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电影大师 >

第636部分

电影大师-第636部分

小说: 电影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媒体感到着急,别整得别人想帮都帮不了。

    各方都知道叶惟肯定会拿出一个说法。没有等待多久,恶作剧大白几小时后快凌晨,叶惟的社交网站就有了更新:

    哇噢!今天“卢…拉姆尼克事件”是怎么回事?事情很简单,正如你们所见到的。

    卢真的是个影评人,事实上他经常去烂番茄点评电影,他只是没有为一家八卦报纸打工。我真的有送他礼物,请他为我写一篇好的影评。还要是半夜从黄页里找到他,再从酒店赶往卢的家,先看电影再评论。卢很喜欢我的新电影,没有礼物他也会打满分,但我毁了人家的好梦,怎么能不作点补偿?

    无论如何,这不是谎言,我们自始至终的每一句话都由真诚所组成,卢还在个人资料中介绍了自己。可是这份真诚似乎太过显见了,反而使一些人往谎言去想,哪里都没有说的贿赂成了“真相”。

    这事儿关乎看待事物的态度,我非常赞同贝瑟尼…汉密尔顿的一句话:“当你十分靠近某些事物,你就很难看到它们曾经或现在真实的样子。(when…you'e…eally…close…to…something,it's…had…to…see…things…as…they…tuly…wee…o…ae。)”你们知道,不要只看你们以乍眼间看到的外表,要以多个角度去看、用心去看,不然你很容易被自己欺骗,骗子叫陈词滥调。

    或许有些人骂我“还不是你误导!”,人们被各种各样的误导左右着观念和认知,那么好骗!这才是最可怕的。

    唔好像有人问我是不是在指灵魂冲浪人的评价争议。是的!没错!影评界对它普遍的差评正误导着一部分观众,不是普遍高度好评的那大部分观众。一些影评人抱怨这部电影是个谎言,贝瑟尼虚假,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假。

    我不能同意半点。首先,为什么?为什么贝瑟尼的心态和行为假?那些差评中没有一篇给出有信服力的理由,都只说因为“简单”、“人物太聪明”、“缺乏真情实感”、“宗教情感过重”

    不好意思?请容我打断一下,贝瑟尼是个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宗教情感在她的内心世界起着支柱的力量。这部电影讲的是她的故事,我不可能去探讨因果,我只能也只想如实反映她的内心的面貌。

    我是个不可知论者,但你和我都知道宗教信仰对一些人来说就是一切,贝瑟尼从不否认这一点。

    “太多的宗教情感”不能是评它烂片的原因,因为这是贝瑟尼故事的原样,这是真实。但不是我自夸,宗教背景不会影响一个观众从灵魂冲浪人获取力量,它绝对不是讲了个简单故事。

    有另一部分影评人批评它是忽略现实痛苦的心灵鸡汤。也许是因为影片的痛苦峰值没有达到他们的需求吧――贝瑟尼痛哭着从海滩这头打滚到海滩那头,遍体鳞伤后再站起来――问题它不是那样的一个故事,贝瑟尼也不是那样的一个人。

    对于一位13…14岁的青春少女,坚强振作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过程,直达贝瑟尼的灵魂深处,她的黑暗也就那些了。没有更多,更多的所谓“真实”的黑暗和难题是你们的,不是她的,她这样就已经是真实的她了。

    说到这,我们就有了一个问题,是改编剧本阶段就考虑过的问题,是要一个真实的贝瑟尼,还是要一个评论界眼中的真实贝瑟尼?如果选择后者,就要把很多不属于她的黑暗加诸于她,她想的、说的、做的将是个成人内心的假少女。

    我虽然无意拍一部青春电影,更不想拍一个假的贝瑟尼故事。所以我选择了前者,一个遭到鲨鱼袭击失去左臂后醒来第一句话是“我什么时候再能冲浪?”,一个月后重新训练,两个月后重返大海赛场,有痛苦,但更有坚强的真实的贝瑟尼。

