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朱门风流1 >

第231部分

朱门风流1-第231部分

小说: 朱门风流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回去吧。事情我知道了。”郑和头也不回的吩咐说。“你也说过皇上那天脱口说了一句“有趣的小子”。倘若是他要罢宝船不过是从众的提法。皇上怎的会有这样的评语?皇上是精明人。你们以后不要冒险。是否罢宝船皆于圣心。况且我如今也没空管这个。”
    然而。当下午一个
生的小太监前来宣召的时候。先头还说没空理会的郑和却感到心中一跳。但仍是紧赶着更换官服匆匆出门上马。待到了仁寿宫。他方才发现接到传召的不单单是他一个人。殿外除了户部尚书夏原吉之外另一边还有个他并不认识的年轻官员。
    年过五的夏原吉朝中民间的风评都很好——平易近人生活朴素体恤百姓善于理财……总而言之。无数的好评齐集在他一个人身上。但即便是这位执掌了户部长达十七年的尚书大人。仍然有让人头痛的一面。那就是固执。自然。他并是那种会因为细节问题而在皇帝面前死谏谏直至不可交的人。更不会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只是。那些被他视作是蒙蔽了皇上的“奸臣幸”就不怎么好受了。
    郑和就是夏原吉眼中的幸之一。所以此时他看到这位老尚书冷淡的看着自己。着实有些不舒服。但仍是上前以礼相见。随即方才看向了张越。
    “下官张越。见过公公。”
    “原来是小张大人。”
    印证了心中猜测。和顿时更感不安。他前后下洋五次。最初是纯粹奉旨行事。到如今已经离不开那片大海。这十几年的经历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只有在海上。只有在以大明天子特使的身份接见那些番邦土王的时候。他才能忘记自己只是太监。他心中也清楚宝船远洋消耗巨大。甚至在每一次下西洋的时候。他都做好了这是最后一次的准备。
    “夏尚书。郑公公。小张大人。皇上召见。”
    随着那小太监端着公鸭嗓的一声嚷嚷。三人全都从各自的思量中回过了神。慌忙整理袍服。次以品级见。张越自然落在了最后面。进殿依次参礼起身之后。他刚刚站直了身子。就听到上头传来了朱棣的声音。
    “维。朕且问你。宝船下西洋耗费几何?”
    夏原吉掌管户部多年。一直紧紧捏着朝廷的钱袋。做事情素来极其仔细。怀中始终揣着一本小簿子。上头详细记录了天下户口府库税赋的情形时时更新刻翻看。因此皇帝一开口就直截了当问这个。他并没有丝毫慌张。甚至不用翻检那小簿子。他就上前一步躬了躬身。
    “启禀皇上。一艘号宝船。船身加上栈板杆以及其他一应陈设。单单料钱就的十六万锭再加上工钱八万
    折钞二十四万锭。下西洋大号宝总计六十三艘。以此一千五百余万锭。再加上其他大小船只。其造价不下于四千万锭。虽说并非每次下西洋都要新船。但每次耗修补至少须四五百万锭钞。随船将士所耗米粮衣物。每年共计八十万锭下西洋的耗费每次十万。以此计。每下西洋这钱粮耗费极大。”
    虽则如今是八十钞才折银一两。而且夏原吉的话也是老生常谈。但听到这样一个数。朱棣自然少不的皱了皱眉。他瞥了一眼郑和。却并没有询问这个旨办事的心太监。而是看向了张越。
    “张越。既然如今原吉和郑和都在。你不妨把你的条陈说给他们听听。”
    张越知道夏原吉这一趟是忽然被皇帝召来。此前并没有准备心底倒也钦佩对方记的这么清楚——自然。这也说明老尚书对于宝船下西洋有多么耿耿于怀。趁着刚刚夏原吉说话的时候。他经很是整理了一遍思路。此时自然不会怯场。
    “皇上。宝船下西洋虽耗费巨大。然而。这一行不但宣扬国威。而且也让我大明的以掌控西洋诸国。使其朝贡。宝船每次回来都带有大量苏木胡椒等物。这些货物在当的价值极贱但在我中原却乃是珍物。但这些香料等等太多。堆积国库数十年百年也未必能用完。除了用于支朝廷官员折色之外。妨令民间人博买?
