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根皇帝:布衣刘邦 >

第3部分

草根皇帝:布衣刘邦-第3部分

小说: 草根皇帝:布衣刘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故梁徙也” 说之渊源/
  三、刘邦出生时的家庭经济状况/
  1。豪强地主?富裕中农?/
  2。言刘邦为农民出身似属牵强/
  3。古代城市的缩影/
  4。应属亦商亦(手)工之殷实人家/
  第二章刘邦家庭成员状况
  一、刘邦父祖辈情况/
  1。太公以上情况难以考证/
  2。“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
  二、关于刘邦的母亲/
  1。养育了龙子的可怜母亲/
  2。高帝之母,不声不响地去了/
  3。吾所生长极不忘耳!/
  三、刘邦兄弟家庭情况/
  1。长兄早卒,其子信封为羹颉侯/
  2。次兄名“仲” ,常得太公称赞/
  3。弟刘交多才多艺,封为楚王(号楚元王)/
  四、平民刘邦的婚姻/
  附:古丰“东华山”及青年刘邦的“红颜知己”——“白杏儿”之传说 /
  目录第三章应当公正评价“布衣刘邦”
  一、初评易中天先生之“刘邦崛起之谜”/
  1。不公正的历史错觉/
  2。“流氓”等说出自……/
  3。斯人无口以辩/
  4。让历史人物更具真实性/
  二、再评易中天先生之“刘邦崛起之谜”/
  1。司马迁如是记述平民刘邦/
  2。孔老夫子尚云:“食色,性也”/
  3。“贪财好色”出自范增之口/
  4。“彼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相报”/
  5。撤离阿房宫,明鉴照千秋/
  6。太史公何以将项羽列入《本纪》/
  7。“无赖” 之说彰显融洽的父子、君臣关系 /
  8。“书” 字古今意义不同/
  9。平民刘邦“游”的是学问道德/
  三、平民刘邦蒙辱的历史背景/
  1。宽大长者, 风却摧之/
  2。“为天下安用腐儒” 的道理/
  3。谈不上“忠、孝” 二字/
  4。沛公并未拿郦生的帽子溲溺/
  5。刘邦的人格魅力和弱点/
  6。“汉初布衣将相集团” 的历史贡献/
  7。给刘邦戴“反儒” 的帽子有失公允/
  8。“独尊儒术” 者容忍了戏辱刘邦之流言/
  9。人们总愿同情弱者/
  10。文人不可轻,人言真可畏/
  11。元曲《哨遍·高祖还乡》产生的背景和负面影响/
  12。还平民刘邦以真实形象/第四章刘邦与雍齿——汉初第一疑案探密
  1。“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的背景/
  2。“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3。刘邦的无奈与张良的才智/
  4。“秦始皇在时天下己坏矣!”/
  5。千钧重任托付雍齿/
  6。“屠城” 之严峻威胁/
  7。诈降的决定是艰难的/
  8。同情雍齿的王陵被汉室晚封/
  9。隐秘的就让它永远隐秘下去吧!/
  10。雍齿是一个例外/
  11。使后世为人臣者毋效丁公!/
  12。“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13。高祖皇帝,你活得好累/
  14。司马迁对雍齿抱有极大的同情/
  第五章关于刘邦起义
  一、刘邦“丰西泽纵徒”至陈胜起义期间的活动/
  1。“丰西泽纵徒” 事件应定位为“反秦起义”/
  2。官军追剿失利,义军站稳了脚跟/
  3。“赤帝子斩白帝子”的神话/
  4。太史公的苦衷/
  二、 陈胜起义后刘邦义军的动向/
  1。陈胜倒可能受到了“丰西泽纵徒” 事件的启示/
  2。“平民领袖”的优势/
  3。刘邦义军的实力及影响/
  4。拥兵数千,志存高远/
  三、芒、砀起兵的历史遐想/
  1。难以掩饰的蛛丝马迹/
  2。以我为主,伺机进攻/
  3。从“芒砀起兵” 到“沛县起义”/
  4。攻“丰”战事恐怕并不简单/
  5。“打天下、坐江山”之壮举 ,千古###人物的梦想/
  四、 刘邦起义疑云研究(综述)/
  1。笼罩在“刘邦起义事件”上面的疑云/
  2。从此便脱掉了平民的外衣/
  3。那是一个充满血与火的年代/
  4。信陵君抗秦救国事功的深远影响/
  5。幼小心灵中的爱和恨/
  6。刘邦崛起之谜和太史公的难言之隐/
  7。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民起义组织/
  8。他不愿再与失败者相提并论/
  9。结语/
  第六章与平民刘邦活动相关问题的探讨(拾遗)……
  一、刘邦任泗水亭长的时间/
  二、“高祖尝繇咸阳”之“繇”字注解释疑——刘邦任亭长之前去过咸阳吗?/
  三、刘邦“丰西泽纵徒”的时间/
  四、秦台史话/
  五、刘邦其名与中国历史上的避讳风俗/
  六、与刘邦故乡相关的古树名木/
  附 录
  一、布衣刘邦相关大事年表/
  二、司马迁与微时刘邦/
  三、丰沛情/
  四、“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新考/
  五、从司马迁以“仁而爱人”评价布衣刘邦说起——写在2006年9月26日孔子诞辰2559年祭祀大典之际/
  后 记
  跋
  

