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匠心-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定决心明天继续拜访老掌柜,第二个目标就是博古斋的宋学明,传承百年的老字号,现在为数不多能在琉璃厂屹立不倒的旧货铺。
清初年间,灯市移到琉璃厂前。康熙期间灯市上开始出售字画、古玩、书籍的小摊。雍正十二年,琉璃厂里的火神庙同时举行庙市,后来逐渐被古玩珠宝、玉石、字画摊完全占据。
寄居在各省会馆的应试举子中有人从家乡带来字画、法帖和铜、瓷、玉等玩物,同居住在琉璃厂海王村藏书、藏帖、藏画处的主人,相互观赏,进而相互交换。那时不讲买卖,而是说您把东西匀给我。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至解放前夕,88年间在琉璃厂街上,先后开设约有23家古玩铺。从狗尾巴胡同兴隆店里、炭儿胡同、东华门、东四牌楼等地都先后开设有古玩铺。前门大街有挂货铺,也属古玩行。后门的地摊和旧物摊,虽然经营些零七八碎的古董玩器,但不属于古玩行。
光绪年间,在琉璃厂开古玩铺的股东叫东家,有王府贵族、朝廷官员。清朝制度规定做官的不准经商,他们便以王府总管的名义出面。
比如笔彩斋是郑王府出资,赏奇斋是摄政王府总管张明芳出资,延清堂、大观斋是内务府总管出资开办。
这些王公贵族开古玩铺,不是为浓缩资财或发财,而是想摆谱儿,让他们自己和亲朋好友逛琉璃厂、厂甸和火神庙时,有个歇脚儿的地方,也是为当时上层官员和文人雅士提供消磨时间、读书、赏古的场所。
由于古玩生意兴隆,仅从京城内外及附近城镇收购古玩已难以满足需要,光绪年间古董商从晋西、中原等地收购,后来外地客商增多,坐商、行商就有区别。
坐商是指在琉璃厂、东华门、东四牌楼等地开设的古玩铺,而行商大部分集中在珠市口狗尾巴胡同里的兴隆店内。
店里居住的古董商来自陕、豫、晋、鲁等地,他们在外地收购,到京城同行中串货。兴隆店里有专业的串货场,进行行内交易。东西好坏全凭老掌柜的眼力,当然那时候赝品少,真货多,大不了就是个后仿,也是艺术品。
鲁善工回到家,今天休息半天,锻炼身体,手艺人身体是本钱,一坐就是一天,全神贯注精力消耗大,要坚持锻炼才行。
不过自从得到金手指以后,睡眠越来越好,一夜无梦,起来神清气爽,精力充沛,胃口大开,龙精虎猛。
第二天上午带上礼品,去博古斋,拜访宋学明,来到二层小楼前,虽然古香古色,但明显不如诚和楼富丽堂皇。想想也是,旧货铺毕竟不是古玩铺,来的客户都是同行,场面不重要,有没有好货更重要。
“善工,上二楼!”
鲁善工刚进门,就听见二楼传来一个声音,抬头一看,六十多岁的宋老一身黑色长衫,站在楼梯上给他挥手。
“宋老好,您怎么知道我要来?”
鲁善工小跑着上楼,看见慈眉善目的宋学明,微胖,面带微笑,一副和气生财的表情。
“废话,昨天老陈给我打电话,说了半小时,把你小子捧上天喽!”
宋学明走到鲁善工面前,仔细上下打量着,啧啧称奇道:“没想到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几天没见你,居然长出息了!”
鲁善工嘿嘿一笑,原来是陈长青通风报信?也好,省的自己再解释,笑道:“看您老说的,好歹我也是出身世家,多少也有点天赋遗传吧?”
