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特勒身边12年--希特勒贴身女秘书回忆录-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一想到他不能没有这些有军事才能的军官们的支持,他就恼羞成怒。所以,他一有可能就贬低他们的能力,而将军们取得的胜利使他饱受嫉妒的折磨。有一天,一个著名的军旅作家吃了豹子胆,在报纸上说元首运气特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参谋部,此言被视为对元首的一种侮辱,这个冒失鬼从此被禁止一切文学活动。
希特勒对他的总参谋部缺乏信任,所以也插手下级部队。实际上,大部队指挥官的大多数提议都被他否决掉了。当他把作战计划交给下属时,他并不满足于草拟大的作战路线,就连作战的细节都是由他亲自制定。他的作战计划也无须讨论,只是以命令的形式传达到不同的集团军。不用说,这样持久地对战争的所有阶段进行干预,导致了希特勒用脑过度。东线战役取得成功之后,紧随其后的惨败暴露出这种方法对国防军来说是灾难性的。
就是在他与军队将领们的关系上,以及他革除他们的职务和惩处他们的无情方式中,他那不近人情的性格暴露无疑,而且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如此走马灯似的更换高级指挥人员真的是史无前例。
应该承认,对于某些战略性的问题,希特勒的远见和准确的判断令人吃惊。对一些被认为的确是难以克服的困难,他常常都能找到一些难得的好办法,而在这些事情上,他只是让他的远见卓识来说话。希特勒有这种才能,能把最复杂的问题弄得简单明了,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他记忆力超群,懂得相当多的军事知识,满腔热情地阅读了世界各国关于机械化战争的许多论著。他完全有理由把自己视为“装甲部队”的精神导师。
然而,他完全缺少实战经验,总是固执地干预他所构思的作战计划的执行,结果把国防军全数引入灾难。斯大林格勒的例子足以显示出他那种固执所导致的恶果。每次有人建议他下令让第6军撤退时,他总是傲慢地说:
“我了解第6军及其英勇的将领。斯大林格勒要塞会坚守住的,因为我派的援军马上就到。”
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抵抗。第6军接到了这样的命令,在被冰天雪地中的草原吞没之前,在俄军的猛烈攻击下,他们实际上只守住了斯大林格勒的几个废墟。
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电呈希特勒,要求突围,理由是德军无法对其被困军团实施空中补给,而其他德军所做的一切增援均被击退。但希特勒固执己见,不承认命运开始与他背道而驰了。在经历一个时期的连续胜利之后,他就要尝到溃败的滋味了。
他的这种固执从他当时下达给部队的所有的命令中就可以看出来。1944年,他威胁说要枪毙所有撤离阵地的士兵,从这件事上就知道他是多么冷酷无情。“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庄都必须像要塞一样守护好,直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敌人。”
这道命令在盟军开辟欧洲战场后,对部队的士气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到最后,每次失败和每次撤退,希特勒都要找出一个替罪羊来。随着一次次溃败,大部队指挥官的“消耗”也变得越来越可怕。有人计算过,在1945年2月,一个军队将领很难维持一个月以上的指挥权。
这样频繁换将易帅,对作战指挥来说是致命的。部队觉得莫名其妙,将领们的信心也受到损害。希特勒革除每个元帅或者将军的职务,都是在勃然大怒的情况下进行的。他那种歇斯底里的狂怒把那些元帅们吓傻了,他们几乎找不到理由来为自己申辩。这些刚从俄国前线的血雨腥风中死里逃生的人,这些习惯在冰天雪地的草原与死神较量的人,却被他们“元首”的暴怒完全吓呆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二章 你们在战争期间最好的盟友是希特勒本人(3)
可是,最常见的情况是,希特勒并不满足于简单免除其元帅或者将军的职务。我还记得第48装甲军军长黑姆将军被撤职查办一事,这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兵,在所有战场上都显示出他的英勇无畏。
1942年秋天,罗马尼亚军队据守顿河防区。他们预计会遭到苏军凶猛的进攻,黑姆将军指挥的一支装甲军集结在罗马尼亚集团军后方充当后援。这支装甲军由一支从未参战过的罗马尼亚装甲师和一支无论是从兵力上还是从装备上看都已遭受重创的德国装甲师组成。苏军进攻势如破竹,罗马尼亚集团军很快便溃不成军,黑姆将军则突然遭遇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苏军坦克。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实施原定的反击计划,只能撤退。
希特勒让人把黑姆将军召回司令部,听他解释撤退的原因。但审讯一直没有进行,希特勒只是给国防军的所有将军发了一份通报,通知他们黑姆由于“对交给他统领的部队犯下了罪行”而被解职。他还在同一份通报中提到,黑姆这名前任士兵已经移交给军事法庭。
但这个命令一直没有执行,黑姆只是被关在柏林的莫阿比监狱里,后来被转移到一所要塞中关禁闭,直到战争结束。
1944年7月20日的刺杀事件之后,希特勒对参谋部的敌意有增无减,毫不怀疑那些试图结果他的人来自参谋部。希特勒从中找到了证据,证明他对他的将军们的怀疑是完全正确的。我记得有一天,他的德国牧羊犬不听他的话,他便呵斥道:“好好地看着我,布隆迪!你也要像参谋部的将军们一样背叛我吗?”
