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电影大师 >

第628部分

电影大师-第628部分

小说: 电影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都不满意?要么是叶惟耍人,要么是完美主义作祟,或者两方面都有。

    直到凌晨一点多,吉娅都睡下了,手机的短信声让她醒来,一看是叶惟的回复:“没有耍你,但我也在困惑这些感受。”

    吉娅在奇怪的心情中和叶惟聊了一会短信,然后是电话,发现他多少有点是完美主义,最核心的原因则是失控,从前制到后制,他在失控状态中完成的这部电影,现在就怎么看都有些不对味。

    听听他说的,她觉得超棒的那些形式手法,他在质疑是不是“过多”,因为他的感觉不是这样。

    从电影诞生之初,现实主义(ealc)就是划分电影风格最常用的两个词。

    不过它们在规则那些。这么说吧,一般情况下,纪录片是现实主义,剧情片是古典主义,而先锋派电影是形式主义。

    四百击是现实主义,阿甘正传是古典主义,罗拉快跑是形式主义。

    叶惟的电影里粗话世界是形式主义,其它的全是古典主义,其中婚期将至、灵魂冲浪人偏向于形式主义,现在拍摄中的冬天的骨头则偏向于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就是少用、最好不用技法,蒙太奇手法也是被反对的,摄影机是纪录的工具而不是所摄的表面可见的事物的“评论”发声筒。最高准则是简单、自然、直接,导演宁可抹杀自己,也不做操纵、不显现自我。像叶惟在w’sb开机前就告诉大家,他要躲起来拍这部电影,幕后每个人都要这样,让演员们和素材成为观众唯一所见。

    但不是意味现实主义就缺乏艺术性,而是最好的现实主义者懂得怎么隐藏其艺术手段。

    形式主义就不同了,正正的相反,导演最关心的是如何表达他对事物主观和个人的看法,什么技法需要就用,所以通常比较花哨,还有很大程度的操纵和对“现实”风格化的处理,像叶惟在ss用的两次分割画面以及其它很多。那还不算什么,有些非常抽象的先锋派电影,可是以纯粹的形式和技巧构成唯一内容来表现自我。――除了导演自己谁都看不懂。

    一般形式的艺术是显见的,但这些手法无疑会分散观众对内容的注意力,察觉到导演的存在,听到镜头在说话。

    叶惟对ss的设想本是没有明显偏向的古典主义,结果他说杀青后不满意拍到的素材,感觉只用那些素材无法完成他想要的电影,他就铆足了劲在后制阶段挽救回来,更多的形式技法、更多的操纵,对观众进行自我情感的灌输,而不是观众自己客观的品味。

    但他又有两大尴尬,一是因为半路出家导致风格不彻底。比如一些镜头的角度就没做好,高角度镜头更能呈现出画面中人物的困境、卑微感、无力感以及被伤害、有危险等,有些应该用高角度的镜头他却拍了水平视线。这是让影片某些部分显得平实的n这首歌作配乐。

    二是形式主义是源于导演想强烈、显露地表达自我,可他不是,他是带着功利的目标去做,因为大概那么做观众会喜欢,他就那么做,这实际是商业片的宗旨,他这么拍独立电影,就似乎与艺术无关了。

    这样感动得了别人,感动不了他自己。

    看着自己一手做出来的灵魂冲浪人,他就又不满、又困惑。

    困惑为什么别人真的会喜欢,困惑如果这样就能把电影拍好,甚至拍出一部经典,电影艺术到底是什么?

    ss的首映反响对他造成了很大的认知冲击,他在思考更多,关于现实、形式、主观、客观、自我情感、观众共鸣、黑手操纵等等这涉及一个最基本的导演问题,他想怎么样去拍电影?

    说回w’sb开拍那天清晨的分歧,叶惟之所以顺了詹妮弗的意思就有这方面的原因,他意识到拧耳朵这个人物行动对于詹妮弗的“芮”是操纵扭曲的,那是他不能容许发生在w’sb里的事情。他要遵从现实主义的最大感觉,应该说幻觉,就是电影的世界是未经操纵地反映了真实的世界。

    灵魂冲浪人不是,作为一部改编真实故事的电影却不是。

    它是如此的戏剧化,不是得益于开场那句“by”,它的信服力就会差上很多,那非他所愿。

    吉娅虽然听得懂这些,却不代表她到达了这里,她根本无法领会他的心情,就更别说给他什么指导了,她这次还真做不了大师。不只是她,同龄人中有谁可以?不是谁都是viy这种天才,就算才华出众的,像泽维尔…多兰那小子,也差得太远。

    他们还在为设计出一个长镜头或者蒙太奇自我感觉良好,人家叶惟在苦恼该选择长镜头还是蒙太奇?他们还在对着什么青少年伤痕题目或真心或强说愁的长吁短叹,人家叶惟的艺术感触都不知道去到哪里了,让他自己都迷惑。

    这怎么交流?

    “,婚期将至的时候我还能看见你,阳光小美女的时候我就看不到你了,现在?你的境界暂时不是我可以理解感受的,我都不明白你怎么能做出那些蒙太奇,最不明白你怎么能整体处理得那么自然!”

    “我不知道。”

    听到他的惘然,吉娅长长的一叹,“不说了,我们谈这个我就只能赞你,你该找像我家老头那些大师谈谈,我希望你不会被凯瑟琳…毕格罗那种四十五十岁的老女人搞到手,你现在很危险。”

    “老天吉娅,苏珊…萨兰登怎么样?她六十岁,拜托!我是莉莉的人。”

    “苏珊不就是莉莉吗?”

