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朱德的非常之路 >

第26部分

朱德的非常之路-第26部分

小说: 朱德的非常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四、鏖战大柏地(1)
1929年1月,蒋介石纠集了湘、赣两省6个旅3万多人,从永新、莲花、茶陵、酃县、桂东、遂川等地,分五路向井冈山进攻。
  1月4日,中共红四军前委在宁冈县柏露村召开了有红四军军委、红五军军委、湘赣边界特委及边界各县组织及红四军、红五军代表共60多人参加的联席会议。
  会上,首先传达了中共六大的决议。
  接着,详细讨论了如何对付湘赣两省的第三次“会剿”。
  权衡各方面的利害之后,前委决定红五军留守,红四军主力向赣南进军,在外线作战,实行“围魏救赵”的战法,以解井冈山之围。
  红四军主力为什么要选择赣南为出击的方向呢?因为,这里有许多有利条件:这里地域广阔,山峦起伏,并同粤北、闽西相连,红军有较大的回旋余地;物产丰富,可以供给部队足够的给养;国民党驻军力量薄弱,而且交通不便,敌人调动和集结都有相当困难;大革命时期,工农运动对这个地区发展较充分,党和群众的基础比较好,朱德和红四军的许多干部对这个地区地形熟悉。
  这些有利条件,对红军在这个地区活动和发展都会起很大作用。
  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军部直属队和第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共3600多人,从井冈山出发,向赣南出击。
  何键得知红军出动的消息后,立刻从“会剿”红军的五路人马中,抽调第一路李文彬部和第五路刘建绪部共4个旅,前往大汾、左安等地堵截,并尾追红军南下。
  红军边打边走,一路闯关过隘,经大汾、左安、崇义到了大余。
  为了筹集给养停了3天,不料赣敌李文彬紧追不放。
  由于敌众我寡,红军匆忙地撤出大余。
  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朱德军长带着特务营营长毕占云亲自殿后,全部人马才安全地撤向广东南雄县境内的乌径###。
  在乌径却又遇到了一次极大的险情。
  红军到达乌径时,天快黑了,夜幕徐徐落下,连续的战斗和行军,官兵都非常疲劳,很快就宿营休息了。
  晚9时许,敌人来了,红军还未觉察到。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党的地方组织派去的侦察员把敌人正准备突然袭击红军消息送来了。
  红军立即行动,摆脱了敌人,折入江西境内,经信丰、安远进入寻乌。
  更惊险的事还在后头。
  在向罗福嶂开进时,敌人紧追不舍,敌我相距只有十多公里。
  红军一个急行军,拼命向前赶,一天走了60公里,结果敌人还是追了上来。
  凌晨,敌刘士毅部向红军发动突然袭击。
  朱德让毛泽东带着机关先撤出来他留在后面掩护。
  不料,在激战中,队伍打散了,朱德身边只有5个冲锋枪手跟着。
  敌人一看到有背冲锋枪的,认定这里面必有大官,穷追不舍,越追越近。
  朱德见一下难以摆脱敌人,他心生一计,将几个人分成两路,一路向东,一路向西,好吸引敌人分散开。
  他带着一个警卫员摆脱了敌人的尾追。
  突围的红军战士们到了圣公堂休息时,听说朱军长失散了,大家万分焦急,情绪低落。
  因为从南昌起义到湘南起义,一直到三打永新,军长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下午,朱军长回来了,部队一片欢腾,士气一下高涨起来。
  但是,这次遭敌突然袭击,红军损失很大,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牺牲,朱德的妻子伍若兰在掩护朱德和军部撤退时受伤被俘,受尽残酷折磨后,2月12日在赣州英勇就义。
  离开罗福嶂后,红军本来想北上会昌,后来得知国民党军队正在那里集结,便改变主意,直插福建的武平。
  追赶的敌人一看红军进入了福建,已经不是自己的地盘,便停止了追击。
  哪知,红军在福建的边上拐了个弯,又扭头插向江西的瑞金,趁势打下瑞金城,很快又撤了出来。
  

