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明朝4.8M-第3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焦申二人突然双双退出,叫李佑成了文官推出的独苗候选人,肯定会给阁老们造成片刻纠结。
徐、彭、金这些阁老与李佑有嫌隙,这是默认状况。如果他们打算反手更正立场扶持李佑,那必定要做出一些表达善意的举动,以免别人继续误解。
可是赵天官已经打算宣布要开始了,这几位阁老依旧没有任何示好言行。只能说明一件事,徐、彭、金三阁老包括不在场的袁阁老将继续敌视李佑,不会给李佑任何推举。表达出的潜台词是,宁与太后妥协,不与李佑议和。
现在这个情势就此发展下去,没人会觉得李佑能笑到最后,别看李佑似乎成了文官铨选出来的独苗,好像非他莫属,其实没这么简单。
但内阁中,反李佑的是人多势众一方,几乎就是三分内阁有其二。所以看惯内阁风头行事的人必定也跟随者去推举另外剩余的两个待选之人,免得公开与太多阁老唱反调。
更别说太后这个高居宝座的人,也是对李佑记仇的人。所以综合起来分析,情势发展到目前这个地步,李佑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入选,这一局只怕要被准备更充分的慈圣太后赢去了。
不过李大人不愧是李大人,已然不死心的跳出来搅局,倒是让众人感到即在预料之内又在情理之中,或者产生了“本该如此”的念头№多人恍惚间又记起了一两年前那些一波三折惊心动魄的朝议…
在众人的目光中,李佑在丹陛下高举《大明会典卷五》书册。宝相庄严,仿佛虔诚信徒手捧圣物。
大明会典由先皇钦定。全书浩繁卷帙,多达两百多卷,历经几次修订。主要内容是朝廷各衙门各种事务的典章制度,办事条例和程序。【'可以说是整个朝廷运转的基本法。
只有个别博闻强记的可以通读全书,一般官员可能也就熟悉自己职掌那部分,但要与卷目对上号仍需费一番脑子。更多则是凭借经验和传统办公,需要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
想象下就知道,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也没人上班时会天天抱着各种规章制度背诵罢。若猛然去问某人,某制度第几条第几款是什么内容,九成九是茫然的。
所以看到李佑从袖中翻出一本《大明会典卷五》,大部分人心中都闪过一丝疑惑,会典卷五里有什么内容可以为李佑撑腰?包括钱太后。
李大人自然不会让大家疑惑太久※音铿锵有力,响亮的对慈圣皇太后奏道:“会典卷五内有廷推之则!无论何种廷推,参与朝臣只不过大九卿。及部、院、通、大诸司的三品以上堂上官。亦或有掌印科道,有时也有五品以上部院官。但遍览全书,从未见有宰辅、君上可以参与廷推之例!”
国朝大九卿,指的是六部尚书、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九个人♀乃是外朝文官最核心的大佬。
部、院、通、大的三品以上堂上官,指的是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中三品以上的坐堂官员。其实主要就是六部的侍郎和左副都御使♀是外朝文官中仅次于核心大九卿的大员。
所谓堂上官,就是正经在本衙门办公的坐堂官员,不是那种外派加虚衔的尚书侍郎之类。
掌印科道,则指的是六科十三道中资深的掌印御史、掌印给事中。
李佑的意思就是,根据大明会典,本次廷推最多只应该由上述这些官员参加,是外朝官员的事情。太后和辅政内阁大学士都该靠边站去,在宫廷静等结果就好,不要随便直接插手外朝的事务,不然就是违反了祖宗法度!
当然,内阁与太后绝对不是没有权力的,只不过内外朝分工不同♀朝廷推结果必须要上奏太后,并下发内阁形成正式诏旨,这才算完成全部程序。
但其余程序都是以后的事情了,李佑自觉马上就要被淘汰,哪里还顾得上思考以后?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先把眼前现场这关闯过去再说了。
听到李佑捅破窗户纸,满殿顿时泛起恍然大悟后的嗡嗡议论之声,众臣互相七嘴八舌起来,也没人在乎礼仪不礼仪了。
李佑所说的这些,别人不是不知道。只不过这十年来,朝廷一直遵循着眼前这种廷推慕,并习以为乘。
十年不算短,时间久了,大家便渐渐淡忘了老规章,如今经李佑提醒,顿时都有所记忆了,除了入朝不到十年的新人。
看热闹的人啧啧称奇,这李佑是怎么想到这里的?居然寻章摘句老雕虫去了,从几十年前修订的两百多卷会典里将相关条款搬了出来。
刚才跳出来指斥李佑“大胆”彭阁老被会典堵住了嘴,愤怒的险些失态。若都要严格按着大明会典,那么连内阁这个执政机构都没有!还好没有失去理智,说出“会典不足以采信”之类大逆不道的话。
确实,在大明会典中,内阁只是翰林院的一个分支机构,相当于翰林院驻皇宫分院的角色,这就是内阁在国朝法理中的真实地位。所谓有宰相之名,无宰相之实,有宰相之权,无宰相之位。
其实即使不参与廷推,内阁依然可以对结果施加影响,因为最后结果必须上奏并形成诏书才能生效。而且即便圣主御批了,他们内阁仍可以近乎无赖的执奏不从,阻止正式诏书的形成,这就是辅政大学士的特权。
只是遥控和事后补救终究不如在现场控制局面得心应手,廷推廷议都代表着朝臣的人心公论,内阁事后否掉结果,在名声上不是很好听。传扬出去,就是逆人心而动,一个不好就要被口诛笔伐。
化身法律卫士的李大人哪里顾得上别人如何想的,瞥了几眼立在身边不远处的彭阁老,又掂量一下轻重缓急,忍痛放弃了挑逗彭阁老的想法,重点还是要放在太后身上。
只见他举着会典卷五对着丹陛继续上前一步,神色愈发的肃穆,颇为义正词严的奏道:“此乃先皇钦定法度,未尝闻说本朝有修订之举。所以关于本次廷推,臣请依祖宗之制!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与沸沸扬扬的殿中不同,珠帘之后,却是寂静无声的。
钱太后微微呆住了,本来已经一切尽在掌握,按着她的设想一步步发展。可是怎么也没想到,李佑突然搬出了会典压制廷推,他的花样为何总是无穷无尽!
