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神话:盛唐130年 >

第3部分

帝国的神话:盛唐130年-第3部分

小说: 帝国的神话:盛唐130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笳牵街Т缶嘉薹ǘ珊樱坏貌桓羲O喽灾拧P问埔欢榷匝罴岵焕ば⒖泶缶牟晃龋餮运钠稹N境馘某没扇肆绫敝苤钚芯芄埽菏垦濉⒂钗男谩⒋藓攵染邮芰宋境馘乃偷南饨稹

  杨坚得知军情有异,忧心忡忡,打算立即派大将到前线替代梁士彦等三人。谋士李德林认为临敌易将是自取败亡,不如派遣心腹前去监军。杨坚接受了建议,派少内史崔仲方前往。不料崔仲方以父亲在山东为理由推辞。杨坚又命刘昉、郑译前往,刘昉以自己从未任将为由推辞,郑译则以母亲年老需要照顾为由推辞,均不愿上前线。这二人是将杨坚推上辅政之位的关键人物,当此关键时刻,却不愿意出力。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局势下,杨坚已经明显处于下风。

  就在杨坚苦恼不已的时候,丞相府司录高颎毛遂自荐。杨坚大喜过望,立即任命高颎监韦孝宽军。高颎也不回家,仅仅派人替自己去向老母辞别,传话说:“忠孝不可两全。”随即殻ъざ校聿煌L愕馗贤跋摺U饧潞螅罴岵辉傩湃瘟鯐P、郑译,开始倚重李德林和高颎,一切措置军事均与二人谋划。

  监军高颎到达韦孝宽军营后,立即开始在沁水上架桥,准备抢攻。尉迟迥之子尉迟惇在上流纵火筏烧桥,高颎早有准备,派人在水中填土阻挡火筏。尉迟惇便在沁水边布阵二十余里,令骑兵先休息,打算等韦孝宽军渡河到一半时再出击。不料韦孝宽把握了时机,鸣鼓命大军迅速前进,渡过了沁水。高颎还烧毁了桥,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意。结果尉迟惇布阵在先,反而被韦孝宽军抢滩成功,尉迟惇单骑逃走。韦孝宽乘胜追击,与尉迟迥大军决战。尉迟迥年老体衰,为宇文述所败,走投无路,逃上城楼。武乡公崔弘度率先追了上来,尉迟迥弯弓引箭,准备射死追兵。崔弘度索性脱下头盔,说:“你还认识我吗?今天我们是各图国事,应该不谈私情。但你我本是亲戚(崔弘度妹嫁尉迟迥之子为妻),我当为你制止乱兵,不许他们侵犯侮辱你。不过事已至此,你该早些做打算,还等什么呢?”尉迟迥便抛下兵器自杀,死前犹自痛骂杨坚不止。反抗杨坚最强最精的一支力量由此被消灭。自古以来,以地方反抗中央是极难成功的,尉迟迥的结局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十二月十三日,杨坚为相国,总百揆;去都督中外、大冢宰之号,进爵为王;以安陆(今属湖北)等二十郡为隋国,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自魏晋以来,权臣篡位之前,都会接受这些殊礼,正是杨坚即将篡夺皇位的有力信号。杨坚还惺惺作态,只接受了王爵和十郡封地,假意推让掉其它殊礼。不过所有的人都很清楚,杨坚早晚要成为皇帝。

  到了大象三年(581年)二月,杨坚终于忍不住废周称帝。他穿着黄袍登上皇帝的御座,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并“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从此中国皇帝身穿黄袍成为定制。之后,杨坚大赦天下,改元开皇,立国号为隋,史称隋文帝(隋文帝为谥号,庙号为隋高祖),为隋朝开国皇帝。

  夺取皇位后,杨坚计划对付北周宗室诸王,以巩固皇权。群臣中只有宰相李德林一人劝阻。杨坚大骂李德林书生气,此后对李德林的信任减少。杨坚随即对北周宇文氏皇族进行了大肆屠杀,就连九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也没有放过。北周初年,民间有童谣唱道:“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静帝宇文阐为隋氏之甥,逊位而崩,诸舅强盛,正应了这句童谣。据统计,共有五十九名王子皇孙惨死。

  比起历代开国皇帝得到至高皇位的艰辛,杨坚几乎是顺利得不能再顺利。对此,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评价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值周宣帝早殂,结郑译等矫诏入辅政,遂安坐而攘帝位。”。但对杨坚疯狂屠杀宇文氏皇族,赵翼则表示了非议:“窃人之国而戕其子孙至无遗类,此其残忍惨毒,岂复稍有人心!”所以后来杨坚五个儿子均不得善终,且隋朝为宇文化及(宇文化及与北周宇文氏同姓,但不同宗)所灭,均被视为天道的报应。

  然而,即使有铁石一般的心肠,杨坚还是有一个最难面对的人——自己的女儿杨丽华(宇文贇皇后)。杨坚曾经说过:“公主(指杨丽华)于我有大功。”这大功显然是对杨坚登上摄政之位而言,到后来杨坚篡夺北周皇统,杨丽华则对父亲表现出了十足的愤慨。杨坚在女儿面前也觉羞愧,于是改封杨丽华为乐平公主,要求杨丽华改嫁。不料杨丽华誓死不从,改嫁一事就此作罢。杨丽华后在跟随自己的弟弟隋炀帝杨广巡游时病死在张掖。

