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世回音:在东周列国里胡乱穿行 >

第2部分

乱世回音:在东周列国里胡乱穿行-第2部分

小说: 乱世回音:在东周列国里胡乱穿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分析未免使人感到悲哀,难道友谊的真相真的从来就是如此残酷?

  我很负责任地说,残酷和悲哀从来就不缺少。当然,相反的故事也不是没有。

  好汉歌里就有:生死之交一碗酒,水里火里不回头。不过,这是水浒英雄群表现出的共性,并非针对具体的哪两个人而言。而且这是现代词作家根据小说事件写出来的,其内容的真实性因为公证处不提供支持而打不得包票,但作为理想状态来看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历史事实呢?不是还有“刎颈之交”这个成语吗?

  是的,历史上的确有“刎颈之交”的事实。《史记&;#8226;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功赫赫的廉颇对地位比自己高的文弱书生蔺相如不满,想羞辱他。后来知道对方是因“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避让自己,感动不已,乃“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两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不过,这里没有出现“刎颈”的情节高潮。

  其实,真正的“刎颈之交”在“将相和”之前就出现了。

  因为一首童谣,周宣王“命上大夫杜伯专督”追查妖婴(褒姒)下落,又命下大夫左儒督令司市官巡行廛肆以禁弓矢箭袋。第二天,司市官捉拿到一个违反禁令的妇人,宣王便下令斩杀此妇,并焚弃桑弓箕袋,以为童谣之言已验。杜伯也以为“妖妇正罪,童谣已验”,又怕搜索扰民,因此停止寻找妖女。

  宣王四十三年,梦见一女子惊扰太庙,太史解梦说童谣未消。宣王想起前事,认为杜伯把领导的话当耳边风,不认真执行任务,并且自作主张,也没有早请示晚汇报,因而有不忠的嫌疑,要以渎职罪处斩。

  这时,杜伯的好友左儒站出来反对。一说妖异之言不可尽信,人定胜天;二说杀了杜伯恐怕妖言传播更快,会扰乱民心;三说怕四方夷蛮知道了也起轻慢之心。宣王不信,认为左儒重友轻君。左儒分辨道:君对友错,我当然支持君王;友对君错,我就应当谏止君王。现在杜伯并未犯下非杀不可之罪,如果你杀了他,百姓必然认为你不是明君;我如果不能劝服你,百姓就会认为我不忠。你硬要杀杜伯的话,就请连我一起杀了吧。一番掷地有声,义正言辞的话,说得宣王哑口无言,但他堂堂天子,这样的直谏批鳞让他的老脸往哪搁呀,所以怒气更盛,执意斩了杜伯。左儒先生呢,烈性得很,回家后即自刎而死。

  既然直谏也救不了好友一命,那就用生命来为朋友真情作注脚吧。

  这个故事,比“将相和”的情节更切合“刎颈之交”之意,更能表现朋友之间友谊的坚贞。因此也让人不断地因羡慕而感叹,因神往而歌颂。

  可是,物以希为贵,歌颂的往往就是缺乏的。

  那么,如今还有左儒吗?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请你惩罚我
当我跟朋友说到姜后时,朋友说,她是美女吗?如果不美,下场可就惨了。

  孤陋寡闻的我没有读到过对姜后容貌的具体记载,也就不知姜后是不是倾国倾城。但齐国姜氏出美女是不用怀疑的,著名的先有品貌俱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庄姜,后有绯闻缠身的姊妹花宣姜文姜。据此推测,周宣王之姜后也应该是个大美女吧。何况身为周天子的宣王,怎么会娶一个丑女为妻呢?虽说古代女子行止受限,但秦汉之前的风气尚未至此,姜后未嫁时的容貌不会是多大的秘密。退一步说,如果姜后不是美女情形又会怎样呢?大概也就未必能坐上“王后”之位了,肯立钟无盐为后的齐宣王毕竟只有一个。

