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少林禅机 >

第63部分

少林禅机-第63部分

小说: 少林禅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坚踏进僧垣院门时,两个药童正翻晒草药,只觉得一股子药香之气扑面而来。抬眼望去,只见四处高高低低的木架子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扁圆竹箩,各种各样的草叶草籽草茎草根草花,青黄褐紫黑的,一片片一团团地铺在箩底,整整齐齐地晾晒在太阳光下。
  僧垣在内室禅坐,早知是杨坚到来,忙让药童请到内室来。
  听杨坚述说了一番伽罗捎出宫的陛下的病症后,僧垣连座也顾不得让杨坚,匆匆更上朝服,正要上车时,便看到随国府的属将领着内官一路寻来,报说陛下有诏。
  杨坚不知何事,心里一惊!待闻知原是陛下诏自己和郑大夫暂停南行、入宫侍疾的内容后,方才松了口气,正好携僧垣一起乘车驰入宫中。
  见僧垣和杨坚一起到来,宣帝面露喜色道:“啊!二公来得好及时啊!朕之性命有救了!姚公若能救朕解脱病苦,朕一定重重晋赏于你!”
  僧垣今日进得殿来,仅只望了一眼宣帝的面色五官,其实便已清知宣帝之症已濒临危殆了!
  他明白,此时,即令是扁鹊华佗再世也不能济了。然而,仍旧不动声色地谦恭安抚道:“陛下,臣荷恩既重,思在效力,敢不尽心?”
  僧垣细细地为陛下把了一番脉后,又开了两服药,详细交代了一番煎服之法后,宣帝便命随国公代自己招呼僧垣在侧殿小憩。
  僧垣随杨坚、伽罗来到外殿,见没有外人时,僧垣低声对杨坚夫妇透露了一个惊雷般的信息:“随国公,夫人!两位与僧垣是多年至交,陛下病情不敢隐瞒二位,僧垣观陛下今日之脉象,甚是蹊跷,恐怕,恐怕,就是这三两天的事了……此事告诉二位,只是请二位有个防备,此话万不可他泄。”
  伽罗却再也禁不住泪如雨下起来:“姚公,请请,请,请姚公一定要设法再救救陛下啊!”
  此时,忙着在家整理行装并告别属僚亲友的沛国公郑译,也接到了入宫侍疾的圣诏。当他奉旨匆匆来到宫中时,陛下刚刚服过僧垣的方子,已沉沉睡去了。
  侍疾左右的随国公杨坚和郑译、刘昉、僧垣、颜之仪等人总算暂时松了一口气。众人商定如何针砭救治陛下并轮流侍疾伴驾诸事,并临时放朝数日,除非遇有重大军国之事,奏官方可直接到陛下寝宫禀报。
  杨坚与僧垣、颜之仪三人在宫内整整守了一夜一天。第二天晚上郑译和刘昉二人前来接替时,因天气炎热,杨坚要回府拿些洗换的衣服、冲一冲凉。临行前,小心嘱托前来替换自己的刘昉和郑译二人:“二位贤弟,陛下的病情来得陡急,拜托二位辛苦陪伴天元皇太后值守今夜,请万勿远离。明天黎明时分我一准赶来接替二人。”
  郑译和刘昉二人请随国公放心,并将他送到殿下。
  没有料到,郑译和刘昉二人陪伴天元皇太后守在殿内一夜无事,然而,到了天将黎明时分,宣帝忽然喉堵气喘,望着丽华和郑译等人,双手乱抓,竟未说出半句言语,挣扎了一番,便骤然崩天了!
  至此,宣帝自继位到崩天,差一个月未满两年。
  丽华痛呼数声,知道人已不行时,蓦地失声悲号起来!
  

第三十三章 潜龙驭风(6)
刘昉和郑译急忙拦住:“太后!此时万万不可悲哭!嗣帝年幼,陛下临终又未留有遗诏,陛下驾崩的噩耗一旦传出,群心动荡,只恐大周社稷骤生恶变啊!”
