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三国-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螅醣副慌扇フ绞赂游;尿4ǎ交矢︶浴⒅炜
第六章,转折
中平元年四月是汉军惨败阶段,各郡县相继陷落。全国各地“坏蛋”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反者如云呀。汝南黄巾败太守赵谦于邵陵。广阳黄巾杀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等等等等。。。。
就连朝廷围剿叛贼的主力部队,进展的也不是很顺利。朱俊的部队因为轻敌冒进,被黄巾军将领波才(波才是个人名)击溃,刚出门就被人给闷了回去。皇甫嵩傻眼了,哥们你行不行呀,你跑了我怎么办?本来说好了互相照应的,您可倒好,两下您就完啦。
朱俊败退,皇甫嵩侧翼空虚,四周形式不明,他不敢再犯朱俊的错误,只好在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扎下大营,修筑工事,观察敌军的动向,等待时机。
波才则顺势将皇甫嵩围在了长社。汉军上下十分恐慌,一仗没打就被人给来了个连锅端。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本来心里就没底的汉军害怕了。皇甫嵩更着急,作为主帅他没有退路,如果这一仗打战败,无论他能不能逃出去,阉党都不会饶了他,必死无疑。而且,皇甫嵩是个品格高尚的人富有正义感,他珍惜士兵的生命,爱兵如子,不希望被他刚刚带出来的两万良家子弟,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死在这不明不白的地方。
他来到士兵中间,帮他们支帐篷、做晚饭,尽量让他们放松下来,看着他们吃完饭自己才离开,这不是在作秀,而是他多年的习惯(好领导)。他没有去休憩,而是冒着危险登上城楼亲自勘察敌情。
长社地区处华北平原,城池四面沃野千里,站在城头上举目四望,敌军的一举一动清清楚楚。
五月的夏天,这里应该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去年播种下的小麦现在已经绣穗,眼看就要收获了。只是最近兵荒马乱,一会你打过来,一会我杀过去,弄的老百姓晕头转向,不敢随便出门,所以田地里野草丛生,植被繁盛。
皇甫嵩心生感慨,若非黄巾作乱,此时城外应该是一幅欣欣向荣的劳动场面!妻子给丈夫擦着汗,孙儿给爷爷端着水,大家其乐也融融的共建和谐社会;如非阉党祸乱朝纲,又怎么会有这黄巾反贼呢?因果报应啊!孰是孰非,不是现在该评判的事情,不能消灭敌军就会被敌军消灭,这是必须的!
只是可怜了老百姓,田地里仅剩的庄家也要保不住了,一年的口粮也不知要到哪里去讨,不知又有多少女人成为寡妇,多少孩童成为孤儿!嗨,天下兴亡,苦的却都是百姓!
他定睛远眺,发现黄巾军竟然没有把营地周围的农作物和野草铲掉,而是直接在上面安营扎寨了。难道这些黄巾军不知道自己犯了兵家大忌,为什么要依草为营呢?难道不怕火攻吗?转念一想,他明白了,这些反贼其实都是附近的百姓,如非官逼民反,谁愿铤而走险呢?他们脚下的庄稼说不定就是自己种的,又怎么忍心割舍呢?今天面对的敌人昨天还是治下的臣民!
皇甫嵩又是一声叹息,忽然受收起怜悯的眼神,他明白,现在不是仁慈的时候。命令身边的亲兵,传令诸将…开会。
中军帐内鸦雀无声,皇甫嵩环视心情沉重的将领,站起来高声说道:“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田单之功是个典故,引申的意思就是火攻!
于是,汉军开始准备。他们挑选了机警灵敏的军士组成敢死队,用苇子杆做成火把,只等机会出现,便出去可劲儿的放火。并且约定以烟火为号,尽遣城中的主力部队全面出击,消灭残敌。
半夜风越来越大,时机成熟,敢死队悄悄溜出城去,慢慢靠近敌军大营。夜黑风高、杂草丛生,这为汉军提供了很好的掩护,敌军始终没有发现他们,胜利越来越近了。。。
皇甫嵩站在城头焦急的等待着,胜败乃此一举,今天要是点不着这一把火,那明天就被别人点了!它不想辱没先人留下的军人的荣耀,更不想让追随自己的将士们不明不白的死掉。可是,现在他能做什么呢?只有依着城楼等待约定的信号,看天意吧。。。
突然,远处出现了微微的亮点,继而随着风向形越烧越大!成功了,皇甫嵩努力压抑着自己激动的心情,走到战鼓面前,用力敲响了冲锋的鼓声!
