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禅机-第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伽罗呆呆地怔在那里,耳畔只听得人马集合之声,刀戈盔甲铿锵相撞之声混成一团。眼望着元胄、杨弘等人率兵打马冲出相府,一时,一阵的烟土腾腾,转眼之间,相府一下子沉寂了下来……
此时,她想,当初亏得朝廷先行诏回了赵王等五位诸王,并将其软禁于京畿。若是晚了一步,待他们与尉迟迥串通一气,如今随应尉迟迥发起兵变###的,恐怕绝不仅仅只是二三十万众,几十个州郡的兵乱了……
京城谋乱乍定,前方便有捷报相继传来——
尉迟迥以为天下大势已定,遣使书信前往并州联络总管李穆,欲召李穆父子随应。
李穆之侄、怀州刺史李崇和李穆之子李荣二人见大势若现,有心随尉迟迥兵变。
李穆冷笑道:“周德尽衰,愚智共悉。我观随国公德勋俱备,势大难撼。而尉迟看似庞大,却并无根基,只恐图之不成,反受其害。天时若此,吾辈岂能违天而行?”
于是,当即命令左右拿下尉迟迥所派使者并谋反的密信,缚执京城。
杨坚惊喜望外——李穆与尉迟实力匹敌,也是父子叔侄分别掌管并州、荆州、怀州等各地精兵。李穆此举,无疑地,会令别的诸多正处于观望之际的封疆戍臣们迅速归附。杨坚命内史大夫柳裘率左右,带上大丞相的书信方物,奔往并州前去慰问抚恤李穆,信中陈与家国利害并以往亲好。
此时,李穆的次子李浑正在京朝相府做事,又派李浑奔赴并州,代丞相拜诣李穆,并转述感激之情。
李穆令李浑还朝后,又派使者回京,正式拜谒大丞相杨坚,答书道谢,命儿子另特奉上一柄尉斗与,嘱咐儿子致辞道:“愿公执持威柄,尉安天下!”另有先帝所赠天子所服十三环金带一副,令儿子一并带去相赠,以示拥赞寓意,又即刻从并州率兵,一举攻克朔州,夺回潞州和邺城等地,活捉朔州刺史、尉迟迥之子尉迟谊后,着人执送京师。
此时,于翼戍任幽州等七州六镇诸军事和幽州总管。尉迟迥也派书信使者,招于翼父子叔侄随应兵变。于谨、于翼父子素有“佐王”和转向之才,清知尉迟迥难成大气,当即也拿下尉迟所派使者并反书,一并执送京师。
杨坚彻底松了一口气:大局定矣!
尉迟迥此时四下联络,杨坚也并未坐而待之。他一面分别遣派相府署僚分赴各总管戍地亲往抚慰拜诣,一面命李浑前往韦孝宽军前拜会犒劳,并把其父李穆之意转述韦孝宽。
此时,高颎与韦孝宽率军已抵尉迟主力。恰逢沁水暴涨,两军隔河对峙。
高颎与韦将军商议:择一水浅之处,筑桥渡军,一决胜负。
此时,尉迟迥之子尉迟惇率众十万,列阵二十余里,单等韦孝宽大军渡过一半时,鸣鼓进击。
高颎因见几次鼓兵都被尉迟叛兵杀退,便命将浮桥毁去,自断归路,命将士上前死战!
果然,因无生路,将士们拼死奋杀,尉迟惇无法抵挡,奔回邺城,叛军大多散失。
韦孝宽麾动各军乘势追至城下。此时,尉迟迥与两个儿子共率十三万兵马屯驻城南,准备迎敌。尉迟迥亲率万人,众人一色绿巾锦袄,号称黄龙兵,尉迟迥侄子又集众五万由青州相援,尉迟迥素习军旅,披甲临阵,孝宽几番失利,欲思退兵。
此时,邺城出城观战百姓不下数万。行军总管宇文忻见兵事不利,与高颎、李询急议:“军事紧急,当用计破敌!”随即便命兵士各拈弓搭箭,射向观战的百姓妇女。
数万百姓挤踩呼叫、拥向敌阵,一时哗声如雷!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十六章 禅机迷雾(4)
宇文忻对着大军高呼:“反贼败了!将士们,杀贼立功啊!”