  丽华即刻明白了事情的厉害,她一面流着泪,一面悲咽道:“二位爱卿一向不是外人,哀家此时心痛神乱,诸事如何决断,还望二卿为哀家谋划策定。”
  刘昉与郑译遍视朝中诸王三公,平生最敬重者,莫过随国公杨坚了。而且,以他一向的雄韬武略和性情谦和,加之有天元皇太后杨丽华的这一层关系,两人商议一番后,对丽华道:“太后,陛下崩驾,臣以为,尉迟家族叔侄数人拥兵十几州,权势倚重,陛下已对他有所疑虑,所以将他调遣远戍;对五位叔王也是心存设防,故各为藩国,远离京朝。唯有随国公,既为太后之父,几天前重新诏敕入宫侍疾,并晋为四大辅官之首大前疑。这说明,陛下清知自己天运不久,已事先有了打算。只是突然崩驾,未及降旨罢了。以随国公的忠节信义,以及在朝中一向的威望素重,臣以为,先帝虽未及传诏,以随国公为辅佐实系圣意。应立即拟诏,敕上柱国、随国公杨坚为大丞相,总理朝国与中外兵马等一切大事。”
  丽华毕竟是伽罗多年调教出来的,此时虽说悲痛难抑,却也能大事面前心智不乱。她犹豫道:“若先帝唯诏敕家父一人辅政,恐诸王和百僚疑心。以情以理,宗室诸王中,也当有共同辅佐者方才稳妥。”
  郑译道:“太后所言甚有道理。只是,臣以为,先帝诸位叔王万不可用。一旦用之,若仗皇族之势,必然排挤随国公,前车之鉴,恐怕终究难免重蹈覆辙之患。”
  丽华见说,一时犹豫起来。
  刘昉灵机一动:“太后,汉王宇文赞为先帝一母胞弟,陛下亲叔,以臣之见,诏敕随国公杨坚为左大丞相,总理朝国与中外兵马等一切大事,同时诏敕汉王宇文赞为右大丞相,二人共同辅佐幼主,应该最合天元太上皇圣意,也最合情理。”
  郑译道:“好!如此一来,无论是太皇太后,还是诸王群臣,都无话可说。汉王虽不谙朝政,却也不至于会给随国公添乱。太后以为如何?”
  丽华虽平时不善心计,到底聪慧过人。清知若不用二人之计,大权必然旁落他人之手。那时,若诸王群臣也似当年奸相宇文护,自己不仅不能保护幼主,也愧对先帝信任,末了,只怕连同自己,甚至杨氏满门的身家性命也难保全了。
  权衡了一番得失,天元皇太后杨丽华终于同意郑译和刘昉两人的主意,并命二人即刻宣内外诸官拟诏。
  二人一点不敢怠慢,即刻传御史大夫柳裘、内使大夫韦誉、御正皇甫绩一同进殿,托传并拟定天元遗诏。
  柳裘、韦誉、皇甫绩俱为宣帝当年太子东宫的旧日属僚。虽说昨夜宣帝驾崩前,众人不在跟前,却知随国公是新奉天元之诏入朝侍疾的,加上原系皇太后之父、幼主外祖,而且随国公此人一向性情恭让谦和,威高望重,他们这些当年太子东宫的属僚,其实,多与随国公夫妇交好,也一直相互关照。因而,即使未曾亲闻宣帝遗诏,却也深信不疑,并诚心拥赞德高望重的杨坚主政。
  而且,这份遗诏对他们这些先帝身边的旧臣来说,益处自然也是最大的。若是换了别人,不管是诸位王爷还是别的要臣辅政,他们这帮人只怕很快就要另谋生路了。
  众人当即字斟句酌地拟定好了一份先帝的临终遗诏。
  然而,他们却没有料到,黎明时分,当随国公杨坚赶到宫中,闻听天元崩驾,几人传托先帝遗诏内容竟是诏敕他为左大丞相,总理朝国并中外兵马,同时诏敕的还有先帝十六岁的胞弟,汉王宇文赞为右大丞相,与他共同辅佐幼主时,骤然大惊失色!
  他心下当即明白:此诏,很有可能是几位矫诏私拟而成。
  而且,即使真是先帝之意,他也不想做这个辅臣!
