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关:大明王朝1644年的山海关-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刘宗敏、李过、郝摇旗等大将外,李自成还带来了崇祯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以及三桂的父亲吴襄,这几个人是李自成手上最有价值的王牌。特别是吴襄,李自成要用他警告吴三桂,如若不降,屠刀就会落在父亲头上,而另外三王,则是要彻底断绝吴三桂之念,如若不行,一并杀之,让他的复辟计划不能实施。
李自成大军浩浩荡荡前往山海关,此时他志在必得,但是却没想到,他一走,其实是主动把军事实力暴露给了对手,北京城内一片空虚,后防几乎虚设。他也不知道,吴三桂此时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孝子,在他准备对抗自己的那一天,他就变成了世界上最无情的人,甚至连父亲的生命也不放在心上。
李自成应战而来,对吴三桂来说,其实是一件很挠头的事。吴三桂当然知道,如果硬打,他肯定不是李自成的对手,双方兵力相差太悬殊了,他手底下有三万关宁铁骑,还有两万各镇的降兵,总共五万人,如何抵挡李自成的几十万大军?
再者,关外还有满清,此战很可能要腹背受敌,如果李自成够狠,他给满清皇帝修书一封,联合作战,自己就会死无葬身之地,毕竟,李自成对抗明室,可没对抗过满清,而自己,手上却沾满了清军的鲜血。
txt小说上传分享
借兵还是投降?(3)
想通了这一点,吴三桂心中一凉,他甚至开始后悔自己为何如此急躁的向李自成宣战,毕竟自己的父亲和家人还在他的手上,这个时候,要是有一支盟军就好了。联手作战,只要有人,他相信以自己之才,一定会战胜草民李自成的。
谁能联盟?满清政权!吴三桂脑子里灵光一闪,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如今形势,谁的实力最强谁才能取胜,我实力最弱,何不强强联合!
但借清兵,意味着什么他也知道。满清不会白白帮他,此后,他就要受满清挟制,那就会有人说他是投降了满清。这些年来,他们家族的飞黄腾达与对抗清军有关,要是没有满清这个敌人,他哪能有如此成就!此次投清,不但是做了汉奸,更会令以往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
但是即使投了降又如何?洪承畴松山大战,杀掉满清很多将领,可是如今他投降了,成了人人敬仰的洪先生,他的家人安然无恙;还有舅父祖大寿,当年宁远之战,他与袁大帅一道,用红衣大炮炸死了后金大汗努尔哈赤,那可是皇太极、多尔衮的父亲,此仇不共戴天,但满清是如何做的?他们招降了祖大寿,锦衣玉食,封妻荫子,清室对待降将,竟优待如此!吴三桂不禁想起了皇太极,此人生前极爱我之才,我若投降,后人想起前大汗之言,谁能动我?
这些念头,在吴三桂的脑海中一掠而过,几乎是一闪念之间,他已经下了一下决定,借清兵报仇,即使最后被清军击败,有过联盟之约,谅清军不会动我!不过,借兵可以,降则不行,至少在道义上不行,我吴三桂乃乱世英雄,但并非卖国汉奸,打败李闯,我依然是明室的救国英雄,到时与多尔衮共商划分天下,此后盘踞一方势力,来日再图东山再起。明室亡,我也可称王,明室复苏,我之功勋,又有谁能比!
机会主义者吴三桂,就在这一转念间想好了进退之策,只是他完全想的是个人如何摆脱困境再图发展,父亲的死活竟不放在心上。
吴三桂写了一封信,交由使者送往多尔衮,就是这两个使者,被范文程的部下发现,带入营中。
这是一封写得很长的信,中心议题有几个事,一是借兵,但是以 “亡国孤臣”的名义,以图明朝“中兴”为大帽子,请多尔衮出兵共剿李闯;二是提出划疆而制的方针,提倡成立南北政权,清朝为“北朝”,与“我国”独立,我方不只给财物,还将“裂地”即割让领土酬谢;三是规定了清兵的进兵路线,共有两外,一处是从喜峰口、龙井口等处进入,一外是从墙子岭、密云等处入口,伏击李自成。但山海关仍由自己占领。
吴三桂的这封信颇费苦心,他在信中一再申明,此次是借兵不是投降,他自作主张划疆而制,但仍然把住山海关不放,其意图还是为着北京的,他对清军仍有忌惮之意。
吴三桂虽然在信中给自己留了后路,但多尔衮却是何等之人!吴三桂的这个决定,对他来讲当然是个好消息,但中外的政治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对多尔衮来讲,行进路程只有一条,那就是攻下山海关,直捣北京。
自明与清交战以来,多尔衮深知,因为山海关的存在,自己的先祖们数次进犯北京不得不要绕道费很多周折,也因此数次无功而返,这一切实在是因为山海关的位置太重要了。此次,洪先生、范先生的计策,也是绕道而行,说明了在这两位智囊的心中,同样认为山海关天险不可轻犯,难得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有投诚之意,此刻夺取山海关就是进攻北京的最佳捷径,不趁机下手,还待何时?
在范文程的指导下,多尔衮早已经把这场原本的复仇之战变成了意图雄霸中原的决战,所以他很稳定。他先是安抚来使,然后派其妻弟拜然与来使郭云龙一起回山海关探视真实情况。接着,又调来了截掠来的红衣大炮,这一切准备就绪后,他集结大军,不理睬吴三桂的意见,直接向山海关进发。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借兵还是投降?(4)
由密云、喜峰口等地绕道进攻北京,到最后决定从山海关直接进入北京,多尔衮和吴三桂之间进行的是一场看不见的角逐。两个人的算盘打得都够精,一个人想的是不用自己付出主力,借清军之手包抄大顺军队,另一个则明确无误的表明,不但要打败李自成,还要接收山海关,做一统天下的前奏,而相比之下,多尔衮的谋略与眼光更胜一筹。
在行进的途中,多尔衮还给吴三桂回了一封信,这封信中采纳洪承畴与范文程等人的意见,许诺将来吴三桂投降后,一定加官晋爵,恩泽子孙,是一封安抚之信。信中招降之意,已经非常明显,这说明多尔衮已经看穿了吴三桂内心的矛盾,你要借兵,我就提招降,看你如何应付?
