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秘书政治 >

第14部分

秘书政治-第14部分

小说: 秘书政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称他居官清廉、不营产业、勤于政事、家无蓄积。现摘录他在勤政廉政方面的轶闻三则,以飨读者。   
  群犬惊吠,亦是传中一事   
  祖籍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的徐勉,从小笃志好学,早励清节。梁天监二年(公元502年),他被梁武帝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此时梁朝建立才一年多些时间,梁武帝又兴师北伐,朝中政务军务十分繁忙。徐勉这时虽然已是吏部的重要官员之一,但因为他是秘书出身,极有文才,为了不延误军机,梁武帝于是让他〃参掌军书〃。徐勉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工作本身也确实繁忙,他因此往往要隔几十天才能回家一次。他家养了一群狗,因为他回来得少,这些狗都不认得自己的主人了,他每次回来,都要引起它们的狂吠。畜生们完全把主人当成了陌生人,徐勉既感到好笑,又觉得无奈。有一次他感叹说:〃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若吾亡后,亦是传中一事。〃后一句的意思是:〃我死了后,如果有人写我的传记,群犬惊吠倒是件值得一记的轶事。〃       
◇欢◇迎访◇问◇。◇  
第33节: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吏部是古代六部之首,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其主官便是尚书。跑官现象不仅现代有,古代也有。徐勉做了吏部尚书,掌握了官吏的任免大权之后,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有些脸皮厚的人,甚至干脆伸手要官。徐勉的态度是一律不给。有一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的关系比较好,有一次狮子大开口,一次便〃求詹事五官〃。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地告辞了。史载:〃勉居选官,彝伦有序〃,〃故时人咸服其无私〃。一个古代的〃中央组织人事部长〃,在用人方面能让众人服其无私,是容易做到的吗?现在手中握有人事任免权的人,对跑官要官者的态度有没有徐勉那样〃绝情〃呢?《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私仇不入公门〃,意谓个人之间的仇怨,不能带到处理公务中来,那么,徐勉在家里要求来客〃只可谈风月(清风明月之美景,可理解为朋友私情),不宜及公事〃,也就是不在私室拿原则做交易,不是同样值得称道吗?我们现在如果都能做到不给跑官者以官职,什么〃身体靠运动,当官靠活动〃之类的传言也就不攻自破,没有流传的市场了。   
  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对古代官吏皆贪财的生动写照。其实,古代的贪官虽说比比皆是,但廉吏也是不乏其人的。徐勉就是一个十分清廉的官员。史书上说他〃虽居显位,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这些话绝非溢美之词。看到他家如此清贫,一些好心人便劝他经营产业,为子孙后代着想。徐勉回答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辎和軿都是古代的车名,此处连用意为家产);如其不才,终为他有。〃   
  〃遗子孙以清白〃这一思想绝非徐勉一时的即兴之言,而是发自他内心的真诚表露。只要读读他给儿子徐崧的一封家书,就可证明这一点。他在这封《诫子书》中说:〃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详求此言,信非徒语。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今且望汝全吾此志,则无所恨矣。〃大意是说:我家本来就清廉,因此常常过着贫穷素朴的生活。至于产业的事情,不但从来没有经营过,也从未谈起过。古人所说〃将清白遗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的遗产吗?〃古人又说:〃留给子孙满箱黄金,不如传给他们一部经书。〃详细探求这些话,确实不是虚妄之词。我虽然不聪敏,但实有这样的志向,希望能够遵循、奉行古人这个教诲,从不敢堕落失误。希望你能够理解和体察我的志向,则我也就没有什么遗憾和失望的了。   
  古往今来,多数父母遗留给子女的往往是多多益善的物质财富,这种父母看似爱子,实则害之,最终只能使子女滋长依赖心理,从而丧失独立创业的勇气和能力,坐吃山空,因而是愚蠢的、不明智的。徐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要以光辉的人格风范传给子女,这对今天某些不知教子,只知敛财的父母是有所启示的。   
  陈朝吏部尚书姚察说〃徐勉少而厉志忘食,发愤修身,慎言行,择交游;及居重任,竭诚事主,动师古始,依则先王,提衡端轨,物无异议,为梁宗臣,盛矣。〃《资治通鉴》上也说梁朝称得上贤相的只有范云和徐勉二人。   
  读了以上三则轶闻,估计人们会相信他们说的并非虚言。(本文史料主要引自《南史》、《梁书》、《资治通鉴》等)   
  刘勰与《文心雕龙》   
  刘勰(公元465?…539年?),字彦和,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其著作《文心雕龙》是文艺理论史上最杰出的名著之一。   
  刘勰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属山东省)。永嘉之乱,其先人逃难渡江,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他家相传是汉高祖之子齐王刘肥的后代,但家世不详,只知道南朝刘宋的时候有刘秀之和刘穆之,刘秀之担任过司空职务,刘穆之则是刘裕的心腹秘书。刘秀之的弟弟刘灵真,就是刘勰的祖父,但事迹已不可考。刘勰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很早就去世了。刘勰大约二十岁的时候,母亲也死掉了。刘勰就出身在这样一个家道中衰的庶族地主家庭。       
