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鸦片战争实录 >

第4部分

鸦片战争实录-第4部分

小说: 鸦片战争实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望林公能考虑这个问题!”
  “要是林公的话,他将怎么处理这件事情呀?”
  在野的人士或官位低的人,要想把自己的抱负反映到政治上去,只有通过高级官僚这条途径。
  从这个意义来看,林则徐可以说是宣南诗社寄托期望的人物。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午睡之友(1)
畸形的通商
  日本在德川时代实行闭关自守,据说这是为了对付天主教而采取的政策。
  中国清朝也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但这主要是来源于“中华思想”。
  英国对与中国贸易十分热心,早在十八世纪末,就派遣马戛尔尼来北京,名义上是庆贺乾隆皇帝的八十寿辰的使节,实际上要他谈判改善通商。
  清朝政府对什么对外贸易根本不予关心。
  当时乾隆皇帝托马戛尔尼勋爵交给英国皇帝乔治三世一封“咨尔国王”的敕渝。其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意思说,我们天朝物产丰富,什么也不缺,本来没有必要同外国通商,互通有无。而且还认为,外国没有茶叶、瓷器、丝斤(生丝和丝织物)等生活必需品,他们是为了谋求这些物品而航海来中国,天朝不过是根据“加惠远人,抚育
  四夷”的慈善精神而同意交易的。这是一种单方面施加恩惠的思想,丝毫没有平等互惠通商的根本精神。
  从当时交易的实况来看,清朝的进口商品也确实大多是叮有可无的奢侈品,清朝出口的茶叶是西欧的生活必需品。
  茶是十六世纪初由海员和传教士传到欧洲的。最初是在药店中当作贵重药品用戥子称着出售,后来饮茶的习惯在一般人当中逐渐地普及,特别是在英国,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饮茶休息”已成为每天的习惯,茶的需要量猛增。
  当时,茶的供给来源只有中国,好多年之后才开始在阿萨姆 和饧兰等地种茶,所以英国必须为从中国进口茶叶而付出巨大的金额。
  可是,英国方面没有适当的抵销茶叶的出口商品,虽然想大力进行毛织品的出口,但这种商品显然不适合中国人的爱好,出口量难以增长。至于钟表和望远镜等,正如乾隆皇帝的敕渝中所说的那样,那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
  这样就变成了中国出超、英国入超的所谓的“畸型贸易”。由于没有抵销的出口商品,  购买大量茶叶的价款就必须要用现金来支付。这样,英国船就载着墨西哥银元和西班牙银元去广州,然后载着茶叶返航。
  这里说明一下清朝的币制。
  清朝是采取银本位制,货物的价格足以银多少两的方式来表示。这里所谓的“两”只是重量的单位,一两等于三七?三一二五克。比如要付银十两吋,可以付十两重的银块一个,也可以付二两重的银粒五个。政府基本上不铸造银币,所以其形状不论是扁圓形的银币,还是球状的银粒或马蹄形银块,都无关系,只要银的纯度和重量符合规定就可以。所谓“足银”,是指纯度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银子,并不是银币的名称。
  实际上清朝也不是从来没有铸造过银币。据文献记载,乾隆末年曾铸造过三种银币,但地点是在边远地区西藏,数量当然也很少,可能没有在中国内地流通过。鸦片战争后十五年,上海的商人王永盛和朱裕泰等人曾经铸造过一两重的货币,称作“银饼”。
  既然私铸都可以自由,纯度一定的外国银币使用方便,当然受到欢迎。
  清朝对于铜钱的铸造,完全采取国家垄断的政策,而对以其为本位的银钱,却一向抱着自由放任的态度。其原因是对铜实行控制可以防止武器制造,而银不能成为制造武器的原料,所以允许私铸,甚至同意外国货币的流通。
  清末曾在吉林、武昌、长沙等地造过官铸的银币。但吉林银币未怎么流通;武昌银币铸造了六百四十八万枚,但很快就收回了。大概是因为出现了伪造品。
  中国银币的正式出现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当时出现了大量带有孙文或袁世凯头像的一元银币。前者称为“孙头”,后者称作“袁头”。
  这些姑且不说。当时流通最多的是墨西哥银币,这种银币因有鹰的图案,所以被称作“鹰洋”。“洋”是洋银,即西洋银币的意思。
  这种洋银作为出口茶叶的价款而流进中国,并且直接在社会上流通。国内充溢现银时,平民比较容易生活,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人民的生活就会受到压力。
  在大量出口茶叶而没有象样的进口商品的情况下,国内的银钱过剩了。不过,中国的市场上终于出现了进口商品,但它不仅不是什么象样的商品,而是根本不象样的商品。
  这就是鸦片。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午睡之友(2)
进口印度制造的鸦片,使中国的贸易状况彻底倒转过来。英国想利用鸦片这种新商品的开发,而把常年入超的不平衡的对清贸易正常化。
  这个企图取得了成功。
  大大地成功了!
  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货款数额,远远超过了从中国购进茶叶的货款数额,这样就出现了跟过去完全相反的情况。清朝方面仅以茶叶的出口来抵销购进鸦片的价款已经不够了,必须要用现银来补充。于是,白银大量向海外流出了。
  由极端的出超而转向极端的入超——这种异常的戏剧性的逆转,当然给人民的生活投下了暗影。
  关于白银的外流,准备放在以后再谈,下面想谈一谈鸦片问题。
  罂粟之妖
  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上说:“鸦片前代罕闻,近方有用之者。”意思说,前代很少听说过,最近有人在处方中使用。可见中国原来并没有鸦片。opium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吸食鸦片的习惯可能最初产生于中近东一带。
  一旦吸上了鸦片,就很难戒掉。
  J?科克托 说:“罂粟很有耐性。吸过一次鸦片的人,肯定还会吸。鸦片懂得等待。”又说:“一旦尝到鸦片的滋味之后,没有鸦片而活下去是很难的。”
  中国过去不少人相信这样的传说:印度栽种罂粟时。把相思相爱的一对年轻男女绑在一起,当两人的性冲动达到最高潮时,用利刃刺穿他们的心脏,让缕缕流出的鲜血来灌溉罂粟。
  一旦吸上了鸦片就很难戒绝,大概这和相思的男女难分难舍很相似,因此而编造了以上的传说。所以中国的诗词中也把罂粟称作“相思草”。
  拿诗来说,王尚辰有一首以鸦片为主题的长诗,题名叫《相思曲》:
  炎荒瘴毒全蚕蛊,
  皂鸦(指鸦片)嘬人肌骨腐;
  磨脂滴血捣春华,
  搏就相思一块土。
  相思土碎青烟飞,
  拌使内地输金钱:
  闾阎元气日浇薄,
  綑温化作相思天。
  相思兮相思!
  朝暮无巳时。
  但愿不识相思味,
  待到相思悔已迟。
  吁嗟乎!
  世间多少奇男子,
  一生甘为相思死。
  这首诗以激昂的调子,谴责了鸦片的毒害。
  但另一方面,也有这样赞美鸦片的词句:
  若到黑甜之乡,  唤彼为引睡之媒
  倘逢红粉楼中,  藉尔作采花之使
  彼和尔都是指鸦片。睡午觉的时候,鸦片将成为催眠剂,在闺房中可作为媚药。“采花”是性行为的雅语。
  鸦片究竟通过什么途径传入中国,现在还不太清楚。上述《本草纲目》中有“前代罕闻”之句。“罕”是“罕少”、“稀少”的意思,可见大概并不是绝对没有。
  据明代万历十七年(一五###)的关税表,鸦片二斤的价值相当于银条二根,其税率规定为每十斤纳税银二钱(一钱等于三?七三克)。可见正式的进口是得到准许的。当然,这是作为药材,而且数量也很微少。
  这种鸦片不是作为治病的药,而是作为嗜好品在中国普及,是在进入清代以后。
  据说吸食鸦片可能是从台湾一带开始普及的。台湾有疟疾这种讨厌的风土病,鸦片作为镇痛剂卓有成效,因此盛用鸦片。人们在把鸦片当作药物服用的过程中,有的人变成了习惯。这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中国吸食鸦片的恶习,之所以异常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恐怕可以列出种种的原因。
  比如说,鸦片商人利用民众的无知,不但隐瞒鸦片的毒害,反而宣传鸦片是长寿药,这肯定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直到最近还有人真的相信鸦片可以延长寿命。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一种有益于身体的征兆——比如有人说,鸦片中毒患者不得感冒等。其实并不是真的不得感冒,不过是由于感觉麻痹,感觉不到感冒的症状。长期吸食鸦片的人戒掉鸦片之后,首先是猛烈地打喷嚏,咳嗽,感冒。这是因为鼻孔等的粘膜恢复了感觉。
  很多人吸食鸦片,据说是由于鸦片可以延续性行为的时间。其实归根结底,这也不过是因为感觉钝化,而使得半睡眠状态持续下去。
  “鸦片会蕴育半梦。”——科克托的话说中了要害。
  其次,由于政治腐败,人口增加等原因,平民的生活日益困苦,鸦片的作用可以使他们暂时忘却现世的痛苦。这恐怕也是鸦片流行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就拿英国来说,据说当时曼彻斯特一带的工人也接二连三地染上了常吸鸦片的习惯,其原因据说是因为工资低,买不起啤酒和威士忌。酒也可以使人们忘却人生的痛苦,鸦片是酒的代用品。由此可知,当时鸦片的价格是非常便宜的。

