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合理估计一下,后一种的可能更大(这一招效果更好。以李密的性格,也喜欢使用这招)。如果此细节能够确认,整个作战过程就清楚了。
李密先让翟让率一队人马(兵越少,隋军轻敌心理越重)作为诱饵(翟让好像老干这事儿),站在石子河东岸展览,以吸引刘长恭冒进渡河。自己则率一队人马埋伏起来。
刘长恭渡河时,翟让暂时先招呼着。翟让既不能不让其渡河(太少达不到消灭对手的目的),又不能让其渡过的太多(太多则打不赢)。
待时机成熟后(可能是半渡而击),突然鼓声大作,旌旗乱舞,李密部队仿佛飞将军从天而降,向毫无准备的隋军冲去。隋军既闹不懂此军从何冒出,又搞不清其数目多少,兼之又累又饿,心理防线瞬间坍塌,顿时被打得溃不成军。
关于此战的具体结果,《资治通鉴》记载是隋军死伤十之五六(士卒死者什五六)。而《隋书?李密传》的记载是刘长恭“仅以身免”(似乎是被全歼了)。
虽然记载略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李密大获全胜,声威震动天下(原先只是在河南小有名气)。
经过此役(史称石子河之战),李密地位在集团内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于是,群雄正式拥立李密为领袖,称魏公(让于是推密为王,上密号为魏公)。公元617年二月十九日,李密设祭坛,即位,建元年,大赦天下(当然,隋朝监狱里的囚犯管不到)。
此时的李密,一来军威大盛,二来应了真龙天子之谶言,三来有洛口仓的丰厚粮草,天下英雄自然趋之若鹜。其徒众积蓄到后来竟达几十万之多(道路降者不绝如流,众至数十万)。
于是,李密让护军田茂广在附近建造了一座方圆四十里的洛口城,并以此为跳板,将东面的大部分河南郡县都握入手中(乃命其护军田茂广筑洛口城,方四十里而居之,密遣房彦藻将兵东略地,取安陆、汝南、淮安、济阳,河南郡县多陷于密)。
魏公,这是曹操曾经的尊号。如今,李密也许想要效当年魏武之壮举,依靠滚滚铁蹄,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吧。
至于翟让,李密当然没有忘记。这位昔日的瓦岗土匪头子如今也鸡犬飞升,不光官拜上柱国、司徒、东郡公,而且拥有一班相对独立的幕僚人马(原瓦岗系)。就好像是在李密这个母公司下面又开了一个全资子公司。
5、收纳英豪
上文提到,洛阳进攻李密的军队分为两路。一路为刘长恭率领的主力,一路为裴仁基率领的偏师。在主力刘长恭被歼灭后,作为偏师的裴仁基命运如何呢?
裴仁基,字德本,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此人为将门之后,少年便骁勇异常,弓马娴熟,曾担任过隋文帝的贴身侍卫,先后参与过平陈之役、土谷浑之战、高丽之征,以军功显赫晋光禄大夫。
在中原乱世时,裴被炀帝任命为河南道讨捕大使,镇守虎牢,与群豪对峙。虽然裴劳苦功高,但却一直生活在炀帝的猜忌之中(连樊子盖、苏威都被猜忌,又何况是他)。其坐镇虎牢时,身边还跟了一个监军御史萧怀静,就是专门监视他的。