一、刘邦生卒年月
1。关于刘邦的出生年月
  关于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年月,史家注说不一,为史界认可的有两种说法:
  一说:据《集解》引晋人皇甫谧之说:“高祖刘邦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卒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三。”清代学者杭世骏根据皇甫谧定的生卒年月,校正为62岁。若依皇甫谧之说,刘邦当生于秦始皇即位前10年。即公元前 256 年。(周郝王五十九年)
  一说:据《汉书》唐代史家颜师古《注》引晋人臣瓒曰:“(高)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若依此说,则刘邦应当生于秦庄襄王三年,秦始皇即位前一年,即公元前 247 年。
  董家遵先生著文支持前说,①安作璋先生也持前说,②徐朔方先生持后说。③只是若依前说,刘邦与吕雉结婚时年龄已40岁左右,依当时人均寿命及早婚情况,言吕后是原配夫人,似乎值得怀疑。所谓:“刘邦正式娶妻很晚,……原因是他青年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自由地与许多女性厮混,……有身份地位的人家不愿意把女儿嫁给他”②之说法,亦属牵强。
  笔者此处亦取前说,但并不反对后说。尊崇辞书如《辞源》、《辞海》之注,即刘邦出生于公元前 256年,一作 247年 。两种说法均注明,以供读者参考。④
  2。关于刘邦之卒年
  关于汉高祖刘邦的卒年,《史记·高祖本纪》(以下称《高祖本纪》,类同)⑤及《汉书·高帝纪》(以下称《高帝纪》,类同)⑥均明确记载为:汉十二年四月甲辰,在长乐宫,刘邦安然而逝。史界多将其卒年注为公元前 195 年。如安作璋教授记述为:“公元前 195 年(汉十二年)四月,刘邦病逝。”然而安氏同时又说:“在刘邦辞世前的五个月,即公元前 195 年(汉十二年)的十一月,竟以62岁的高龄拖着病体前往孔子故乡。”②与上说比较,若云同为公元前195年事件,似乎显现矛盾,令人不解。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高祖本纪》及《高帝纪》所载:“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应该是不会错的。但要注意的是,史书还记述汉代是以“十月为岁首”。 故而,《高祖本纪》及《高帝纪》之记年月,即有:“ 春正月”,“ 夏四月”,“ 十一年秋七月” 和“ 秋九月” 之说法;接下来便是“十二年冬十月” 之记载。
  据此,若以《高祖本纪》之载:“汉十二年冬十一月高祖自布军至长安;……十二月,高祖曰:赐予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 为公元前 195年事件的话。接下来的“四月甲辰” 之四月似应为汉十二年之春四月,再考虑进去农历与公历之差距,应当已经到了春暖花开的公元前 194 年了。如此计算,大概应该就不矛盾了。
  清代著名史家王先谦《汉书补注》(以下称《补注》),则对《高帝纪》载刘邦卒年月之“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乐宫” 一句,作了以下注述:
  臣瓒曰:“帝年四十二即位,即位十二年,寿五十三。”沈钦韩曰:“史记注引皇甫谧曰: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生,至汉十二年,年六十三。”杭世骏曰:“高祖生年乙已,至是年丙午,当是六十二。”先谦曰:“官本,注:十二年作十三年。”对于前贤王先谦先生之“官本”, 笔者无法知其所指。然而,据此看来,将刘邦的卒年注为公元前 194 年,应该较为妥当。这样,以刘邦生年为公元前 256 年或 247 年来算,言其享年为 62 岁或 53 岁,与诸家所述似乎便相吻合无误了。
  【参考文献】
  ①董家遵:《汉高祖生年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②安作璋、孟祥才:《汉高帝大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③徐朔方:《史汉论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81页。
  ④夏征农等、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⑤本书所引《史记》为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一版。
  ⑥本书所引《汉书》及《汉书补注》为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一版。
  