    宝船每下西洋则赏赐丝绸茶叶棉布铁器。番邦则献西洋诸岛国产胡椒香料番药等等珍奇。并派使朝贡。换回我国瓷器丝绸等等。朝廷厚待彼等。往往以厚资博买。自然是体恤他们的心意和辛苦。只不过朝廷并不需要那么多他们带来的东西。民间却需要。偶有买西洋货物的贫民为之暴富。何妨在正例朝贡之外。让平民多博买一些?而且。朝廷每年正例赋税几乎都取自于农人。若是能稍开海上禁令。从中抽商税充盈国库又何尝不可?”
    夏原吉登时面色一:“朝廷赏诸番邦。番邦献珍奇。这乃是天朝与属国的君臣之。若是以中原之贱物。换取邦之珍奇。这些民奸商岂不是败坏了我大明的名声?”
    听夏原吉如是说。张越便笑道:“夏尚书所言差矣。须知我国贱物。乃是他国珍物。但国视作珍物的。又何尝不是他国贱物?自唐宋以来。海船远行与他国贸易原本就常有。宋时市舶司最盛时。泉州广州两浙三大市舶司的岁入银钱就不下于两百万贯钱。折银近两百万两。我朝体恤农人辛苦。赋税极轻。是在征讨或是营建时国库常患不足。何妨多取商税?”
    夏原吉不由的皱起了眉头。才想口说太祖皇帝禁海令的祖训仍在。但一想到如今郑和屡次下西洋。实朝廷早就打破了这一条。顿时闭口不言。但心中仍是不以为然。
    趁夏原吉沉思的时候。张越又趁热打铁的说:“永乐初年开漕运而弃海运。一是因为海上险。二是因为沿海倭寇为乱。倭寇一击远遁。纵使我明军再强。他们若是扬帆远去亦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么一些人肆意危害的方。可大明船远扬海上。曾经打退过海盗打退叛兵。若是这样一支船队航行于东海上。倭寇是否会闻风丧胆?没错。朝廷为建宝船花巨大。自然不可能多造这样的大船。但若是国库充足。沿海有宝船雄兵镇守。谁敢窥伺谁敢骚扰?昔日南宋以偏安一隅的小国。却能抗金国百余年。何尝不是靠的河海强?就好比如今的西洋。宝船扬威海上靖宁。番邦土国绝不敢起叛心。”
    朱棣自登基之后。大政方针上并未大改旧制。但也并未把祖制看有多重要——但表面章总是要做。然而。如今眼看迁都诏即将正式颁布。从城墙到宫殿样样花费巨。交趾军费亦无底洞。他又不想留下重赋税苛农人的名声。而且。他心中还隐隐有一种继续北征的冲动。此时。见夏原吉也仿佛是有所动。他顿时沉思了起来。而一旁始终不的说话的郑和先是面露诧异。即眼睛一亮。
    没错。大明的宝船在大海之上。还从不曾遇到过对手!
    虽然深的朱棣宠信。但郑和素来并不随便进言国事。但此时心情激荡之下。他竟是一跨步便站了出来:“启禀皇上。宝船下西洋之时。曾多次平息番国叛乱。西之上盘踞的海盗更是被一扫而空。各处百姓无不服。我明军原本并不善于海战但如今五下西洋。船上众军早已精熟海战。更不惧任何风。并非臣夸口。这两万余人在海上无人能敌!”
    这无人能敌四个字不由的让张越感慨万千——哪怕是欧洲大航海时代。船队也多半是几艘
帆船。哪里抵的上大明这一出动就是几百艘硕大的宝船?这些随船将士五次下西洋。其作战航海经验之丰富自然无人能及。这简直就是大明版无敌舰队!
