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潜在危险不容忽视:脑血管病的防治与康复 >

第1部分

潜在危险不容忽视:脑血管病的防治与康复-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一
周汉民
  今年是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而美好的重要内涵就是“和谐”,天人的和谐,国际的和谐,国家的和谐,社会家庭的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文化核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理念可以用一个“和”字来总概。早在东方哲学源头《易经》的卦象与爻辞里就已借泰卦、否卦阐述了万物交感为泰、为吉;万物背离凝固为否、为害的尚和理念。周代史伯及其后的孔子、老子、孟子、荀子等先哲曾提出“和实生物”、“保合太和”、“以和为贵”、“冲气以为和”、“地利不如人和”、“万物各得其和”等论述。这些论述分别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对“和”的内涵及重要性作了充分的阐述。然而自近代以来,由于对中国古代的哲学研究和重视不力,“和”作为一个文化的重要核心受到冷落。在倡导“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今天,重申“和”的重要性,继承“和”的大智慧则显得尤为重要与及时。只有做到社会发展与秩序、精神与物质、生存与环境方面的平衡与和谐,才能重建美好的未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真正更加美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也不断得以改善和提高。然而,人们在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依然没有摆脱各种病魔的困扰,这是现代人类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生活中所显露出的不和谐之音。千百年来,人类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实现“天人之和”、“身心之和”,一刻也没有停息研究探索,在这个方面也可以说,一部人类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与各种疾病顽强作斗争的历史。
  当前,人类生命与健康面临着最具威胁的三大疾病或称“三大杀手”、“三大元凶”,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其发病之众,危害之大,为万病之最。这类疾病高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们生活方式的原因,也有外在物质环境方面的原因。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其结果是相同的,这就是由于这些疾病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今天,随着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健康养生的关注也就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怎样生活得更美好、更健康,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秉承传播医学知识,普及健康的理念,苏州大学出版社策划组织编写了“远离疾病,让生活更美好”名医问答丛书。这是一套健康科普读物,其实用性、指导性均强。阅读书稿时我发现,该丛书编写的出发点是通过对全民健康知识的普及,以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生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这无论是从推行我们民族的核心文化理念,还是从健康世博来说都是一件实事和大好事。健康即美,美必健康;和谐即美,美必和谐,这也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精神与主旨。
  值得一提的是,担任此套图书主编的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潘朝曦教授。潘朝曦教授先后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当代中医泰斗张伯臾教授,尽得心传,学养宽博深厚,以擅治各种疑难重危病症且疗效显著而闻名海内外。潘朝曦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名医特诊部特邀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导师等职,近40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科研积淀,为这套丛书的成功编写提供了保障与前提。潘朝曦教授早已医名广被,临床与教学工作又特别繁忙,何以能投入大量精力,甚至放弃春节假期来编写此书,这本身就是一种以民族兴旺为己任的学者良知和对人民大爱情怀的体现。这种以民族兴旺和解除人民疾苦为己任的精神,我觉得很值得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提倡和发扬。
  科普读物的编写往往费时费力,需要有四两拨千斤的功力,要做到既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又要把握好学术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非易事。潘朝曦教授凭着深厚的中西医学研究的积淀,又有着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加之他流畅活泼的文笔和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来从事这套极具实用性的健康科普著作的编写,对于广大读者和国家民族来说,自然是一件幸事。相信本套丛书的编写,定会为人们在健康养生方面提供丰富有益的知识营养和有效的指导,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故乐为之序。