  其实,姜后美不美本在我的思考之外。历史无数次证明,红颜易逝,以色事君是极不可靠的。如果没有内涵,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变为“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时候,你注定只会剩下泪与哀愁。虽只“长门一步地”,他也“不肯暂回车”了。

  事实上,光是后宫三千的美色PK,已足可令天昏地暗鬼神失色了。这个硝烟不息的战场不是如今的选美大赛,可以鼓捣出个叱咤美女排行榜来。这里,没有冠军的奖杯绶带,当然也没有真正的最后胜利者。何况天下美女尽在君王囊中,只要君王高兴,后宫随时可以补充新鲜血液。只凭美色,你不气死也得累死;敌情严重时,你恐怕连一争的信心都无法树立起来。

  而且,就算美女香汗淋漓地使尽浑身解数,终于争得了美色上的一时之宠,那也只是让君王多点时间陪你喝喝酒赏赏花聊聊天留留宿而已。

  这道理美女本来也懂,美色只能抓住身体而留不住心。可是为什么偏偏还要贪恋那虚幻的胜利感而自欺欺人呢?

  那么,君王的心究竟在哪?怎样才能留住君王的心呢?

  这个问题不好说,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说姜后。

  如果说宠爱是争来的,姜后已经争得了这份宠爱。

  周宣王即位之初,英明勤政。可是时间长了,便有些懈怠起来。不但喜欢赖床,而且懒得上朝听政,常常在姜后房中磨磨叽叽地不愿离去,就如后世唐玄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可是姜后的做法跟杨贵妃不一样。据汉刘向《列女传.周宣姜后》记载:她看到宣王如此迷恋女色,心里十分担忧。长此以往,周宣王不仅中兴不了西周,而且完全有可能变得像他父亲厉王一样;如果因此而葬送了大周社稷,自己也将成为历史罪人。

  可是怎样才能让他振作起来呢?那个时代讲究君权夫权,女人对政事不能直说,更不能让其他人知道了认为后宫干政。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老师叫一个上课睡觉的男生回答问题,该生没有回答出来。正在窘迫时后边的女孩对他说了答案,但是声音大了点让老师听见,于是老师说了句话:“我知道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个默默无闻的女人,但是现在好象有点大声了吧?”众人哗然。不过这难不倒聪明的姜后,她想出了一个极有震撼力的进谏方法——罪己。

  于是,她摘下发簪、脱掉首饰,一身民女装束,把自己关在女囚监狱里。然后使其傅母禀告宣王说:是臣妾无德无才,有淫佚享乐之心,这才让君王失礼而晏朝,让人觉得君王好色忘德。君王如果迷恋于女色,一定会穷奢极欲疏于朝政,引得诸侯作乱。那么###的根源就是臣妾,所以特请君王治罪。宣王可不糊涂,听了这段话后惭愧不已,连忙赶到女狱里迎出姜后,说:这哪里是王后的错呀,完全是我自己失德。今天幸有贤德的王后及时提醒,否则我将成为千古罪人。

  从此,宣王早起晚睡,勤勉用心于政事,再也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

  而姜后为了使宣王不再沉缅于后宫之乐,还制定了君王起居制度。规定侍奉君王的人要等夜深才能进卧室,而且要马上熄灯。闻鸡鸣要马上起床,并让玉配发出撞击的声音,提醒宣王起床,然后迅速离开。

  宣王很为姜后自豪,上朝时也说:朕赖姜后主六宫之政,甚有贤德。而姜后呢,对宣王一往情深的。宣王崩后,姜后因悲恸太过,未几亦薨。

  面对这以色亲更以德固的君后之情,我们可以说,宣王中兴周室的军功章里,也有姜后的一半。

  正如现代人说的: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当然,这也不失为一种家庭策略。不过,二十一世纪的女人是不愿意再为男人这样活的。做一个男人背后的女人,在心理首先得有这样的准备:也许默默无闻,包括也许将与漫漫长夜的孤独煎熬为伴,包括牺牲自己的幸福快乐。男人如果稀泥巴糊不上墙,那女人的心血岂不白费了?男人如果成功了,又容易有陈世美的癖好,尽心竭力地苦着累着,原来却是培养了一只白眼狼,留下自己在那儿悲悲戚戚多不公平啊!还不如自己抓住机会去奋斗去发光呢。反过来看,男人也是不愿意老把自己藏在女人背后的。