    年岁的增长不代表让人拥有更大的勇气,通常是恰恰相反的让人失去勇气。

    “越多生活智慧,越少勇气”、“初生的小熊不怕狼群”等这些谚语也告诉着我们这点,这正是发生在贝瑟尼那的一个情况,她的勇气有多个来源,我敢说其中之一是她的年少。

    年老的你们觉得应该更痛苦、更多挣扎、心态转变时更复杂,那是会发生在一个老了的人那里,不是她!为什么不愿意放下成见地看看这个13岁少女?你们没看到她那双满是纯真希望的眼睛吗?

    所谓的年少勇气就是没想那么多,相信一切梦想都能成真,贝瑟尼相信了成年人不轻易甚至永远不会相信的,所以她创造了奇迹,而不是还在纠结要不要继续冲浪。但她一样有少女的善变(少男也会),她有受挫心、有过哭泣、想过放弃,她没有的是铁一般的决心或者从此以后不再有烦恼的电影式觉醒,就算她成为冲浪冠军,她依然会有下一次、下下一次的挫折与沮丧。

    灵魂冲浪人已经呈现了最真实的贝瑟尼,我不明白这怎么会是虚假?

    我更不明白“为什么是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这种差评原因算是什么,为什么存在传记电影?为什么你是影评人?为什么我要写这篇日志?我都想知道原因。

    话说回来了,你们要什么,我还是懂一些的,一个黑人教练,或者一个老头儿,最好的是,一个有着白羊毛般的发须的、在肖申克监狱坐过牢的黑人老头教练。那我的电影就有了政治正确盾牌,这比上帝吓人多了。

    但我们到底有多少部这样的“教练―选手”电影了呢?好的坏的,被赞的被骂的,改编真实的虚构的?

    红粉联盟(1992),冰上轻驰(1993),茶水男孩(1998),光辉岁月(2000),心灵投手(2002),卡特教练(2005),重振球风(2006,还在上映),我们是马歇尔(定档今年12…22)

    老天啊!太多了,根本就数不过来,只能说些具有代表性的,似乎世界离开教练就什么都无法运转(对不起,我的足球教练们,我爱你们!),不是的,我们还有gucci,不喜欢就pada好了,谁不喜欢熊猫呢?

    这是好莱坞体育电影最大的陈词滥调,仿佛在这类影片中教育主角的唯一合法人是教练,其他人一旦那么做了就是太聪明,即使是主角的父母。拜托,谁不会说几句“一切都会好的”?

    大伙儿,一切都会好的!

    假的,这件事好不了了。首先我得说,我自己也是影评人,熟悉我的一些朋友大概也知道,无意冒犯,我要开始粗鲁了,影评界存在着一些傻瓜!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意为傻瓜(fools)。不过我倒也相信,他们今年内又会赞我才华横溢,两次。

    另外今天这事不是我的首创,只不过是对大卫…梅里克的模仿而已。也许有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简单的告诉你吧。

    传奇戏剧制作人david…meick(1911…2000,你好,多莉!等作品共获得过9个托尼奖,以及28项提名,个人2次荣誉奖)在1961年他的新剧地铁就是用来睡觉的(subways…ae…fo…sleeping)开演前,他料定纽约七大剧评人霍华德…陶布曼、沃特…科尔、约翰…查普曼、约翰…麦克莱恩、小理查德…沃茨、诺尔曼…纳达尔和罗伯特…科尔曼将会抨击这部音乐剧,然后

    梅里克从纽约的黄页里找到和他们同名同姓的七个普通市民,邀请他们去看新剧的内部演出并获得他们名字的使用权,再哄他们说出如“一部近三十年来最伟大的音乐喜剧”、“有史以来最好的音乐剧”、“一部神话般的音乐剧,我爱它”等陈词滥调好评,再在纽约先驱报刊登全页广告,把这七位剧评人的好评和姓名(用粗体字)都登了上去。

