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说春秋第三部(完) >

第44部分

说春秋第三部(完)-第44部分

小说: 说春秋第三部(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武笑笑,没有说话。旁边的程婴接了一句话。
  “嘿嘿,韩元帅,我觉得他更像他叔祖赵婴啊。”程婴说了句大实话。
  “啊,对,不过,也像他爹。”韩厥笑了,看了程婴一眼,心说你知道个屁,他爹就是赵婴。
  不管怎样,韩厥确定了这个赵武是真赵武,他决定要帮他。而一个有利的条件是,屠岸贾已经死了。
  恰好晋景公生病,韩厥就串通了占卜师,说是冤鬼作祟,韩厥好趁机把赵家的事忄青给翻出来。
  
  ——平反昭雪
  晋景公紧急召开八卿会议,地点在后宫。
  从时间和地点来看,这是最高级别的秘密会议。
  八卿到齐。
  “各位爱卿,我叫一个人出来给大家看看,看大家认不认识。”晋景公并没有告诉大家会议的主题,直接搞一个蒙太奇的东西出来。
  (灯光调暗,一个少年从暗处款款走来,站住,灯光逐渐变亮,面部特写。)
  一个英俊少年就这样站在了众人的面前,有多么英俊?英俊得没法说。
  所有人的瞠目结舌,不是因为这个孩子英俊,而是因为这个孩子太像一个人。
  “难道?”所有人都在想,所有人都立即想明白了。
  赵武,这就是传说中的赵武。看来,赵家并没有被灭绝。
  韩厥站了起来,环视大家之后,他说话了:“各位,当年,赵家被冤枉灭门,赵朔冤魂不散,纠缠到主公身上,导致主公患病。所幸天佑好人,赵朔的儿子赵武侥幸存活。因此,主公决定为赵家平反昭雪。各位有什么意见?”
  沉默,长时间的沉默。
  当初,灭赵家是大家的共同心愿,也是大家联手出兵的。如今要为赵家平反昭雪,那就等于是说当初大家都犯了罪。如果这个会议不是在这里开,而是在中军元帅府开,所有人都会投票反对为赵家平反。可是,现在是在宫里,每个人的忄生命都在晋景公和韩厥的手中,没有人会傻到要站起来反对的地步。
  沉默到最后,所有人的眼光都盯在了栾书的脸上,毕竟他是中军主帅。
  “唉。”栾书叹了一口气,然后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了:“其实,我早就想给赵家平反昭雪了。当初我们大家都是被屠岸贾蒙蔽裹挟的,就连主公也被他蒙蔽了。如今主公拨亂反正,还历史以真相,我双手赞成啊。”
  姜还是老的辣,栾书的一番话,首先把自己撇清,然后表示当初晋景公也有责任,最后表态拥护最高领导人的英明决策。
  栾书的发言算是开拓了一条道路,大家就都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了。于是,所有人都把责任推到了屠岸贾的身上。弄到最后,倒好像大家都是受害者,只有屠岸贾是个坏人。
  顺王里成章,最后达成以下一致:
  第一, 赵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第二, 赵家的封邑还给赵家;
  第三, 待赵武成人之后,继承赵朔的卿位;
  第四, 屠岸家族驱逐出境。
  赵家,死灰复燃了。
  
  赵家就这样复兴了,赵武和程婴住进了原来赵家的老宅,拿回了赵家的田地。
  程婴现在既是赵武的义父,也是他的管家。韩厥一面派人来赵家帮忙,一面四处打点,为赵武今后的出山打下人脉基础。
  后来到赵武二十岁成人之后,程婴到各家卿大夫府上拜会一遍,感谢他们对赵家的关照。作完这些,程婴对赵武说:“当初为了赵家,我和公孙杵臼分工合作。如今,你也长大了,不需要我了,我也该去见公孙杵臼了。”
  赵武一听,这什么意思?这是要去死啊?
  “义父啊,你不能这样啊。给我时间让报答您老人家吧,您怎么忍心弃我而去呢?”赵武跪在地上,泪流满面。
  “不,我不能对不起公孙杵臼。”程婴决心已下。
  当日,程婴自杀身亡。
  赵武伤心谷欠绝,按照父亲去世的规矩,为程婴服丧三年。程婴的灵位进了赵家祖祠,赵家世世代代把他作为祖先祭祀。
  这是后话。
  
