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帝国的神话:盛唐130年 >

第19部分

帝国的神话:盛唐130年-第19部分

小说: 帝国的神话:盛唐130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明宫虎踞于龙首塬的高阜上,地势很高,俯视长安坊市街陌,如在槛内。那么,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唐太宗选择了高高的龙首塬头作为父亲的夏宫所在?又为什么要在第二年正月改名为大明宫,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大明宫后来又是如何由一座夏宫演变成为了唐朝的权力中枢?

  唐朝立国之初,四方未定,百废待兴,唐高祖定都长安后,依旧沿用了隋朝的皇宫——大兴宫,也就是后来唐睿宗即位后所改称的太极宫。这座位于长安城中央最北部的富丽堂皇的宫殿群,又称京大内、西内,实际上是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的总称。太极宫在整个建筑布局上仍然与整个长安城总体布局相一致,以中轴部位突出主要建筑。全宫有殿、阁、亭、馆三、四十所,包括许多著名的宫殿建筑,太极殿、两仪殿、承庆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烟阁等等。

  自从唐朝立国,太极宫就成为帝国的权力政治中心,虽然李世民一度有修建新宫殿的想法,但因怕劳命伤财,始终没有提上日程。转眼基业到了他儿子李治手中。龙朔二年(662年),李治突然下令扩建当年停修的大明宮,令所有人大吃了一竞。官方宣布修建新宫殿的原因是皇帝患上了风湿病,不适合居住在环境潮湿的太极宫,必须要搬迁到地势更高、更干燥通风的地方居住。

盛唐130年:大明宫2
大明宫的地势较太极宫更高,这与它更靠近龙首山山麓有关。龙首山绵延起伏,在渭水之滨转折向东。西汉权力中枢未央宫便是坐落在龙首山折东的高处,以山为基,阙不假筑,因此地势远远高出长安城,站在未央宫前,便可以轻而易据地俯视长安城。大明宫的位置在未央宫之东,地势较未央宫更高,视野也更加开阔。“北据高岗,南望爽垲,终南如指掌,城市俯而可窥”,确实是理想的建宫地。最重要的是,大明宫丹凤朝阳,地势非凡,对应着《周易·乾卦》中“见龙在田”的卦辞。天子和皇后亲自察看后,感觉此地气象万千,决定选择此处为帝国中枢的新址。

  从种种史料记载来看,李治与其父李世民性格完全迥异,李治一直被李世民认为属于软弱可欺之人,不但干不成大事,恐怕连社稷江山都守不住。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李治将李世民手中未完工的避暑夏宫,改建成了这样一群伟岸的建筑?李治是不是也跟汉初宰相萧何的想法一样,认为“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需要以宏伟的新宫阙来立威?

  距隋文帝杨坚建造长安城整整八十年后,大明宫开始大规模兴建。司农少卿梁孝仁被任命为这项浩大工程的主持者。这次不是为退位的太上皇修建避暑夏宫,而是要营建一座和帝国一样伟大不朽的宏伟殿堂,在这样的基调上,大明宫注定将以无比壮丽的姿态出现。在这群庞大建筑背后,是一个强大民族的自信与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力支持。

  同长安城的设计一样,大明宫巧妙地利用了天然地势,依山建筑,形成一座相对独立的城堡,与终南山气势两相高。宫殿所用的木材均是百年古木,近万名工匠携带着锯斧进入荆州一带的深山老林,为大明宫寻找合格的栋梁之材。所选之木均是千中选一的上上之选,树木被砍伐倒下时,“势动连崖,拉风碎雷”。这些木材经水路由长江、汉水而下,汇集到扬州,入漕运河转运到黄河,再由黄河逆流而上进入渭河,最终运抵长安城,集结在龙首塬上。

  扩建后的大明宫巍然屹立于龙首塬的塬头,它比太极宫规模更大,也更加雄壮。它的出现,宛如明艳的朝霞映照着澄净的天空,令本已伟岸的长安城平添了一份瑰奇与华丽。此时的大明宫,已经不复以避暑夏宫的身份出现,而是作为皇帝理政安寝的重要场所,成为唐朝的权力中枢,以全新的强者姿态亮相于历史舞台。改变了身份的大明宫,注定要成为历史的华丽舞台,等待着一幕幕大戏上演。可以说,从一开始,大明宫的登场便是处在权力与血缘的双重迷雾中,虚虚实实,恍若迷城中的幻影。

  当时著名文人贾至写过一首《早朝大明宫》,全诗是:“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写尽了金銮玉阁的旖旎辉煌和庄严气象,在当时极为引人瞩目,杜甫、岑参、王维都曾作诗相和。

盛唐130年:大明宫3
从第一眼看到大明宫的正南门——丹凤门时,就能强烈感受到大明宫的壮丽。丹凤门号称盛唐第一门,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一座城门。

  自建成之日起,丹凤门就成为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其规格在大明宫诸门中最高,为最高等级的“五门道制”,即有五个门洞,属于规格最高的城门,形制与规模甚至远远超越了长安城外郭城正南门——明德门。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只有北京的天安门可以与丹凤门并驾齐驱。

  丹凤门的每个门道东西宽九米有余,门道间的隔墙宽三米,整个城门墩台基础东西长七十五米,南北进深三十三米,比北京天安门的门道还要宽阔。整个丹凤门东西长达二百米,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气势恢弘,宏伟大气,充分体现了大唐皇家建筑的巍峨壮丽。不过,唐朝的城门是在用砖包砌的夯土门墩上架上横木,再在横木上加盖门楼。由于门楼是木制建筑物,因而会比后世的青砖券式门洞更容易毁于战火。那么,此门为什么要以“丹凤”为名呢?

