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 >

第44部分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第44部分

小说: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智慧的代言人。这种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同的科学论断得到了医学界、心理学界广泛认可。还有,一般认为左脑主

  逻辑思维,右脑主形象思维。您在《十度纲要》之《专题辅导·智慧度真心自在》中讲“真心”时提到:“人体中

  基本类似于宇宙真如佛性之体状态,以大脑为中心的物质称为真心,由真心尘组成。有人把真心叫思想,这仅仅是

  真心的功用;有人把真心叫大脑,这仅仅是肉眼看到的解剖状态,是真心的载体。”您在《对古今中外哲学思想的

  学术探讨》之《哲学的天空》、《思维哲学拾趣》中,也曾多次提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您能不能再通俗易懂地讲一讲: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如何看待左、右脑的平行存在及分工?大脑是真心

  的载体,那么修养的提高对作为真心载体的大脑有什么影响?菩萨是以“假我”为用,那么这个“假我”的大脑是

  怎样的状态?能不能从体性用的角度来讲一下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区别?谢谢老师。

  以下供参考。

  1、关于大脑,我的建议首先是应该健康。而健康的大脑不仅表现在生理上的健康,也表现在心理上的

  健康。所以,陶冶我们的性格、锻炼我们的为人处事,都是在不断提高我们的心理(大脑)健康水平。

  2、关于锻炼我们的大脑,我们应双管齐下。例如锻炼我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既要在直觉上(形象思

  维)就要意识到自己的习气是什么,之后加以改正,又要在逻辑上分析自己的习气,之后加以改正。而改正的方法

  也是二者都可以运用的:一种是不要找原因、找过程的当机立断地改正习气(形象思维);一种是通过分析原因,

  从改变原因上着手改变习气(逻辑思维)。

  3、医学认为人的身心是互相影响的。所以很好地修养能够更好地营养大脑,从而避免一些心脑血管

  病。例如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怒太过,很可能得了脑溢血了,这种病态的大脑,又怎能很好地思维呢?

  4、菩萨也是人。人的大脑基本结构、功能、状态都是一致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菩萨境界的这个

  大脑只是领悟到了“假我”的法理和功用。

  5、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是大脑的功用,只是前者侧重于整体性、直观性思维,后者侧重局部性、推

  理性思维。

  6、关于真心尘。首先真心之本体的状态佛家认为是不生不灭的真如之体的状态。《楞严经》:“从无

  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同时我们又认为真心“由真心尘组成”。丁福保《佛学大辞

  典》:“【大经卷在一微尘内】唐沙门慧海曰:经云有大经卷量等三千大千界,内在微尘中。一尘者是一念心尘

  也。故云一念尘中演出河沙偈,时人自不识。”这个里面提到了“一念心尘”,是佛家心物一如的表述。当然“心

  尘”也有烦恼的含义。《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中提圆悟禅师对真心佛性描述的话:“到这里高而无上,深而无

  底,旁尽虚空际,中极邻虚尘,净裸裸赤洒洒,是个无底钵盂,无影杖子。”这里的“邻虚尘”状态就类比于“真

  心尘”状态。

  但是要注意,我们虽然说“真心尘”(邻虚、极微)实有,但是是认为它可随因缘的变化而变化的,

  也就是说,如果大脑死亡了,“真心尘”也就没有了,从而更进一步地达到空——真如的状态。所以它是处于无常

  变化过程中的。这和外道所认为的事物永恒实体性存在不同。这个观点虽然在佛家一般认为是小乘观点,但由于对

  我们理解空(析空)也有一定的意义,故我们也选用了这一说法。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邻虚】……佛教之

  小乘有部宗,虽立极微为实有。然以为因缘所作,业力尽,极微亦坏,故明为无常生灭。是内外道之区别也。”

  2007年8月20发布于新浪博客 。 想看书来

187、出世与入世的融合在慈悲
187、出世与入世的融合在慈悲

  《心莲百合文化网》转发的留言:

  谈到人生修养,就会涉及日常的心行。我个人体会,从初步的个人约束到习惯为自然,这个过程是依

  据个人对于善法的学习和理解、自身的阅历、优缺点、誓愿等的不同而异。但是,作为社会人都应该围绕“出世之

  心、入世之行”的原则。“出”和“入”二者的底蕴很丰富,对于个人而言,其范围很大,二者相辅相成。“入”

  是体现在法相上的善、用,有时难以把握,甚至会出现偏执。我反思个人的经历有如下的不足:1、做事不踏实、

  不自然、或不负责;2、缺乏主观热情、消极等待而不是积极创造;3、缩手缩脚、不能脱开自我;4、将懦弱、冷

  淡、无原则屈从误认为善良;5、对于他人的意见和不满,沉默而不积极反思自己误认为忍辱;6、由于习气而将放

  逸误认为随顺,等等。敬请老师指教,谢谢。

  以下仅供参考。

  所谓的“出世之心、入世之行”不是自命清高,而是一种慈悲的心态,以慈悲地心态入世,做利益众

  生的事情。这一点不能错。这样一来,“出”与“入”就是一体的了。慈悲的心行即是脱俗的“出”,又是积极的

  “入”。

  如果用慈悲心来指导自己的心行的话,那么首先就要有责任心。由此就会帮助逐渐克服相关习气而达

  到:1、做事踏实、自然、负责。2、关心他人,为人热情。3、敢为天下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更好地造福他人。4、克服自己的惰性和冷漠。5、不断地自责、自省、自纠。6、严格自律,

  不对自己放任自流。

  如果没有责任心和慈悲心,上述对自己的改正与提高则是空谈。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地做好身边的小事,这是最基本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长

  足的进步。

  2007年8月20发布于雅虎博客 。 想看书来

188、佛在忏悔什么?
188、佛在忏悔什么?