十四、鏖战大柏地(2)
在瑞金城外,二十八团被优势的敌人团团围住,局势十分危急。
  朱德观察了敌情后,果断下令说,一营跟着我中间突破,二营、三营左右配合,全团上刺刀!大家心里都明白,军长要带着大家同敌人拼了。
  话音一落,他举着驳壳枪带头冲向敌群。
  经过一番生死搏斗,二十八团终于冲出重围,同三十一团会合。
  除夕之夜,红四军主力在朱德、毛泽东的率领下,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到了大柏地。
  这时追赶红军的刘士毅部还一直紧跟在红军后面仅差一天路程。
  大柏地,位于瑞金的北面,是瑞金通往宁都的必经之路,从麻子坳到分水坳,是个有一华里长的谷地,地形十分险要。
  谷地两边是起伏的山岭,遍布着茂密的森林,便于隐蔽设伏,是个极为有利的歼敌地形。
  朱德根据红四军干部会议的决定,巧妙安排,兵分三路,布成口袋阵,准备歼灭刘士毅部。
  他让主力部队分别埋伏在左右两面山上,然后,以一营红军在隘口警戒,扮作掉队的散兵,挑着担子,背着枪,坐在石板大道的两旁休息,待看到尾随而来的敌人之后,放上两枪就跑,把敌人引进伏击地带后歼灭之。
  一切布置停当,引敌人上钩的那些红军战士,坐在大道两旁,左等右等,也不见人影,直等到太阳落山,也没有一点动静,大家有点急躁。
  这时,朱德传下话来:“钓鱼,就得有耐心。
  大家都要沉住气,不信敌人不上钩。”
  第二天,正是大年初一。
  人们都在家里欢欢乐乐过年,而红军战士却静悄悄地在那里等待着敌人,等待着胜利的到来。
  下午3时多,敌人果然来了。
  他们大摇大摆地走进隘口。
  当敌人发现大道旁有红军的零散人员时,一边放枪,一边叫喊着冲了过来。
  担负诱敌深入的那些红军战士,一看敌人上钩了,打心眼里高兴,一边鸣枪还击,一边喊叫着朝前跑去。
  刘士毅的部队追了几天都没看到红军的影子,今天好不容易见到了红军,当然不能轻易放过,于是紧追不舍。
  瞬间,敌人的大队人马都涌向了谷地,进入了红军的包围圈。
  朱德下令开火还击。
  埋伏在两面山上的红军,在一片杀声中,冲向敌群。
  走在敌人队伍前面的刘士毅,一看形势不妙,知道中了红军的埋伏,立即拨转马头,向来路逃走,扔下他那两个团也不管了。
  被红军围住的敌人,这时发了疯似的,拼命向红军冲杀,妄想打开一个缺口,冲出一条生路。
  敌人把十几挺轻、重机枪都调来,集中在一起向红军坚守的一个山头猛烈射击。
  子弹像蝗虫一般乱飞,树叶被打光了,树枝被打断了。
  但是,红军战士毫无惧怕,他们依托着简单的掩体,阻击着敌人。
  朱德军长像座金刚似的站在他们身后,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
  敌人攻了一阵,攻不动,又退下去了。
  从背后包抄敌人的部队,已经打了过来,两面山上的红军一齐冲向坳中的大道,敌人乱作一团,到处逃窜。
  这次战斗,全歼了刘士毅的两个团,活捉敌团长萧致平、钟桓,缴获重机枪6挺,步枪数百支。
  大柏地的胜利,是红四军自井冈山下山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扭转了红四军在赣南的被动局面。
  红四军士气大振,后面再没有尾追的敌人。
  陈毅说:“大柏地之战是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
  大柏地战斗,是朱德指挥红军利用地形以少胜多的一个范例。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五、危急关头亲临前线(1)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葬送了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大好形势,红军被迫离开根据地,开始举世闻名的战略大转移——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遵义。
  15日至17日,在遵义红军司令部驻地,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和突围西征中的经验教训。
  会上,毛泽东针对博古的总结报告作了长篇发言,批评博古(秦邦宪)把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敌强我弱的客观原因,着重分析了“左”倾军事路线实行消极防御战略方针的错误及其表现,如进攻时的冒险主义,防御时的保守主义,转移时的逃跑主义。
  他还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由此而产生的战略战术问题。
  朱德在王稼祥、张闻天之后发言,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他拍案而起,声色俱厉地说:“排斥了毛泽东同志对红军的领导,依靠一个不了解中国情况的外国人来瞎指挥,丢掉了全部根据地,牺牲了多少好同志,给革命造成了多大的困难,真叫人痛心!如果继续这样错误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与会者对朱德的慷慨陈词,都肃然起敬。
  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平时从不发火训人的谦和长者,此时,在大是大非面前,如此态度坚决,毫不含糊,字字千钧,震撼人心。
  正是由于朱德等同志坚持了原则,维护了毛泽东等的正确主张,遵义会议决定撤销李德等人的军事指挥权,取消“三人团”,仍由红军的最高军事首长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
  会议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常委分工中,他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以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
  这样,就实际上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正确领导集体。
  这是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的危急时刻,作出的关键性的抉择。
  从此,红军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走出了险境。
  红军进占遵义城后,蒋介石发现了中央红军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企图,命令薛岳等部以重兵逼近黔北。
  敌变我变,红军改变了黎平会议原拟订在川黔边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计划,决定北渡长江,在成都的西北或西南地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于是,红军分三路向赤水、土城地区开进,准备北渡长江。
  左路纵队由彭德怀、###率领三军团,从懒板凳、遵义出发。
  中路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直接率领中央军委纵队,从遵义城出发。
  右路纵队由聂荣臻、罗炳辉率领一、九军团,从松坎出发;由董振堂、李卓然率领五军团,从娄山关地区出发。
  三路大军分头向西北方向开拔。
  1月24日,右纵队红一军团进占土城后,继续向赤水县推进。
  土城,是赤水河畔的一个大镇子。
  几十户人家沿河而居,清一色的木板房错落有致地依山临水建造,一条石板路直通到河边,整个小镇宛如一条游龙从山顶蜿蜒而下,一头扎入赤水河,年年月月无休无止地吮吸着河水中的玉液琼浆。
  这里是川黔边境商贾的集散之地,川盐用木船从四川自贡一带运到这里上岸,然后再从陆路转销在黔北山区。
  土城算得上是赤水河上的一个小码头。
  27日,朱德和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央军委进入土城。
  后面有一股敌人也跟踪而至。
  当时,并未引起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