  现时的男女,不说东风压倒西风,也不说西风压倒东风,至少也是平等的,谁也别抢谁的镜头。

  这是题外话。

  

第五章  不小心笑成了“妖女”
昨晚就该想想这妖女褒姒一笑倾周的,却被《西游记》里的妖怪们拖住了。

  小说里的妖女虽然作恶多端,破坏力却远不及历史记载的血统可疑的准妖女们。妲己亡商褒姒灭周的大手笔,她们简直连想想都不敢,最多也就摸摸唐僧的粉脸,调戏调戏这木头帅哥罢了。

  为何说她们是准妖女呢?

  《史记》中说妲己美艳善舞,是有苏氏诸侯之女,并没说她生而为妖。小说《封神榜》里也说这个美眉本来善良仁慈,只是商纣伐苏时掳其入宫,途中为九尾狐狸所害附身才成为妖女的。那么,这妖女就并非妲己而是狐狸。

  而褒姒的妖女身份,倒是经过司马迁老先生技术鉴定了的,至于是什么技术今已不可考。《史记》上说,夏衰时,褒城二君化龙入宫廷,桀不敢杀之,只用匣子藏起它们的唾液。传至周厉王,匣子被打开,唾液流到地面化作小龟而去。一名小宫女偶践其迹不夫而孕,四十年后生一女,被视为妖异而遗弃。后为褒地人收养,也即后来被献入宫以免褒晌之罪的褒姒。这样看来,褒姒也不是地道的妖女,至少她母亲是人而非妖。

  如果硬要算妖的话,那我们的祖先黄帝也是妖了。司马迁在《五帝本纪》里只说黄帝生下来就显出神灵,七十天就能说话等等,据说是为尊者讳,有意隐去了黄帝的母亲郊游时不知中了什么邪怀孕二十几个月后生下他的事实。随着社会发展,不夫而孕之类太离谱的说法没人再信,就又演变成朱元璋之母服神药而孕,晚上出生时天上大亮之类的传说。再后来,“神(妖)人”的父亲也明确起来,所谓的神(妖)性便只好凭出生时的异象断定了。这种神秘现象也不单单是东方特有的,西方的玉帝宙斯也到处播种留下了不少神子神孙。此类说法也并未随科技的发展而消失,我们的邻居朝鲜,还说金正日出生时暴风雪也立马变大晴天了。

  当然,在男权社会,此类现象的主人公为男便是神,若不不幸为女,便只能做妖了。所以先人造字时,便为“妖”字配了个“女”旁,让“妖”与女子密不可分,从此只闻“妖女”而没有听谁叫过“妖男”。

  汉语字典关于妖的解释有如下几种:迷信的人指异于常态而害人的东西;装束或神态不正派;媚,艳丽;邪恶而迷惑人的。狐狸说与龙涎说无非想靠拢第一种含义,不过这说法多是后人刻意的妖魔化,本不可信,用谬论作正面论据当然得不出正确结论来。“邪恶而迷惑人的”之说,倒是可以找到例子。如妲己之造酒池肉林,启炮烙之刑,除姜后,剖孕腹等令人发指的妖言妖行。至于把女人本身的媚而艳丽和装束神态不正派称之为“妖”,把姿色迷人的女人称之为“妖精”,统统贴上有罪的标签,却未必一定站得住脚。美色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所谓“色不迷人人自迷”是也。如果你是唐僧,任她千娇百媚你也不会动心。子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错不在色而在于好色的人。

  别看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