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102部分

曹操秘史-第102部分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氏兄弟逃往辽东投奔辽东郡太守公孙康。公孙康虽然是一个郡太守,实际上却控制了整个“大辽东”地区,范围包括乐浪郡、辽东郡、玄菟郡、辽东属国,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整个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一部分,除此之后还有隔海相望的山东半岛的一小部分。
  袁绍父子跟辽东公孙氏没有什么交往,正如曹操分析的那样,公孙康只想自保,他不像蹋顿那样娶过袁家的姑娘,因而不会为袁尚、袁熙得罪曹操,为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况且,袁尚、袁熙也不是只身前来的,他们身后还有几千人马,这让公孙康更加不安。这俩小子目前已经走投无路了,说不定会铤而走险来抢自己的地盘。公孙康决定先下手为强,把他们干掉,解除心腹之患,同时卖给曹操一个人情。
  据《典略》记载,公孙康设宴招待袁氏兄弟,预先在马厩里埋伏下精兵,只等二袁一到就动手。
  公孙康玩阴的,袁氏兄弟也没闲着。正如公孙康所料,袁尚、袁熙也正在密谋对付公孙康,并且也选择在这次宴会上动手。袁尚为人勇猛好斗,他对袁熙说:“在这次宴会上必然能与公孙康相见,我想跟哥哥你联手击之,那么辽东就是我们的了!”
  袁尚、袁熙也做了布置,比如宴席上舞剑、摔杯为号等等,但他们却没有捞到表演的机会,因为他们刚进宴会厅就让公孙康事先埋伏的人给绑了。公孙康下令把他们扔到院子里的地上。
  此时是农历十月,东北地区已经天寒地冻了,把袁尚、袁熙着实冻坏了。袁尚招架不住,想求一个席子铺在地上好受一些,袁熙对弟弟说:“一会儿脑袋都要搬家了,还要什么席子(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
  公孙康下令将袁尚、袁熙斩首。袁绍的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至此全部死了,袁氏的势力彻底灰飞烟灭。据《典略》记载,袁谭字显思,袁熙字显奕,袁尚字显甫。
  《吴书》一书称,袁绍还有一个儿子名叫袁买,跟袁尚、袁熙一起到了辽东,被公孙康一块杀了。《曹瞒传》一书也提到了袁买这个人,但它认为袁买不是袁绍的儿子,而是袁绍的孙子,是袁谭或袁熙的儿子,袁尚的侄子。
  袁氏兄弟的首级被送到曹操面前时,他还在回师的路上。为了表彰公孙康,同时继续稳住这个东北王,曹操以献帝的名义拜公孙康为左将军,封襄平侯。这是个县侯,公孙康此前的军职是从他父亲公孙度那里继承来的武威将军,爵位是永宁乡侯,现在军职和爵位都晋升了一级。
  公孙康的行政职务未变,仍然是辽东郡太守。
  曹操率军继续前进,他们回师走的是哪条道没有明确记载,但与来时相比,回程一样不轻松,甚至更加艰难。
  据《曹瞒传》说,曹操回师的时候天又寒又旱,二百里之内找不到水源,军粮也成了问题。曹操下令杀马充饥,前后共杀了几千匹战马,这让曹操心疼坏了,可怜虎豹骑的兄弟们现在也只能暂时改当步兵了。
  曹操命人就地凿井取水,挖了三十多丈,再往下挖就要把辽河油田提前给挖出来了,这才勉强打出了点儿水。
  这一仗打得惨烈,行军的景象也惨烈,去的时候惨烈,得胜归来也惨烈,曹军从来没有打过这样的仗。
  郭嘉已经无法骑马,只能躺在车上。曹操惦记着郭嘉的病情,一路上不停地询问,经常到郭嘉跟前探望,但郭嘉的病情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这让曹操心情很沉重。
  在这次回师的路上也有令人高兴的事,大军行进到易水的时候,代郡乌桓单于普富卢、上郡乌桓单于那楼等人亲率部族首领前来祝贺曹军大捷,并表示愿意归降。这又一次证明了曹操在柳城屠城的不可能。
  根据史料记载,曹军回师途中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在曹军队伍里有一辆大车,车上有个大铁笼,里面关着一件稀罕物:一只狮子。
  据《博物志》一书记载,在白狼山上曹军遇到了狮子,曹操派人捕杀,但狮子很凶,伤了不少人。曹操亲自率领数百人围攻,狮子怒吼,吓得左右皆惊。
  曹操忽然发现从林子里跑出一个东西,像是狸子,它窜到曹操乘坐的车的车把上。狮子过来攻击,这个像狸子一样的东西跳起来窜到狮子头上,狮子一下子趴到地上不敢起来了,于是大家上去把狮子杀了。
  白狼山上遇到的狮子还不止这一只,曹操指挥人竟然还活捉了一只,于是弄个笼子装到车上拉了回去。
  快到邺县时,这头雄狮大吼了一声,据《博物志》称,听到这一声狮吼,三十里之内鸡狗都不敢叫唤了(三十里鸡犬皆伏,无鸣吠)。
  【六、东临碣石留争论】
  尽管归途如此艰辛,尽管心腹谋士郭嘉身染重病,但仍然未挡住曹操的诗人情怀,在回师途中,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观沧海》。
  这首诗是题目叫做《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一首。《步出夏门行》是汉乐府的曲牌,没有实质性含义。夏门原是汉代洛阳城北门之一,“步出夏门行”最早的意思是缓步经过洛阳北城门时所吟的诗句。
  曹操借这个乐府曲牌一口气写了五首诗,分别是《艳辞》(序曲)、《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其中《观沧海》和《龟虽寿》两首最为有名。
  《观沧海》一诗写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其大意是:向东走去,面对碣石山,观看大海。大海如此浩渺,碣石山耸立于海边。山上树木丛生,草木繁茂。这时,秋风飒飒刮起,海上涌起波涛。日月运转,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水中生出来的。星河灿烂,也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水里所产生的。想想真是幸运极了,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从战场归来的曹操,看到了思慕已久的碣石山,面对大海,他思潮起伏。此时,他不是一个“昼携甲士破坚阵”的大军统帅,也不是一个“治世能臣”,他只是沧海边伫立的一个生命个体,是一个纯粹的诗人。
