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的前世今生-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钦焦蘸眨馕退额G淄酢
第三章睿亲王府(2)
封王之后,多尔衮与多铎率兵攻山海关,以牵制明军。后同肃亲王豪格进兵朝鲜,分别从宽甸入长山口,克昌州,攻破江华岛,获朝鲜王妃及其二子,国王李倧乞盟请降。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多尔衮封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四旗兵与扬武大将军岳托所率右翼军大举入关攻明,越北京至涿州,分兵八道,连续取得二十余场战役的胜利,破城四十余座,俘掠人口二十五万余。
崇德八年(1643年)秋,皇太极病逝。多尔衮重新卷入皇位之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继承了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并自掌有正蓝旗。多尔衮与多铎掌有正白旗与镶白旗,有了足够的实力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争夺汗位,此外还有诸多王爷和贝勒的支持。但是,双方实力相当,倘若有一方强行夺取权力,必将造成爱新觉罗皇族与八旗内部的分裂,妨碍征明之大计。此时,代善又从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说服多尔衮,转而扶持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入承大统。而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左右辅政,共管八旗事务”并实际掌权。豪格在战场上虽然骁勇,但在政治上软弱且缺乏才干,于是自行退出。郑亲王济尔哈朗支持过豪格,两黄旗可以接受。这一决定化解了尖锐的矛盾,避免了八旗内的###,为满清入关奠定了基础。
多尔衮摄政时期,清军开始大举入关,征服中原。多尔衮不仅骁勇善战,而且谋略过人,他能善用降将与谋臣,善于把握战争全局,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对方薄弱环节,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为清王朝在中国近三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多尔衮率阿济格、多铎等统满、蒙、汉军十余万攻明。在山海关接收了吴三桂部,合兵在山海关之战,击溃李自成数十万农民军。十月,多尔衮受封“叔父摄政王”。两路同时发精兵,在陕西合击李自成残部。二年(1645年)初,征山东。三月,命多铎展开江南总攻,多铎急速行军,势不可挡,四月屠扬州,五月占南京,俘弘光帝,灭各南明政权。六月,多尔衮以“重剿轻抚”一意孤行地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以“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法令强迫南方民众接受改朝换代,“剃发令”随之不断激起民众的激烈反抗,多尔衮随即派大军镇压,清军大肆屠戮,屠江阴、屠昆山、三屠嘉定。生灵涂炭,惨不堪言,江南花花世界顿成人间地狱。多尔衮以血腥和罪恶的方式问鼎中原,在累累的白骨上开始构筑一个新的王朝。
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多尔衮改变策略,以“攻抚之策”相继平定江南。三年(1646年);命豪格攻四川,灭张献忠的大西农民军;命博洛征闽、浙;命多铎征蒙古;命孔有德征湖广。四年(1647年),《大清律》颁行全国。同年,罢济尔哈朗辅政,独专朝政。此时,多尔衮权势急剧膨胀,他一人独掌八旗中的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头衔也升为“皇父摄政王”。他甚至借口腰腿不便,宣称今后不再对顺治皇帝行跪拜大礼,并将小南城的摄政王府变成了第二朝廷。但这段耀武扬威、为所欲为的时光很快就结
束了。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39岁的多尔衮因狩猎坠马身受重伤,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卒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多尔衮死后,顺治帝追尊他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无子,以豫亲王的儿子多尔博为后,袭亲王,俸视诸王三倍。不久之后,济尔哈朗等人对多尔衮生前之罪发起弹劾,追论他生前谋逆罪。因其独断专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并迫害肃亲王豪格致死,纳其妃、收其财。顺治帝下诏,剥夺多尔衮封号,并掘其墓,鞭其尸。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多尔衮的党羽皆被凌迟处死。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阅览实录,为多尔衮平反昭雪,下诏为其恢复名誉,复睿亲王封号,爵位世袭罔替
第三章睿亲王府(3)
2。从重华宫、摄政王府到喇嘛庙
睿亲王府位于南池子东侧南宫旧址。南宫在明代时为皇城东苑,占地10000平方米,是太子居住的地方。明英宗受太监王振的蛊惑,御驾亲征,不想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俘虏,幸好于谦挺身而出,拥戴代宗景泰帝为皇帝,不理睬蒙古瓦剌部的要挟,蒙古瓦剌没有办法,只好把明英宗又放回来了。可是这里已经有了一个皇帝,于谦就将英宗朱祁镇以太上皇的名义囚禁在小南城重华宫里。过了几年,景泰帝病了,一些居心叵测的大臣趁此机会拥戴英宗复辟,反而把景泰帝送到了重华宫。没过几天,景泰帝就病死了。
