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古今人物逍遥游 >

第17部分

古今人物逍遥游-第17部分

小说: 古今人物逍遥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孤军深入的北伐军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乘胜攻占了军事重镇镇江和扬州。清朝为抵挡太平军的攻势,派向荣在天京城东建立“江南大营”,派琦善在扬州城外建立“江北大营”。1853年5月,太平天国决定直捣清朝的老巢,出师北伐。5月8日李开芳、林凤祥的北伐军从扬州经仪征出动,破临淮关,一路攻克凤阳、怀阴、蒙城等城。北伐军由朱仙镇继续西进,经###、郑州、荥阳至汜水、巩县。6月下旬由洛河进入黄河,飞渡天险、进围怀庆。9月29日攻占直隶、河南交异的险要地——临洛关,进军直隶。10月底向天津发动攻击,终因力量悬殊,又属严冬,缺衣缺食,渐入困境。
  1854年2月,北伐军主动南撤,退至阜城,等待天京援军。后因援军遭到追击堵截,林凤祥、李开芳先后被俘,送至北京就刑,壮烈牺牲。北伐军驰驱六省,转战五千里,震撼了清朝统治的心脏。但只派一支力量单薄的北伐军孤军深入,派去的援军又被挡住,因而陷于失败。
  在北伐的同时,太平军开始沿长江而上的西征。1853年5月,胡以晃、赖汉英、石贞祥等率领战船一千多艘,浩浩荡荡出发西征。西征的战略目的,在于夺取安庆、九江、武昌这三大军事据点,控制上游,屏障天京,切断清朝中央政府与长江以南的联系,一举奠定南京。西征军于5月19日占领安徽和州以后,6月10日胡以晃、赖汉英等再度占领安庆。8月29日石贞祥等占领九江。10月20日石贞祥再度占领汉口、汉阳。这时,天京外围形势紧急,太平军不得不从西战场调回头来,歼灭围攻天京的清军。
  太平军对江北、江南两大营的破围战,是从镇江开始的。1856年2月,秦日纲奉命率领陈玉成、李秀成、周胜坤等自上游赴援,连破清营,指向镇江。4月3日,秦日纲率大军猛击清营,镇江之围得以解除。4月5日,太平军再次占领扬州,从扬州运粮接济镇江。石达开奉命由江西率大军三万人分两路回天京,北路军与陈玉成军取得联络,南路军也渐次逼近江南大营。于8月底,江北、江南两大营都被太平军击溃。
  东王跋扈,内讧引爆
  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在湖北,江西以及安徽取得很大胜利,又在扬州打败江北大营,在镇江和天京击溃江苏清军和江南大营,形势大好。这时太平天国到达于巅峰状态。但在这个大好形势的当头,天京发生了变乱,从此太平天国一路走下坡,以至于灭亡。
  1856年秋,东王杨秀清居功自傲,飞扬跋扈,滥施威权,自以为功与天齐,无可匹敌了。他篡位的阴谋也就越来越急。继开科取士出题“四海之内有东王”,命天王洪秀全在他假传“天父”圣旨时下跪,称九千岁,坐32人舁抬的龙轿,强夺天王的宫女,对天王百般凌辱以后,干脆召天王到东王府逼他加封自己“万岁”的尊号。
  

