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冷的冬,热的雪 >

第1部分

冷的冬,热的雪-第1部分

小说: 冷的冬,热的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录
寂静的山岭震撼苍穹(序)001
  一、 向南!向南!001
  黄泛区001
  强渡汝河014
  天助刘邓028
  二、 红色的土地035
  一寸土地一寸血035
  回家042
  三、 “大别山是一个最大的考验”053
  下马威053
  吃饭成了个大问题066
  三个枪毙,三个不准081
  打土豪,分田地091
  四、 打几个大胜仗110
  激战张家店110
  高山铺大捷121
  广济之战133
  五、 冷的冬140
  棉衣歌140
  宋埠事件149
  血战柳林160
  兜圈子164
  六、 “麻烦制造者”170
  说说十一师170
  北向店遇险186
  包信集之战193
  兵败王家店198
  七、 反右倾210
  八、 再见了,大别山229
  春之冬229
  “叫花子部队”235
  新式整军运动242
  “我们是对全国尽了责任的”251
  跋257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寂静的山岭震撼苍穹(序)
朱苏进
  中国革命历史上有许多辉煌的时刻,比如天下皆知的南昌起义,比如万里长征,比如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等等。与它们的辉煌相比,1947年刘邓大军的千里挺进大别山就没有那么炫目了。但我读罢此书,心痛欲裂同时又有酩酊之醉。掩卷之余,湮然眺望群山,那轮我们自以为烂熟于心的夕阳,突然变得陌生神奇并且暗藏着从不知晓的隐秘。寂静山岭正在拔地而起,无声的,震撼苍穹。浩瀚时光里的每一个片刻,原来都那么深不可测。
  那一年寒冬,12万大军离开晋冀鲁豫根据地进入大别山区,后来它被人称之为大转折。因为从这时起,中国革命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解放战争开始进入国统区。但是,这次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战略转折,并非轰轰烈烈开始,相反却是静悄悄地发生。刘邓大军各部偃旗息鼓,隐姓埋名,星夜南下,一步步穿越大片淤泥埋没了屋顶的死亡地带——黄泛区。当时,连团长们都不知道此行何处,战士们甚至猜想此行是去保卫延安,憧憬着下一场胜利会战。他们没想到自己正进行在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艰难痛苦的历程上,在当时这历程也像群山那样绵绵无尽、不见天日!60年后,有幸存老兵一声叹息,“红军是苦出来的,革命是苦出来的……”这喟然一叹浓聚万千感慨,真是重于泰山哪!须知,九死一生的革命者通常不屑于言苦,当他们苦涩一叹时,足证明他们当时真苦到了欲求战死而不能、苦到了生不如死、生死两难之境。而这种意境,在过去浩如烟海的战争作品中甚为罕见,堪为《冷的冬,热的雪》独得之秘。
  很多时候,忍受苦难比慨然赴死更为不易(同理,再现革命者的苦难也往往比讴歌辉煌的战役更为不易)。进入大别山区的部队完全没有后方,没有友军,没有供给,没有昔日百姓那种心心相印的支持,连他们熟悉的日月山川、黄土高坡都没有,总之你熟悉的一切都消失殆尽。这时候的你,生存要比战斗更为艰难,因为你不得不分分秒秒都在忍受异类异境、分分秒秒都在与要夺你生命的陌生事物奋战不休!刘邓大军的战士大多来自北方,他们从没经历过南方山区这种浓密的苦雨,以及无边无际的瘴湿。他们面对陌生甚至惊惶逃避的百姓,听着愕然不懂的方言,他们不得不在细窄的田间小径上跌跌撞撞,单薄的军装每天都腐烂如缕,赤裸的双足早就皮开肉绽,嗡然不绝的毒虫不分昼夜地裹胁于他们头顶,莫名的伤病天天侵噬着这支昔日战无不胜的部队……与此同时,无粮无药,杀机四至,数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哦,只有敌人仍然是他们熟悉的,但这些敌人也由于环境之助比先前加倍凶狠!
  

