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太宗第四卷:大漠雄风 >

第25部分

唐太宗第四卷:大漠雄风-第25部分

小说: 唐太宗第四卷:大漠雄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读到这里,李世民又无奈地摇摇头。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兰芷鲍鱼,与之俱化,慎乎所习,不可不思。
  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
  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
  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
  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莫知其是,则不间自疏;不见其非,则有时而自昵。
  昵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远君子,岂兴邦之义?此其渐不克终,四也。”
  李世民读到这里,见魏征说自己亲小人远君子,不禁拍案怒道:“好一个利嘴的魏征,竟然将我说得如此不堪!”想想这些年来,自己能纳谏言,朝中的忠直之臣蔚为壮观,他们在朝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怎么能说自己远君子呢?回忆这些年亲小人的事,无非是那次听信权万纪和李仁发之言,因而错杀张蕴古的那档子事。
  然自己明白真相之后,已经断然改错,除了这二人之外,还有谁是小人呢?如此,自己怎么算是亲近小人呢?李世民觉得魏征夸大其词,断难接受此点。
  他哼了一声,又坐下继续看。
  “《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人乃足。
  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弗育于国。
  ’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返朴还淳。
  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远不臻;珍玩之作,无时能止。
  上好奢靡而望下淳朴,未之有也。
  末作滋兴,而求丰实,其不可得亦已明矣。
  此其渐不克终,五也。”
  李世民读到这里,不禁有些上火。
  魏征在前面已经说过自己到外国求马取珍,到了这里又重复一次。
  这些年,外番知道李世民爱马,因常常进贡宝马。
  其朝贡之时,将其珍奇之物选来送入宫中,那也是有的。
  魏征借此大做文章,说自己好尚奇珍,追求奢靡,何其危言耸听!    李世民喃喃自语:“这老儿,前面说我不及中等之君,到了这里,我恐怕要与隋炀帝等昏君为伍了。
  若按他所说,外番贡来之物只好锁入仓库,这样才是返朴还淳吗?”    人之欲望是无穷尽的,对于钱物的追求也如是。
  美的东西赏心悦目,好吃的东西撩起食欲,以及大屋、美色,都是人孜孜追求的东西。
  试想想,当国家富足,钱物充实的时候,李世民作为皇帝,可以支配天下的钱物,阅尽人间美色。
  其置身于这样一个锦衣玉食的美环境中,魏征却让他像贞观初年那样克制己欲,来返朴还淳,不由得李世民不恼火。
  