有请上帝打天下:上帝vs清帝(4)
杨秀清打算在天王到来之时,逼天王禅位,由他登基建极,取天王而代之;天王若不允,便使人把他杀害。岂料这个阴谋被他的亲信护天豫胡以晃向天王告密,洪秀全眼见性命攸关,忙不迭下密诏请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回京诛奸救驾。
  秦日纲回得最快,但他深惧杨秀清势大,迟迟不敢下手。8月3日深夜,韦昌辉由江西前线匆匆赶到,当夜密集各部勤王之师,扼守全城要冲,继而包围东王府,然后由韦昌辉、秦日纲上前当场将他杀死。与此同时,韦昌辉不惜违背天王只诛元恶的初衷,他凶性勃起,大开杀戒。杀光了东王的全家上下,又将天京城里杨秀清的部属官兵两万余人,杀了个一干二净。
  太平天国内讧遂如火山爆发,10月石达开从武昌回到天京,严厉指责北王韦昌辉的滥杀,想要加以阻止,韦昌辉大怒,想连石达开一并杀了。石达开得到消息,夺城而去,走往安庆。韦昌辉就杀了石达开全家。11月石达开在安庆起兵靖难,东讨北王韦昌辉,上奏天王请诛韦昌辉以正国法。天王洪秀全与天京文武合诛韦昌辉、秦日纲,将韦昌辉首级送交石达开验看,不久石达开回到天京。
  1857年6月,石达开以遭受洪氏兄弟仁发、仁达的疑忌为由,带走大批的精兵,再度出走安庆,转赴江西,别图发展,实际上已经与洪秀全脱离关系,自树一帜。太平天国大约损失一半的兵力,元气大伤。
  太平火蔓烧十六年
  1860年9月,太平天国按照既定军事计划;决定分南、北两路大军西上,北路军由陈玉成率领,沿长江北岸,从安徽入湖北;南路军由李秀成率领,从长江南面,经江西入湖北。约定于1861年4月在武汉会合。可是这个会攻武汉的计划没有成功,反而不得不在安庆打了一场硬仗。后来安庆失守后,湘军便对新败的太平军四出进击,一面由曾国荃领军东下,攻向天京,形势危急。
  1864年2月28日,天京钟山要塞天保城失守。6月1日,洪秀全终于因病去世。李秀成被俘,幼主洪天贵福不久也被擒。一部分太平军逃走江西、广东、福建,后来被左宗棠消灭;另一支赖文光部,与捻合流,1868年被剿平。至此,太平军全部消灭。
  太平天国幼天王被擒图
  洪秀全“神道设教”,金田起义,正值清朝力盛极而衰,政风沓泄,军队腐败,兼以民穷财尽,内忧外患又在交相煎迫,所谓老弱辗转沟渠、少壮沦为盗匪的空前未有大###前夕。所以太平天国革命在当时的内外情势下才能旗开得胜,所向无敌,遂能定都南京。但苦战16年后却终告覆灭。究其因,有人谋不臧和诸王内讧两项重大的内在因素。
  太平军首度攻陷武昌,便应北驱河南,直捣北京,当时河南清兵兵力不及太平军五十分之一。因估计错误,才会水陆两军直克南京,便在这里建立国都。以后几年所做的都是守卫战,北伐失败,西征也不成功。
  诸王内讧,如李秀成所说:“误因东、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相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这两件事,就是犯了政略战略的错误和内乱,抵消了本身的力量。
  此外,无可否认的,太平军的当胜而败,还有两项重大的外在因素。第一,洪秀全倡导不中不西的拜上帝教,终败于以维护名教而战的湘军,这证明了中国传统固有文化的根深蒂固,不容易为一部外来的《圣经》所推倒。第二,洪秀全奉上帝,和外来的传教士应声气相投,可是,这些传教士作为帝国主义的先锋,吝而不予太平天国大力的支持,反倒帮忙清廷,迎头痛击太平军。主要原因,完全是站在经济的利益上。因洪秀全禁运丝茶给外国,并全部拒贩洋货,这就和极力开辟东方市场的西方列强发生利害冲突。
  如果没有以上的内外四个因素的存在,一部太平天国史很可能会全部改写的。
  

