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团结他人,克服习气,稳扎稳打,这是我们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理论水平的真正提高与我们修养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还有,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保持正确的主见。坚持,就是胜利。
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只要不气馁,不急躁,不轻浮,扎扎实实地工作、生活、学习,敢于剖析反省自己,那提高能力的速度就是最快的。
真诚待人,不要勾心斗角和虚伪待人,要有博大的心胸和定力面对别人的非难。冷静,才算修养,才能胜利。克服心浮气躁,克服动不动就认为自己受不了、动不动就闹情绪、动不动就耍闹无常的幼稚与缺乏教养的思想、行为。
不要骄傲,永远前进,永远谦卑做人。多讲奉献,不图回报;宽容、忍辱、柔和,那么给周围的环境带来的自然是祥和。
2007年8月23发布于新浪博客
200、关于“如是我闻”
200、关于“如是我闻”
《心莲百合文化网》转发的留言:请问老师,在佛经里面,为什么开始时都是由“如是我闻”开头呢?有什么意义吗?
关于“如是我闻”的由来,《智度论&;#8226;二》:“佛入灭时,阿泥楼驮比丘,使阿难请问四事……四一切经首置何字?佛答:乃至一切经首置如是我闻等言。”大意是说,佛要入灭的时候,阿泥楼驮比丘请阿难问佛四个问题,其中第四个问题是,以后的一切佛经用什么字开头?佛说,用“如是我闻”四字开头。
为什么用“如是我闻”开头呢?有什么意义呢?
如是我闻,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以下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就是这样的”的意思。《佛地论&;#8226;一》:“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大意是说,“如是我闻”体现出是阿难自己亲身听闻的,传播佛所教授的话,这样的事情是阿难自己过去曾经听闻到的。
《智度论&;#8226;一》:“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大意是说,为什么佛经都以“如是我闻”开头呢?回答是:对于佛法这个海洋,“信心”能使众生进入,智慧能使众生得到度化,“如是我闻”能使人树立“信心”……不信的人会说事情不是这样的;信的人会说事情就是这样的。
《法华文句&;#8226;一》:“对破外道‘阿伛’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印度外道经开头一般用“阿伛(欧)”二字,为了区别于外道,佛经均用“如是”两个字开头。
《智度论&;#8226;卷二》认为佛家弟子应依止于经典中的法,“法”并非仅指佛所说的内容,也有由佛弟子、仙人、诸天及化人等所说的法。为了令众生信顺此等均为正法,并使佛灭度后,法永远不失,永远正确地传于后世,所以释尊对阿难说,须在经典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
2007年8月23发布于百度博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01、关于佛的头疼
201、关于佛的头疼
《心莲百合文化网》转发的留言:老师讲了佛头疼的原因,请问老师,如果佛再来到世间度人,他还会头疼吗?如果是,为什么,是为了教育人,给世人示现吗?
以下仅供参考。
首先我们要清楚佛的能力。佛的能力是建立在奉献的基础上的。基于此,佛所做的事情要看能否引导众生向善,能否化度众生。佛的身体是很健康的,所以一般不会有什么疾病。但同时佛的智慧也是无限的,是否示现疾病,就像我们上文说的那样,看能否引导众生向善,能否化度众生。
佛的行为是自然而不假修饰与特异的夸张的。因为佛是因缘和合理论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我们持久刻苦地学习佛学理论,不断提高理论学习水平,并积极实践,就是对佛的问讯,就是对佛的身体的关心。因为佛往往为众生的生命解放事业而操劳,我们努力学习与实践,修养上去了,那就让佛陀省心多了。我们注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其思想就和佛是融通的了,这也是对佛的问讯与关心。
不要悲伤,乐观向上,让我们共同努力,绝不辜负佛的期望,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2007年8月23发布于网易博客 。 想看书来
202、关于持之以恒的精进
202、关于持之以恒的精进
博友留言:人要想帮助他人,在自身上真是要加强不断的学习才行!积极不懈怠的、不知满的、谦卑的学习一切佛法和常态的知识。为了帮助他人而不断完善自身!只有这样的学习和修养才会有力量和劲头的吧,版主?怎样才可以一直不懈怠的学习下去?怎样才可以持之以恒的有大精进力呢,版主?这个问题问过不知多少次,版主您也不知回答了多少次,为啥在改变自身这方面是如此的不长进呢?是缺少责任心?无论是对他人还是社会乃至于自己?还是缺少誓愿和为他人生活幸福的使命感?请您赐教!
关于保持持之以恒的大精进力的问题,斑竹有如下参考性建议。
1、要学会寻找学习的乐趣。如果能够找到学习的乐趣,那么当然喜欢持之以恒地精进了。而这个乐趣的寻找,需要自己去摸索,别人是替代不了的。
2、要不断地加强自我教育。很多模范人物的精神确实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用他们的精神作意,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精进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3、大脑不能麻木,要学会思索。当不精进的时候,要思考一下为什么没有精进?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找没有找到解决方案?如果找到解决方案,是否按照它去做了?
