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 >

第14部分

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第14部分

小说: 王立群读史记 之秦始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一律处死,有胆敢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员知情不报,同罪。令下三十天不销毁者,受黥刑,罚作城旦(城旦是一种刑法,刑期四年,白日守城,夜晚筑城)。医药、卜筮、农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今后有人要学法令,就跟着官吏们学习(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虫工←木桥 书←吧←  

第47节:焚书坑儒(3)         

  秦始皇听了李斯的建议,立即下令说:我看可以。   

  于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焚书令产生了。   

  方士议政畏罪潜逃 始皇弭谤怒坑诸生   

  秦始皇下达焚书令,导火索是博士们关于封建制和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争议。一场政治制度的争论会引发秦始皇下达如此政令。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是想用暴力手段来控制舆论,进而巩固政权,这可以说是一种愚民政策。这件事情,就是发生在秦始皇身上的〃焚书〃事件。那么,震惊世人的〃坑儒〃又是怎么回事呢?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开始了他当皇帝之后的第四次大巡游。这一次,秦始皇主要巡视的是北方边地。就是这一次,他遇到了燕人卢生,便派卢生去寻找仙人。卢生出海寻找仙药,非但没有找到仙药,反而给秦始皇带来了〃亡秦者胡也〃的谶言。   

  还是这一年,求仙心切的秦始皇还派了韩终、侯生、石生等一批方士也去寻求长生不老之药。   

  三年之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找不到仙人的卢生向秦始皇建议,隐匿自己的行踪,以免打扰〃真人〃光临。秦始皇以〃真人〃自称,废除称〃朕〃。接着发生了秦始皇随从向李斯泄露秦始皇不满他车队盛大的事件,招致秦始皇将自己评价李斯时在侧的全体侍从统统处死。   

  〃焚书〃和杀死随从两起恶性事件发生之后,侯生、卢生害怕了,他们担心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担心自己找不到仙药会受到秦始皇的严厉处罚。于是,他们聚在一起议论朝政和秦始皇,这场议论触及了三个十分敏感的话题:秦始皇的为人,秦始皇的为政,秦始皇的求药。   

  侯生、卢生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一个自以为功高天下的人,一个只信任狱吏的人,一个以刑杀统治天下的人,一个贪恋权力的人,一个为求仙药就随意滥杀的人。   

  侯生、卢生对秦始皇的这些评价涉及秦始皇为人的方方面面,而且,所有的评价都是负面的: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专任刑杀、迷恋权力。   

  为什么说秦始皇刚愎自用、贪恋权力呢?侯生、卢生认为秦始皇〃以为自古莫及己〃。朝中博士七十人,只是个摆设,秦始皇并不信任他们(特备员弗用);丞相大臣也是摆设,他们只是奉旨办差(丞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事无大小,都必须由皇帝一人拍板定案。秦始皇每天用秤称量公文的重量。当时的公文都是书写在简牍之上,所以,公文有重量。秦始皇给自己定的工作量是每天批阅一百二十斤公文,完不成定额不休息,白天晚上都有规定的指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虹←桥书←吧←。←  

第48节:焚书坑儒(4)         

  自以为是、专任刑杀是指什么呢?朝中大臣由于害怕丢官被杀,没有一个人敢于向秦始皇提出不同意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所以,〃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在上位者听不到不同意见而更加自以为是,处下位者靠欺瞒哄骗以博取信任。   

  侯生、卢生这一番议论后,两个人觉得再待在秦始皇身边就会有生命之忧,议论完之后就不见人影了。由于保密工作做得不好,他们背后议论秦始皇的话很快被秦始皇知道了,这已非同小可,更有甚者,侯生、卢生怕自己的骗局很快被揭穿,已畏罪逃亡。这引发了秦始皇的震怒。   

  秦始皇这一怒非比寻常。一是此事发生在焚书事件后的第二年;二是秦始皇斥巨资求仙最终却一无所得,深感上当受骗;三是方士们的诽谤让秦始皇难以承受。   

  秦始皇历数方士之罪:韩终这帮家伙不辞而别;徐福花费巨万,最终没有一点音信;卢生接受巨额资助,现在还诽谤朝政。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秦始皇下令逮捕在京城咸阳的诸生,并派人私下访查。秦始皇并为此事定了一个基调:〃或为妖言以乱黔首。〃这句话分量极重!这意味着侯生、卢生的议政与逃亡已经被秦始皇定性为一场针对大秦帝国的妖言惑众罪。   

  接下来是大逮捕、大审讯,被捕诸生又相互揭发,牵连了四百六十人。   

  秦始皇将此四百六十人全部活埋,并通告天下,引以为鉴。   

  皇长子扶苏向始皇进谏: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尚未宾服。诸生都是读书人,皇上用重刑加以惩罚,恐怕会引发天下的不安。   

  这番话秦始皇当然听不进去,非但如此,扶苏还被秦始皇派往北方到蒙恬长城军团担任监军。这等于是贬出京城。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坑儒〃事件。   

  简牍能焚烧不尽 谤声易弭怨难除   

  秦始皇通过〃焚书〃和〃坑儒〃这两件大事,在极短时间内,迅速统一了思想,控制了舆论,造就了包括思想在内的大一统的历史格局。但是,〃焚书坑儒〃一直被作为秦始皇残酷暴戾的凿凿证据,被后世天下文人唾骂了两千余年,以至于今天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有人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食肉寝皮。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不过如果要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最好从该事件产生的后果来评价,而不要采用道德或者感情的标准。那么焚书坑儒的历史后果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又应该如何评价发生在秦始皇身上的焚书坑儒事件呢?   

