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4大国-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消费:一方面放宽房贷和信用卡申请的条件,其消费的利息可以抵税;另一方面,储蓄和投资所得的利息和股票红利要征收全税。结果,当欧洲和日本尤其是日本大力鼓励储蓄、投资、生产和出口的时候,美国发展经济的政策却适得其反,鼓励借贷和消费。
一开始的结果正如大家所期望的那样,从1950年到1973年,这23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的经济空前繁荣,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也不逊色。凭借为进行战争所开发的最新技术和以历史上第一个大市场为基础的前所未有的规模经济,美国的生产厂家即使在支付全球最高工资的情况下,也是成本低廉的生产商。生产力以空前的速度增长,个人收入不断飙升,1973年美国的人均产值达到了30713美元的巅峰(以2002年美元价格计算)。美国逐渐变成了消费者的真正天堂。而欧洲和日本为了供应美国消费者,并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不断投资和扩大生产,也变得越来越富裕。这一形势的领军者是所谓的跨国公司,他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在外国市场上有许多机会,于是努力用向国外扩张的办法来保持竞争力。向大型工厂的投资,特别是向昂贵的研究与开发部门的投资需要更多的资金,这只有在庞大的国际市场上运作才能做到。向全球扩张进行得很迅速,不久像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可口可乐、索尼和联合利华等公司就成了全球家喻户晓的公司名称。
第二波全球化浪潮(2)
——黄金时期的终结
然而,1971年出现了一个问题,它预示着世界将要发生许多事情。所有的鼓励措施都已奏效,可以说是效果太好了。美国人在疯狂地消费;欧洲人,特别是日本人却在疯狂地投资、生产和出口。结果,美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近百年来第一次出现了赤字,美元则在外国银行的金库里开始堆积如山。接着,如同今天一样,某些国家的政府对于全部持有美元而感到不安。然而,与现在不同的是,过去还有补救办法,至少法国总统戴高乐是这么想的。他开始用大量美元向美国位于肯塔基州诺克斯堡黄金储备银行换取金条。不久,美国的黄金储备像夏天的黄油一样逐渐融化了。要保持国际金融体系有两种选择,一是采取严格的措施,以限制国内消费的手段来平衡贸易,二是放弃整个金融体系。美国采取了第二种选择,华盛顿单方面决定放弃国际金融体系。1971年,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突然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的交易。当时的财政部长、前得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评论说:“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是你们(外国)的问题。”
美元制体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并一直延续至今。全球其他货币只能以美元为标准,定出浮动或固定汇率,而各国的经济也不得不根据美国经常变动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而美国现在却能以自己的货币购买任何想要买的东西,不会给自己带来明显后果,也不必为其他国家承担义务。这样一来,美国更可以将储蓄的必要性抛诸脑后,并可以容忍持续不断的贸易逆差,只要世界其他国家继续接受美元或者没有其他货币可以替代美元,美国便可以高枕无忧。其他国家或多或少都必须随时注意保持贸易平衡,能生产多少,才能消费多少。而美国却没有必要为了购买而出卖任何东西,它可以印制不与任何价值挂钩的美钞,唯一凭借的是各国对美国的“完全信任和美国的信誉”。其他国家的货币必须承受保持全球贸易平衡的负担。这是什么世道啊!美国现在真正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费者,同时又是全球金融市场的控制者。总而言之,无论其他国家是怎么想的或是怎么做的,美国在全球化中都发挥着主宰作用。
——美国还有竞争力吗?
事情真的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吗?1981年秋天,我被任命到商务部担任新职,第一天上班我到部里去报到时,我的新上司——商务部长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对我说,我的工作是设法降低贸易赤字,特别是与日本的高达14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当时没有意识到,我正处在一场大辩论的开始期,整个20世纪80年代,各国都在为美国在全球化第二波浪潮中的竞争力和活力而争论不休。有些国家发现,他们的中央银行可以用从外汇市场购买美钞的办法来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和出口的持续增长。当时,在没有外力约束的情况下,美国人的消费一直高于产出,造成的结果是,持续上升的贸易赤字(专业术语称为经常账赤字)只得由外国投资者来弥补,有些观察家担心,美国已经过分依赖持续流入的外国资本。
在这一期间,美国的制造业继续萎缩,就业岗位不断减少。丰田和本田已经在不断蚕食底特律的汽车市场,所有美国的电视制造商都在走向没落。在一次其影响力至今犹能感觉到的事件中(第七章将谈到),日本的电子制造厂商竟然从录像机的开发者——安培(英文名称“Ampex”取自公司创始人的姓名的首字母,另外加了“ex”表示“卓越”之意)手中夺取了整个录像机市场。硅谷的半导体厂商面对日本的竞争裁减了数千名员工。这一冲击并不局限于美国。欧洲的制造厂商在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厂商面前也丢失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比直接丧失工作岗位更为重要的是制造厂商的命运。对许多人来说,制造业是大多数研究与开发工作、生产收益和最高工资的来源。它还对相关的产业具有重大影响,丢失一项产业——如录像机产业——就会为供应商和后继产业带来严重损失。