希特勒在同参谋部的斗争中,把党卫军人数的不断增长当成他的一张政治王牌。他经常鼓励希姆莱在年轻的新兵中选拔最优秀的,组建新的党卫军分队。在这件事上,他同样犯了惊人的错误。希特勒和希姆莱都认为,对战士来说,血统纯正和政治培养比严格的军训和教育更重要,但这种看法只会激起人们的反感。可是,当希特勒走到那一步,把整个后备军和“人民掷弹兵”各师都托付给党卫军领袖,并把他提拔起来作为一个集团军的指挥官时,毫无疑问,他破坏了曾使德国变得无比强大的军事原则和军事传统。
但是,即使是在党卫军内部,意料之外的变节也会发生。作战部队中,最擅长煽动人心的代表非塞普·狄特里希莫属,这个曾经是肉店伙计的人,最终爬到了军队总指挥的位置。
希特勒认为塞普·狄特里希是典型的雇佣兵,外表虽然粗鲁有时甚至笨拙,但有一颗火热而骄傲的灵魂。他欣赏塞普·狄特里希在黑色保安队1中闪电般晋升后,里里外外依然是那么纯朴。元首不是不知道,保安队员对狄特里希非常尊敬,亲切地尊称他为他们的“老爹”。塞普·狄特里希和希姆莱一直以来都不和,希特勒说,他们俩的紧张关系是由于两人截然相反的性格引起的。在他看来,党卫军领袖性格阴郁,不能适应 “党卫军警卫旗队”的这名指挥官的正直和诚实,后者把精忠报国作为唯一的理想。
然而,在战争末期,各种不择手段的阴谋战胜了希特勒对于塞普·狄特里希长达20多年的无限信任。我觉得费格莱因,也就是爱娃·布劳恩的妹夫,在这件事上没少影响希特勒。
由狄特里希指挥的党卫军第5装甲集团军在军事上的失利,尤其是在奥地利与苏军交战遭受的惨败,使希特勒完全丧失了对他的信心。在最后的日子里,处于暴怒之中的希特勒甚至禁止他们佩带党卫军的特别袖章。没过多久,希特勒在一个极度消沉时期,当着我的面禁不住对塞普·狄特里希做了终审判决:“现在,我的一名党卫军将军甚至都加入了叛徒的行列。”
到最后,希特勒只剩下一个念头了:争取时间。希特勒在与其幕僚的会议上,只谈一些他觉得有意思的话题,很少让别人说话。他完全无视现实了。他生活在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里,追寻着自己的美梦和幻想。他就像一个企图说服自己会痊愈的病人一样,偏执地相信会取得胜利,并不知疲倦地重复这种论断。
第十二章 你们在战争期间最好的盟友是希特勒本人(4)
然而,希特勒还是有这种特殊才能,可以支配那些心存疑虑的人。他坚信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表现得那么信心十足,使接近他的那些人仍相信会出现奇迹。他不断地说,新式武器会把入侵者赶出大陆,还说在这场可怕的战争之后,德国会比以前建设得更加美好,以此诱惑那些人。
我觉得他确实相信,一些杀伤力巨大的武器会及时地从德国实验室和车间里研制生产出来,它们可以决定战争的命运。他把那些可怕的念头告诉了我们,他确实早就想到了这个可怕的结局。我记得1943年他就作出了这样的预言:“但愿上帝会原谅我在战争最后半个月所做的事情,那将是很可怕的事情。”
。。
第十三章 人死后留下的,是他的作品和他留下的回忆(1)
——希特勒
我见过一幅照片,照片上,希特勒和爱娃·布劳恩正在把熔化的铅水倒进一盆冷水之中。德国南方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在圣诞节前夜,要把熔化的金属倒进冷水之中。金属在冷却的时候,凝固成奇怪的形状。操作者按照古老的习俗对金属的形状进行解释,测算新的一年会给他们带来什么运气。这幅未发表过的照片并不能说明希特勒是个迷信的人,只反映了第三帝国元首和他最亲近的人的家庭生活习惯。
希特勒还喜欢玩掷硬币猜正反面的游戏,当他不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会迁就的人时,或者对一个次要问题他自己也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总习惯这么做。
这些做法可能会让人感到吃惊,但绝不能证明他有赌徒心理。比如,在战前那个时期,当希特勒和身边的几个常客打算开车去散步或者登山游玩,而又各有各的喜好时,他总是拿出一枚硬币,把它抛到空中,硬币重新落下后,朝上的那一面决定要做的事情,总是有鹰的那一面代表“肯定”。这种决定命运的方式没有任何人会提出异议。
在战争期间,我没再见过希特勒这么做,即使是在决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时。
有人说,希特勒在重大行动的前夕,都会听取星相学家的建议。据我所知,在我们的会谈期间,他绝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我也从未发现过这方面的任何迹象。人的命运由星宿或者与出生日期相对应的星座来决定的观点,往往会遭到他的猛烈抨击,他还以一些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出生,命运却绝不相同的人来佐证他的论断。他觉得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双胞胎了。确实,在他作为鼓动者投身社会活动之初,当他离政权还非常遥远的时候,他的确深受慕尼黑一个用占卜算命的女人的预言影响。她的预言后来似乎慢慢地实现了,但希特勒说起这些巧合时总带着嘲讽,把它当作开玩笑。我经常听他说,应该禁止这些职业江湖骗子从事故弄玄虚、蒙骗世人的活动。他同样也不相信,一周中的某一天,某些数字会对我们的所作所为产生影响。希特勒在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总是仔细地权衡所有利弊得失,掂量牵涉到的各种因素。什么时候实施这个决定,他几乎都由直觉来决断。我觉得希特勒——我有机会长时间近距离地进行观察——他的头脑冷静和善于盘算占百分之八十的比例,余下的就靠直觉了。
希特勒对他的谈话对象有一种磁石般的吸引力,他的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