  于是,他看到了海水、岛屿、草木、秋风,联想到了日月星河,这些景物在诗人眼里是如此壮阔,如此博大,从眼前的波涛、海浪,诗人看到了日月运行的规律,并为能够站在这里抒发情怀而感到激动。
  这是一个诗人曹操,一个凡人曹操,一个孤独的吟者。
  《观沧海》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大海,但却一洗悲秋的传统情调,写得沉雄有力,意境高远。这样的诗一般人是写不出来的,曹操身边的笔杆子们更是无法代笔,只有像曹操这样既深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历经百战,积累了丰厚的阅历,对生荣死哀有过深刻思索的人才能写出来。因而,这首诗受到历代的推崇,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诗是好诗,但由此引发的争论也很热烈,焦点是诗中所描写的碣石山到底在哪里。
  现在,至少有三个省的专家都说曹操写的是他们那里。
  碣石山不是普通的山,它最早出现在《尚书》里,这部书里有一篇叫《禹贡》,是最早的古代地理著作,《禹贡》提到了天下分为九州的概念,也提到了碣石山,并赋予它不同一般的精神内涵,使它像泰山一样,成为帝王们向往的地方。
  根据记载,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后来的唐太宗等人都曾亲临碣石山,他们在此登高远眺,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长生不老。相传,秦始皇命徐福远涉瀛海寻找仙丹,也是从这里出发的。登碣石跟泰山封禅一样,成为帝王们彰显文治武功的盛典。
  但这个引得秦皇汉武趋之若鹜的碣石山到底在什么地方,历来却争论不绝。《禹贡》里只有一句话:“夹右碣石入于河”。这句话实在太简约了,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从汉代直到宋代经过很多注疏家的讨论和研究,花了几百年才弄清楚,大意是说,东北少数民族鸟夷人入贡,坐船沿辽东湾西岸向南航行,然后向西航行至渤海北岸,最后入河,碣石山正在河口处。
  《禹贡》里凡单独提到“河”一般指的都是黄河,按说这是比较明确的,只管在黄河入海口附近找就行了。但千百年来黄河频频改道,曾经的入海口从南到北有不少,碣石山究竟在哪里于是又成了一个谜,自古以来各种观点不下十来个,影响较大的有三种。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填词一首:“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所以,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曹操登临过的碣石山应该离秦皇岛不远,赞成这个说法的人进一步认为,碣石山应该在今天河北省昌黎县境内。翻开现在出版的大部分古诗注本,包括中学语文教材里的注释,都采用这个观点。
  但是,这个观点存在许多疑问。曹操征乌桓去时走的是卢龙道,即从承德方向经喜峰口绕内蒙古境内,最后到达柳城。史料未明载回来走的是哪条路,也许是原路返回,也许走的是滨海道,因为此时已是冬天,大雨早应该停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归途中正好路过秦皇岛附近的昌黎。
  但是,《曹瞒传》里关于曹军在回来的路上遭遇大旱的记载似乎又推翻了这个结论,滨海道到处都是水,夏天刚刚经过长时间大雨的浸泡,现在很快旱到这种程度似乎有点说不通。
  于是,有人提出曹操登过的碣石山不在河北省,而在辽宁省境内,具体说就是辽宁省绥中县西南的海滨,在最近出版的一些毛泽东诗词选集的注释里就采用了这样的观点。
  然而,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同样致命的问题:季节不对。
  曹操诗里说得很明白: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说明时令应该是秋天。而根据曹操此次北征的行程推断,他到达这一带时最早也是农历十月底,是寒冬季节,《曹瞒传》里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点。所以,曹操即使来过这两个地方,但是他也既看不到“秋风萧瑟”,更看不到“百草丰茂”。
  作为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曹操没有必要放着眼前的冬景不写,虚拟秋天的景象。碣石山在辽宁或者在河北,都受到了质疑。
  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第三种观点,认为曹操登过的碣石山在山东省境内,具体说就是山东省无棣县的马谷山,在古代它就是碣石山。
  赞成这个观点的人认为,《观沧海》根本不是建安十二年冬天曹操由柳城回师途中所作,而是作于建安十一年(206年)的八月。
  回顾一下一年前的历史,这年秋天曹操确实在山东一带活动,他当时亲自率兵征讨海贼管承,面对实力有限的海贼,他倒是有心情也有时间跑到这座碣石山看一看。
  碣石山到底在哪里并不重要,我们所要追寻的不是曹操的足迹,而是他当年的情怀。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已经五十二岁了,距他二十岁出仕已经三十二年,距己吾起兵也有十七八年了。十多年来,他亲身经历了大小数十次战斗,在乱世中奋起和拼争,品尝了失败的痛苦以及失去亲人的哀伤。但是,他也在这种刀与火的日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