  第一,〃焚书〃的后果。   

  一是开了愚民统治先河。         

BOOK。←虹←桥书←吧←  

第49节:焚书坑儒(5)         

  秦始皇〃焚书〃的恶果不仅仅在于他烧毁了大量先秦典籍,更重要的在于秦始皇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头……用暴力推行愚民统治和控制舆论。作为秦始皇来说,这是他实行个人独裁统治的必然,但是,对于整个封建社会而言,秦始皇用暴力对天下百姓进行愚民统治却是一个可怕的开端。   

  二是焚书令不能解决封建与郡县之争。   

  焚书令的导火索只是朝堂之上有关封建制与郡县制孰优孰劣的一场争辩。分封诸侯的危害在未来,施行郡县的危机在当前。分封诸侯到了若干代之后才会出现诸侯之间血缘关系疏远相互杀夺的恶果;施行郡县的危机在于,一旦出现暴乱就会造成无人勤王的严重局面。所以,分封与郡县二者各有利弊。秦始皇当年统一天下之始就曾经因立封建还是设郡县发生过争论,但是,因为秦始皇立场鲜明地支持主张郡县制的李斯,所以,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可是,封建与郡县之争并没有因为全国已经普遍施行了郡县制而宣告结束,以淳于越为代表的儒生仍然坚持封建制,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施行封建制才能巩固政权。   

  淳于越是秦始皇时代坚持政治主张的博士代表。这些坚持自己政治主张的博士没有因为秦始皇主张郡县制而屈服,他们固执己见,坚信封建制是保证大秦帝国长治久安的正确制度。   

  秦始皇对博士相当重视。秦始皇时期,朝廷设博士官七十人,这在中国历朝历代几乎是博士人数最多的朝代。但是,秦始皇建立〃一人〃政权,施行皇帝制度,他虽然广蓄博士,却不能听从博士们的意见。因为,秦廷博士大多数赞成封建制。而秦始皇希望博士们支持他的政治制度……郡县制。一旦在政治制度的层面上发生冲突,秦始皇就不会从谏如流了。   

  秦始皇不采纳博士们封建制的意见也不是大事。问题出在秦始皇不听从博士们的意见,却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达了焚书令。秦始皇没有处罚淳于越,这是他的明智;但是,秦始皇妄图用焚书的办法杜绝博士们的意见,杜绝天下人对政治的评议,却是最愚蠢的办法。   

  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士人都反对焚书。   

  我们不妨看看两首古诗,看看古人是怎么看待秦始皇的焚书令的。唐人章碣写有《焚书坑》诗: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此诗首句的〃竹帛〃代指书,秦代的书都写在竹简、木牍之上,所以〃竹帛〃就代表了书。〃烟销〃,指书已被焚。〃帝业虚〃,指焚书的结果并不像秦始皇所想象的那样能够愚民,反而使大秦王朝的帝业受到极大伤害。   

  第二句〃关河〃指江山。〃空锁〃,指白锁。〃祖龙〃,指秦始皇。全句说秦始皇千方百计地防范天下的读书人,结果只蒙蔽了他一个人,使他误以为〃焚书〃可以愚弄天下百姓。其实,一点作用都没有起到。         

BOOK。←虹←桥书←吧←  

第50节:焚书坑儒(6)         

  第三句〃坑灰未冷〃,指焚书不久。秦始皇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下达焚书令,三年之后秦始皇死去,四年之后秦末大起义开始。〃山东乱〃,指天下大乱。   

  第四句〃刘项〃,指刘邦、项羽。〃原来不读书〃,讽刺秦始皇的愚民政策失败。   

  全诗讥讽秦始皇焚书杜绝言论,企图让秦朝基业万世永存。但是,没有想到最终推翻秦朝的刘邦、项羽根本就不读书,焚书对他俩完全不起作用。焚书,搞文化专制,最终秦朝却被不读书的起义者所推翻。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还有一首无名氏写的《焚书坑》诗:   

  焚书只是要人愚,人未愚时国已墟。   

  惟有一人愚不得,又从黄石读兵书。   

  秦始皇〃焚书〃本来是要施行愚民政策,结果人未愚而国已灭。因为秦始皇禁锢天下的读书人,却挡不住〃一人〃不愚,这个人就是刘邦手下最有名的谋士张良。张良从黄石公那里读了兵书,知道如何用兵天下。仅此〃一人〃足以置大秦帝国于死地。   

  从后人的两首焚书诗来看,秦始皇的〃焚书〃丝毫没有阻挡大秦帝国的灭亡,只留下了一个两千多年来为人讥笑的话柄,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教训:愚民不能巩固统治。   

  第二,〃坑儒〃之说不准确。   

  〃坑儒〃在司马迁的《史记·儒林列传》被称作〃坑术士〃(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这里的〃术士〃是指儒生之中主张阴阳五行的一批人。   

  东汉王符的《潜伏论·贤难》篇也称:〃此亡秦之所以诛偶语而坑术士也。〃王充把〃焚书〃称为〃诛偶语〃,把〃坑儒〃称为〃坑术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