二、刘邦的出生地(1)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公元前 256 年或 247 年,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中阳里”,即今江苏省丰县(古称丰、丰邑)县城东北隅一条古老的名为中阳里的街道。江苏省《徐州府志》、《丰县志》、《沛县志》及历代史籍亦均对此认同。唯独关于“丰县”的沿革,史界尚存一些争议,此处笔者不作赘述。本文仅冒昧试述刘邦出生时,丰邑之所属及其是否曾隶属魏国之问题。
  1。属宋?属齐?属楚?属魏?
  江苏省《丰县志》指出:丰邑在春秋战国时先属宋,后属楚。①②笔者查找相关文献,鲜见有“丰”曾属魏国的记载。唯见清代乾隆版《丰县志》序中,注引文颖曰:“梁惠王孙‘假’为秦所灭,转徙于丰,盖战国属梁(即魏国)”,却又说“而未著也”。②
  “丰”,春秋战国时曾属宋国,大概应该没有问题,因为古宋国国都之遗址,就在丰邑附近。原丰县博物馆长王荣生先生著文指出:“春秋战国时,丰属宋,今丰县城北四十余里有宋偃王城,齐灭宋,偃王城始毁,……在今丰县城址始建丰邑。……两千多年来丰县城一直在原址。”(参见《丰县文史资料》1988年)
  关于“齐灭宋”事件,《田敬仲完世家》、《魏世家》均有记载;那么,若据此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丰邑曾属齐国的结论,人们似乎也不会感到意外,只是《丰县志》之“沿革” 一栏中①②却也未见有“丰”曾属齐国的记载。
  又据《宋微子世家》载:宋王“偃”对外骄横用兵,先后对魏、齐、楚等国发动战争,对内暴虐无道,残忍滥杀无辜,“群臣谏者辄射之”。被众诸侯称为“桀宋”,说他比夏朝末代暴君“桀”还要坏。
  后来,周赧王二十九年(约公元前 286 年),魏、齐、楚三国联合攻击宋国,宋王逃亡,死于温地*。《魏世家》载:“魏昭王十年,齐灭宋,宋王死我温”,记述的便是这件事。之后,魏、齐、楚三分宋地。
  而且,若以“齐灭宋”为公元前 286 年计算,距刘邦出生(公元前 256 或 247 年)时,也已有三十余年。以当时西部强秦崛起,暴秦屡屡持威东犯,魏国东迁,楚国南遁之情况看,边地“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