萧怀静大概属于那种鼠目寸光又十分阴险之辈(不过,这种人往往会得到炀帝的信任)。他像阴魂一样死死缠住裴,处处干涉其军务。以前,裴仁基见兄弟们实在辛苦,每得到什么财物、战利品都会全部分赏给部下。但萧怀静来了之后,他一方面担心裴收买人心,另一方面又想中饱私囊,所以总是从中作梗,搞得军士们人人愤怒(这里也可看出,受炀帝信任的萧怀静在裴面前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裴根本不敢得罪他)。这还不算,萧还是一个心胸狭窄之辈,也不知道裴什么地方得罪他了,此人经常隔三差五地向炀帝打小报告,把裴搞得成天神经兮兮,惶惶不安(裴仁基每破贼,得军资,悉以赏士卒,监军御史萧怀静不许,士卒怨之;怀静又屡求仁基长短,劾奏之)。
石子河之役,裴仁基在路上耽误了些时间,没有按预定时间到达战场。当他听到刘长恭已大败的消息后,内心十分恐慌。如果继续前行,可能是去送死。如果退回虎牢,则有可能被萧怀静治延误军机的大罪。真可谓进退两难。怎么办?裴无奈之下,就地(百花谷)驻扎部队,坚壁自守起来(仁基失期不至,闻刘长恭等败,惧不敢进,屯百花谷,固垒自守,又巩获罪于朝)。
李密了解到裴的尴尬处境后,立即遣说客到百花谷去做其思想工作。他不光陈述利害关系,指出降李才是唯一出路,而且许以高官厚禄(李密知其狼狈,使人说之,啖以厚利。贾务本之子闰甫在军中,劝仁基降密)。
裴仁基本来就处于骑虎难下之势(总不能一辈子都呆在百花谷吧),再加上平时又被萧怀静搞得很郁闷,所以就有了投降之意。但他对萧还是心有余悸,对说客说:“萧御史那边怎么办?”
说客道:“此人就是一只鸡。如果他不从,一把刀就能解决问题。”(闰甫曰:“萧君如栖上鸡,若不知机变,在明公一刀耳。”)
裴仁基想通了,也不继续在百花谷空耗,收拾行装回到虎牢,准备起事。
萧怀静不知通过什么途径获悉了内情,立即写信向皇上告密。然而,他的信不幸被裴仁基截获了。裴此时已无退路,只得立即将萧灭口,正式率虎牢驻军前去投奔李密,并被封为上柱国,河东公。裴仁基的儿子裴行俨(《隋唐演义》中小将裴元庆的原型)跟乃父一样骁勇善战,也被李密封为上柱国、绛郡公。父子二人都得到李密的重用。
这段时间,李密除收纳裴仁基外,还收纳了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孟让。
孟让,齐郡(今山东济南)人,在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时,因山东民不聊生,率众起事。他先是与另一首领王薄合兵一处,占据长白山(今山东省邹平县南)。后来长白山被隋猛将张须驼击败,王薄向北逃窜,孟让则向南另寻出路。
孟南进至都梁宫(江苏盱眙)后,重新设立据点,拥徒众十几万人。隋王朝派时任江都(扬州)郡丞的王世充前去破敌。
孟让依仗自己人多,又看隋军主帅是个郡丞(文官),更是轻敌。(让笑曰:“世充文法小吏,安能将兵!吾今生缚取,鼓行入江都耳!”)