武媚娘承恩驯马 李世民夜读谏章(11)
李世民愤愤道:“这老儿,终究要让我如苦行僧那样去生活,他才满意。
  难道说,百姓尚且能够从容生活,我就不能吗?我什么都没干,却把我说得如此不堪。”
  他强压火气,埋头向左看。
  “贞观之初,求贤若渴,善人所举,信而用之,取其所长,惟恐不及。
  近岁以来,由心好恶,或众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
  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所毁之人,未必可信于所举;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
  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
  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以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
  此其渐不克终,六也。”
  魏征在这里说李世民现在用人之时,根据自己的好恶而随意舍弃,不像贞观初年那样,能够求贤若渴,用其所长。
  李世民读到这里,心中怒火腾腾而起,猛然立起,骂道:“我若是如此不堪,焉能容忍你这老儿在我耳边喋喋不休至今?”    李世民求贤若渴,善用人之所长,为朝野所共赞,也是李世民得意之事。
  古往今来之君主,多认为自身能力卓越,识见超凡,所以乾纲独断,由其好恶来选人用人。
  由此一来,往往奸臣得道,其祸乱天下,独独蒙蔽了皇帝一人。
  李世民认为以一人之力来决天下之务,其错谬甚多。
  反映在选人用人时,李世民多听取吏部及百官的意见,以使吏员能合理定位,再加上李世民本身确实有识人用人的卓越才能,百官群僚多能展示其长,在各自位置发挥应有作用。
  李世民的能耐非是天生而成,那是他南征北战之时,致力于招揽天下英雄人物,多方磨炼出来的本事。
  其秦王府囊括了许多英才能将,他们为了成就李世民的功业以及取得帝位,各展其才,忠心耿耿。
  正是有了这些基础,李世民即皇帝位后,可以顺势而成,其选贤任才,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群臣的能力,得成一代伟业。
  后世之人每每提起李世民,免不了也要想起其手下那班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贞观君臣各尽其力,可谓相得益彰。
  如此的得意之事却被魏征说得一团黑,怎么不让李世民分外恼火?李世民回味了前面列举的五件事,其手法大致相同。
  即是抓住一点小事,然后尽力往大道理上扯,无限上纲,夸大其词,竭力渲染紧张的气氛,以达到耸人听闻的效果。
  想到这里,李世民怒言出声:“好一个魏征,你整日让我处事要不偏不倚,力求中正。
  可你呢?难道只会教训他人,自己行事之时就可以肆无忌惮,就可以刻薄谩骂吗?”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前嫌,将原来的东宫及齐王府属官全部使用,从这个时候,魏征以其善谏闻名朝野,并得李世民重用。
  这些年来,李世民与魏征交锋无数。
  李世民为当开明君主而虚心纳谏,魏征为做良臣而敢犯龙颜谏诤,君臣所以能够相容且和谐,无非是一个“公心”使然。
  李世民为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牺牲了许多皇帝的威严,听了许多犯颜的言语,古往今来的许多皇帝,只有他能达到这种程度。
  然皇帝也是凡人,他也喜欢锦衣玉食,他也喜欢听好听的话儿,他也会对自己的功业得意非凡。
  群臣上疏直谏,其中多是挑皇帝的毛病。
  有些臣子为顾皇帝颜面,会委婉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然魏征来挑毛病的时候,不管是上疏或是面奏,历来多是直通通硬邦邦的言语。
  如眼前的这封上疏,其言辞之尖刻,行文之犀利,可谓登峰造极。
  李世民近来已习惯了魏征的谏诤方式,对其难听的言语已能接受,然看了这封上疏,感觉魏征是鸡蛋里挑骨头,认为他是在羞辱自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武媚娘承恩驯马 李世民夜读谏章(12)
李世民心想,我为国家大计包容了你们多少的难听话儿,可你们也不能视皇帝威严于不见,来任意羞辱我呀!    这时,太阳已经升起,阳光透过窗棂射入殿内。
  一名太监看到李世民低着头在殿内转悠,不知道此时的皇帝正怒火万丈,遂在其后面轻声提醒道:“皇上,该是进早膳的时候了。”
  李世民正在恼火之时,听到这名不识趣的太监在这里多嘴,遂唤人将其拖下掌嘴。
  他现在无心进膳,唤人道:“去,传魏征即刻见朕。”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纳谏言停建新宫 退吐蕃急出劲兵(1)
待传唤魏征的太监走出殿门,李世民的心中怒火如炽,心想待魏征入殿之后,定劈头盖脸将其斥责一番,以解心头之恨。
  至于如何定其罪,则是之后的事情。
  李世民想到这里,心里忽然一激灵,心道:“对呀,如何定其罪呢?是说他狂悖逆忤,还是说他侮慢君王?”
  想起以前的无数次交手,李世民大多落在下风。
  魏征觑准了李世民希望治理好国家,方肯折节纳谏这个软肋,每次出击多获全胜。
  想起此篇上疏条理清楚,语句凝练,且旁征博引,显然是魏征多日琢磨而成。
  李世民知道,这老儿向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他所以敢这样大胆,必有所恃!    李世民又走到案前,快速翻到上疏的末篇,赫然看到魏征在篇末这样写道:“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荛之议,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看到此节,李世民暗暗恨道:“哼,这老儿原来也知道所写是狂逆之言,已抱有必死之心。
  怎么了?你原来不是想当良臣吗?缘何这次要当忠臣?想以此让我当昏君吗?”
  他又转念一想,恍然大悟:“好一个处心积虑的老儿,你魏征似抱有必死之心,知道我定然不会杀你,所以才如此大胆,将我羞辱到极致。”
  是时,李世民虚心纳谏天下知闻,若魏征因此篇谏章得罪,哪怕是小小的责罚,传扬出去,天下人定然说善纳谏的皇上从此改了心性。
  如此,实在有碍治国大业,李世民十年来的努力因此而付诸东流。
  李世民的心情渐渐平息下来,十余年来,魏征所上谏章无数,其中固然言辞激烈,直揭其短,让李世民多次下不了台,然其谏章高屋建瓴,多是真知灼见,纳其言确实对国家有利。
  李世民多年来感到,采纳了魏征的意见,除了面子上有点委屈以外,其他的对己对国都非常有利。
  眼前的这篇奏章也是这样,因为魏征到了现在的年龄和地位,他不会再以言语邀宠,也不会存心找皇帝的别扭,他所以写出如此激烈的话来,定是禀承其一贯的宗旨。
  这样又促使李世民坐到案前,耐下心来,继续看魏征的谏章。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
  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
  或时教习之处,道路遥远,侵晨而出,入夜方还,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此其渐不克终,七也。”
  李世民现在当了皇帝,再不像昔为秦王之时,可以跨马征战,只好将其尚武本色隐于围猎及驱马驰骋之中。
  贞观初年,李世民忙于治理天下,出外游猎的时候不多,顶多带领宿卫在宫中射箭比武,以呈其乐。
  这几年,李世民见天下安定,出外围猎、游历的机会比较多起来。
  按照魏征等人的意思,若百姓见皇上动辄带领从人出外围猎,会认为这是嬉于国事的行为,因此要尽量减少。
  李世民读到这里,点点头,心道:“这段话还算说得恰切,并未夸大,我出外的次数确实频繁一些。”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然则君之待臣,义不可薄。
  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思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
  顷年以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庭,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间因所短,诘其细过,虽有聪辩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难乎?此其渐不克终,八也。”
  李世民刚即皇帝位之时,其威容严肃,群臣奏事时往往心怀恐惧,被王?发现上疏谏止。
  从此,李世民会见群臣时,多以和颜悦色鼓励群臣说话。
   。。

纳谏言停建新宫 退吐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