寂静的山岭震撼苍穹(序)(1)
冷的冬,热的雪——刘邓大军在1947年的那个寒冬
  我觉得书中描写刘邓大军经受过的苦难,真好比一把烧红的剑从我们皮肉上划过,写得滋滋做响痛彻心肺。看哪,为了生存,饥饿的战士们把未脱壳的稻谷狼吞虎咽地吃下去,稻
  壳刺穿食道刺穿肠道,拉出来的都是血。看哪,车马炮正深深陷入泥沼,战士冒着轰炸拼命往上拔。上级含泪下令抛弃,排长却不忍心。要知道每一件武器都曾是弟兄们用生命换来的。在那个年代,一尊山炮如同战士的胆,如同信徒的圣。不要说战斗了,只要山炮从身边轰轰烈烈驰过,扬起尘土都会让战士觉得自己陡高三尺天下无敌!而现在,这尊山炮正在把许多战士的生命拖陷了进去……比抛弃武器更痛苦的是放弃伤员,也就是抛舍昔日血肉弟兄。要是在根据地,每个伤员都会被几个民工救下火线。而在这陌生的地方,一个伤员也会把几个筋疲力竭的战友拽入死亡之境。不得已,战友只好忍泪塞给伤员们几张中州票,让他们能走就走能爬就爬,自寻生路。负伤者完全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他们默默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当然,也有伤员抱着战友的腿哭泣:“求求你带上我吧,我还能打仗啊!”……这时,这时任何笔墨都难以表达抛弃者与被抛弃者的心境,因为双方都在经历着最痛苦不堪的自戕。要知道我军从建军开始就恪守两个基本传统,一是任何情况下宁死不降,二是任何情况下不抛弃同志(抛弃意味着背叛)。这两个传统是我军命脉啊,使得战友之间彼此信任,任是谁,都会宁可同赴死,绝不各逃生。部队的战斗力由此而生。但现在,极度艰难的处境正在把昔日这支伟大的红军逼到令人不堪的地步,伟大者也不得不断臂自救!
  刘邓大军中,一些老红军就出生于大别山区。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他们重回故地时已经全无归乡的喜悦了,因为时光流逝、天各一方。红军的亲人经常被白匪灭门灭族,因而革命者的常态就是无故乡,他们唯一的家就是部队,唯一的亲人就是党。所以,当陈锡联司令听说“六纵那边找了个向导,说是你兄弟”时,他淡然一笑,根本不相信家里还会有亲人活着!晌午,一辆小推车把一个枯瘦老太婆推进司令部,陈锡联见之惊骇大恸,那是自己的娘啊!原来,陈锡联当红军后,可怜的老娘讨着饭找了他多年,却音信全无,都说她儿子死了。但老娘不甘心,后来又听说山里来了部队,是当年的红军,老娘再次讨着饭找儿子,几乎病死山道。陈锡联流着泪听母亲诉说,痛不可当。但相聚之后必须即刻率部出发,身为司令的他竟然无物可以资助贫苦至极的家,只有把自己那床被子留给娘。更令人痛断肚肠的事发生在三纵副司令郑国仲身上,他当红军离家二十年了,这一日行军到了麻城郊外郑家塘。他印象中这儿是自己的家啊。他忐忑不安找到一座茅屋前,看见门口站个陌生的、满头白发衣着破烂的老太太。朝思梦想的郑国仲,万没料到这人就是自己母亲!这位老母亲也没有认出自个的儿子,她惊恐地躲避郑国仲的目光。郑国仲进屋后,看见一个老大爷坐在炉火旁。他仍然没认出这人是自己父亲,忐忑问:“大爷这是谁的家啊?”大爷冷淡地回答:“我的家。”郑国仲说:“那你认识我么?”大爷竟然警惕的哼了一声,沉默着。因为二十年来,红军家属遭白匪残酷屠杀,都不敢暴露自己身份。再说,面前这个叫做“解放军”的是什么部队啊?穿着上也不是红军啊!直到郑国仲喊出自己小名“我是祖福啊!”老人仍然呆看着他,仍然不敢相信。郑国仲颤声道出自己参加红军离家的种种情景,这时,外面的老娘听出儿的声音,她大哭而入。郑国仲终于跪倒在父母面前,见着了朝思暮想的亲人。哦,这种亲人相对如陌路、父子相逢不敢认的情景,难道不是人间至痛么?这样家庭里的所有亲人,曾为中国革命经历过何等苦难?!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为中国革命经历多少风刀霜剑?!
  