城门四开,士兵一拥而出,杀向烈火燃烧的地方。。。
黄巾军还在草窠里抱着自己种的麦子熟睡着,他们并不梦想着夺取天下,只是在攻下的城池里尽量找到食物并填饱肚子!这就是他们的愿望,所以他们虽然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却很少占领那些被自己攻下的城市(住不惯?),而是在一番抢劫之后回到自己的山头好好搓上一顿!而代价就是身边累累的白骨,和残破的家园。这究竟是谁的悲哀,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但很快,他们被烤麦粒的香味给熏醒的,这是他们才发现冲天的火焰顺着风势烧到了身上,惊恐的士兵们四散奔逃,一边躲避着火焰,一边躲避着刀剑。
大火没有烧死波才,他也没有跑,而是边抵抗边收拢逃散的士兵,准备反击对手,毕竟他们的人数完全可以压倒对方。事实证明波才的选择是正确的,很快局面被稳定住了,战事处在焦灼状态。
正在此时,斜刺里突然杀出两队骑兵,二话不说直接冲入了黄巾军阵之中,他们挥舞着马刀,见到脑袋瓜子上蒙着黄布的就杀。黄巾军反应不及,队形被冲散了,士兵们不知道敌人来了多少部队,只是感觉到顶不住了,于是四散奔逃,全军溃败。波才拼命的呼喊自己的士兵顶上去,可是没有人听他的。他感觉到,完了。于是调转马头,逃跑。
这是一场完胜的击溃战,阵斩黄巾数万人。随着长社战斗的胜利,整个围剿局面产生了转折,此后汉军节节胜利,黄巾军则进入了战略防守阶段。
皇甫嵩站在城门口迎接得胜的官兵。缓缓向他走来的正式他的老战友朱俊。有人要问了,这哥们不是刚被波才击败了吗?是的,可是波才并没有歼灭这支部队,因为他知道,朱俊也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赶走就好。所以他急忙掉转了部队,围困了驻扎在长社的皇甫嵩。使得朱俊大军得以聚拢,很快又杀了回来,救了兄弟一命。
这时,皇甫嵩发现在朱俊后面有一个长髯细眼,一脸庄严的青年人。他连忙走故去向这个后生致谢。当时,皇甫嵩是军级干部,而曹操确实准师级干部。皇甫嵩对他这么尊敬,不是因为他的官衔,而是出于对他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的敬畏。
曹操,这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七章,奸雄
曹操,字孟德,另一个名字为吉利,小名阿瞒。
沛国谯县人(今安徽豪州)。
曹氏是中华民族的老祖宗黄帝(注意,是黄帝而不是皇帝)的直系后裔,到了颛顼帝(五帝之一,音zhuanxu;一声)的时候,有个叫陆安的后代,把自己的姓氏改为曹姓。
周武王(周朝的开国皇帝)时封其后代曹侠为邾国的君主(今山东省邹县)。战国的时候邾国被楚国给灭了,子孙后代四散逃窜,其中一支便流落到了现在的沛国。
刘邦的老乡,开国功臣曹参就是曹操的老祖宗。可能有人会问了,曹参是江苏沛县人,而曹操是安徽毫州人,一个江苏,一个安徽,这不是一个地方啊!
是的,这两个地方在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确实分在两个省。可是仔细看看你就会发现,这俩地挨的特别近。而且在汉朝,不管是沛县还是毫州都是沛国的地盘。同一个宗族的人不可能全部集中在一个城市里,而在这个范围内是完全有可能的。
要按这种说法,曹操家族的历史可是够辉煌的。可是,问题来了。所有的书上,不管是正史、野史都会告诉你,曹操的爷爷曹腾是个太监!
司马彪《续汉书》上说“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意思是:曹腾,字季兴,小时候做了宫里的太监。这麻烦了,小的时候就割了,大了也长不出来呀,他怎么会有后代呢?那时候可没有试管婴儿。
不过没关系,自己不行就收养别人的不就行了?虽然不是亲生的但聊胜于无!于是,就抱了个孩子,名曰曹嵩。
曹嵩到没子承父业,做了个正常人,这才生了个大白胖小子,起名曹操。
哦,闹了半天,前边那么辉煌的家族史,合着跟曹操都没关系呀!那这孩子哪来的啊?
哪来的我也想知道,据《曹瞒传》上说,曹嵩是夏侯氏的孩子,夏侯惇的叔叔。关于这段记述,我觉得可信程度不大,原因有二:
第一,大凡收养子,基本上都不想让所收养的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以免他长大了以后再去认自己的亲生父母。所以,曹腾不会去找当时的名门望族夏后氏。要知道夏侯氏是刘邦起兵时得力干将夏侯婴的后人。
第二,曹操家和夏侯惇家相互通婚。虽然在古代表兄妹之间通婚是很平常的事。可是按《曹瞒传》记载,曹操和夏侯惇可是堂兄弟呀,他们两家的孩子可是万万不能通婚的!古人可在老早之前就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我觉着,这事基本不贴。
关于曹操的身世之谜,我咨询过有关学者,他们给我的答案是“不知道”。这个不知道,是建立在一种相对严谨的学术基础上的。
我也查阅过《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比较信得过的史书,均没有说明曹操他爸是谁家的小孩。陈寿的《三国志》中对此也是一筹莫展。他说“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说曹操是夏侯氏的后人,始见于吴人《曹瞒传》和郭颁《世语》:“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於惇为从父兄弟。”至于后来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自然也就不必说了,水分太大!
相对于前三本正经的史书,后三者的可信度我不知道有多少。当然,这并不能说明就一定不是。
史料也学很多,有时候一时难辨真伪,但是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所以大家都会有自己的说法。这在史学界也是很正常的。
但要说历史的定论,我想,谁也无法去定这个论。因为,我们做的只是分析,而不是回到从前去亲身体会,亲眼所见。
而现在,这显然不可能。那就只能在我们分析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而形成所谓的定论。什么是定论,就是秋菊打官司,讨个说法。
至于这件事究竟的来龙去脉,真相也许只有曹腾老爷子自己知道,甚至连英明神武的魏武大帝兴许也没弄明白。而作为后人的我们,也只能依靠先人的只言片语去猜了。
猜了这么多年,说起定论倒也有一个,那就是“不知道”。
哈哈,大家接着猜吧,挺有意思。
说了半天,咱们关心的东西,人家曹操可没兴趣。因为不管曹阿瞒是谁家的孩子,关键是他现在是曹腾的孙子!曹氏的荣耀就是曹操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