  从古至今,凡受命于危难,呕心沥血辅佐嗣主者,有几人是得善终者?又有几人没有落下千古骂名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十三章 潜龙驭风(7)
大周帝国眼下并非无人。若论皇裔王族,先帝的叔辈尚有赵王、越王、滕王等七八位叔父,明皇帝、闵皇帝诸子各怀雄图。若论武略,有尉迟迥叔侄、王谊、李穆叔侄、韦孝宽诸将,若论文治,有于谨父子、长孙览叔侄等臣。他们个个都或是文韬或是武略,在朝中与自己相比,或是资历深远,或是家族庞大,或是人多势众……无论哪一个一旦质疑,或是不肯归属,都是很难对付的。
  这可是要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和鼎炉之上的事啊!
  杨坚此时一面拱拳作谢,一面坚决推辞道:“诸公对我寄予如此厚望信任,我不胜感激!然而,我功德微薄,又非皇族,实不敢当此大任!诸公,朝国之重重如天。诸位还是另外推举德高勋重的诸王诸臣掌理朝政,辅佐幼主吧!”
  郑译道:“随国公这是什么话?此乃先帝遗诏,我等有什么权力推举他人?随国公莫非要我等伪造一份先帝的遗诏不成?”
  韦孝宽的外孙、内史大夫皇甫绩道:“随国公!识时务者为俊杰!先帝遗嘱,正是众望所归,随国公请勿再辞,冷了众心事小,乱了社稷事大啊。”
  杨坚说:“皇甫大夫,我正是顾忌自己才德微薄,怕难承众望啊!”
  刘昉急了:“随国公!事关紧急,随国公若为之,当速为之。如若不为,我等将自为了!”
  杨坚的儿时同窗好友柳裘劝道:“随国公,时不可失!今事已然,宜早定大计。天与不取,反受其殃。”
  见杨坚依旧犹豫不从,郑译道:“随国公,陛下龙驭宾天,事情骤发于旦夕之间,而群情期冀,齐心拥赞随国公就任大事,随国公若能挽天河以狂澜,辅幼主以靖匡,受众命于危难,镌英名于汗青,于家于国,于先帝于幼主,于一向崇敬寄望于随国公的诸多朝臣,百益而无一害!我等一向敬服随国公有雄韬伟略、英雄气概,何故临阵之际,不思奋起而反欲抽身退逃,令众心灰意冷呢?”
  见众人如此坚决,如此诚心拥戴,杨坚终于点头道:“好!诸位既然如此寄厚望重任于我,为了天下苍生,社稷百姓,坚愿为之!以后还要请各位风雨同舟,协力相助才是!”
  众人见杨坚不负众望,终肯受命于危急,这才长舒了一口气,各自匆匆就位,准备诏布天下并先帝葬仪诸事。
  天亮之后,刘昉、郑译、柳裘、韦誉、皇甫绩等人已经以五色彩纸拟成遗诏并各自署名录记。
  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入宫之后,众人将诏书展开,令他在诏书上署名。颜之仪读了诏书,疑惑并非先帝遗旨,扔下遗诏,冷笑了一声。当众人催他署名时,颜之仪冷笑道:“哼!矫诏!”
  刘昉反问:“你凭什么污蔑是矫诏?”
  颜之仪道:“这还用明说?朝国社稷,万机之重,赵王越王属长,应为幼主辅佐。为何两位辅佐一为外戚后父,二为年仅十五六岁的汉王?这不令人生疑吗?”
  柳裘道:“颜大夫,先帝生前已诏使诸王离京,各领藩国。就是因为先帝自己对诸王已心存疑虑。莫非临终,反倒改变了主意,再把诸王召归京朝辅佐幼主不成?汉王原为先帝一母胞弟,太皇太后之子,先帝放心,太皇太后放心,你凭什么疑虑?”
  韦誉道:“随国公虽为外戚,数十年忠心守诚,向为朝廷功勋。且先帝未崩之前,诏敕暂停南下伐陈诸军事,入宫侍疾。其时,先帝已有托孤之意。诏敕入宫侍疾之事,你和郑大夫,还有皇甫大夫共同为之。先帝信而用之,你凭什么不信?”
  颜之仪道:“诏敕入宫侍疾,就能证明先帝要遗诏托孤吗?先帝还诏敕郑大夫一并入宫侍疾呢!怎么就没托辅他掌领朝政呢?”
  郑译愤然作色:“颜公这是何意?随国公乃太后之父,幼主外祖,一门两代忠勇勋臣。岂是你我之辈可比的?莫非皇太后,加上我等五六人,俱都不能奉传陛下遗诏,而你一人竟比皇太后,还有我们众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