到了清代,南宫又成为睿亲王多尔衮的摄政王府。多尔衮利用了重华宫旧址,将摄政王府建造得宏伟壮丽,甚至超过了皇宫。王府的地基高于地面几丈有余,加之殿宇宏伟,四周绕以36根檐柱,檐椽为三层。多尔衮掌权期间,摄政王府前每日都是车水马龙,大小官员往来穿梭,这里实际上已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多尔衮每天召集百官来府议事,然后再将已决之议拿到朝廷去走个过场。后来他嫌跑来跑去太麻烦,干脆将皇帝发布谕旨的玉玺搬回府中。清初诗人吴伟业曾有诗句“七载金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描述的就是当时多尔衮的王府外王公贵族进进出出的繁盛情景。“金縢”,指皇家的文件柜,“南城”,即是小南城的摄政王府(睿亲王府)。多尔衮死后削夺王爵的罪名之一就是他在府中议政。
多尔衮死后被削爵,摄政王府府邸遂废。直到乾隆年间,多尔衮恢复名号之后,才将久已废弃的多尔衮王府改建成玛哈噶喇庙,隶属于管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玛哈噶喇是藏传佛教中的大护法神,最初为元裔察哈尔林丹汗所供奉。林丹汗败亡后,喇嘛将其送至沈阳,清太宗建实胜寺祀之。之后,乾隆帝又下令将玛哈噶喇庙翻修扩建,改名为“普渡寺”,昔日摄政王府大殿被改建为“慈济殿”,并为大殿题额“觉海慈航”。大殿还有清魏显达(字杰南,又字筠谷)写的楹联“普济众生蒙佛荫,渡连圣城沐神恩”。寺院大殿外有甬道,直通山门。道两旁古松林立,清静幽美。寺内原有黑护法佛殿,内藏睿亲王多尔衮生前使用过的甲胄弓矢,铠甲长七尺多,黄缎面上绣龙图案,胄直径九寸多,护项亦为黄色,刀剑弓矢比寻常人的长出三分之一。从多尔衮的甲胄和兵刃判断,他的身高应在190…200厘米之间,的确是个彪形大汉。
甲胄弓矢的两侧,有两尊护卫像,所佩带的兵器皆为真品。转轮藏殿内陈设珍宝极多:有造型奇特的佛像,手执戈戟,下乘狮子,似印度、尼泊尔等国的舶来品;有一丈多长的雕镂精致的沉香杖;这些文物现在早已渺无踪影了。普渡寺正殿供奉欢喜佛,供品用人骷髅一具,庙内旧传有多尔衮死后以鱼皮所造肖像,也已无存。此处大殿建筑宏伟,面阔九间,前出厦五间。基座高大,为须弥座式。大殿基础高出周围地面一丈多。檐出飞椽共三层,为建筑制式中少见,被称为“金銮宝殿”的太和殿,檐椽也仅为两层。睿亲王府改建为玛哈噶喇庙以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有喇嘛居住。
〃文革”时,普渡寺连年遭到破坏,文物丢失,建筑被毁,大殿被改作仓库。之后,南池子地区自然形成一个高密度居民区,普渡寺更是日复一日地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四周的配殿完全被拆毁。居民们搭建的各种违章建筑更是把普渡寺大殿围了个水泄不通。山门被改建为粮店,大殿则成为了南池子小学的教室和仓库。外面的操场也盖上了三排教室。学校围墙外,大殿周边的人口越来越稠密,违章建筑越来越多,环境日渐恶劣,普渡寺就掩藏在北京紫禁城东南侧的南池子这一大片杂乱无章的青砖灰瓦之中。如今,饱经数百年沧桑的普渡寺仅仅存留下了曾改建成粮店的山门和改建成教室的大殿,古建筑尽毁,无可挽回。
整修前的老睿亲王府
第三章睿亲王府(4)
普渡寺建筑在高台上,普渡寺周围新建的古典风格民居
复建的普渡寺大殿
檐下的枋头饰物龙头和故宫内的不一样,是另一种样式的龙,保持了关外满族的风格。
原普渡寺曾被用作粮店,复建后成为北京税务博物馆
3。复建拂去历史的尘埃
2001年8月,南池子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修缮改造,普渡寺的修缮引起了许多部门和人士的关注,被列入北京市3年“亿元文物抢险修缮工程”项目,东城区投入四千多万元巨资,对普渡寺高台上的居民以及大殿里的南池子小学进行搬迁撤并。2001年9月,普渡寺高台上的一百多户居民全部搬迁,撤并了占用普渡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学,基本恢复了原有的范围和规模。主持该项工程的东城区文委专门聘请古建专家,对普渡寺原来的面貌进行推测。普渡寺建筑非常独特:建在高台之上,而且窗棂低矮。像普渡寺这样典型的满族风格文物建筑在北京仅此一处,也是北京少见的清初风格的古
建筑。
普渡寺的修缮完全按照古建筑传统工艺及文物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殿内的彩画穹顶看起来半新半旧,这是因为在维修时要首先使用旧建筑构件,只有当旧件缺损、数量不够时才用仿制的新件代替。据专家考证,建筑外部的彩画基本都是清朝中期绘制的,而内部部分彩画为清初遗存。修缮将尽量保留旧彩画,对破损的地方尽可能用原工艺、原材料进行修补。整个建筑共需补配彩画二百多处,约八十平方米。大殿檐柱上梁头都是木雕龙头,这在北京也很少见。普渡寺高大的大殿南侧,有一个相对低矮一些的抱厦,面阔五间。它的建筑年代是普渡寺的一个谜团,有专家根据它与大殿彩绘的一致而认为,它与王府应是同一时期修建的;但也有专家根据瓦件等级判断它的出现应是在康熙年间。在进行修缮之前,文物单位首先对普渡寺进行了考古清理,在高台上出土了许多明代的石刻件,也在普渡寺大殿抱厦的东南角发现了圆形建筑物。这个建筑低于大殿的地面约两米,直径约四五米,在其顶部有12块异常精美的汉白玉石雕。在它的北面,还有一个台阶可以通到其底部。普渡寺整座院落都建在三米多高的城砖台座上,依稀显示着昔日王府不凡的气度。
在施工过程中,承包商是完全按照文物专家的意见去进行的。经过半年的复建,施工方按文物专家头脑中的推测修竣。历经风雨侵蚀的普渡寺拂去了历史的尘埃,英姿重现。现在的普渡寺整修得很好,大殿整修得更好,大殿名为济慈殿,面阔七间,黑色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殿顶,前出抱厦三间。最上面的彩画基本未动,保持原样,下面重新翻新了。檐下的枋头饰物龙头和故宫内的不一样,是另一种样式的龙,保持了关外满族的风格。殿前抱厦覆以黄琉璃瓦,显示以不同的等级。
现在,普渡寺周边的前巷、东巷、西巷等胡同的铭牌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