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后才知道造成的影响是多么大,才知道给亲人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也才明白伤心难过的远远不止我的亲人朋友。”
到底什么是“志气”?真正的志气应该是从大局出发的行为。容忍一时,自己暗中奋发图强,那才是真正的志气。匹夫之勇不可学。
被马家爵杀害的同学固然令人同情,但其修养着实可恨;马家爵的行为确实令人发指,然而他却是一个非常值得人同情的人。
3、道德文盲大学生们的悲剧。
这几位学子的生命就这样一个个的消失了。导致这场悲剧的是因为他们道德修养的严重缺失。
马家爵同学不修口,肆无忌惮地侮辱别人生命的意义,导致自己的生命也化为乌有。在历史上,释迦牟尼佛的亲戚讥讽、侮辱了邻国太子,严重伤害了太子的自尊心,最终导致了释迦牟尼佛整个家族的彻底灭亡。不要随便小瞧和侮辱任何人,任何人都有力量,至少精神与志气的力量是无穷的。佛家言:“众生都是未来佛。”学会尊重他人,你也必然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什么是真正的“义气”?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是互为一体的。所以,真正的“义气”是建立在“仁礼智信”基础上的“义气”。马家爵杀了人,他的义气是缺乏仁爱的义气;马家爵没有考虑同学之间应该互谦互让,他的义气又是不合“礼”的义气;其行为鲁莽而不顾大局与后果,这是缺乏智慧的“义气”;他没有顾及同窗之间应该建立的真挚而纯洁的友谊,铤而走险,这是缺乏“信”的“义气”。
无独有偶,某个农民工为了给家中年迈的母亲治疗疾病,而去包工头那里索要赊欠自己的工资,当他被包工头骂为狗时,再也忍不住了,向包工头一帮人杀去,最后杀了人。再后来,他自首了。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对这个人表示了同情,甚至全国许许多多的律师组建律师团对其进行声援,然而,法律无情,他最后仍然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这些“害人”者被正法了。他们留给了世界无尽的忧伤。
当我看到马家爵在狱中长得比在大学期间胖多了的照片时,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这些学子,如果不被杀害和枪决,将来走向社会是怎么样的人呢?由于道德的过分缺失,他们是一群不懂做人、不会做人的大学生,是一群不是文盲的文盲,等待他们的,那也必将是社会的严厉“枪杀”……
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进行什么样的导向和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们应该理智、中道而不应该偏激地、倒向一方地看待马家爵和马家爵现象。我们看一下下面的图片,看一看此种教育,就知道为什么说马家爵是一个令人同情的人了。
2007年6月27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 想看书来
21、对孩子是否应该放手不放心
21、对孩子是否应该放手不放心
一位朋友留言:还有一个问题,请教老师,孩子(10岁)现在自己坐公交车回家,这样真的是有助于锻炼孩子独立!可是现在社会治安不是很好,有的学生遭劫、被勒索,所以心里还是有点不安,孩子稍微晚回来一会,就比较担心。一方面是过度保护,一方面是放手不放心,怎么才能做到不偏颇和心安呢?
答复参考如下:
作为父母,当然应该是“放手不放心”的。父母有教育、监护和保护孩子的义务。过度保护没有必要,但是要有适度和必要的保护。
前面的博文《面对逆反、自我的一代(二)》中提到的“丹尼哥哥”在以离家出走相逼父母时,父母不娇惯他。“丹尼哥哥”说,但是当时父母也是暗中保护他的,一直清楚他到了什么地方,具体情况怎么样的。只是“丹尼哥哥”不清楚为什么自己就发现不了父母在暗中保护自己。
作为父亲,就必须要保护好孩子。一般而言,作为男人的父亲,对孩子可能显得比母亲严厉一些,对孩子的独立锻炼多些。但这并不是虐待孩子,而是父子亲情的体现。
作为母亲,也要和孩子的父亲配合好,要避免过度宠爱。但是对孩子必要和适度的人身安全的保护还是应该的。
最难做的是继父继母。由于社会的偏见和没有血缘关系,继父继母对继子女表现出来的一般情况下惟有关心和爱护、保护,而不能进行惩罚式教学,也不能自动提出锻炼孩子的能力等等的说法。就是这样,有时候都很难相处,总是分心,何况一旦误会为对孩子不好,就更难相处了。所以,教育孩子的事情往往是亲生父母的事情。继父母只能给予关心和爱护,只有红脸而不能有白脸。这是随顺社会因缘,为了“避人讥嫌”而不得已的做法。
另外锻炼孩子一定要和思想教育相结合,要考虑到对方的适应能力,不要方法简单粗暴,否则孩子会认为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产生极大的怨恨心,而走向反面。
所以,教育孩子不仅要教孩子文化与做人道德思想,要锤炼孩子;另外还要抚养、保护和监护好孩子。
2007年6月27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22、精进第一的二十亿耳
22、精进第一的二十亿耳
一位朋友问:老师您好!大多时候我总是在做完事情之后,才后悔,才察觉到自己的不足。自己也很惭愧,每天忏悔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毛病太多了,有时候甚至对自己改正习气都失去了信心,可转念一想这样做就更不对了。有时候想着做事情要“形神合一”,先经过大脑,然后再做,感觉也很好,就是好像做事情有点慢,而且有时候不知不觉就忘了,还是按以前的习气、方法去做了,我就是这么反反复复的,感觉自己在修养上提高的不大。请问老师,我该如何做,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上面提到的这位朋友的状态是由太急于精进而引起的“掉悔心”。所谓“掉悔心”,又称“掉悔盖”,《佛光大辞典》:“【掉悔盖】掉,指心躁动不安;悔,于所作之事心怀忧恼;此二者皆为使心不安静之烦恼,能障圣道,故称盖。”大意是说,“掉悔盖就是心中烦躁不安和对做过的事情后悔。
