专业之前,我曾想凭借自己的技术和个性去当一名证券交易员。这种想法曾一度让我着迷。然而,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告诫我说那样做风险太大了,对我来说,放弃稳定的专业以及固定的收入实在有点疯狂。当我36岁的时候,我决定不能再再在别人的恐惧下生活,于是鼓起勇气做出改变。现在,我比过去活得更快乐,因为我确信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给自己当老板,我可以灵活地安排时间,有激励自己的动力,也就是说,我可以激励自己去追求别人认为我达不到的境界。这是一种非常自在的感觉,而且相比以前,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憧憬。

  --威廉·林威尔(William Linville),佛罗里达州

   我在上一章提过,画地自限的态度不管再怎么荒谬和不合逻辑,但对我们来说都太像真的了。它们到底有多真呢?

  我们先来看看恐惧,这是画地自限的态度中最强烈的一种。FEAR(恐惧)有时候会被解释成False Evidence Appearing Real(假可乱真)的缩写。也就是说,那些让我们恐惧的东西,看起来是如此真实,让我们动弹不得,无法采取任何行动。

  以公开演讲为例吧。对于一些人来说,当着别人的面讲话是多么让人恐惧啊!这种恐惧是非常真实的,以致于在种种恐惧的排行榜上,当众讲话会比死亡所带来的恐惧排得还要靠前一点。这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谬,但是对一些人来说,在一群人面前讲话所引发的恐惧和不安确实要比预见死亡还要强烈。

  你认为我是在危言耸听吗?不信的话,让他们在一群人面前说几句话,看看会发生什么事。他们的身心状况会马上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出汗,心跳也开始加快,双腿无力到几乎就要晕倒。在公众面前讲话的想法对一些人来说就是这样的恐怖!尽管你试着去告诉他们这种恐惧是不理性的,实际上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但全都无济于事。

  毫无疑问,恐惧是所有“奶牛”当中最糟糕的品种。它们会控制我们的意识并从生理和心理上渐渐地麻痹我们。对我们来说,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即使知道自己可能会感到恐惧、不自信或是焦虑,也要采取行动。行动是消除恐惧的唯一方式。 
小牛变大牛(2)“将理由合理化”是画地自限的另一种形式。我们常常用它来说服别人与自己,情况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糟,即便是我们没法再坚持下去的时候,也是如此。将理由合理化的最大问题在于,时间一久就会让人信以为真。

  我们通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头头是道地解释,为什么我们还会呆在一个其实并不愿意呆的环境中(比如一份令人沮丧的工作),而不去做更显而易见的选择--换一个新的环境--我们总是白白浪费时间去解释“留下”为什么是最好的选择。

  我在思考“将理由合理化”的破坏力时,想起了我在某次签名售书活动中遇到的一位女士。她想从我这里获得帮助,以改善自己对工作的态度。“跟我说说你的工作吧!”我说。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讨厌我所做的事情。”她接着说,“我的老板不赏识我,对人总是冷嘲热讽。坦率地说,我所做的工作与所接受的培训并不是一回事。我也曾试图积极一点,但是没用,工作已然成了我的负担。”接下来,她给了我一堆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她除了呆在那里之外,别无其他选择。

  最后,当她终于停下来问我,是否可以告诉她怎样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来应对目前的境遇时,我说:“立刻辞职!另外找工作,找一个你喜欢的工作。”听着这些话,她被惊呆了。实际上,我知道这不是她所期待的答案。因此我开始给她解释,我们人生的目标不应该是学会应对那些我们所讨厌的事情,而应该是找出并从事那些我们喜欢做的事情。生命是如此短暂,不能都用来做我们不喜欢的事。我的朋友布莱恩·特蕾西的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做错了工作,你所花费的所有时间都是在浪费生命。”

  画地自限的态度也会表现为对我们自己的能力、对他人以及对我们所生存世界的错误认识。很多时候,这些错误的认识会妨碍我们肯定和发挥自己的真正潜能。

  伊莎贝尔最近参加了一次我的演讲会,她六十岁出头,刚到美国来,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找工作。她对自己在所期望的职业里很难找到工作有一大堆的理由。比如,“我不太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我年纪太大了,没有公司愿意雇用我”、“没有人会愿意雇用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的六十岁的老妇人”。她喋喋不休地讲述着自己之所以没有找到一个好工作,很大程度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