  登上皇位的这一年,杨坚四十岁,刚好步入了不惑之年。不惑的意思,就是明白。实际上,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杨坚被公认为才智最高的皇帝。

盛唐130年…开皇之治1
杨坚出生在佛寺,由尼姑智仙抚养长大。他自幼以大力金刚那罗延自诩,登上皇位后,给自己的新王朝起了个新奇出众的年号——开皇,实际上是以此来附会天命论,表明他是“祗奉上玄,君临万国”。

  开皇,这一透露着杨坚锐意进取的远大抱负和勃勃雄心。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当时的局势混乱纷扰,长期的分裂动荡对中国造成了空前绝后的影响,影响波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在这样一种伤痕累累的局面下重新建立起道德和秩序,需要何等坚强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杨坚真正得以名垂千古,并非因为他是一个皇帝,而是他当上皇帝后,以非凡的才干对政治结构和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杨坚先是废除了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之制,改依汉魏之旧制,置三师(荣誉称号,并无实权)、三公(顾问性质机构,无实权)及尚书、门下、内史(唐称中书)、秘书(掌管书籍历法)、内侍(宫廷宦官机构,掌宫中事务)五省;御史、都水二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及十二卫府等,分司统职。又置勋官十一等,以酬勋劳;散官七等,以加文武有德望者。

  其中,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正副长官(尚书省的令、仆射,门下省的纳言,内史省的监、令)均为宰相,自此,三省长官为宰相成为定制,三省六部成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虽然隋三省体制尚不完备,但整齐划一的三省六部中央政府体制实已确立。

  三省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一般居于禁宫之外,总掌全国行政管理,处理日常政务。内史(决策机关)、门下(审议机关)二省形成于三国时期,当时设置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避免出现丞相一人专权的局面,一般位于禁内,佐皇帝决策。在两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中,两省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如南朝重内史,北朝重门下,各用以起草和出纳诏命。一直到唐朝时,才发展成为“中书(内史)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行”的完备体制,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既分工又合作。

  六部指尚书省的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度支(后改民曹,唐改为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籍以及赋税、财政收支)、礼部(掌管祭祀、礼仪和外交)、兵部(掌管全国武将的选拔、兵籍、军械等)、都官(后改为刑部,掌管全国的刑律、断狱)、工部(掌管全国的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每部设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辖四司,共二十四司。这样,就形成了都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级机构,其行政层次和管理幅度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六部体制定制千年,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到清朝末年才被新内阁衙门所取代。

  在地方官制上,鉴于当时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混乱,官僚机构庞杂,以致民少官多,十羊九牧,杨坚大刀阔斧地砍掉了郡这一级别,改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裁减了大量亢官亢员,上令下送和下情上达更为便捷。并规定九品以上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每年由吏部对地方官吏进行政绩考核,禁止地方官就地录用僚佐。各州县级的正官三年一调动;佐官(副职)四年一换任。并制定了“回避”原则,即地方官尽量不选用本地人,避免了势族豪强垄断地方权力。这些措施既减少了冗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提高了行政效率,又节省了开支,也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杨坚励精图治,大力整饬吏治。为了杜绝贪污*,他甚至暗中指使自己的亲信假意用种种重利去诱惑地方官吏,而中招者必死。这种行为看起来异常残酷,联想到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剥皮等惊人的手段来对付贪官污吏,便可以看到:要在中国建立起官僚人人自律的体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防止低级官吏贪污,杨坚经常派人四方巡视,仅巡视河北五十二州一次,就罢免贪官污吏二百余人。正因为皇帝重视吏治,所以州县地方官吏大多留意治理,大批良臣不断涌现,百姓富庶,社会秩序井然。

  真正体现杨坚远见卓识的是他破天荒地废除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维护世族豪门权益的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制度,在选拔官吏上不再限于门第,而是唯才是举,通过考试以取士。这是中国教育制度上的重大改革。

  汉朝任用官吏实行征辟和荐举制。“征”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是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魏晋任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家世成为关键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隋祯明元年(587年),杨坚令诸州每年推荐有才学的贡士三人,推荐的标准是文章华美,并需经过特别考试。这被认为中国创立科举制度之始,开“科举取士”之先河。杨坚的儿子杨广即位后,发展了父亲所创建的科举制,设置进士科,科举正式确立。

  隋朝科举制度的创立,极大地影响了之后中国的封建历史。科举任人唯贤,重才学而不重门第,由此被天下人视为登龙门的惟一途径,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多个层面。

盛唐130年…开皇之治2
在加强政治权力、完善统治机构的同时,杨坚还对法律进行了修定。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法家治国,制定了残酷苛刻的刑律。之后从汉到之后的魏晋南北朝,都是沿用秦律。开皇元年(581年),在杨坚的直接组织下,重臣高颎、郑译、杨素负责更定新律,对之前的刑律进行了重大改革,由此诞生了著名的《开皇律》。

  《开皇律》最显著的特点是刑律简要,缓刑薄赋,删减前代的酷刑,减省了大量的罪名。判刑的名目有五种:一是死刑,二是流刑,三是徒刑,四是杖刑,五是笞刑。此外废除了鞭刑、枭首、裂刑等酷刑,死刑只分绞、斩二种,流放服刑不超过五年,杖刑分六十至一百共五等。这样,比同于前代,即使是相同的罪名,所受的刑罚也有所减轻,即所谓的“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尤其特别的是,《开皇律》中规定,民间有冤屈而县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