骤然之间,士气大振,众将士争先恐后地杀入敌阵。
敌阵此时已被百姓所扰,军心慌乱,又见围兵突至,呼儿唤女,溃不成军!
尉迟迥急率左右逃回城中,孝宽纵兵围攻,毁城直入,邺城攻陷。
尉迟迥奔至楼顶,一面高声大骂杨坚,一面拔剑自刎!
众将割掉尉迟头颅进献行军元帅韦孝宽。
此时,韦孝宽遣兵攻克青州,捉拿逃到青州的尉迟子侄数人,父子数人头颅俱被悬于京城多日。
蜀国府阖府坐罪……
至此,尉迟迥从起兵作乱到以败告终,前后整整六十八天。
这场兵变的结果是,一个繁华富庶的相州邺城,客栈商行及百姓邑居在战乱中多被毁废,人口将士死伤不计其数……
闻听韦孝宽、李穆相继告捷,尉迟迥以自杀告终,而亲临前军的高颎以此鼓励将士、抚慰伤员,辅以奇谋妙策,叛军各个惊恐,而各路讨贼大军士气高昂,奋勇杀敌,频频大捷。
天下形势,正如李德林所断言:外难虽作,人心不动。一处得胜,余皆瓦解,大势即指日可定——
扬国公王谊总兵###司马消难,司马消难弃城而逃,奔至甑山,原想据险而守。忽闻尉迟迥大军兵败自尽的消息,不觉魂飞魄散!急率左右继续一路往南奔逃,杨坚遣大将军、宋安公元景山率众围追堵击,途中再次斩敌五百余人,司马消难在几位腹将护卫下突出重围,仓皇渡江,逃往南陈……
接着,杨素破荥州,斩宇文冑于石济,荥州平定。
大将军梁睿破王谦于剑南,王谦兵败而奔,梁睿乘胜追击,驰马挥剑斩王谦人头落地,首级传送京师报捷,益州平定。
大将军、乐宁公达奚儒率兵击败杨永安,沙州平定。
大势已去,诸州纷纷请降。
至此,大兵变、大动荡的大周国,终于恢复了以往的宁静……
匡难靖乱,虽仗朝中诸多文武臣僚的全力相助,然而,众人私下议及,却未免感到罕奇:莫非,杨坚果有神力相助?
天下稳定,朝廷诏敕:以李穆为第一功勋,以功而论,分别授予李穆之子李荣等几位侄子为仪同大将军,授李穆之子李雄为密国公,邑三千户。
以上柱国、神武公窦毅为大司马。
杨国公王谊为上柱国。
常山公于翼为上柱国、任国公。
杨坚称赞化政公宇文忻乃天下英杰,晋为上柱国、英国公。
此番平定尉迟之乱中,伽罗的四姐夫宇文述虽父丧未久,却主动请缨上阵。攻城克敌中,武略彰显、战功赫然,也被超拜为上柱国并进褒国公,赐缣数千匹。
其余平乱克敌的有功诸臣各自俱有晋迁赐封。
诏敕:废罪人之女、皇后司马氏为庶人。
诏敕:当年诸汉姓官员,凡被太祖宇文泰赐改鲜卑姓者,一律复归本宗汉姓……
诏敕:在境内全面恢复释迦道场。
天欲成之,必先以危难而摧挫之。
一场长达七八个月,波及数十州,聚合几十万危及社稷的动变,恰恰向天下万民证明了杨坚的济危扶难的匡靖之才。
国难既平,群臣聚议,联名上表请诏杨坚为随王,以安陆等二十郡为随国,享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并请建台置官。
册夫人独孤伽罗为王后,长子杨勇为随国太子。
是年,改大象三年为大定元年。
自从兵乱平定之后,杨坚便开始思忖功成身退之计,以求全身立名。
从古至今,有几个长期摄政的辅弼大臣能得善终的?他自小受教于圣贤,博通于经史,又几十年藏韬晦略,自然清知个中利害。
如今,国难既平,天下安定,功成身退正是时机。
如此,不仅可垂名青史,也可颐养天年。
不料,他隐退的想法竟遭到了左右属僚的激烈反对。朝廷百官不仅不允,反倒纷纷上表——劝丞相革旧兴代,建立新朝,入主大位。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十六章 禅机迷雾(5)
庚季才进言:“天上不能无云而雨,帝王不能无气而立。今随国公王气已现,宇文王气衰亡,须顺天而应之。周武以二月甲子定天下,享年八百;汉高以二月甲午即帝位,享年四百。今亦为二月甲子,宜当顺天受命,革旧兴新……”
李德林、高颎、李穆、于翼、杨素……文武重臣再三再四上表劝进。
杨素道:“相国,社稷虽一时安宁,却并非长久平稳。你若退隐,国中仍旧没有主宰,他人依旧觊觎神器!一旦社稷动荡,相国岂不是功亏一篑,反成罪孽了吗?相国岂可为自家清名而置苍生不顾?”