王世充利用了孟让的轻敌心理,故意示弱,以骄其心,待其懈怠时,再出兵击敌,一举获胜。孟让仅带着十几名骑兵逃走。
在李密称魏公后,孟让率手下归附,被李密封为总管、齐郡公。
除了收纳裴仁基、孟让两个大哥级的人物外,李密还得到了数名勇冠三军的猛将:秦琼、程知节(程咬金的原型)、罗士信。
至此,李密集团主要有以下四大势力构成:
一股是由原蒲山公营为基础的嫡系势力,以王伯当为代表。
一股是原瓦岗系势力,以翟让为代表。
一股是投诚过来的隋军势力,以裴仁基为代表。
一股则是后期归附的其他山大王势力,以孟让为代表。
李密的队伍成分确实够复杂。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6、再袭回洛仓
洛口仓是李密起家的资本,此仓有窖三千,每窖容粮八千石,总容量为两千四百万石,号称“天下第一粮仓”。李密得到此仓,一方面,可以凭此收纳天下英豪;另一方面,也切断了洛阳最大的一条粮草补给线。
尝到甜头后,李密又将目光盯向了洛阳附近的另一粮仓——回洛仓(洛阳城北七里,有窖三百,容量为洛口仓的十分之一)。
如果能再攻下此仓,则可进一步掐掉洛阳粮草补给,让其守军因粮草问题而不战自败,从而达到不战自胜的目的。
不过,攻打回洛仓的难度要大于洛口仓。洛口仓距洛阳一百多里,洛阳不容易接应。但回洛仓距洛阳仅七里,完全在洛阳的控制范围之内。
为实现攻占回洛仓的目的,李密采取了声东击西之策。
第一步,示形于敌。
当时,洛阳外城横跨洛水两岸(皇城为内城,在洛水之北),中间有数座桥梁相通(其中一座为天津桥)。在洛水南岸的外城中,有一个大集市叫做丰都市。
公元617年四月九日夜,李密遣孟让率步骑兵两千人,进入洛水南岸的东都外城,大肆抢掠,并放火焚烧丰都市(己丑夜,让帅步骑二千入东都外郭,烧掠丰都市,比晓而去)。
此次抢掠并非一般性的砍杀,其主要目的是将隋军注意力吸引到洛水南岸,并增加此处的驻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洛水北岸的防御力量。
第二步,声东击西。
四月十三日(五天后),李密正式实施回洛仓攻略。他将部队分为两路,一路为主力,约三万人,由自己亲自率领;一路为偏师,两万人,由裴仁基、孟让率领。
行动开始后,裴、孟军团先攻击回洛仓,得手后,南进烧毁位于洛水上的天津桥,并大肆抢掠。洛阳方面派兵击之,裴仁基等败退。(癸巳,密遣裴仁基、孟让帅二万余人袭回洛东仓,破之;遂烧天津桥,纵兵大掠。东都出兵击之,仁基等败走)
既然李密的目的是拿下回洛仓,裴仁基等为什么在打下回洛仓后不守,却要向南去烧洛水上的天津桥呢?
理由只有一个——吸引隋军注意力。
李密军攻打回洛仓的响动必然很大,洛阳方面不可能不知道。因此,为避免洛阳方面大队人马来援,裴等打下回洛仓后立即南进,并在南边故意搞出很大响动,是想让隋军产生以下错觉:
其一、土匪们在回洛仓只是随便打一打,打完就往南方跑了。所以,回洛仓方面不必派大队人马支援。
其二、这伙土匪上次就是到洛水南岸抢劫,这次行动也符合其习惯。
所以,隋军所谓的对裴、孟的胜利,实际上是在被李密牵着鼻子走。就在裴、孟被隋军“击败”的同时,李密已率领主力占据了回洛仓(密自帅众屯回洛仓)。
不过,虽然李密利用声东击西之计而首战告捷,但其胜利并不巩固。
一、回洛仓距离李密的根据地太远,中间还隔着隋军占据的偃师、金墉两城,相互不太容易接应。
二、隋军早晚会发现上当,而此时的洛阳方面军队尚有二十余万(东都兵尚二十馀万人),不容小觑。
四月十五日,在强攻偃师、金墉不下的情况下,李密主动领兵退回根据地——洛口。
此时的洛阳城,粮食已经非常紧缺(东都城内乏粮),李密突袭回洛仓着实让隋军出了一身冷汗。为避免揭不开锅的惨剧发生,洛阳名义上的一把手——越王杨侗派人火速将回洛仓的粮食往城内运(越王侗使人运回洛仓米入城)。
如果等回洛仓的粮食运完了,再取此仓已无任何意义。四月十九日,还没休息两天的李密只得再辛苦一下,领着三万人马,又去攻打回洛仓。得手后,他立即大肆修建防御工事,以应付隋军即将来临的进攻(己亥,密帅众三万复据回洛仓,大修营堑以逼东都)。
洛阳方面派段达领兵七万,与李密在洛口仓北面交火。可能是防御工事起了作用,会战结果以李密大获全胜而告终。
自此之后,在中原大地,李密之声势已全面压过隋王朝。
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