▲虹▲桥▲书▲吧▲。  
第34节:刘勰与《文心雕龙》       
  贫寒的家境使刘勰在少年时代就〃笃志好学〃(《梁书?刘勰传》),立志通过学业文章踏入仕途,立身扬名。他在七岁的时候曾做过一个梦:满天云蒸霞蔚,灿若锦绣,他缓缓地登攀而上,采撷片片彩霞……(《文心雕龙?序志》)。在少年刘勰的心里,人生似乎是这样的美好,展现在面前的似乎是一派锦绣前程。然而,等待着刘勰的现实却是冷酷无情的。南朝社会是实行门阀制度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贫寒的庶族子弟,即使才华出众,也难以在仕途上获得发展。这时,一心向学的刘勰便做出了一个影响他终身命运的重要决定:到定林寺去,拜高僧僧祐为师。寺庙宏丽的定林禅寺,典藏丰富,高僧辈出,名流云集,是当时佛教活动的中心。僧祐是定林寺的主持,他佛理精深,学问宏富,不但精通佛理,而且博览群书,是齐梁佛教界的重要人物。在以后的十年里,刘勰夜以继日,潜心攻读,刻苦治学,利用定林寺丰富的藏书,阅读了儒家的经典以及诸子百家、史传和各家的论文集,尤其对儒家的经典有深入的钻研,为以后撰著《文心雕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时,刘勰又做了一个梦。这次,他梦见自己手捧丹漆礼器,跟着孔子南行……伟大的先圣竟然垂梦于他,刘勰觉得自己应该有所作为!刘勰最先想到的是要阐明圣人的思想,莫如替经典作注解了,可是过去马融、郑玄等学者已把圣人的思想阐发得够明白了,他就算有深入的见解,也未必能自成一家。于是,他想到了文章,并选定了文学批评的道路,开始了探索文心的事业。伴着青灯古典,六七个年头过去了,一部寄托着刘勰心意的巨著《文心雕龙》终于问世了!   
  《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部,各二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五篇,论〃文之枢纽〃,阐述了作者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是全书的纲领和理论基础。从《明诗》到《书记》的二十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可称是文体论。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二十篇,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四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进行专门探讨,可称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文心雕龙》从内容上说虽然分为四个方面,但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体大思精,具有严密的体系,在古代文学批评中是空前绝后的著作,是我国文学理论遗产的瑰宝,对于我们现在从事于文学创作、文艺批评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由上古至南齐以前我国文学的发展,更是不可或缺的依据,值得我们重视和好好研究。其成就是杰出的、空前的、是举世公认的。   
  然而,由于刘勰身名未显,当时的学术界还不大知道他,《文心雕龙》问世后,这部心血的结晶却得不到文坛的重视,名流的首肯。当时沈约名高位显,在政界和文化界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刘勰想首先取得他的承认,却没有机会接近他。一次,刘勰把书背着,像一个卖书的小贩似的,在大路边等着沈约。当沈约坐车经过时,便拦住了他。沈约好奇地把《文心雕龙》拿来阅读,立即被吸引,认为此书〃深得文理〃(《南史?刘勰传》),大加称赏。后来又常常把《文心雕龙》放在几案上随时阅读。经过沈约的称扬,刘勰的名气才大起来,《文心雕龙》终于在士林中传播开来。同时,三十八岁的刘勰,也告别了居留十多年的定林寺,〃起家奉朝请〃,踏上了仕途。   
  出仕伊始,刘勰先被梁武帝之弟、中军将军临川王萧宏引为记室,开始了他的秘书生涯。接着,又调任车骑将军夏侯详的仓曹参军。天监九年(公元510年),在秘书岗位上工作了七八年的刘勰出任太末(今浙江衢州市)县令。他在太末虽然〃政有清绩〃,但他毕竟是一根难得的〃笔杆子〃,所以不久又被调任梁武帝之子、仁威将军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并兼任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重新回到了秘书岗位。东宫通事舍人和中书通事舍人一样,在南朝都是颇为重要的职务,出身寒微的刘勰被委任此职,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重用和殊荣。更值得一提的是,刘勰在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期间,得遇昭明太子萧统的厚爱,使他的文学才华再一次焕发出熠熠光彩。萧统是梁武帝的长子,自幼爱好文学,入主东宫之后,〃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包括刘孝绰、王筠、陆陲、到洽等著名文人在内的文学集团,他们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一时〃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梁书?昭明太子传》)。深得文理的刘勰加入到他们当中,当然更是锦上添花。萧统对刘勰〃深爱接之〃,对他格外敬重。萧统主持编选的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文选》中所选文章,多与《文心雕龙》中论文体时的选文定篇相合,可见刘勰的文学思想对萧统有很大影响。天监十七年,刘勰升任步兵校尉,仍兼东宫通事舍人。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