  以上关于赵家的故事后来被编成戏剧,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
  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是一桩历史悬案。
  按《左传》和《史记·晋世家》,赵家是在晋景公十七年被灭,随即平反,赵武躲在宫中而幸免于难。
  而按《史记·赵世家》,赵家灭门在晋景公三年,平反在晋景公十七年,中间十四年是程婴将他养大。
  也就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记载于《史记·赵世家》,而这段故事与《左传》和《史记·晋世家》相矛盾。进一步说,赵氏孤儿这一段,司马迁本身的记载就自相矛盾。
  于是我们有两个问题:第一,究竟哪一个记载是真实的?第二,以司马迁的认真态度,应该是明知自己在这段历史上的自相矛盾的,他为什么要故意做这样自相矛盾的记载?
  很显然,司马迁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取材于赵国史料或者赵家后代的传说,程婴此人必然是存在的。但是,《左传》的历史可信度是最高的,如果赵氏孤儿这段历史成立,《左传》上就有多处要重写。
  司马迁当然明白《左传》的权威忄生,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坚持记载赵氏孤儿的故事呢?答案只能有一个:司马迁不忍心让这样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所有赵姓后人都应该感谢程婴,感谢韩厥,也感谢司马迁。
  如果我们不把赵氏孤儿这样的凄美故事讲述给大家,那岂不是辜负了太史公的一番美意?

  ——夹缝中的生存者
  晋国国内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国际形势的最新发展。
  楚庄王在庄王二十年(前594年)从宋国撤军之后,一直到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薨为止,三年之间没有动用武力,实践了他“止戈为武”的和平王里想。庄王的儿子熊审继位为楚共王,于是,世界和平结束了。
  从楚共王二年晋国讨伐齐国,到楚共王八年晋国赵家平反昭雪,七年时间里,楚国和晋国在中原展开拉锯战。这种拉锯战的特点有两个:第一,晋楚之间尽量避免直接冲突;第二,代王里人战争。
  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难道不都是这样的吗?
  短短七年时间里,楚国入侵中原国家四次,召开盟会一次;晋国入侵中原国家七次,召开盟会三次。其中,晋国出兵喜欢以联合国的名义,率领扈从国家共同讨伐,而楚国喜欢单犭虫行动。两国军队之间都在避免直接对抗。晋国曾经有一次入侵到楚国境内,但是在抓获战俘申骊之后迅速撤军。
  在晋国和楚国的对抗中,需要重点说到另外的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郑国。
  