    这部“好评如潮”的音乐剧演了205场,几乎持续六个月,观众们看得开心极了,没有人在乎另一群剧评人说了些什么。

    你要说观众受到误导了吗?这或许是名气、评论怎么影响观众的本质,当你带着朝圣和包容的心理去看某个作品,那什么都是好的,不好的也能容忍或者自找理由变为好的,你总是看到它的好;当你带着怀疑和挑剔的心理去看,那什么都是坏的,一点点不好就不能容忍,好的也能变为坏的,你总是看到它的坏。

    1961年是这样,到现在还是这样,不只是发生在怎么看一部作品,而是发生在看待任何一件事物,客观和主见很少露脸。

    不过事实证明在现今年代,你不可能用这招欺瞒世人六个月那么久了,狗仔队真的无处不在。

    谈起大卫…梅里克这事,当年的人们有称赞他机智,有骂他假宣传,现在则大都是说美事一桩。很多事情需要时间去做评判,我把话放在这里了,45年之后当人们再谈起“卢…拉姆尼克事件”,只会报以欢笑并且称赞我这人有趣,可能还会说“你看看,你看看,叶惟当年为了警醒世人,连自己的声誉都肯牺牲,多好的人啊!我爱他。”

    谢谢!说真的,这太好玩了,哈哈哈。

    什么还有更好玩的?欧文…格雷伯曼又出了风头?请看同步更新的另一篇文章是时候评测影评人们了。

第531章 简直是一场狂欢() 
媒体大众真有些料想不到叶惟的回应长文能这么犀利,他似乎句句在理,还多了个挡箭牌,大卫…梅里克b》

    教过叶惟的格瑞丝…艾西老师听了笑叹,典型的viy恶作剧!被捉弄的对象都快气疯了,他还能理直气壮的开脱:“我这是让你们瞧瞧什么叫误导!而且既然50岁的大卫…梅里克这样做被传颂为经典,那还是确实欺骗了观众六个月,18岁的我没骗任何人,只是在一天之内自黑了一把,顺便看你们出丑,怎么就不好了?”这下子谁想骂他还得先给他理由。

    众人自然注意到他行文中的幽默,最耐人寻味的无疑是调侃流行体育电影那几段话,影迷们纷纷在评论板为他注解:

    “一个老头儿”显然是指百万美元宝贝,那同样是“教练―选手”类电影,这类电影的教练一般都是落魄的问题失败者,“在肖申克监狱坐过牢的黑人老头教练”不是摩根…弗里曼还能是谁,他在奇幻喜剧冒牌天神里就演上帝,笑眯眯的,一点不吓人。

    弗里曼还是百万美元宝贝里教女主角打拳的两位拳击教练之一(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另一位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白羊毛般的发须”应该是指他。叶惟把他们这对教练组合称为“熊猫”,一半黑一半白。

    拿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代表泛滥成灾的政治正确体育片,这个从coach到gucci、pada再到panda的谐音笑话真是讽刺到极点。很多影迷粉丝打上lol,不只是幽默,文章中针对影评界的主要几点质疑做了睿智的回击,不能说没有道理。

    还有自信的“影评界年内又会赞我两次”,媒体们知道这就是了,可以拿来做新闻的言论!今天刚有声音批疑叶惟没有好好拍冬天的骨头,心思时间都花在搞事上,他就这样搞砸的灵魂冲浪人,还敢说这种狂话。

    但叶惟这么搞像是有意扩大关注度,一出自导自演的恶作剧后,这场口水战把更多人卷进来了,还上了谷歌新闻热搜榜。之前是普通的影评争议,现在往娱乐八卦发展去了。

    被涮了一把的影评界估计正气得发颤。卢…拉姆尼克不知道别人,他自己就真的气得不轻,骂过那么多电影人,第一次被整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