  博友留言:请问老师,在讲故事中说到,佛没有任何过错,那他在忏悔的时候忏悔什么内容呢?这是在

  中道行事吗?

  我们在故事中提到,佛虽然没有过失,但是他仍然忏悔,其目的就是为大家作表率,号召大家都要忏

  悔、自省。

  没有过失还忏悔什么呢?例如可以进行如下忏悔:

  1、可以忏悔自己高标准地为自己的弟子负责,责任心进一步提高。

  2、可以忏悔进一步地无畏,为度化众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3、可以忏悔更加善待众生,和更多的有缘人结缘。

  4、可以忏悔为众生作更大地福田,使他们幸福美满。

  5、可以忏悔自己要忍受更多的痛苦,去度化众生。

  6、可以忏悔自己进一步宣讲更多的佛法,希望更多的人早日成就道果。

  7、可以忏悔自己进一步爱国、爱社会、爱众生。

  8、可以忏悔自己帮助众生解决更多的疑难问题。

  9、可以忏悔自己帮助众生去除更多的烦恼、执著、习气。

  10、可以忏悔造福众生的理想誓愿更大些。

  11、可以忏悔自己的心胸更开阔些,更谦逊些,更包容些。

  12、可以忏悔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再增加些。

  13、可以忏悔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些。

  14、可以忏悔自己的禅定力、忍辱力更大些。

  15、可以忏悔自己更乐观些。

  16、可以忏悔自己更稳重而不声张些。

  17、可以忏悔自己更加严于律己些。

  18、可以忏悔自己更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19、可以忏悔自己面对别人的无端指责,更要做好三念住。

  20、可以忏悔自己在宣讲佛法时更好地围绕一法印和三法印。

  21、可以忏悔自己要更加地无私、大我。

  22、可以忏悔自己进一步不间断地宣传和讲解佛法。

  23、可以忏悔自己更进一步不贪图享乐,不放逸。

  24、可以忏悔自己更加真诚待人而不虚伪谄媚。

  25、可以忏悔自己更加注重威仪、礼貌。

  26、可以忏悔自己进一步节俭生活。

  27、可以忏悔自己进一步同情更多生活贫困和处于苦难中的众生。

  28、可以忏悔自己为了他人的幸福而忍受更多的非难、孤独与寂寞。

  29、可以忏悔自己敢于承担更多的压力和风险去济度众生。

  30、可以忏悔自己进一步精进,绝不辜负自己的一生一世。

  从上面的内容看,在忏悔时哪个不符合中道呢?

  2007年8月20发布于百度博客

189、关于建立功德
189、关于建立功德

  博友在论坛帖子《般陀罗的故事》跟贴留言:愿般陀罗行大忏悔心,多修善心行。借此警示我们远离

  次心行的功德(因他的故事,警戒了我们现在人,所以,他也是有一些功德的吧?请问老师,这样说对吗?)愿他

  早证菩提。希望所有有此恶心行的众生都远离此心行,随缘布施一切众生,念念悲心事事善行。《般陀罗的故事》

  网址:

  //q。blog。sina。/gxdlianhua/bbs/topic/tid=1840

  关于功德,《佛学常见辞汇》:“【功德】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如果《般陀罗的故事》中的饿鬼出于帮助警示人们远离次心行的心因和行为,就有功德。但同时还要注意,这些心

  因和行为都不能违背佛性的因缘和合,也就是不违背真如佛性之理,这样才是善,才是功德,否则仍不是功德。

  《本业缨络经》:“顺理起心者谓之善,违理起心者谓之恶。”这里的“理”就是佛性之理。

  
  2007年8月20发布于博客圈

190、关于六种震动
190、关于六种震动

  博友留言:佛为父担棺,为什么能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六种震动是什么?

  据《般若经》,这六种震动是“动、涌、震、击、吼、爆。

  为什么佛为父担棺,能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呢?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地动瑞】……佛将

  说法华经,地神感之,震动大地。二序品曰:‘普佛世界,六种震动。’”由此可见,是佛的威德令三千大千世界

  六种震动。

  2007年8月21发布于网易博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91、这样的忏悔是狂妄吗?
191、这样的忏悔是狂妄吗?

  博友在博文《佛在忏悔什么?》中留言:老师我觉得这样的忏悔也可以做为我们的誓愿,以此来严格

  要求自己,激励自己精进,这样想是狂妄吗?

  《佛在忏悔什么?》中的忏悔可以做为我们的誓愿,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激励自己精进。但是这样

  的想法是不是狂妄呢?

  狂妄是极端自高自大的意思。从上面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