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将军刘永福-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ⅲㄖ亟鹎肓四涎蠛C孀畲蟮囊恢Ш5劣芜侥贤夂#退阄业拇芸堪叮ヌ獾暮B芬埠芪O铡:B凡槐嚷缴希涣耍俣嗟幕跻裁挥茫幻挥屑父鲈拢残薏缓谩!�
黄飞鸿吸了口气,没想到外面的局势如此恶劣,眼下每一步都是困难重重:既要担心能不能在官府的眼皮子底下顺利从钦州出发,又要利用黑旗军余部的力量确保在芒街北仑口安全出海,还要防备外海上的海盗,其中哪一个环节出错,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那还走不走?”黄飞鸿直截了当地问道。
“走,走定了!”方有财的小眼中泛着一股狠劲,道,“人活一辈子,钱赚够了,什么都见识过了,总要轰轰烈烈地干一场,老了在儿孙面前才好吹牛!海盗只会在船满载出海后动手,所以大船靠岸没有问题,但北仑河太浅,中间一段需要用小船装载,然后换乘我的大船,这点必须让李德才在钦州货到之前办妥,决不能引起旁人注意。”
黄飞鸿点头道:“出海前的事我会和李德才办妥,出海后的一切,就拜托方老板了!”
方有财道:“好,这几天晚上我的船都会在这儿等你的消息,越快越好!”
黄飞鸿霍然起身,抱拳道:“守台保台,不离不弃!”
“守台保台,不离不弃!”方有财站起身,拱手目送黄飞鸿离去。
☆ ☆ ☆ ☆ ☆ ☆ ☆ ☆
夜幕下,一支长长的马队悄然行进在东兴镇上。陆正刚打头,韩再生断后,马队满载着的是钦州各地百姓和寡妇街的女人们对黑旗军的支持,也载着黑旗军在台湾坚持下去的希望。一天前,由韩再生带领的马队大摇大摆地离开钦州南下防城港,数百名帮闲地痞一路尾随,却没人注意到这支从钦州北门出城的普通马队。
东兴、芒街一河之隔,既是两国边境,也是中法越南各路势力犬牙交错的中心地带,从北仑河出货,方有财和冯子材选择了最冒险也是唯一可行的一条路。
“哗啦!”粼粼水声提醒着马队中的每一个人,目的地到了。马队过桥,芒街路上静悄悄的,岸边也不见一个人影,令陆正刚担心的是,李德才安排的船队并未现身。
“难道出事了?”忐忑间,陆正刚像是觉察到危险一般猛转身,长街那头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一枝火把照亮了街面,大批手持棍棒刀枪的越南土兵出现在马队正前方。
“来得可真快啊,大清国不让出海,就想从芒街走,你们想得未免太好了吧!”一把熟悉的声音从长街边上一家酒楼的二层传来——老位子,也是老朋友。
“该死!”走在马队最后的韩再生暗骂一句,李德才肯定出事了,越南黑道肯定早就被买通,布下了套子只等马车到来!不能乱,多年沙场的经历让他迫使自己保持镇定。
任何解释套近乎磨嘴皮子都已没用,对方就是冲着马队来的!马队不能退,前方黑旗军将士正在浴血拼杀,晚一刻出货,就会多一些人战死疆场;马队也无法退,也许正有一群东兴地痞在后头等着——狭路相逢,唯有勇者,方能活命!
“哧啷!”长刀出鞘,陆正刚一言不发地站在了最前方。
“哧啷!”所有护卫整齐划一地亮出了兵器,他们押送的是黑旗军的命脉,是守台的希望,他们决不能让肩负着无数人心血的军资毁在一群地痞流氓手中!
第21章 千里援台 众心齐罡风浩荡(5)
“勇气可嘉啊,可你们才多少人呢?”那个声音笑了起来。
“纵使一人,血战烈烈不休!”陆正刚横刀一摆,杀气盈腾。
“可惜呀,呵呵!芒街从不在意这一晚会死多少人,这一杯,为你们送行!”