  丹就是赤,意即红颜色。丹凤门为正南门,正对南方,在阴阳五行学说,南方为火,火为赤。凤就是凤凰,为传说中的神鸟。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凤凰跟天上神物的龙一样,都具有非凡的象征意义。传说在君王德政清明时,就会出现“天降丹鸟,河出应龙”的祥瑞。《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说,只要凤凰一出现,“天下安宁”。古人用“丹凤朝阳”来形容极为稀有的吉兆,《诗经》中则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用凤凰暗喻贤才,朝阳暗喻盛世,即贤才逢明时盛世之意。正因为丹凤寓意吉祥,所以被选为大明宫正门的名字。唐肃宗至德年间,曾改“丹凤门”为“明凤门”,但不久后即恢复为“丹凤门”。

  丹凤门还不仅仅是一般的通道门径,门上筑有高大的楼观,雄伟气象,令人仰望,是唐朝皇帝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也是宣示皇朝政令、礼仪的重要场所,地位如同太极宫中的承天门。唐玄宗之前,大赦、改元的敕令多在太极宫的承天门宣布,唐肃宗执政后,皇帝起居在大明宫,故而大赦、改元的诏令改在丹凤门宣布。唐肃宗改元、唐德宗登基之大典,以及后来的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等大赦之典都是在丹凤门门楼上进行的。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攻占长安后称帝,也是登丹凤楼下制书。

  只是要出入这扇门,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唐朝制度,开启殿门要核对鱼契,称为“勘契”。鱼契是用檀木刻成的鱼形信物,两相契合,一存宫中,一存门使处,鱼契相合时才开大门。之所以要将这种勘验的信物刻成鱼形,是因为在古人看来,鱼白天黑夜从不闭眼,因此“门钥必以鱼”,这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

  从丹凤门而入,就是大明宫。大明宫的南半部为朝政建筑区,其中三大殿又构成前、中、后三个空间:前为“大朝”,以含元殿为主体;中为“中朝”,以宣政殿为主体;后为“内朝”,以紫宸殿为主体。含元、宣政、紫宸组成的外朝、中朝、内朝格局,多为后世的宫殿所效仿,北京紫禁城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便是这种格局的仿照。 

  “大朝”含元殿为大明宫主殿,依塬而建,殿基高出地面十五、六米,高大雄伟。站在含元殿前,视野极为开阔,终南山清晰可见,长安街坊尽收眼底。唐人李华在《含元殿赋》里作了十分逼真形象的描绘:“进而仰之,骞龙首而张凤翼。退而观之,岌树颠而崪云末。”

盛唐130年:大明宫4
含元殿殿前向南伸出三条平行的斜坡阶道,长达七十八米,如同龙尾起伏,从殿前落垂到地面上,因此被称为“龙尾道”。两边的龙尾道各自宽米,武官上朝的时候,走西边的龙尾道;文官上朝的时候,走东边龙尾道。中间的龙尾道宽达米,是皇帝的专用御道。三条龙尾道之间,以砖墙相隔。龙尾道外沿,有青石栏杆,既美观又安全。 

  自含元殿落成之日起,它便以长安城内最宏伟建筑的身份,毫无疑问地成为唐帝国的标志性建筑。气魄宏大的含元殿在政治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更多的是象征意义,是唐帝国最高权力的标志。“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国家盛大的庆典多在此处举行。四方使者云集长安,在含元殿拜谒大唐天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的这句诗,就是对各国使臣在含元殿拜见皇帝、递交国书等活动盛况的真实写照。大唐天子君临万邦的盛大气势,足以证明一个帝国的强大与辉煌。

  金阙玉阶,气势磅礴,震撼了无数人的心魄。一切都是那么的雄峻,那么的辉煌,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引发了遐想。完全可以想象,当大明宫建成之日,唐高宗李治站在含元殿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荣光,心中是何等自得与骄傲。在他脚下,帝国版图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广阔,远远超越了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生前未能解决的西域和高丽问题,也在他手中得到了解决,大唐军威远播四方。一切都预示着眼前是一个无比辉煌的时代,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盛宴还没有结束。丹凤朝阳,凤在龙上。他身边的皇后武则天正俯视着锦绣如画的长安,俯视着大唐的大好江山,野心蠢蠢欲动,一代女皇正在浮出水面。 

  “中朝”宣政殿位于含元殿之北,与含元殿同处中轴线上,是大明宫第二大殿,规模也与含元殿相仿。这里是皇帝召见朝集使、贡使与策试举人的地方。唐朝重要决策机构,如中书省、殿中内省、御史台、门下省、弘文馆、史馆等,均设在宣政殿左右,因而这里也是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每年的五月初一,皇帝都要在宣政殿大会群臣。凡是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公务在京者,都有紫河参见宴会,规模宏大,场面极其隆重。 

  宣政殿还有更非凡的意义,它是南北衙的分界线。以宣政殿为界,一道东西向的宫墙将大明宫拦腰截断,其北为宫城,其南为皇城。宣政殿两旁为东、西上阁门,西有延英门、光顺门,东有崇德门,以分禁内外。而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位于宣政殿之南的东西两侧,位于皇城,已经在宫城之外,因而才有“南衙”之称。宰相议政居于禁外,实际权力大为削弱,这是唐朝政治史上的一大变局。

  “内朝”紫宸殿是大明宫的第三大殿,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区,由于紧连后宫,所以又称内衙正殿。

  紫气被誉为祥瑞之气,成为附会帝王、圣贤或宝物出现的先兆。紫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