    当又一番唇枪舌剑之后。朱棣终于摆了摆手说道:“唔。今日之事。你们三人暂且不要外传。待朕细细斟酌之后再定。”
    这样的大事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决定的。因此张越也并不气馁。然而。一出仁寿宫。郑和心中有事。自顾自的沿台阶下去先走了。而他正想谦让夏原吉先走。却发现这位老尚书正死死盯着他瞧。顿时心头咯噔一下。
    莫非老夏原吉也把他当成了妖言惑众?
    夏原吉盯着张越看许久。最后却摇了摇头:“有道是开源节流。这节流之事我素来在做。你小小年纪能想到开源也不易。
    只不过。这件事却不是你想的那么轻易。反对的人只怕甚至会多过当年反对迁都的人。”
    PS:推荐一本不错的书。《上品寒士》。确实写出了那个时代的韵味。很有些水叶子《天宝风流》前期的感觉。
    话说。月票继续来吧。已经是冲刺总攻的时候了!
正文 第二百九十八章 师生长谈,亲戚闹心
    朱门风流第二百九十八章师生长谈。亲戚闹心
    要不是你最后一句话对了皇上脾气。也让夏尚书摸清你的心思。以这位老尚书的个性。恐怕是接把你归到幸那一类里头了!”
    虽则身份从老师摇一变成了岳父。但杜桢和张越说话的口气仍然是一如既往。此时见张越提起茶壶住满了自己面前的那个茶杯。他便欣然举起啜饮了一口。随即又说道:“太祖皇帝禁海。乃是因为那时举国初定。沿海倭寇频扰乱。我大明百废俱兴。更加上张士诚方国珍余部乘船出海。西洋诸国态度未明。以方才禁海。如今情势已变。海外诸国没有能和大明抗衡的。更也没有我大明这样雄壮的船队。眼下确实与当年形势不同。”
    由于先头皇帝的口说清清楚。是让他读论语写笔记。写好了就呈上去看。所以张越也不好事先让杜桢过目。以免喜怒无常的朱棣到时候又说什么翁婿俩沆瀣一气诸如此类云云的话来吓唬人。所以。此时听到杜桢说确实形势不同。他顿时颇有些兴奋。
    “先生……岳父的意思是说。皇上真有可能开禁?”
    杜桢也很不习惯张越这岳父的称呼。听他这么变了一变。他险些咳嗽了起来。旋即便摇摇头说:“哪有那么快!其实要说开禁。屡下西洋就已经是开禁了。但若是真正变革祖宗成法。定然会引来无数人的议论。皇上也要先和行在诸大臣商量。这就的耗费不少时间。好在皇上登基以后重修运河迁都北京。变祖制的事情也没有少。倒确实有可能力排众议。不过你也不要高兴太早。这件事若是了。功劳多半没你的份。只能是圣心独运。”
    见张越眼睛大亮。并没有任何不高兴的意思。他不禁暗自满意——这种事情与其说是功劳还不如说是麻烦。提出建议让天子斟酌就够了。
    既然海禁乃是太祖帝定下的。那么如今要废弃自然只能由朱棣提出设法。少不还要拿那时候迁都北京的魄力来。
    虽说杜桢出仕到现在也只有三年。琢磨过朱棣这个皇帝很久。交趾叛乱。打;蒙元骚扰。打;沿海倭寇作乱更是坚决反击甚至还为此问责倭国。朱棣是绝对不缺决断的。唯一可虑的是。是国库充盈恐怕皇帝好战的性会再次发作。
    张越没注意到杜的沉思他自然不会奢望功劳自己——事实上。提出这样的建议不被千夫所指那就已经是很圆满的结果了。倘若他不是拿出冠冕堂皇的理由。单单一个商字只怕就以让那建议被束之高阁至遭到一顿斥责也有可。他如今算是明白了从古至今做什么事情都需一个大义的名分。
    虽说并不担心张越。但杜桢仍是提醒道:“纸里包不住火夏书固然不是多是非的人。但哪怕皇上禁止谈论此事。以后若是此事付诸廷议。少不仍有人会露出你这个始作俑者。如果上依旧如当日迁都之事一样力压众议。那帮一心求名的御史们极可能把矛头指向你。”
    “多谢岳父提醒。我也想到了。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