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 >

第45部分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第45部分

小说: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想法是不是狂妄呢?

  狂妄是极端自高自大的意思。从上面的忏悔我们可以看到,其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更加上进、更加谦

  卑、更加宽容、更加含蓄、更加稳重、更加利人、更加博爱、更加慈悲、更加律己、更加完善……哪里有自高自大

  的影子呢?所以,这样的誓愿与忏悔不是狂妄,而是帮助去除狂妄的习气的。

  2007年8月20发布于百度博客

192、关于救护众生的风险意识
192、关于救护众生的风险意识

  博友在博文《恒久保持救护众生的心》中留言:老师,您讲的“要有风险意识,不怕困难,勇往直前。那么,即便受到了打击、遇到了挫折,也决不灰心退转”;这些风险、遭遇的打击、磨难,有些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和修养不足所致?是不是还有被救护众生的共业的阻碍?那么度人者所承担风险和磨难是不是在很大程度上与救护众生的共业有关系呢?好像一些佛教里有这方面的故事。

  以下仅供参考。

  之所以说“要有风险意识”,可能在救护众生过程中会“受到打击、遇到挫折”,主要有几下原因:

  1、这与救护者的誓愿有很大的关系,并非一定是能力和修养不足。誓愿越大,需要付出的就越多(本条针对救护者,以下各条针对被救护者)。

  2、被救护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有的领悟能力、接受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阅历都很不足,这就使得救护变得很难。

  3、道德的提高往往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唤起对方的责任心,救护者就要付出更多的责任心。

  4、被救护者的根机普遍不够,就得需要整体性提高,而本身这个难度就很大。

  5、很多人有傲慢习气,不虚不能授道,所以这也为救护增加了难度。

  6、很多人有理障,克服和扭转不良、不正确和固步自封的思想,需要假以时日。

  7、提高自己的修养,自责、自省对很多人来说比较难,甚至需要勇气。但是如果要真正修养自己,这一步迟早要走。

  8、前面的路途是曲折的,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会突然出现。

  9、很多人对救护者的思想、行为不理解,甚至反对,这给救护带来困难。

  10、很多人纠缠于鸡毛蒜皮的小事之中,心胸狭隘,离大道还很远,这也使救护工作时间延长。

  11、很多人不能谦虚上进,学了一星半点就认为已经成为大海,停滞不前,修养境界不能提高,疲疲沓沓,这也是难度之一。

  12、佛家对人的要求很高,而被救护者不能高标准要求自己,得过且过,精进力不够,这也是难度之一。

  13、学习方法欠缺,不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有针对性、点面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就地消化地学习。大海捞针,反复通读地学习留下的都是模糊印象而始终没有学会。这也是难度之一。

  14、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指责、批评,对自己的缺点无理辨三分,欲盖弥彰。

  15、道德领域的极度欠缺。特别是娇生惯养出来的子女,道德、修养、礼貌问题似乎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考虑过,还要弥补多年来旷废的道德课程。

  16、理论严重欠缺,却喜欢问为什么,喜欢钻牛角尖,而不虚下心来、塌下心来好好学习理论。

  17、平时宽以待己,严于律他,使得自己在心理和社交等方面严重幼稚、情绪化而不成熟稳重。克服幼稚病,增加责任心需要一定的时间。

  18、很多人习惯于稀里糊涂、随波逐流地生活,树立高尚理想需要适当的引导和一定的时间。

  19、面对浩瀚的佛学海洋,望而生畏,恐惧心生起而不找学习方法,不大精进。

  20、学习态度、反省态度、为人处事态度不端正,使得自己错过很多的学习机会。

  21、心胸狭隘,自私自利,为人冷漠、孤僻,善根缺失,这些纠正起来都有难度。

  22、不信因果,从而为非作歹,道德败坏而没有限度。

  23、理论的完善需要实践,特别是观点证据,除了用权威引文外,自身作证也是非常必要的。

  24、社会上有些人未悟言悟,未证言证,到处都说自己是得道者,障人法眼。社会需要识别,这为佛法的救护增加难度。

  25、有的理论观点没有考虑逻辑,甚至有水分,夸张的成分过大,社会上认为在胡说,这也波及到对佛法理论产生的不良影响。

  26、有的人不能认真改正自己的不足,对给自己提建议、意见的人进行打击、报复。这给提高个人修养拖延时间和增加难度。

  27、有的人不修口,多嘴的习气较严重,肆意乱讲话,这给佛法的救护带来不良影响。

  28、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不能坚持正义和正确的理论,这也给佛法的救护带来负面影响。

  29、对自己做过的错事,一直后悔,伤心欲绝,迟迟走不出阴影,不能把握现在,改变自己。

  30、胆小怕事,唯恐个人利益受损失,不能投入到利益众生的大潮中来。

  31、欺上瞒下,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32、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造成的不良影响,不主动挽回、不向人道歉,一味拖延时间。