“砰!”一声枪响打破了僵持的局面,土兵阵中有人倒下,场面顿时失控。
“秀林雄风,保我河山!”一句足以令所有法国殖民地下越南土兵丧胆的呼号响起在芒街上空——秀林军来了,纵横北圻十年,打得法国人不敢踏出城市半步的秀林军来了!
“当啷!”酒楼二层传来了酒杯落地的声音,更多火把自长街南端亮起,更多脚步声朝河畔靠拢。韩再生终于松了口气——救兵到,可李德才的船怎么还不来?
☆ ☆ ☆ ☆ ☆ ☆ ☆ ☆
酒楼二层,一道人影挡在了吴源成身前。吴源成一把摸出短枪,喝道:“什么人,让开!”
“佛山,黄飞鸿!”话音落,黄飞鸿腰身微挪,还没等吴源成反应过来,飞起一脚将他手中短枪踢出老远,笑道,“还请吴老板跟我走一趟。”
“唰!”吴源成从腰间拔出一柄日本武士用来自裁的短刀,朝黄飞鸿当头砍下。
“蓬,咣当,轰!”昏暗的光线下,那柄短刀已到了黄飞鸿手中,吴源成颤抖着趴在桌椅堆里,整条手臂没了知觉,小腹又中了一脚,已无力气再站起来。
☆ ☆ ☆ ☆ ☆ ☆ ☆ ☆
长街上,如果说大批点着火把出现在身后的秀林军令土兵们丧失了斗志的话,那么从长街两侧响起的一声声冷酷又带着满腔傲气的喊声则让他们陷入绝望:
“黑旗军七星四营管带刘荣■携众兄弟前来接应!”
“黑旗军武烈营管带胡昆山携众兄弟前来接应!”
“黑旗军武炜营管带朱冰清携众兄弟前来接应!”
……
曾经叱咤一时的赫赫猛将,曾经并肩作战的黑旗老兵,不论他们走到哪里,不论是留在越南还是散居边境,在这一刻,这些都已是中年人的黑旗军老兵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浴血征战的年代里,喊着整齐嘹亮的口号,迈着坚定执着的步伐,义无反顾地扑向敌人!
“黑旗军扒船营管带李唐携众兄弟前来接应!”船队到了,李德才站在李唐身边,在船上朝韩再生招手道:“黑胖子,老子迟到了,可老子把兄弟们全都带回来了!”
韩再生大笑,笑声因激动而有些哽咽,大声道:“兄弟们好,我替大帅谢谢兄弟们啦!”
“问大帅好!”黑旗军老兵们齐声高呼,一如当年那般响亮,那般壮怀激烈!
“当啷!”越南土兵阵中传来一声脆响,紧接着,更多的人丢下了兵器——他们知道,今天来到的是越南境内前后两代最强悍的劲旅,如果反抗,下场只有一个……
秀林军的士兵们很安静,默默的将土兵们围了起来,将他们缴械、带走,悄无声息地在芒街镇四下警戒着。远处,一个孤单的身影默默注视着发生的一切,从越南到台湾,十三年了,纵使相隔万里,亦难掩心底那一抹淡淡的思愁……
“兄弟们,武炜营左岸,武烈营右岸,七星四营断后,卸货,装船!”伴着刘荣■的喝声,北仑河畔顿时热闹起来,扒船营的船也正好派上用处。
“师父!”陆正刚迎上前,瞅了眼蜷作烂泥状的吴源成,道,“如何处置他?”
黄飞鸿道:“越南第一走狗吴源成,押他上船,将来也许有用。”
大半个时辰后,船队起程。扒船营管带李唐现在是北仑河最大的船运头子,这一次他带来了十条船,一次性把所有的货物装卸完毕。北仑河两岸,数百名黑旗军老兵每人举着一枝火把,接成两道火龙,护着船队浩浩荡荡驶向出海口。韩再生没有同行,辞别一众老兄弟后,他便随马队一同踏上返回钦州的大道。
时光流转,相聚短暂,船队十分顺利地到达了出海口,不远处,便是耸立南疆的大清国一号界碑。火光,照亮了整个北仑河口;寂静,却满是慷慨兄弟之情!