大明会典最后一次修订由先皇钦定,相当于常说的“祖宗法度”。若实际操作中遇到不合用的,可以加以变通,只能做不能说,更是不能公然否定祖宗钦定会典。
现在,有人拿着会典来质问,又该如何回答是好?
换成别的时候,钱太后也不用如此发愁,下不为例也好,从谏改正也好,都无所谓的。但这次很关键,真是退不了。
说起景和朝的议事和廷推制度,在法理上也是个很模糊的事儿,由习惯形成的。本来君臣面议、朝议、廷议区别是泾渭分明的,廷推归根结底是廷议的一种。
廷议、廷推慕简单说就是外朝做出公论抉择后,送与内廷批准。在这个概念里,部、院、寺、大是外朝,天子与辅政内阁是内廷。不过实际上,在内阁势大时,常常能够控制外朝廷议。
自从先皇龙御归天,慈圣皇太后秉政后,一是为了出面镇服人心,二是为了强调秉政合法性,三是为了显示勤政,所以她不敢按照国朝传统上君臣相隔的慕治国。
故而慈圣皇太后养成了在武英殿视朝和象征性亲笔披红的习惯,但她性格又不喜轻易表态,只等群臣议论结束后做一锤定音。
结果十年来渐渐演变为朝议与廷议廷推相混合、内廷率领外朝大员御前议事的制度,大部分国策都是如此制定,成为景和朝的常态。
其实在国朝惯是因人成事,这种有利于朝政的变通比比皆是,倒也不足为奇。又例如内阁大学士一职,从法理上,国朝不设宰相,内阁大学士是天子身边的秘书,不参与外朝庶务,属于翰林院的分支,位在尚书之后。
但事实上,内阁大学士已经演化成秉持机要的半个宰相角色,在现实中也常被中外当做宰相来看待。
却说李佑抛出了会典这个隐藏武器,半晌不见珠帘后答话,渐渐的便感到,再没有新动静,就要后续乏力了。
现在只是将对方打了个猝不及防而已,只要钱太后回味过来,对他的问话避而不答,不去谈论会典如何。只强行下令照例廷推,别人有碍于太后权势从了,他又能怎么阻止?本朝可是人治大于法治,法治很难扭得过人治。
“祖宗法度”四个字,连他自己都着重借用的是“祖宗”,而不是“法度”∧里有点惴惴,不知道“祖宗”能顶到什么时候。(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無彈窗閱讀'
四百六十一章 悲愤的李佑(求月票!)
四百六十一章
悲愤的李佑
此刻,次辅许大人心情复杂的望着李佑。请牢记这次李佑捧着祖宗法度的条文,打着厘清制度的旗号,要将内阁大学士扫出廷推现场,这让他这个建极殿大学士情何以堪。shuhaige。
难怪李佑奏事之前,给了他一个那么纠结而销魂的眼神,敢情李佑要展开无差别攻击,而他身为内阁一份子,躺着也要中箭啊。
不过许次辅不是心胸狭窄的人,他很理解李佑的苦衷。如今内阁成了阻碍李佑入选的两大障碍之一,今次不将内阁扫出去,廷推这关就过不去。
如果李佑真能进位检校佥都御使,对他而言也不是坏事,甚至可以说是极大的好事,必将成为党羽中的中坚了。
假设李佑得逞,许次辅对内阁在人事铨政话语权方面的损失考量一番,发现未必是坏事。
这次是六个大学士一起受损,相对于其他同僚,他并没有多损失什么。而与此同时,由于外朝吏部尚书赵良仁是盟友,对铨政的掌控相反还得到了加强。
李佑的同乡,赵天官虽然万年的面无表情,但却暗暗对李佑喝彩。这小同乡要是真有这个本事,一举掀翻掉目前现行的廷推制度,对他当然是天大的好事!
随便想象就可以知道,当廷推中没了宰辅大学士,没了君上临朝监视,那在参与人员中,谁是引导风向的老大?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吏部尚书!
即便李佑今日不成事,但只要敢站出来抛出这个话题,引起朝臣议论纷纷,那也是相当大的收获了。有了开端,还怕没有后续?
话说李大人当初是抱着研究廷推程序的态度借来了会典卷五,谁知道居然发现景和朝廷推与会典上不太一致,登时大喜过望。
按照事先想法,今天只要风头不妙,无论如何也要将会典当做“祖宗法度”搬出来的,至少可以充当缓兵之计。实际上他也正是如此做的,至于再下面,就全靠临机应变了。
李佑暂时没有精力去考虑,自己可能会引发的这些后续变局,他正在绞尽脑汁的考虑下一步怎么走。
目前只有他势单力孤的在丹陛前声嘶力竭高喊祖宗之法,而别人议论的议论,装哑巴的装哑巴,看热闹的看热闹,没有应招的,没有捧哏的。请牢记大约是觉得这个话题太严重,一个不好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所以不敢轻易开口应声罢。
可怜李大人虽然举起了无人争锋的旗帜,但到目前为止,实际杀伤力却十分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