  34、总是希望别人照顾自己,而自己不纠正自己的不足,没有什么进步。

  35、虚荣心作怪,很多事情担心面子上过不去而错过机会或耽误事情。

  36、婆婆妈妈,指手画脚,喜欢指使别人,说得比做得多。自己付出的很少,主动改变自己的地方就更少了。

  2007年8月21发布于搜狐博客

193、关于德山点心
193、关于德山点心

  有博友在博文《德山三世心不可得》留言:(网址:

  如果我是德山;我也不作回答。三心既不可得,就不是点那心的问题了。难道德山要是点了那一心,老

  婆婆就能把那一心拿来?这个题是不是应该是置答。请老师指点。

  在《金刚经》中,“过去心不可得”等话的上文有“诸心皆为非心”句子:“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

  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句话中第一个“心”指心的功用,第二个“心”指心的本体(如如不动的真心),第三个“心”指

  真心的体用一如。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将心的每一个功用、念头当作我们心的本体,因为真心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它永远不执着于任何功用、念头,却随缘产生相应的功用、念头,正所谓不执着于过去、现在与未来,却在过去、

  现在与未来的运作中。

  老太婆略去了上文而截取下文提问,德山没有究竟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却被文字所缠缚,所以回答不

  上来。

  2007年8月21发布于博客圈

194、关于大脑的探讨(续)
194、关于大脑的探讨(续)

  博友留言:郭老师您好!继续上面的问题。有观点认为:左右脑相比,右脑处于弱势,只有在左脑的兴

  奋镇静下来后,右脑才有“表现”的机会。但右脑存贮的信息包含了500万年来祖先所经历的人和事,其潜能相当

  于左脑的10万倍。把我们的大脑比喻为沉睡的巨人毫不为过。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如何解释这种说法呢?您在《十度

  纲要》专题辅导·《简说妙观察智》中讲了九种“识”。如果上面关于左右脑的说法可以解释,那么左、右脑和几

  种识分别有什么关系吗?右脑相对于左脑来说更容易接近真心的状态吗?执于左脑形成的东西会不会更容易形成

  “理障”?如果不执著于左脑形成的东西而是利用左脑的这种逻辑思维功能,不就有了很好的“用”了吗?比如辩

  才无碍?提高修养是不是可以“唤醒”“沉睡”的右脑?也可以将左、右脑的功能都发挥到极致,转识成智,使之

  更接近于真心的空生妙有的状态?谢谢。

  佛家认为人生生世世已经经过太多的岁月,所以人的真心所容纳的信息远非500万年,这有待于我们对

  真心的进一步认识与开发。

  一般认为逻辑思维强的人,不容易进行直观整体性的形象思维。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休息逻辑思

  维,形象思维才能活跃。如果说左脑侧重逻辑思维,右脑侧重形象思维的话,那么“只有在左脑的兴奋镇静下来

  后,右脑才有‘表现’的机会”应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锻炼的是全面开发一个人的智力,不仅仅是逻辑思维,还应该开发形象思维。

  佛家里面所说的“真心”都是指无形的状态,而不是有形的,是有形的大脑、身心最后析空的结果。

  但是这一种无形,却又不是顽空,是无相之相,实相,往往用水、镜子等比喻。《佛光大辞典》:“【水喻真心十

  义】据宗镜录卷七载,众生真如之心本自清净,无有垢染,湛然不动,不生亦不灭;犹如水之净性,本体清净,澄

  湛凝寂,故取之为譬喻。”问题中所说的大脑是有形的,不是指佛家所说的本性、本体上的真心。但是,大脑的活

  动却是真心的功用。

  佛家讲去除法执,不能教条,执着什么理论也不可以。《金刚经》:“法尚要舍,何况非法。”

  提高修养,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认识真心,并激发真心的功能,逐渐转识成智,空生妙有。《起信

  论》:“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大意是说,众生的心

  就像镜子一样。镜子上由污垢,就不能显现出形象来。众生心中有污垢,就掩没了自己的真心本性(法身)。而去

  除污垢的过程就是修养。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进一步开发大脑的各种机能,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自

  由解脱(解放)服务。

  2007年8月21发布于新浪博客

195、关于学习方法
195、关于学习方法

  博友在博文《关于救护众生的风险意识》留言:老师,您第13条提到的“学习方法欠缺,不能按部就

  班、循序渐进、有针对性、点面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就地消化地学习。大海捞针,反复通读地学习留下的都是模

  糊印象而始终没有学会。这也是难度之一。”第19条提到的“面对浩瀚的佛学海洋,望而生畏,恐惧心生起而不找

  学习方法,不大精进”。我现在就是这样的状态,非常迷茫,每天蜻蜓点水般学一点,理不出头绪来,学习的年头

  不短,可脑子里很空。关于如何学习,您能不能讲得再具体些,谢谢老师。

  以下仅供参考。

  1、学习目的要明确。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恒久保持救护众生之心”(包括寻求自身的解脱)。那

  么,你认为如何才能“救护众生”,你就应该怎么学,否则我们学到的是屠龙之技。

  2、要有开拓意识,要恒久保持求知欲,保持理论的新鲜感,也就是说,学习时要从中有所收获,有所

  突破。这样学习会不感到疲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