李德林说:“相国,自晋亡以来,中原整整动荡分崩三百年!三百年以来,天下英雄,各路豪杰,数不胜数。他们各怀雄心,竟夺天下,而三百年的拼杀,又有多少将士命断沙场?多少百姓流离失所?人心思安,民心思合,沉舟之侧,物竞天择,上苍最终选定相国,平祸乱,安天下,抚百姓,担社稷,这既是人心,更是天意啊!”
高颎道:“当初追随相国,原怀破釜沉舟之志,我等并不惧灭族之祸。而眼下相国退隐,一旦生变,不独相国一人一族死无葬身之地,我等左右者也必无善终!我等并不惧死,却不想无谓受死。即使我辈尽死,天下也不会因之安定,相反,四海却会越加崩裂。那时,相国清名仍旧难保,故请相国三思!”
卢贲道:“天欲取之不可留,天欲与之不可却!留之则天怒,却之则天怨!相国当顺达天意,安抚天下。”
杨坚仍沉吟不语……
于翼令嫡子于让拜诣杨坚,上表劝进。
李穆劝进。
杨坚进退两难,犹豫难定……
自从大局平定之后,伽罗便很少再到宫中走动了。
她知道,此时的相府已非往时。白天相府熙熙攘攘,文武臣僚和各州进京奏事的官员川流不息,即使夜晚也是灯火通明。
此时,自己应尽可能避免人前招摇。
这几天,随王府气氛格外凝重。朝中诸公几番来到王府求见王后伽罗。他们清知,随王一向肯听夫人的,希望随王后此时能以社稷天下和苍生百姓为重,出面劝说杨坚,请早就大事、安定人心……
几位随府的家将,穿梭来往于随府和相府之间,不时通报消息,传达诸事。
伽罗面佛禅思父亲临终前留给自己的四句禅谶:
枭蟒际会,
蛟鹏驭风。
水涸浒塘,
舟覆水中。
这四句偈语里,究竟隐藏着多少重的禅机?父亲临终前到底悟破了什么?
一个大大的独字,又蕴藏着什么?
依旧不得而知……
至靖定兵变,天下太平,杨坚的地位在文武百官心目中骤然显升。诸公群臣竞相劝进,并先后请旨入宫,劝请八岁的静帝禅位于随王杨坚……
这里虽有自杨坚辅政以来,与朝廷百官已是生死同命、荣辱与共的原委,有他们夫妇多年重义轻财、谦和谨慎,上交王公、下结寒士的多年善果,有尉迟迥兵乱风起云涌后,杨坚居中制外、平息叛乱、化险为夷的缘故,更有对周天子宇文赟视文武百官朝廷大臣如家奴婢役,肆意滥杀,动辄鞭笞,暴怒无常、乖戾疑变的深恶痛绝。这样的君王陛下,文武百官伴侍左右度日如年,每天胆战心惊,朝不保夕,时日不久,已是身心俱毁……
宇文赟执政两年,恶满孽盈,已将周室数十年功德耗蚀殆尽!
然而,这些文武臣僚,国之俊杰,个个文经武纬,人人雄韬伟略,哪个又真的是能忍气吞声、奴颜媚骨的窝囊废?
杨坚几十年的宽仁明敏,礼贤下士,与宣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