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硝烟-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议,要求在英、法、苏三国中任何一方遭到侵略时,其它两方给予援助,并要求苏联对英法保证的五个国家给予援助。
苏联在答复中提出了一些要求:缔结英法苏互助协定;援助英法保证的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希腊、比利时五国;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无论是遭受直接或间接侵略,均应予以援助。
对于苏联的这个提议,英法代表基本同意,但坚决反对把语意含糊的“间接侵略”一词列入协定,波罗的海三国也不愿意请求苏联援助。经过一再交涉,英法于7朋初同意在波罗的海三国遭到直接时,同苏联一道向它们提供援助,但仍拒绝苏联坚持的在这三国遭到间接侵略时也提供援助的主张。
苏联在这一问题上拒不退让,毫不妥协。同时,苏联建议在签订三国互助条约的同时签订一项军事协定,详细规定三国彼此军事援助的方式、方法和范围。苏联认为,军事协定是政治协定不可缺少的部分,政治协定没有军事协定来加强是毫无实效的。
而英法则相反,不同意把政治协定和军事协定连在一起,认为只能等到互助协定签订后,才能谈判解决军事协定的签订问题。这样,政治谈判就在“间接侵略”和军事协定这两个问题上陷入了僵局。
为了打破谈判的僵局,三国在不等政治谈判结束的情况下,开始了军事谈判。三国的军事谈判从8月12日开始,到8月21日结束,经过几天的谈判,三国并没有取得任何有实质性的进展,三国军事谈判也告失败。谈判中关键的分歧是当德国侵略波兰、罗马尼亚和法国时,苏联军队是否有权通过波兰和罗马尼亚领土打击德军。
苏联方面认为,由于苏德没有共同边界,这境权如不解决,苏联就无法援助波兰、罗马尼和法国等国。但是波兰和罗马尼亚坚持拒绝苏联军队在任何情况下过境。由于这一问题不能解决,8月21日,苏联方代表伏罗希洛夫声明,建议长期体会。三国军事谈判宣告失败。
在谈判过程中,苏联对英法等国对德国的暧昧态度,心存戒心,倾向于自保的安全政策,利用英德矛盾,同德国达成了妥协,使自身首先免遭战祸。所以,苏联在与英法谈判时,一直避免刺激德国,后来又民德国断断续续的进行接触。此外,苏联在谈判中提出的“间接侵略”等含糊的概念,且寸步不让,都对谈判的进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如果英法苏三国的谈判成功结成联盟的话,势必打乱德国的全盘计划。因此,希特勒对英法苏三国的谈判十分担心,想方设法的来破坏这次谈判,分化对方。
在希特勒的精心设计下,德国一方面故意与英国谈判,另一方面又拉拢苏联,与苏联进行谈判,给三国会谈蒙上了一团浓重的阴影,使英法和苏联互相猜疑,不信任感加重。在这种情况下,英法苏三国根本就不可能谈判出什么来,谈判失败也就理所当然了。
在同英法两国无法达成协定的情况下,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开始谋求同德国签订协定。8月19日,德苏双方缔结了经贸协定。同一天,希特勒下令德国海军舰队进入切断英国海上航线的攻击位置。
8月20日,希特勒亲自给斯大林发出急电,要求最迟于8月23日让德方代表里宾特洛甫访问苏联并谈判签订条约。
终于,在8月21日晚上9点35分,斯大林对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邀请电到达了柏林。
“致德国总理
阿·希特勒:
我感谢你的来信。我希望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将成为改善我们两国关系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
我们两国人民都需要彼此间的和平关系。德国政府赞成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为在我们两国之间消除政治方面的紧张状态并且给实现和平与合作提供了基础。
苏联政府命我通知你,他们同意冯·里宾特洛甫先生在8月23日到达莫斯科。
约·斯大林”
斯大林的复电是晚上10点30分转到伯格霍夫的希特勒那里的。11点刚过,德国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突然中断了,广播员宣布:“德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已经协议缔结一项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外交部长将在8月23日,星期三,到莫斯科完成这项谈判。”
至此,欧洲30年代末动荡不定的政治环境已逐渐明朗化。斯大林在德国、英、法以及欧洲其他中小国家不同的力量和态度之间,终于选择同德国结盟。
22日,里宾特洛甫持希特勒亲笔签署的全权证书,握有同苏联签订条约立即生效的大权,乘飞机前往莫斯科。
根据苏联的要求,苏德两国的谈判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不再鼓励日本在远东的侵略;调整双方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势力。
23日,斯大林、莫洛托夫与里宾特洛甫经过两次会谈,当晚就签订了为期10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条约规定:
第一,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施用武力,进行侵略或者攻击;
第二,缔约国之一,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决不支持第三国;
第三,缔约国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或间接反对缔约国另一方的国家集团;
第四,缔约国之间,倘若发生争执,不论性质如何,双方应绝对只用和平方法,予以解决。
……
