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龙袍,只好穿紫袍。当宋发动进攻时,他急忙派使者去向赵匡胤哀求,说他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乞求缓兵。赵匡胤回答得很干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975年冬,金陵城破,李煜率群臣肉袒跪拜投降。到了汴梁,李煜穿着白衣纱帽,向赵匡胤叩拜再三,得以苟全性命,被赦免无罪,封为“违命侯”。他从此过起了生不如死的屈辱生活。李煜去汴梁时,美貌绝伦的小周后跟着他,两人相依为命,只求平安了。
赵匡胤去世后,李煜连阶下囚的生活也无法继续,因为宋太宗赵光义比赵匡胤更猜忌这个亡国之君。同样失国投降的刘长能言善道,工于谄媚,在太宗面前曲意逢迎,所以太宗对他并无猜忌之意。而李煜就不一样了,他只会拿着一支笔,吟风弄月,作几首哀怨之词,朝见太宗时,也是垂头丧气,并不开口。太宗于是认为他有怨恨,便暗中派了人监视他。
李煜在位时的宫女庆奴,在城破之时隐身民间,现已是宋廷镇将的侍妾。她不忘旧主,带了封信前来问候。李煜见信后,涕泪滂沱,便将心中的哀怨写于信中,其中有“此中日夕只以泪眼洗面”一句。监视的人暗中报告太宗,太宗勃然变色道:“朕对待李煜,总算仁至义尽了,他还说‘此中日夕只以泪眼洗面’,这明明是心怀怨恨。”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的元宵佳节,各命妇依例应入宫恭贺,小周后也去了。然而自元宵节入宫数日都不见她回来,李煜在家中急得踱来踱去,唉声叹气。一直到正月将尽,小周后才从宫中乘轿而归。原来宋太宗早就对玉貌花容、蕙质兰心的小周后垂涎三尺,这次便趁机把她留在了宫中,逼着她歌舞侍寝。小周后哪敢违抗,只能无奈地顺从了太宗。此后,小周后便常被诏进宫中。每次进宫,李煜只能坐以待旦,以泪洗面,牵肠挂肚地等待妻子回来。小周后回来后,夫妻二人抱头低声痛哭。这是何等屈辱的生活!
又是一年七月七日,回想从前的繁华,再看眼下的凄凉,李煜不由得触动愁肠,填了一阕《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周后见后,对李煜说:“你又在这里愁思悲吟了,现在虽然背时失势,也须略略点缀,不可如此悲怨!况且隔墙有耳,你不过是怀思感旧,可外人听了,便疑是心怀怨恨了。自古至今,以诗词罹祸的,不知有多少。你我现处在荆天棘地中,万不可再以笔墨招灾惹祸了。”李煜叹道:“国破家亡,触处生愁,除了悲歌长吟,教我如何消遣呢?”小周后说:“你越说越不对了,时势如此,也只能得过且过,随遇而安,以度余生。从前的事情,不要再想了。今天我备了几样小菜,一壶薄酒,且去痛饮一杯。”说完,拉着李煜直入房内。李煜见桌上的菜肴倒也精致,便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道:“今日有酒今日醉,哪顾明朝是与非。我自来汴之后,将卿的歌喉也忘记了,今日偶填了两阕词,卿何不按谱循声歌唱一回呢?”小周后说:“我久已不歌,喉涩得很,还是畅饮几杯,不必唱了。”李煜哪里肯依,小周后没法,只得依谱循声,低鬟敛袂,轻启朱唇唱了起来,李煜则乘着酒兴,亲自吹笛相和。哪知这笛韵歌声,早被监视的人,报知了太宗。
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2)
太宗看了李煜的词,勃然大怒,说他“贼心不死,眷恋故园”。于是在李煜42岁生日那天赐了毒酒给李煜。李煜明知酒里有毒,还是喝了下去,结束了自己亡国之君的生命旅程。
太宗佯装刚刚知道李煜亡故,下诏赠李煜为太师,追封吴王,并厚葬了他。小周后葬了李煜后,自然要入宫谢恩,太宗乘机将小周后留在了宫中。小周后于数月后在凄楚与悲愤中死去。
据专家研究,李煜死的地方在今河南开封西北约5公里的孙李唐庄。孙,即“逊”,因为这位被俘的君主就住在、死在这里,这庄就叫“孙李唐庄”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独步千古的士林全才:苏轼
身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死于:1101年(终年64岁)
死因:病逝
地点:常州
评价: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多方面成就的艺文全才。清代张道的概括全面精当:“余尝言古今文人无全才,惟东坡事事俱造第一流地步……东坡则古文齿退之而肩庐陵,踵名父而肘难弟,故有‘韩苏’‘欧苏’‘三苏’之称。诗则上接四家(李、杜、白、陆),空前绝后。书法独出资格,不袭晋唐面目,与山谷、元章、君谟,并号大家。至标举余艺,以雄健之笔,蟋屈为词,遂成别派,后惟稼轩克效之,并称‘苏辛’。画墨竹,齐名湖州。乃复研讲经术,作《易传》《书传》,文人之能事尽矣!”经、文、诗、词、书、画,常人穷毕生心力,难精其一道;苏轼则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真是冠冕当时,独步千古。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宋哲宗亲政,###再度上台。###人物章惇、安焘等出任宰执大臣,但却不事变法革新,一意打击元祐旧臣。数月间,几十位朝臣远贬岭南。苏轼首当其冲,一月内3次降职,最后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苏轼以衰迈之年流放瘅疡之地,自感有去无回,心情十分沉痛。谪居惠州两年后,大儿子苏迈授官韶州仁化令,携家眷来会。寂寞他乡,骨肉团聚,苏轼颇感安慰,于是置田盖屋,准备久居此地。不料,迫害又至,苏轼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苏轼独与幼子苏过渡海,家人痛哭作别。