4、问一下自己驾驭内心的能力怎么样?应该不断提高这种能力。
5、常常反思一下救度众生的誓愿实现了吗?既然没有实现,那么应该怎么办?
6、另外学习的理论资料齐全吗?如果不齐的话,得赶快想办法补齐。
7、责任心怎么样?时时保持一种责任心的话,就会帮助精进。
8、克服拖拉等待的习气。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点主动做起,不断精进。学会主动,克服消极。
9、关心他人和大众生活,于其中找到相关的法理,这样能够促进精进。
10、学会自我看病,寻找解决不精进问题的锦囊妙计。道德问题要放到首位。另外考虑一下自己是否将精进列到议事日程,甚至作为头等大事了?
11、珍惜光阴,不要将很多时间浪费到胡闹和无聊的事情上面去。
12、人有很多问题和潜在的问题,所以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精进也必然是持久的了。
13、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非常痛苦而急于寻求答案的时候,也正是需要大精进的时候。
14、令自己懈怠的理由充分吗?如果不充分,那么就不要懈怠。
15、当别人询问我们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说不清楚,这说明更需要精进。
16、另外一定要常常思过忏悔。这样也有利于精进。
17、克服张扬个性,谦虚就会精进。
18、珍惜佛法,不要浪费现有的佛法,那么就需要精进。
19、我们不说大话,但应该一生一世的追求决不放弃。
20、我们可以自己或让别人考查一下自己,就知道自己掌握的怎么样了,从而进一步精进。
21、可以修习念死。想到生命的无常而行大精进。
22、发现自己道德的欠缺,应及时弥补上而精进。
2007年8月23发布于雅虎博客 txt小说上传分享
203、关于加强理论学习的力度
203、关于加强理论学习的力度
博友《关于行善顺理违理》的跟帖:为啥对于身心所行的善总是不能很好的随缘呢?主要还是在学习佛法理论上太欠缺造成的吧,版主?对于自性之理的道理理解的不透彻,又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理论结合实践去印证,所以,对于自身的很多习气和执着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改变这些的重要性,所以才没有力度加强学习佛法的理论,才会如此的懈怠吧,版主?
以下仅供参考。
首先我们应该具有上进心。如果满足于现状,当然停滞不前了。
另外我们所追求的自由是有限度的,注意这种自由不是放逸、懈怠。放逸、懈怠会使我们错过很多能够进一步获得自由的机会。
我们要不断摸索、总结、变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与实践方式。刻苦学习,精益求精,不断进步。
心中一定要有一个加强道德修养的弦。时刻记住这个,用它去指导你的言行,本身就是在进步,就不会懈怠。不要认为这个很高调、不现实,其实我们真正地意识到这点的话,你会发现真的是这样的。
展望未来,你会联想到自己的学习情况。那么,就更应该奋勇直追而不懈怠。
2007年8月24日发布于博客圈
//q。blog。sina。/gxdlianhua/bbs/topic/tid=1909 。。
204、正信因果,克服顽习
204、正信因果,克服顽习
博友留言:版主:看到最近您在强调因果方面力度比较大,是看到我们大家对于因果律的正信上很差吧?大家是正信因果吗?如果正信,就会努力地改变自己了吧?但为啥还是不很精进呢?是不相信因果会报到自己头上吗?看到听到那么多的故事,无论来源哪里我都坚信那是真实可信的!但为啥在落实到改变自身上就那么的差劲呢,版主?为啥人的习气是那么的顽固呢?在因果面前也不畏惧吗?为自己又不能战胜它而苦恼,请版主帮助我,谢谢您!
以下供参考。
1、要多做事,多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上。不要夸夸其谈。
2、不要人云亦云,要多与他人进行探讨,将理论真正搞清楚。
3、责任意识要加强。
4、事情尽量向完美上去做,不要得过且过,不要因小失大。
5、要树立高尚的价值观,衡量好不同事物的价值。
6、仔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要做点事最后连印象都没有了。
7、不要认为前途渺茫,不会出什么成绩,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会有希望。
8、真心诚意待人处事,理解他人,那么很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
9、一时的冲动不可取,必须要稳住自己的心神。
10、避免文化水准含金量低,要真正精进而不要懈怠。
11、对于惨痛教训不能熟视无睹、默不出声,必须要吸取教训,下不为例。
12、要清楚,只计耕耘,不计收获,那么必然水到渠成、马到成功。
13、不要自负,要谦虚上进,多学习。
14、不要做黄粱一梦,要真实地修养自己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15、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要有重点和主次。
16、学习和承认错误的态度要端正而不可恶劣,否则进步就不会大。
17、要有志气,很多成功之路是靠血汗和志气铺垫的。
18、观点要明朗,论据要充分,要不然谁会接受你呢?
19、即便心态和行为很正,也要注意细节问题而不可大意,否则别人很难看到你的心行是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