该条约还有一个《秘密附加议定书》。它划定了苏德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规定:一旦在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所属的领土上发生领土——政治的变动时,以立陶宛的北部边界作为德国和苏联利益范围的边界。一旦在波兰国家所属的领土上发生领土——政治的变动时,德国和苏联大体上沿着比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一线划分双方的利益范围。而且在苏联的强烈要求下,德方承认了苏联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并且在条约中声明自己与这个地区的全部政治利益完全无关。
这个条约,是苏联在极端复杂的形势下同德国签订的。在西方,由于英法的姑息和纵容,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德意结成了军事同盟。在东方,日本法西斯北进的呼声日益高涨,日军在中朝、苏朝边界不断的制造紧张。而同英法的谈判却迟迟不能取得成功,苏联面临着德日两面夹攻而又孤立无援的危险处境之下,为了自身安全,避免战火首先烧身,的情况下,同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也使欧洲的力量对比立即发生了有利于德国的重大变化,加强了德国的战略地位和力量,解除了希特勒西进后的后顾之忧及最大的顾虑和障碍,把英法逼到了几乎毫无战略回旋的余地的境地:要战,离开了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灭亡后它们一直希望建立的威慑德国的东翼战线已丧失了威力;要和,只能意味着丧失自己在欧洲的全部霸权地位,地将是一个比慕尼黑更加屈辱的和平。
条约还使英法苏三国的谈判宣告失败,达到了德国所期望的分而击之的目的。
希特勒已处于了能够发动战争的最有利的地位。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六章 开打 第一节
939年8月31日深夜,在德国和波兰边境上,平时负责巡逻的德国边防军也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在今天的晚上已经长时间没有进行巡逻了。而此时,一队身着波兰军服的士兵,正在悄悄的从波兰一侧进入德国国境,之后消失在了夜幕之中,他们的目标竟然是德国的边境城市格利维策。
8月31日晚十一点四十分,格利维策的大部分居民们都已进入了梦乡,偶尔有一两个夜归的人,也是匆匆的向家走去。忽然一阵枪声打碎了夜的宁静,把人们从睡梦中无情的惊醒。仅两分钟,广播电台里就聘了波兰语的广播,大意是让居民们不要惊慌,波兰的军队来解救这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了,然后就是一系列的反德广播。
小城的居民愤怒了,一向被自己看不起的人,竟然把自己打了,这怎么也是不法让人承受的。驻扎在附近的军队迅速行动,包围了电台及政府部门。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让敌人在留下了几十具尸体之后,无功而返。
波兰军队进攻德国的消息以令人吃惊的速度传开了。德国人被击怒了。
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在国会发表了演说:“昨天夜间,波兰正规军已经向我们的领土发起第一次进攻。我们已于清晨4点45分起开始还击。从现在起,我们将以炸弹回敬炸弹。”“我要求于德国人民的,只不过是我自己四年以来准备做的。”
希特勒说,“从现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国的一名军人。我又穿上了这身对我来说最为神圣、最为宝贵的军服。在取得最后胜利以前,我决不脱下这身军服,要不然就以身殉国。”
希特勒还说,如果他遭遇不测,戈林将成为他的继承人。他又指定赫斯为继戈林之后的第二个继承人。万一赫斯遭遇不幸,希特勒建议,“就依据法律召开参议院会议,由参议员中选 员最相称的,也就是说,最勇敢的继承人。”
随即,德军发动了突然袭击,从三面攻入波兰境内。
波兰在位于欧洲大陆东部,东接苏联,西邻德国,南依捷克斯洛伐克,北临波罗的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占领了波兰,德国就可以消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又可以把波兰作为将来入侵苏联的军事集结地和出发基地。波兰有丰富的煤矿,冶金、机器、造船工业都相当发达,通过掠夺波兰的人力物力资源,可以进一步加强德国的战争能力。
波兰历史上曾被沙俄、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丧失了自己的独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根据《凡尔赛和约》复国。出于削弱德国的战略目的考虑,条约中把1793年被普鲁士侵占的北方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但泽市划为了自由市,但经济上处于波兰的支配下,其主权也属于波兰。此外,还从战前德国的土地上分割出一条通向波罗的海的“走廊”地区,给了波兰。
凡尔赛和约之中,再没有哪一条比建立波兰走廊、给波兰以出海通道并且把东普鲁士同德国分开的条款更使德国人怨恨的了。把自古以来汉萨同盟的港口但泽从德国分割出去,使它成为处于国际联盟的监督之下,然而在经济上又完全处于波兰支配下的一个自由市,这件事也同样引起德国舆论的愤怒。
就是以软弱著称的魏玛共和国也把这看成是波兰毁伤了德国的肢体而不肯予以承认。德国陆军对此的态度更加强烈,早在1922年,冯。西克特将军已经这样说明了德国陆军的态度:
“波兰的存在对德国生存的基本条件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不能并存的。波兰必须去掉――由于它自己内在的滞弱而且由于俄国的行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