随后举行的关于错在什么地方以及怎么办的讨论,提出了如下几个与整个体系有关的关键问题:自由贸易的定义,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贸易赤字和平等的竞争平台等。争论的核心问题,正如戴高乐所察觉的,是美国不受市场规范的事实。只要美国能够大量印美钞,并能使世界其他国家把美元当做通用货币来接受,它就可以忽视储蓄、预算赤字和竞争力等问题。
到末了,争论毫无结论地逐渐终止了。1986年,美国、欧洲和日本签署了一个共同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引起美元略有贬值。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增加税收和抑制消费的举措也小幅缩减了美国的预算赤字。随后,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使得美国得以大幅缩减国防费,美国的贸易赤字在1991年实际上也消除了,因为当时为帮助支付反对萨达姆?侯赛因的海湾战争的巨额经费,来自外国的捐款就超过美国的财政赤字。个人电脑的发展,使微软与英特尔公司成了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与此同时,美国与日本签订一项半导体协定,保证美国占据了大约20%的日本半导体市场。在汽车制造方面,美国人开始从生产家用小轿车转向生产多功能运动休闲车、带篷载重汽车和卡车,从而使底特律的汽车厂商领先了好几年,后来日本才推出了它自己的车型。
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始于1992年,这似乎证明了关于美国并不存在竞争力问题的观点。美国经济转向服务业,创造了比过去20年还多的工作机会。实际工资和中等家庭收入自1973年以来首次有了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DOT 热潮似乎证明了许多人的预期,即在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同时,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转向了精品服务业和创新性的高技术产业。而且,美国的财政预算28年来第一次有了盈余。在这一期间,美国人的消费仍然高于他们的产出,仍然需要依靠外资的流入,但是外国人现在只想将钱投入纳斯达克股市和DOT 公司。全球化被宣布为是美国的战略。通过全球化,世界将变得更富裕、更民主,人类将享受和平生活。
然而,美国的经济泡沫破裂了。大多数DOT 公司接连倒闭,美国经济进入了衰退期,财政预算重新出现了赤字,从来没有离开过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贸易赤字在高科技领域也呈扩大之势,而服务业出口也没有像所预期的那样填补缺口。与此同时,日本和欧洲的经济也呈现停滞状态,其成长越来越依赖对美国的出口贸易。20世纪80年代存在过的所有老问题在新环境下再度出现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波全球化浪潮(1)
如今,全球化的第三波浪潮正在席卷全世界。站在其峰头上的是两个亚洲巨人——中国和印度,它们在经历了600年的贫困和屈辱之后,正在走向复兴。这一波浪潮的主要特点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障碍,高技术迅速从发达国家转移向发展中国家。已经艰难运转的以美国为主导的冷战全球化机器,正在受到新走上市场经济道路的30亿大军的冲击的打压与抑制,可能已经无法修复了。这一新的浪潮将急剧改变公司的策略、力量对比和亿万人的日常生活,从“主宰宇宙”的社会精英到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平民百姓,一概没能置身于它的影响范围之外。它将前所未有地增大个人的力量,让长期受到忽视的人才有机会发挥所长。新一波全球化的主要特性之一是主导形势发展的力量主要的不是国家和公司,而是真正的人民,它将发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推动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它也可能降低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使没有专业技术的人处于不利地位。无歧视性的公平对待原则以及美国和第一世界影响的减弱,对欧洲、美国和日本到目前为止依然拥有生活保障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生计形成了挑战。实际上,在财富和权力向亚洲转移的过程中,所有传统的经济观念都将面临严重的挑战。
拿移民问题来说。美国在过去对追求发展机会和寻找工作的移民来说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地方。近年来,欧洲也具有这种吸引力,甚至日本虽然不像欧美那样火,但对移民来说也是个具有吸引力的地方。然而,如今形势正在发生逆转:有些工作为了能找到工人,正在从美欧外移,先前移入的人口逐渐返回故乡,那里的机会似乎更多一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首选地点,印度则正在成为软件开发和服务业的理想园地。
这些新的角色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不仅正在创造数量庞大的需求中心,而且还正在创造新的市场和新的经营方式。不久前,中国刚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并且持续提供日本经济增长所需的物资,中国对食品和原材料的庞大需求,也同时刺激印尼和巴西等国的经济发展。然而,新一波全球化浪潮也增加了对珍贵的水资源的需求,加快了沙漠化进程,使空气和水受到严重污染。不过,首要问题还是能源问题,全世界将比过去更加依赖波斯湾的原油供应国,甚至在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时候也是如此。能源和环保问题不但对美国是个挑战,对中国、印度和世界其他国家也是一大挑战(见第九章)。
这些发展在改变全球经济基本结构的同时,也对长期以来支配全球经济政策的许多假设提出了质疑。
众多的企业主管、经济学家和政治领导人,都不愿意对这些假设重新考虑,即使在这些假设严重脱离现实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毫不质疑。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泰坦尼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