第二章 午睡之友(3)
吸食鸦片在中国蔓延,应该说是瞅准了衰世。当时是“厌厌无生气”的时代,所以让鸦片有机可乘。如果是在生气勃勃的时代——比如象康熙、乾隆的盛世,鸦片肯定是打不进来的。
  日本之所以能阻止鸦片的侵入,其原因之一是,英国在印度大量生产鸦片并向外推销的时期,恰好是幕府末期——日本民族的青春期。
  此外还不能忘记一种奇妙的说法,  认为鸦片适应东方人的体质。西方人是用酒来忘却这烦恼的人世,曼彻斯特的工人是因为买不起酒,才不得已用鸦片来代替。酒可以使人快活、喧闹,而鸦片能使人平静、迟钝、暝想。
  “酒会诱致发狂,而鸦片能诱致节制。”这也是我多次引用的科克托的话。
  漏    银
  关于鸦片,清朝政府早就发出过禁令。
  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对贩卖鸦片者的科刑是“枷号一月”和“发近边充军”,对开设鸦片馆者的科刑是“杖一百”、“流三千里”。
  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零)又再次发出禁令。这一年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孟加拉鸦片的专卖权,准备把鸦片作为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
  在乾隆六十年期间,前半期每年鸦片进口仅为二百箱至三百箱,后半期虽有所增多,但也未超过千箱。进入十九世纪以后——即嘉庆年间,鸦片进口才猛增。
  嘉庆元年(一七九六)已出现进口量剧增的倾向,所以清朝政府从关税表中删除了“鸦片”的项目,意思就是禁止进口。在这以前,进口商每箱鸦片向政府缴纳税银三两。一箱鸦片净重1331/3磅——即一百二十斤,按公制恰好等于六十公斤。
  接着在嘉庆四年(一七九九)禁止国内栽培罂粟。
  当时主张禁止鸦片的人的理由是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