多尔衮的军队行进路程并不快,他是等一个人,等他先一步到来。
这个人,就是和他一样,由北京出发直奔山海关指挥总决战的李自成。
。。
漫长的一天(1)
李自成的大军已经逼近山海关。从一###四年四月十五日吴三桂暗中给多尔衮送信之后,不过四天时间,李自成的军队就到了。
吴三桂很急,因为真的打起来,他当然不可能是李自成的对手,敌人的强兵多于自己数倍,于是,他盼着多尔衮的军队快些过来夹击李自成。
这时的多尔衮,颇像在玩猫抓老鼠的游戏,你越是着急,我越是稳定。在吴三桂寄出第二封信之前。他依然按住自己的兵马,并不前行,他知道,当吴三桂终于忍不住的时候,山海关这个底线就挺不住了。
五天后,四月二十日,这一天在吴三桂和多尔衮看来,都是漫长的一天。当吴三桂发现多尔衮的清军并无实质性的突破时,他终于陷入绝望之中了,于是他发出了第二封信:
接王来书,知大军已至宁远,救民伐暴,扶弱除强,义声震天地,其所以相助者,实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犹其小也。三桂承王谕,即发精锐于山海以西要处,诱贼速来。今贼亲率党羽,蚁聚永平一带,此乃自投陷阱,而天意从可知矣,今三桂已悉简精锐,以图相机剿灭,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京东西可传檄而定也。又仁义之师,首重民安,所发檄文最为严切,更祈令大军秋毫无犯,则民心服而财土亦得,何事不成哉!(《清世祖实录》)
这封信的措辞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以往的“残民以逞”到今天的“救民伐暴”,清军不是强盗,变成了义军!而对多尔衮来说,他要的不是这种措辞的改变,这里面最重要的话是“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京东西可传檄而定也”我们把这封信与上一封信对照着看来,就可发现,吴三桂已经不再坚持山海关不能放弃这一原则了,他已经把山海关作为进献也是保命的礼物,拱手送给多尔衮了。
多尔衮非常激动,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破了山海关,北京就指日可待,而最重要的是,满清王朝的疆域历史性的开拓到了辽东以外。他开始庆幸自己的抉择,先是信了范先生的话,紧急全民总动员出兵,又信了自己的选择,坚持不走另外的路线直奔山海关,最重要的,是掌握住了节奏,该快则快,该慢则慢,现在他就是以慢制快,终于逼得吴三桂主动妥协了。
这个时候,李自成并不知道这一切端倪,与满清高明的情报本领相比,他这边迟钝的要命。此时,大顺军出动了十万兵马前往山海关,吴三桂与高弟的关宁铁骑全加上不过五万,多尔衮倾全国之兵,也不过八万人,三支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是多尔衮,人数最多的是李自成,吴三桂则屈于老三,玩政治的人都明白,这个时候,谁团结到了最弱的一方,至少在人数上就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可惜的是李自成虽然明白了这一点,但为时已晚。而直到此刻他依然没有搞清真正的敌人不是吴三桂,而是满清。他盲目亲征其实是强制性的把自己拉进了这个俄罗斯轮盘赌中。
清军的动作突然加快了。多尔衮下了急行军的命令,军马迅速启程,不眠不休,逆着大风沙,穿过宁远,直奔山海关。夜晚时分,突然刮起更猛的风沙,多尔衮亲自乘轻骑在前面疾驰,主帅带队,军士群情激愤,只一夜,抵达宁远,天未明时已到沙河,此处距山海关只有仅一百里左右。
多尔衮传令,就地歇息。两个时辰过去了,多尔衮下令,继续启程。这一天是一###四年四月二十一日,距崇祯上吊不过一个月时间,一个月,轮到李自成来被清算了,多尔衮一想起这个,全身都是劲。
天刚蒙蒙亮,八万大军以极快又极安静的速度行进,再进四十里,多尔衮下令,原地休息半个时辰再走。前方是中前所、前屯卫、中后所,多尔衮看着这些个地方心中一定百感交集,当年,从熊廷弼开始,满清与明朝在这几个地方发生过多少次争斗,双方又死了多少人?今天,快马掠过时多尔衮为自己的好运气而感谢上苍,从此以后,宁远、中前所、中后所、山海关,这些地方将再也不会成为大清帝国的心头之痛,大清帝国兴旺之业就要由自己手里建造!多尔衮难抑兴奋,下令起拔!烟尘隆隆中,曾经的宁锦防线被彻底的甩到了身后,这一行就是到傍晚。此时已经疾行一天一夜了,这一天一夜走了二百多里,比李自成的大顺军还要快。远方,依稀可见山海关镇东楼在夜空中岿然不动的伫立着,军士们欢呼:到了山海关了!多尔衮表情严肃,如箭在弦上。他下令停止前进,静观其变。
。 想看书来
漫长的一天(2)
与多尔衮相比,吴三桂就没有那么沉着和冷静了。他登上镇东楼、澄海楼等制高点向远望,已经看见大顺的军队集结而来的烟尘。现在要孤注一掷,打好这场仗了。当天晚上,他召集所有的将领及当地士绅,开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