那么这种心态是如何产生的,又应该如何对治呢?对此,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杂阿含经&;#8226;卷九》和《大智度论&;#8226;卷二十二》中“二十亿耳”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有一个叫做“二十亿耳”的弟子。他修行非常刻苦,但是习气烦恼一直存在,很苦恼,于是想放弃修行。佛知道后召见他,问他说:“你在俗世时有什么嗜好?”二十亿耳回答说:“喜好弹琴。”佛便对他说:“琴弦如果太紧,则不能弹奏出好的音乐来;琴弦太缓,也不能弹奏出好的音乐来;惟在不急不缓时,才能弹奏出悦耳的音乐。精进也是如此。太急增加人的掉悔心;太缓令人懈怠;应该象调好琴弦那样,不缓不急,自自然然,然后必然会弹奏出微妙和雅之音来。”二十亿耳聆听佛的垂训后,又恢复了过去的志愿,心无放逸,修行精勤,后证阿罗汉果,为佛弟子中精进第一者。
2007年6月28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23、应试教育与创新教育舍谁?
23、应试教育与创新教育舍谁?
一位朋友留言:想再问您个问题,我儿子现在6岁多。由于从小给他读书,而且是在很轻松、亲情浓浓的氛围中读的,所以他从中也学习到一些东西,尤其是语言的表达、词语也比较丰富。他经常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但是,他自从去年上了一年级后,我发现一个问题。比如老师让造词、让描述事情,他心态就非常拘谨,甚至不会答,好象不能超越老师的答案圈,很死板,而且感觉也不能直达他心灵。我有次看他的卷子,组的词很有他的个性,也不能认为错。可老师判为错。您如何看待现在的应试教育与发挥孩子创造性的关系?非得按照教学上的“标准”吗?我感觉现在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性,不知对否?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中道地看待而不能偏激。我认为基础教育应该是";T";字形教育。也就是说,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学校教育,或者说是应试教育。同时还要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也就是创新性教育。如果单纯强调应试教育而没有与社会接轨的创新性教育,那么学生们的思维可能很死板,学到的东西也可能是屠龙之技;单纯进行创新性教育而离开系统学习,那么就失去了创新的知识基础,创新也成了空谈。所以,只有";T"; 字形教育,才能弥补双方的不足。
2007年6月28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4、加行是加什么行?
24、加行是加什么行?
一位朋友问:老师;“加功用行而入见道(欢喜地)”,这句话请您能再具体讲讲吗?
以下仅供参考。我们首先要清楚几个名词(名相):功用,加功用行,见道,入见道,欢喜地。
1、功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功用】谓身口意之动作也。”我们的身口意行为就叫做功用。《起信论净影疏&;#8226;上》:“为功用所得,故名功德。”大意是说,所谓功德就是我们的身口意善行及其果报。
2、加功用行:简称“加行”。努力增加功用行为,即不断增加身口意善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加行】意指加功用努力而行。”
3、见道: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义,学人进取之道路也。”大意是说,见道指最初生起断除烦恼的智慧,从而照见佛性之理。
4、入见道:指悟入见道的境界。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入见道】悟入见道也。”
5、欢喜地:新译《仁王经&;#8226;下》:“初证平等性,而生诸佛家,由初得觉悟,名为欢喜地。”大意是说,菩萨最初证得平等之理的佛性,从而进入(领悟到)诸净土中,因为是初得觉悟,所以叫做欢喜地,为“十地”位之第一位。
《三藏法数》:“【加行位】谓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这段话大意是说,加行位菩萨因为得到了福智资粮,再努力增加身口意善行,从而进入欢喜地,住于平等的真如佛性状态中,叫做加行位。
2007年6月28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25、忏悔——孝敬公婆
25、忏悔——孝敬公婆
一位朋友留言:惭愧,我的公婆已经过世了。以前由于不懂得道理,执著于个人的利益,在丈夫管家的问题上曾以各种借口阻挠过,发生过矛盾。现在想来,羞愧难当,惭怍万分。在此,深深忏悔,并恭请有老人在的各位朋友及时行孝,切莫如我欲养,而亲不待,空留遗恨。
确实是这样,媳妇应该很好地孝敬公婆。但是,在现实社会里,往往许许多多的家庭,婆媳关系都很难处。为了帮助媳妇及时行孝,我把电脑里储存的文件《关于婆媳关系》献给大家。仅供大家参考。
关于婆媳关系
信息咨询:请问当今社会,婆媳关系应该如何相处?
答复如下:以下内容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