  (周汉民,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任委员、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序二
赵玉平
  大约是2008年始,笔者供职的《康复》杂志在申城启动“社区健康关爱行动”,定期到社区开展公益健康讲座及咨询活动。因纯属公益,只能象征性地给参与的专家支付些许微不足道的酬劳,由是在邀请专家时往往应者寥寥。彼时的潘朝曦教授早已誉满杏林,蜚声海内外,是各大知名医学论坛的座上宾,各地高校的邀约不断,频频于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各大媒体露脸。我刊这一定位相对“草根”的活动,在试探性地邀请他出席时,他却出乎意料地欣然应允,全无名家派头,且从不提报酬。他主持的每场讲座,深入浅出,挥洒自如,往往一席难求,听者甚众。因有了像他这般的名家参与,“社区健康关爱行动”得以顺利开展并渐入佳境。每念及此,我刊同仁均感佩不已。
  熟识后,慢慢了解到,潘教授还有多年捐医赠药、集巨资修路等诸多义举,且坚持数十年在普通门诊坐诊,主动放弃主持专家门诊相对优厚的收入,在当前医界恐怕也是空谷足音。
  医之大者,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如是论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潘教授以名医之身,眼中无贵贱之分,怀仁爱济世之心,普同一等。在医患纠纷、医疗红包已成寻常事的当下,在普通大众看病难看病贵、优质医疗资源为少数人专享的如今,药王的训条早已被许多医家置诸脑后。医疗界之所以乱象丛生,原因难以一言穷尽,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普同一等”的大医之风的缺失,当是许多从医者必须反思的命题。
  医德与医术,是成就一名医家所不可或缺的两翼。潘教授除医风为人称道外,其医术同样有口皆碑。潘教授有言:“疗效是硬道理。”有媒体报道,每遇疑难杂症,他“犹如运动员挑战极限,他会兴奋”,甚至废寝忘食,阅典苦思,四处求教,其屡起沉疴、起死回生的案例恐怕已是不胜枚举。
  大医精诚,精者,精进也。潘教授功成名就而不言退,以耳顺之年,载誉之躯,仍不辞颠遥,在辛劳的坐诊、教学、研究之余,笔耕不辍,著述甚丰。每与潘教授接触,除钦佩其精湛的医术外,还被他的狷而不狂、犀利精到的言辞所折服,兴之所至,往往出口成章。偶尔兴起,即兴挥毫,诗书画均是信手拈来,自成一格,他的书画已为收藏界瞩目。他的诗词曾在《中华诗词》杂志获全国一等奖,现为上海诗词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画家协会一级画师、上海浦东美协会员……医学之外,文史哲、天文、艺术均有涉猎,且总能给人以惊喜。天地盈虚,与时消长,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理,非博不能至约。潘教授能在医术上获得建树,其通才是因,厚积薄发是果,博于学而后精于业。况且源远流长枝繁叶茂的中医学,有人毕其一生都未必能入堂奥,又岂是仅凭课堂上读几本专业书籍就可以不知天高地厚地望闻问切的?我想,这恐怕也是潘教授能在全国医学高校第一个开设《中国古代天文、地学知识》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参与主编卫生部“十一五”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原因所在吧。在急功近利、充满浮躁之风的学术界,潘教授以其冷静而独到的坚守,维护着中医学的纯净与高贵,传承着中医学问的博大与精深。
  一年多前,潘教授赠我新著《洪昭光“健康圣经”大颠覆》一书,该书以医家极其严谨负责的态度,对某些哗众取宠、混水摸鱼的养生理论进行了冷静和严肃的批驳。一年多来,我常置于案头不时翻阅,受到启发很大,获益颇多。孰料,潘教授转眼间又送来厚厚一叠书稿,“远离疾病,让生活更美好”名医问答系列丛书即将付梓,并嘱我作序。惶恐之余,深感欣慰。在互联网上粗略检索一下,有关疾病的发病数据触目惊心。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发病剧增,未来十年在中国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这三大类疾病将进入发病高峰期。目前,我国单高血压发病人数就达亿;糖尿病发病率全国高达7%~8%。环境、抽烟、嗜酒和食用不健康的食品,加上人口越来越多,预计到2020年,全球每年新发生的癌症病人将达2 000万。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全球五分之一的癌症新增病例将出现在这里。北京市每年新增肿瘤病例2万余例,上海市万例,浙江省9万余例,湖北省11万余例……近20年,我国癌症死亡率上升了,占死亡构成的24%,是中国第一位死因。坚信没有不能治愈的病的潘教授,在病魔疯狂肆虐人类的当下,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态度,适时推出的这套丛书,再次以深入浅出而又通俗易懂的笔调,穿插趣味横生的故事,把高深的医学知识通俗化、趣味化。当前,科普书不少,但能把中西医学融会贯通且文笔生动的读物却寥寥无几。医者一人力量有限,但把医学知识教给大众,这力量就变得无限,其功大焉。
  撰写本序时,4月的申城感受不到阳春的和煦骀荡,却是乍暖还寒、忽冷忽热的时节,理论上早该来临的阳春并没有如期而至,气候环境愈发地捉摸不定。新闻中,西南数月干旱、北方暴雪成灾、玉树强震、冰岛火山喷发……我们生存的空间渐渐地开始以一种嘲弄与戏虐的姿态给我们以难堪与不安。自然与人类已共病,我们如何应对,如何反思?中医之道,道法自然,而环境对我们的报复与戏弄,这大概正是我们盲目自大、漠视环境、自毁家园、逆大道而行的恶果,鉴于斯也可以说——人类的很多病是自找的。
  大医者,愿天下无病;大医者,愿生活更美好、和谐。是为序。
  (赵玉平,《康复》杂志主编 )
  

前言(1)
潘朝曦
  我从事医学教育与临床快40年了,在此期间,除了接触学生就是接触了大量的病人,通过与不同阶层病人的接触,对与大众健康有关的社会状况也逐渐有了一些了解。其中有四大现状对我触动最大,常使我忧绪难安。
  其一,就是中国人疾病特别多,或曰,中国是人口大国,疾病多是正常的。我认为这种说法未必妥当。因为我曾到过欧亚一些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做过考查,有的国家人口按土地面积比,比我们还要稠密,但发病人数却没有我们多。中国疾病多的一大特点是传染病多,比如,病毒性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