    夜幕下的洛杉矶机场灯火通明,一架架客机如常的起飞降落。

    叶惟独自坐在候机椅上等待即将的登机,中转达拉斯再回斯普林菲尔德,明早10点到达。这一走要等20号晚再回洛杉矶,21号星期六那天是朵朵6岁生日,他早已安排好21号剧组放假而周日开工。

    结束了和吉娅的通话,叶惟放下手机,望着偌大的机场,一声苦笑。

    吉娅胡思乱想却有句话没错,他感觉无法和同龄人谈这些问题,找不到人谈,吉娅不行,多兰不行,列夫他们更不行,莉莉也不行,他知道莉莉的心意,她的爱让他欢喜,自责烦闷没了,但困惑还在。

    什么时候找那些“电影小子”谈谈?又冒昧又不好说话。

    叶惟翻动起手机的通讯录,有些迷茫。

第五百一十九章 人类没那么聪明() 
一架空客飞机正在飞往达拉斯的夜空途中,商务舱里很安静,乘客们几乎都在睡觉,而叶惟借着灯光在看书,心头有很多凌乱在缠绕,没有整理出头绪前他睡不着。

    旁边轻步走过的空姐瞥瞥他,登机时就认出viy了,也已经有过合影。

    “嘿,玛尔。”叶惟看了她一眼。

    玛尔停步弯腰,轻声问道:“惟格,需要我做什么?”viy如传闻中那样随和,还把升舱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你说人心中的激情会在冷静状态下呈现吗?”叶惟认真的问。玛尔一愣,激情?她打量了他几眼,语调有点暧昧:“我不知道,等下机了,我们再喝杯咖啡谈谈?”叶惟耸肩的笑说:“不了,我就是在做哲学思考。”玛尔笑脸着走开了。

    叶惟继续看手上的李安传,上机前他没找到谁谈谈,就往书籍寻找启迪。这次他又从家中带走了些书,带在身边的有几本,电影艺术不管用,心理学经典梦的解析也不管用,再翻翻电影人的传记

    这些书都不是第一次看了,但有些地方以前没为意,理解和记忆都不深。

    渐渐的看到什么,他顿时心头一跳,知道这就是自己要寻找的:

    回想起来,拍摄饮食男女时,我是一头雾水,不知道片子出来会是个什么样,我抓不住它的滋味(t)。每场戏拍什么都清楚,也知道有的戏还不错,但要怎么穿插、口味是什么,我闻不到。每部电影都有一种口味,一种味觉,寻找的就是那种感觉,靠的是这个来打动观众。

    在“未知”的状况下,只有硬着头皮坚持下去。总觉得手上做的,好像又不是心里想的,总是不对味。

    叶惟逐句地细看,虽然具体的不尽相同,但差不多是这种迷失的感觉。

    而且这真有趣,他想起来了,饮食男女是早就看过的,以前初看这b…7。8分,烂番茄新鲜度93%、喜爱度92%,北美票房7,294,403,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他还记得这部华语电影被改编翻拍了两次,一次是拉美裔版,一次是非裔版,成绩都还不错。

    这样的一部经典对于李安而言,却有着这么糟糕的拍摄期。

    叶惟不由一声呵笑,心情涌动中继续看,很快又看到让他深省的几个段落:

    经过几年的沉淀,我的电影里最常被提到的就是饮食男女与冰风暴,说是印象最深刻。

    有人说喜欢冰风暴,我比较知道原因,可是饮食男女我不很清楚,为什么对很多人来说,它是那么动人!

    这两部片子都是我比较不熟悉的,摸索着做,拍的时候没什么把握,剪接时最为困难。与魔鬼共骑的困难是在于怎么剪短,但没有转换的问题,可是这两部都是拼凑式、立体式的。

    比起冰风暴,饮食男女在制作上的缺点比较多,以我个人来看,有些我喜欢,有些我觉得别扭。拍的时候,有时我真的不晓得自己在干什么,我知道哪场戏好,但整个片子的味道是什么,以及它后来会有那股劲道,事隔多年,还有人来跟我说喜欢,这些都是我未曾料到的。记得1997年因冰风暴到夏威夷影展时,有个人来跟我说:“就是想来跟你说一声,我爸爸去世前,病得有一年多没跟家人讲话,可是临走前,我们陪他看饮食男女录影带,他唯一跟我们开口沟通,就是讲这部片子。”那人只是告诉我有这事,我也很迷惑。

    叶惟读着读着,读到一句饮食男女在李安心中的位置:“对我来说,这始终是个谜。”这本传记成书于2002年,即是说李安拍完卧虎藏龙后都还是没弄懂饮食男女。

    为什么自己不喜欢的、觉得没拍好的、不对味的一部电影会是动人的经典?

    李安的电影,叶惟早已全部都看过,“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饮食男女自然不例外。

    在他看来它毫无疑问是部经典,它最动人的地方就正在于它的走味,准确的说是走味与不走味之间,让整部影片笼罩着一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这种尴尬恰恰是影片的故事和时代背景的灵魂,聚集处身时代变革大潮中的鳏夫与其三个女儿,把当时台湾社会的转型交替、东西方文化的冲突的过程中的尴尬、不适和负罪感完全表现了出来。

    每个人都在传统和潮流的抗衡夹缝中挣扎,从东方的压抑、含蓄、传承到西方的奔放、直接、自由,每个人最终都承认了自己的**,鳏夫的老少恋、小女儿的未婚早孕、大女儿的闪婚,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没什么好回避的。但这也宣告东方传统风气的远去,大家庭的破败,反而是一直最西化最叛逆的二女儿留守传统,最后一幕更是令人意外的亲情流露。

    时代的变化是不可阻挡的,有些旧繁华终会成为历史,只能再在梦中寻觅得见。不过怎么变都好,东方式的亲情始终都在,传统也会以某种新方式得到保留和延续,往往是最意想不到的方式。

    这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