寂静的山岭震撼苍穹(序)(2)
挺进中原的刘邓大军,几乎被严酷环境逼入绝境。在大别山区,山高林密,地薄人稀,物产贫乏。大军在这里筹不到粮饷,得不到任何补充。打土豪分土地吧,但这里土豪也可能穷得家徒四壁,他们只比百姓多头牛多几头猪。无奈,急于得到补给的战士们只得认为“这家有猪,肯定是土豪”便把那猪杀了吃再说。至于发动群众拥军支前,更是不可想象的事,因为这里群众早被国民党军杀怕了,只要看见部队进村,男人们立刻躲进深山,女人“扑通”“扑通”跳河逃生。部队白天把土地和浮财分给群众,晚上那些群众就会偷偷跑进地主家里求情,说“东西不是我要的,是他们强要分给我的,我现在还给你”。为何如此,很简单,为了生存。百姓们担心的是,不管你是红军或者解放军,你们早晚都会走,而我们要在这山里世世代代生活下去。这可能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罕见的绝境与窘境。于是,断粮断药的部队,出现了意志薄弱者,一些解放过来的士兵逃亡了,另有些老兵也开始违反群众纪律了……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上,大凡军无粮饷,三天之内必成匪,因为不掠夺群众就活不下去。刘邓大军会不会重蹈历史覆辙呢?我看到在这艰难时刻,刘邓首长敏锐地发现危机的严重性,邓小平干脆直言:“这不但是生存艰难,更是我军政治危机!”刘邓首长大抓军纪,在这非常时期施行了严厉的“三个不准三个枪毙”,甚至公开枪毙犯法的战斗英雄赵桂良。此事震动三军,令当地百姓感慨万千:“他们还是当年红军啊!”当我看到书中杜义德将军固执地“追杀”一个摘了群众桔子的小战士时,不禁感到寒气逼面。哦,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一支军队为了在严酷环境中屹立不倒,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需要付出多么痛苦的代价啊!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有万将士,7个月之后,出大别山时只剩下万人,损失一半以上。他们大部分并非战斗减员,而是在严酷环境中被逼死的、苦死的。然而,熬过这一关者个个是英雄,“战士个个可以当排长!”这支大军在大别山那个寒冷的冬天所做的一切,一年之后,便在淮海战场显示异样辉煌——那个伟大战役的主体,就是饱经磨难的刘邓大军!
  在阅读此书过程中,我内心的痛楚与激动交替而起,就像大别山的山岭那样层出不穷。我感觉我们此刻享受的美好阳光,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当年大别山区的寒风苦雨。共和国今天的辉煌,相当部分出自那个冬天刘邓大军承受的苦难。但它们又不仅是苦难,也是今人的财富。
  革命历史题材的纪实文学,在创作上一直有个难点,就是如何让这题材不仅具有革命价值,更具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意义上价值。我觉得《冷的冬,热的雪》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两位青年作家在当年那段历史上,深入开掘,探索心灵,畅言人之窘言与难言。他们从平凡五谷中提炼美酒,他们展现的许多情景都表明,中国革命者曾有过的伟大,从另一角度证明我们人类的伟大。
  寂静的山岭之所以震撼苍穹,因为山中有过我们的刘邓大军!
  2007年8月于南京汤山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相关
关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报告文学已经出版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