贬所儋州,荒僻异常,“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苏轼日以陶公为伴,读陶集,和陶诗,度过了生命中最后3年。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继位,苏轼被赦北归,作《六月十二日夜渡海》诗,结句云:“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谪贬南荒的苦难一挥而去,留下的只有饱览奇景的快乐。苏轼真是一位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第二年六月,苏轼在自金陵(今南京)去常州的船上病倒。到常州后,他的病还是缠绵不愈,一直没有胃口,一个月光景,始终躺在床上。在这一个月里,好友钱世雄常来探望。苏轼把在南方所写的诗文拿给钱世雄看,双目炯炯有神,似乎忘记了一切。有几天,他还能写些小文、札记、题跋等,其中一篇是《桂酒颂》,他把这一篇送给了钱世雄。
七月十五日,他的病情开始恶化,夜里高烧不退,身体特别虚弱。苏轼分析症状,相信自己的病来自“热毒”,即一般所谓传染病。他认为只有让病毒力尽自消,别无他法,用各种药去干涉都是没有用的。钱世雄给他的几种据说颇有奇效的药,他也拒不服用,只喝人参、麦门冬、茯苓熬成的浓汤,感觉到口渴就饮下少许。就这样,到七月二十八日,他的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这时他的家人都守在他身边。他杭州的好友维琳方丈也赶来看望他。维琳方丈凑近他的耳朵说:“现在,要想来生!”苏轼轻声说:“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钱世雄这时站在一旁,也说:“你现在最好还是要做如是想。”苏轼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儿子苏迈上前去请示遗训,但苏轼一言未发就已仙去,享年64岁。半个月前,他曾写信给维琳方丈说:“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足道者。”
主修永乐大典的才子:解缙
身份:明初著名文学家
死于:1415年(终年47岁)
死因:冻死
地点:北京
评价:解缙是永乐年间的大才子,自幼聪慧过人,被誉为“神童”。由于他知识渊博,回答皇帝的问题准确得体,受到皇帝激赏,从此青云直上。他后来成为内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主持纂修了《永乐大典》,为世人所瞩目。解缙少年登朝入仕,才华横溢,平日注意推荐人才,惩恶扬善,但因好对人发议论,无所顾忌,最终落得悲惨下场。
解缙自恃才高,养成了自负的性格,说话办事无所顾忌,因而得罪了许多人。朱棣即位后,在立长子高炽与他偏爱的次子高煦谁为太子一事上左右为难,于是就征询解缙的意见。解缙主张立高炽为太子,却不谈高炽,而谈起高炽的儿子、朱棣极为喜爱的“好圣孙”朱瞻基。此番话一下子打动了朱棣,因而不久便立高炽为太子。
高煦没当上太子,怨气冲天,因此将解缙视为眼中钉。永乐五年,解缙见朱棣宠爱高煦日甚,而高煦又常越礼不轨,便向朱棣进谏,劝他对高煦严加约束。不料,事与愿违,朱棣不但没有采纳,反而认为他意图离间骨肉,因而疏远了他。高煦见有机可乘,便进言诬陷解缙不守朝规,泄露宫中机密。朱棣余怒未息,遂将解缙贬到广西,降为参议。4年之后,解缙入京,适逢朱棣北征,留太子居守,解缙入宫晋见太子之后便回到了贬所。
这事被朱高煦知道后,便大做文章,在朱棣面前说解缙竟敢趁皇上不在京城时私自去见太子,失去了人臣之礼。朱棣大怒,不问缘由,将解缙押赴京城,囚入狱中。朱高煦唆使狱官,对解缙进行严刑拷打,逼他承认与太子朱高炽密谋造反,想以此陷害太子。解缙却只是自认罪状,一句话都不提及太子。就这样,解缙在狱中一待就是5年。
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冬,锦衣卫都指挥佥事纪纲受朱高煦密嘱,令狱卒用酒把解缙灌醉,将他赤身裸体移到雪地里,活活冻死了。可叹这位盖世英才,竟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解缙死后,家产籍没,妻子儿女都发配到了北方。
洪熙元年(1425年),做了22年太子的朱高炽终于登基当了皇帝,是为明仁宗。仁宗为人较为宽厚,为永乐时代的许多冤狱平了反。解缙也在此列,妻子宗族被允许回到中原。但直到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明宪宗才完全为解缙平反,恢复了他生前的官职,并加赠朝议大夫。
特立独行的江南大才子:金圣叹
身份:清代文学评论家
死于:1661年(终年54岁)
死因:被杀
地点:南京三山街
评价:作为文学评论大家,金圣叹品评了《水浒全传》《西厢记》《史记》等“六才子书”,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尤其是腰斩《忠义水浒全传》,使全书内容更加精练,在最精彩的“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之处落了幕,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写的评语蕴含着机智与才情,极富感人的风姿,被称为“金评”。然而,这位大才子一生狂傲不羁,倜傥不群,不屑干谒钻营,竟致被害而亡。
顺治十六年,苏州一带发生大灾荒,收成大减。江苏巡抚朱国治和新任吴县县令任维初,不顾人民死活,依然催粮逼税,拖欠不交的就以“抗粮罪”论处。更令人气愤的是,任维初竟监守自盗,私吞公粮,中饱私囊,数额高达3000多石,其亏空之额当然要由老百姓悉数补偿。百姓对任维初恨之入骨,倪用宾、金圣叹等诸多生员决定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