永远的反烟英雄林则徐(1)
林则徐:鸦片战争之后林则徐是一位团结内部的天才大政治家,依照当时清朝的规矩,林则徐像能把周围的官僚团结起来,一丝不乱地协力抗英,的确非有一股号召力难以成事。
  难以归类的政治家
  一般来说,历史舞台上登场的人物,大约可分为两类:一为鸽派,亦即维持现状派;一为鹰派,亦即改变现状派。前者的路线是柔软的,现实的;后者的路线是强硬的,理想的。也可以说,维持现状的主张者就是保守派,改变现状的主张者就是改革派。但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十年之间,这一时期在历史舞台上登场的人物,如林则徐这个人,就很难用上面的分类法来评定他是保守派抑改革派。
  康熙(1662~722)、雍正(1723~35)、乾隆(1736~95),这三代的清朝治世,号称“三世之春”,是清朝的黄金时代。可是,乾隆统治后半期,纲纪紊乱,便渐渐由盛世转入衰世,他年轻时代是个明君,到了晚年却不足可道。尤其是在他全盛时期,兴师动众,大举征伐,固然振兴了国威,却搞得兵劳民疲,影响到下一代的大清命运。
  乾隆帝退位后的半个世纪,清朝已欲振乏力,是明眼人看在眼里的,此即龚自珍所谓的“我有心灵动鬼神,却无福见乾隆春”。
  像龚自珍能把当时清朝的由盛而衰看得很清楚的人,实在不多。大家讲不出道理来,总认为不知所以,国家的兴旺就一落千丈。当时欧洲产业革命的余震,已震撼到亚洲地区。列强的世界侵略矛头向东移射到了中国的心腹。
  对于这种外来的压力,当时很少人能够体会出来。因为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所谓“外来的压力”,都是从长城以北进来的。这种北狄野蛮式的侵入,压迫中原已有几千年,大家耳熟能详。但讲到从海疆大门进来的外来压力,在林则徐之前,几乎没有人认识到。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无疑是个主张改变现状的人,属于改革派。但鸦片战争以后的林则徐,就很难一言为定了。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前,他目睹外来的压力,深抱“衰世之感”,忧虑国事日非,主张非加改革不可。可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满族大人,却是主张维持现状的为多。因为他们是以少数派来统治全中国的,即使再小的变革,对自己来说都是不利的。他们和走钢索的人一样,最怕身边吹起微风,主张变革的人,在他们的眼中就会成为眼中钉,欲拔之为快。在这种情况下,林则徐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亲身体验真正的外来压力
  林则徐是责任心很强的高级官僚,具备充分的改革派领袖的资质。在当时的官僚中,又是一位深懂外国事情的人物。在他江苏巡抚的任中,东印度公司的轮船阿玛斯托号违背禁令,强驶入港。林则徐在上海处理了这件事情,这是他第一次和外国交涉,并且成功地让阿玛斯托号驶出港外,没有引起其他的麻烦。
  后来他任钦差大臣,被派赴广东执行鸦片的禁止进口。林则徐出于责任感,到达现地即埋首于文献的搜集,热中于外国事情的研究。在和英国的接触中,慢慢地亲身体验了真正的“外来的压力”。当然作为一个礼教体制出身的官僚,对外国的理解自有某种程度的局限。但以当时的情况来说,林则徐做出的努力,已很难能可贵了。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外国的事情,分析其所采取的强硬政策,应该与现实不会发生太大的矛盾,但是要把中国强硬的抵抗手段示之于外人,在当时来说,事出必要,不可不为,在当时也确有难度。
  可是一旦发生战争,双方打起来,对主张维持现状的特权阶级来说,此属意料之外,非加以阻止不可。北京宫廷里的最高权力者军机大臣穆彰阿,一个热心的维持现状派,就认定是林则徐的强硬政策招来深刻的事态,便以对英交涉不当为由,在战争进行当中把林则徐撤职查办,贬流到新疆的伊犁地方。
  林则徐被贬到伊犁,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三月到达洛阳,四月抵达西安,在这里林则徐病倒了。他抱病出发是在七月,十一月安抵目的地。这一年,林则徐五十八岁。三年后,返任陕甘总督,又重回高职。在新疆的滞留中,林则徐所关心的,仍然是对外问题。
   。 想看书来

永远的反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