“哗啦!”浪打堤岸,海面上隐隐出现了一条大船的轮廓。
“方老板的船到了。”黄飞鸿站在界碑前,单膝跪倒,深深一躬。
海风吹,大小船开始交接,岸上的老兵们一个个雕塑般伫立着——这,也许是他们最后一次为黑旗军出力,也是他们唯一能帮大帅的方式;高高飘扬的七星黑旗就像一棵大树,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撒下顽强不屈的种子;不论何时何地,黑旗不倒,罡风永存!
“咯吱!”黄飞鸿踏上了大船的甲板,向岸上的陆正刚和老兵们挥手告别。
船起锚,岸上,所有的老兵们突然齐齐跪倒,朝着台湾的方向高喝:“为大帅送行!”
“世间男儿,慷慨如斯!”方有财一声长叹,与黄飞鸿并肩而立。
黄飞鸿仰起头,不让泪珠从眼中滑落……
第22章 怒海惊涛 黑旗军血战彰化(1)
不论是由黑旗军镇守的八卦山正面还是由新苗军镇守的侧翼,日军每前进一步,都会以巨大的伤亡为代价;前线的每一位日本军官,上至大佐下至小队长,无不感到这是他们在中国作战以来所遇到的最顽强的一支军队——尽管日军上下都拒绝把他们当成中国的正规军,可正如桦山资纪曾经提醒北白川能久的那样,中国人抵抗的力量,往往蕴藏在乡野民间。
朝阳,迎面洒落在宽阔的甲板上,海风扑面而来,鼓动衣衫。水手们都在忙碌着,在货舱巡视一圈后,黄飞鸿悠然来到船头,他喜欢这种迎风而上的感觉,展开怀抱,沐浴在纯净的阳光中,迎接新一天的到来。为了顺利走完这一趟,方有财出动了船队里最大最坚固,速度最快的旗舰“龙井号”,外加几十名最好的水手,可谓下足了血本。
“前面就是琼州海峡了,也是海盗经常出没的地方。”方有财一身凉爽的绸衫,脚踏木屐来到船头,他已经有些年头没跟海盗打交道了,心头总有一丝不祥的预感。
黄飞鸿在广州水师担任教习时也曾随船追剿过海盗,可那不过都是些不法渔民而已,水师战船也从不出珠江口太远,所以,这是他第一次直面大海,直面海盗的威胁。
进入海峡后,龙井号放慢了航速,不偏不倚地行驶在航道中央,黄飞鸿注意到,船上的水手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地准备起枪炮火器,这次航程最危险的时刻即将到来。
“哗啦!”一个浪头打上甲板,船上响起了警号。正前方,两条中等舱位的帆船挡在了航道中央,没有旗帜,也没有讯号,黄飞鸿心头一紧——这就是海盗船?
龙井号没有停止前进,船上的枪炮火力都已到位,挡板也已升起,俨然一艘简易战舰!
三条船越来越近,傲气的方有财甚至没有让■望塔上的信兵打出旗语“请”海盗船离开,而是命令船长迎面而上,决不能在气势上输给对手!
龙井号的做法显然出乎了对方意料,不久,海盗船上亮出了旗语,让龙井号立刻停船。
方有财没有冲动地选择硬冲,龙井号在机动性和火力上都不如两艘海盗船,即使能冲过去,也不可能全无损伤地继续下面的航程,他有个感觉,对手似乎不是为了打劫而来。
三艘船几乎同时停下,面对面地僵持在航道上,所有水手枪炮尽皆严阵以待。对方打出旗语,要上船与方有财谈一谈。不久,左边船上放下一艘小艇,不急不缓地朝龙井号驶来。所有的枪口都对准了小艇,除了两名水手,艇上还有两人,站在前面的是个黑脸瘦子。
“咯吱!”瘦子带着他的矮子护卫踏上了龙井号的甲板,全然无惧地扫视四下,把目光停在了方有财和黄飞鸿身上,一拱手,道:“在下黑二,代表我家主人来与方老板谈一谈。”
方有财瞅了两人一眼,笑道:“原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