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 >

第4部分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第4部分

小说: 心莲百合文化博文汇编(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智度论&;#8226;十五》:“一切诸贼中,无过懈怠贼。”懒惰、懈怠是人的最大敌人之一。优越的物质生活容易使人消极、颓废和贪婪,而培养勤劳朴实的性格正是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关键。

  2、避免庸俗教育,提倡必要的“挫折教育”。

  网络上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小学生在吃饭时故意放下碗筷不吃,家长要他吃饭,他要家长给钱才肯吃饭,无可奈何,家长只得照办。这就是由于平时娇生惯养,家长终于吞下了庸俗教育的苦果。

  除了自己不要溺爱孩子外,避免完全或大部分时间让爷爷奶奶等长辈带孩子,孩子要有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因为长辈带孩子往往是溺爱。

  另外当孩子在为了满足自己的小利益,或发泄对家长的不满,而表现出来任性、耍闹甚至威胁家人要搬出去住、离家出走时,家人要有能力制止他们的这类不良习气,而不能因为溺爱对他们妥协,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挫折中锻炼意志,提高自制能力,克服固执、任性、自负、轻浮和娇气,学会理智地看待客观事物。

  家长对于孩子的缺点决不可以姑息,否则将来就是恶果。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大意是说,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孔子云说:“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大意是说:孔子说:“见到善就如同赶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见到不善就如同用手试开水一样急忙避开。”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及时发现他们的缺点而不能溺爱姑息。

  当然了,父母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否则又如何教育孩子呢?

  要重视孩子学习做人的道理,而不要认为学习技能文化胜过学习做人的道理。要清楚,做学问要先学做人,因为文化是为做人服务的。

  3、鼓励孩子多与外界交往,多提供孩子与外界接触和参与集体活动与生活的机会。在与人交往中学习团结、宽容和忍让。教授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狭隘、自私的思想。

  总之,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单纯地育身,还要有育心,即学做人的内容在其中,不可偏废育心的方面。

  2007年6月6日于北京

  2007年6月23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

15、面对逆反、自我的一代(二)
15、面对逆反、自我的一代(二)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

  问:二,逆反的、很自我的孩子,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他们不是娇生惯养的,恰恰相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心理、精神上倍受家长、老师的摧残,导致善良的童心受到很大的伤害,他们的“自我”“逆反”恰恰是对这种折磨的本能的应激反应,习惯了就形成了恶习,而这种状况,可能表现上是父母非常“爱”孩子,可这种爱是强迫的,忽略孩子独立意识的,让孩子学到不是爱,而是强迫别人,霸道。这种状况是中国人的通病,占绝大多数。

  问:三,只有让孩子懂得独立、自立,才能知道怎么去尊重别人,而父母只有作出尊重孩子的表率,才能让孩子学会关爱别人,而这在封建家长习惯、专制社会的制度,很难做到,那么,中国人的这种“狭隘胸襟”恐怕就很难得到彻底改变。

  以上两个问题,涉及一个“养育知见”的问题。什么是养育知见呢?我的电脑存有一篇我即将发表的文章,是帮助解决孩子们离家出走的“叛逆和自我”心理与行为的。里面提到了“养育知见”的问题。下面我把这篇文章贡献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关于青少年离家出走

  信息咨询:有的青少年稍微听不惯父母的话就拿离家出走相威胁,导致父母都不敢轻易和他说话了;而有的青少年则是因为害怕父母的责骂而真的离家出走了,我们应该如何帮助解决关于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问题?

  答复如下: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对症治疗。首先我们不能溺爱孩子。

  网络上有一位署名“丹尼哥哥”的美国人,他提到了父母是如何对待他离家出走的,很值得我们参考。“丹尼哥哥”7岁时,有一天,在学校和人打了一架,因为有个同学取笑他的裤子。回家后父亲狠狠地训了他一顿,不许他吃晚饭,要他好好反省。他觉得这太不公平了,便宣布要离家出走。结果出乎意料的是,父母都同意了。父亲拿来一个手提箱,说得让他带上足够的衣服。又拿着一个纸袋,说“妈妈给你装了些快餐在这个袋子里。”他决定不让步,提上快餐袋和箱子,径自朝门走去。当他离开的时候,妈妈喊道:“要记得写信回来啊,如果下次经过这里的话就进来坐坐哦。”他走了三四个街区,感到孤独无助,心里断定“家人现在肯定意识到他们做错了,正在内疚不已”,便偷偷跑回家去查看。但是家里没人谈论他,甚至还有阵阵笑声。父亲要带他的弟弟妹妹去外面吃冰激凌,便去开车。父亲发现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用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带着他一起向车子走去。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离家出走过。而且更加爱自己的家人。在父亲老年得了偏瘫的时候,也没有嫌弃父亲,而是更加孝敬他。