  郑国,南面是楚国,北面是晋国。
  郑国常年处于战争状态,不是晋国人来,就是楚国人来,以至于郑国人民已经见怪不怪。这七年时间,晋国讨伐一次,楚国讨伐两次。
  其实,郑国是一个善战的国家,只是他们的敌人太强大了。想想看,两个超级大国车仑流来找你练,你能应付得了吗?
  鲁成公三年,晋国率领联合国军队讨伐郑国,因为郑国是楚国的盟友。郑国毫不示弱,用伏兵之计击贝攵了联合国军,随后把俘虏献给楚王。大概是认为自己的功劳够大,郑国决定进攻许国,为什么要进攻许国?因为许国仗着自己也是楚国的保护国,竟然不尿郑国。郑国很恼火,决定教训许国。
  郑国军队进攻许国,许国急忙向楚国求救,楚国左右为难,给发了个“我们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呼吁,基本上跟放屁没什么区别。许国一看,楚国这个大哥靠不住了,玩外交辞令了,那就向晋国求救吧。晋国正想来呢,栾书亲自领军,一举夺走了郑国的范、祭两地,弄得郑国又紧张了,赶紧向楚国求救。楚国于是发兵,晋国主动撤退了。
  楚老大既然来了,干脆就主持个公道吧。于是把郑国国君和许国国君找到一起来辩论,辩论半天,楚军主将子反也弄不清楚谁对谁错。“都别说了,你们去楚国,到大王面前辩论去。”子反最后这么决定。
  鲁成公五年,郑国和许国国君前往楚国进行大辩论,结果,许国国君口才了得,说得郑国国君郑悼公张口结舌。最后楚共王宣布:“此次辩论大赛许国获胜,郑国国君立即回国,归还所侵占的许国土地,郑国的皇戌和子国留下来做人质,庭审结束。”
  郑悼公郁闷得要死,回国之后立即派公子偃去了晋国,宣布退出南联盟,加入联合国。为此,晋国特地召开了一次联合国大会,隆重欢迎郑国回到联合国大家庭。
  鲁成公六年,楚国人讨伐郑国,这一次,晋国人及时出兵相救,楚国人主动撤军了。
  鲁成公七年,子重率领楚军再次讨伐郑国,这一次,郑国也没客气,利用楚军的轻敌击贝攵了楚国,活捉了郧公钟仪,然后,把钟仪送到了晋国。
  尽管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有的时候不得不委曲求全,郑国人能够先后击贝攵晋国人和楚国人,也是颇为令人敬佩的。
  在大国之间生存,既要足够灵活,还要在适当的时候强硬。既不要又鸟蛋碰石头,也要避免被认为是随时准备被捏的软柿子。
  容易吗?谁都不容易啊。
  
  第一一七章 命中注定的事
  无休无止的拉锯战和疯狂的军备竞赛令晋国和楚国都感到吃力,停止敌对状态实际上是双方都渴望的事忄青。问题是,谁先开口?
  面子,自古以来就有面子问题。
  晋景公十八年(前582年)秋天,晋景公视察军用仓库,结果发现在仓库里关着一个人。从衣着打扮上看,这个人是南方人。
  “这人是谁?”晋景公问守仓库的官员。
  “郑国人献来的楚国的俘虏郧公钟仪。”
  听说是楚国俘虏,而且是个官阶很高的俘虏,晋景公来兴趣了,下令召见钟仪,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你祖上做什么的?”
  “乐官。”
  “那你懂得音乐吗?”
  “当然懂。”
  “来一曲听听。”
  钟仪弹奏了一首楚国的乐曲。
  “你们大王怎么样?”
  “我不清楚啊。”
  “别介,总知道一些吧?”
  “我真不知道。我是地方官,怎么知道中央领导的事呢?”
  “哎,总听说过什么吧?”
  又是一个小报记者紧追不舍挖猛料的架势。
  “那,那我就说说吧。我听说啊,楚王在做太子的时候,每天早上请教令尹子重,晚上请教司马子反。其他的,我就真不知道了。”
  “嗯,不错。”小报记者认为自己的头条到手了。
  
  ——伸出橄榄枝
  晋景公把自己采访钟仪的过程告诉了士燮。
  “看来我们从前妖魔化楚国人了,你看人家钟仪,懂音乐,知礼仪,那素质一点也不比我们的大夫差啊。”晋景公先说了自己的感受,从前以为楚国人是南蛮子,野蛮残暴不懂礼仪,如今一看,满不是那么回事啊。
  “是啊,钟仪真是个君子啊,还记得祖上的职业,弹奏家乡的乐曲,说明他不忘本啊。对国君的赞扬出于内心,而且不夸张不吹牛,说明他很诚实可靠啊。我看啊,军备竞赛是两贝攵俱伤,干脆,就把钟仪放回去,让他充当和平使者算了。”士燮知道晋景公的想法,趁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