  其次要教育他们孝敬父母,理解父母的苦衷,不要任性、耍闹和逆反。父母是孩子的福田。《优婆塞戒经》中提到“报恩福田”,就是指“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若能供养恭敬,非惟报答其恩,抑且自然获福,是名报恩福田”。要有礼貌,符合人世间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即尊敬长辈、家长而不要顶撞他们,如果觉得自己一时想不通,先在注意礼貌的前提下,慢慢解决。

  再有,一定要锻炼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能溺爱。有的青少年离家出走就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造成的。

  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面对外面世界越来越多的诱惑,也要注意,不能总想摆脱父母与老师的管教,幻想到外面去闯荡世界。要叫他们意识到严格要求是为他们着想的。另外世界很大,他们遇到的不一定都是好心人,而且他们也没有什么能力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

  另外,一定要注意健全自己的心理,比如平时过分内向、孤僻、不合群性格的人,很容易发生离家出走等反常的举动,所以要及时发现这些不良性格、习气并帮助他们努力改正。

  最后,父母也要注意尊重孩子,不要单纯认为孩子就是自己养育的,就垄断了孩子的一切。要知道这种想法和做法也是不正确的,是一种执着,或者叫做一种“知见”。《大智度论》中有一种“养育知见”:“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能养育他人,及计我从生已来,为父母养育,故名养育。”就是说,在养育人的过程中,或者父母执着于认为孩子是自己养育的,而垄断了孩子的一切行为;或者孩子执着于认为自己是父母所养,所以自己的一切父母都应该负责。这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父母的“养育知见”容易导致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管教,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酿成“爱”的悲剧。而孩子的“养育知见”则容易导致孩子的自私自利,一旦孩子的私利父母没有满足,就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痛恨。例如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就会引起孩子对父母的怨恨,而不是对父母的理解。

  所以设法使父母与孩子避免“养育知见”,使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真正关爱孩子,使孩子懂事,提高修养,完善人格,理解父母的处境,学会帮助家庭分担忧愁,这才是解决孩子离家出走问题的关键所在。

  2007年6月4日于北京

  2007年6月23日发布于新浪博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16、白天不觉,晚上忏悔
16、白天不觉,晚上忏悔

  一位朋友问:我常有的经历是有时白天做的事情,并没有发现有不对的地方,等晚上睡醒一觉后,突然脑海里清晰地想起白天的事情做的不好,可能伤害了别人,从而再在内心忏悔,请问老师,这算不算是猫头鹰心呢?是不是白天的习气、无明太多,使自己的内心不清醒、灵明造成的呢?谢谢老师的文章,对我的帮助很大。

  这应该不算作猫头鹰心吧。晚上因为休息了一下,特别是使名利的执著也休息了一下,大脑比白天清醒了,所以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吧。

  当然了如果我们平时多注意一下修养,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也许更好些,不至于一定要在睡醒一觉后才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印度佛教史》上第四章:“使盖障生起和产生更多盖障的‘资粮’情况如下:美丽光彩相是爱欲的资粮;厌拒相是嗔恚的资粮;心无恹足,懒散倦怠,贪食昏沉,意志薄弱是愚痴的资粮;缺乏清醒头脑是骄慢的资粮;对一切法无决定智是疑虑的资粮。对这些资粮,若不如实思维,即会生起、增长相应的盖障。”盖障就是贪、嗔、痴、慢(傲慢)、疑等烦恼。资粮就是粮食、资本,盖障的资粮就是引起盖障的基础、原因。这段话告诉了我们烦恼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所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我们都应该注意断掉烦恼产生的资粮,反思自己的不足,即:不贪图色欲,修持柔和而避免“厌拒相”,知足、不放逸、不贪吃、精进学习、意志力顽强而克服愚痴,从大局出发、谨慎行事以保持清醒的头脑,随缘而生妙用,以克服无决定智。

  2007年6月23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17、面对逆反、自我的一代(三)
17、面对逆反、自我的一代(三)

  问:四,家是社会的一个单元,看问题如果只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而抛弃社会于不顾,如何能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对待社会而不是同流合污?

  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对症治疗。笔者举两个例子,为大家作参考。本篇针对青少年的虚荣心,下一篇针对青少年的网瘾问题。这两篇都是储存在我电脑里的文章,现在拿出来供大家参考。

  关于青少年的虚荣心

  信息咨询:很多青少年的虚荣心较重,喜欢穿名牌,和同学比富,应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不良行为?

  答复如下: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虚荣心实际上是不健康的心理,是扭曲了的自尊心。

  虚荣心产生的原因很多,下面我们列举一下。

  1、面子观念的驱动。很多青少年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而说出很多虚荣的话,做出许多虚荣的事情来,甚至害人害己。

  面子观念实际上执着于一种“小我”,也就是“我相”,与“无我”相对。不清楚真正的“我”是什么,叫做“我痴”。

  《唯识论&;#8226;四》:“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大意是说,所谓“我痴”,就是执着于“我相”,不清楚无私无我的道理,所以才叫做“我痴”。

  所以,要在修养上应努力克服“我相”,做到“无我”,从而去除虚荣心。如何克服“我相”呢?可以通过升华自己的思想,逐渐远离私心,来克服“我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