“贫嘴!”宋学明哈哈大笑,拉着鲁善工坐下聊天,老爷子为人谦和开朗,要比陈长青随和不少,聊天交流很放松,鲁善工也敢开开玩笑。
琉璃厂的老掌柜大多都是老古板,喜欢认死理,特别尊师重道。在圈里眼力不行可以练,出身低微可以努力,可人品不行,那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古玩行伙计跳槽的几率很低,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吃饭的手艺传给徒弟,就要负责师傅的生老病死,跟儿子没有区别。
有些严厉的老掌柜,别说开玩笑,就是站的不直也会被训斥。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色都不能马虎,这也是变相锻炼徒弟察言观色的本事。
对于鲁善工来说这些都是长辈,有份香火情在,否则以陈长青的身份和地位怎么可能指点你一个毛头小子。这才是爷爷给他留下的最宝贵财富,人情值千金,尤其在琉璃厂。
“带手艺来没?让我看看!”
宋老指了指鲁善工的箱子,笑道:“老陈头把你夸的天上有,地下没,好像鲁班在世一样?废话不用说,手艺只要能过我这关,以后博物斋的活都交给你!”
“好咧!”鲁善工等着就是这句话,赶紧拿出两件最得意作品,一件是梅花锔,另一件是金丝缝瓷,当然不是巅峰手艺,藏了一手。。。
“这……”
宋学明目瞪口呆看着手里的缝瓷,闭着眼睛用手上上下下把玩好几遍,震撼道:“这是王家失传已久的缝瓷!你怎么会……”
看着鲁善工笑而不语,突然醒悟,摆摆手道:“忘了,忘了,咱们这行不能多打听,好,好,有种手艺在,善工堂必定屹立不倒,发扬光大!”
第22章 梅子青()
鲁善工赶紧站起身,深鞠一躬,正色道:“多谢老爷子谬赞,善工堂以后还请您老多多关照。”
“好!”宋学明重重点点头,也站起身,拱手道:“彼此彼此,博物斋和善工堂守望相助,细水长流。”
一老一少,相视一笑,一诺千金,长期合作,互利互惠。
“我就不明白,你有这种手艺,鲁老哥为什么还经常长吁短叹?抱怨生怕手艺后继无人?”
宋学明嘀咕一句,摆摆手道:“算了,你争气就好,我们几个老家伙也能放心。不要小看手艺人,干好了也能扬名立万,比如陆子冈、顾景舟、唐英,还有……”
宋学明开始给鲁善工打鸡血,老爷子很健谈,足足十几分钟把几百年所有能工巧匠说个遍!把匠人说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好像内裤外穿就能拯救世界。
鲁善工只能听着,还要表现出津津有味,时不时给老爷子满上茶,足足过了一个多小时,才停下。
“说了这么多,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宋学明喝口茶,看着鲁善工虚心受教的样子,满意道:“一招鲜,吃遍天。现在大学生这么多,就算是名牌大学毕业有什么用?来我这里面试都没有资格。”
“人还是要有门手艺,养家糊口,成家立业全靠它!哎,其实你爷爷也是恨铁不成钢,希望你能有所作为。作为长辈,不用你们建功立业,一将功成万骨枯。只要平平安安,健康稳定就行。”
鲁善工心头一暖,宋学明跟陈长青表达方式不同,陈老面冷心热,不知道背后帮自己说了多少好话,可见面还是很严厉,一本正经。
而这位老爷子看似嘴碎,可说的都是理,希望自己不要浪费天赋,沉下心好好经营手艺,这才是立身之本。
“您放心,善工堂不会在我手里倒下,只会发扬光大!”
宋学明点点头,阅人无数的他们自然能看出虚情假意,对方从内心散发出强大自信和从容,这可做不了假。
“废话说完,谈谈正事,你有什么打算?”
鲁善工挺直腰板,正戏终于登场,沉思片刻道:“其实很简单,用手艺说话!爷爷兢兢业业一辈子,口碑不错,可毕竟客户要的是真才实学,手艺不过关说什么都没用。”
“这就是我拜访几位老掌柜的目的,小子我人微言轻,人脉浅薄,如果想尽快打响名号,只能通过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帮忙,多多美言几句,介绍点客户,让善工堂渡过难关。”
“嗯,很实在的想法,不错!”
宋学明点点头,看着沉稳大气的鲁善工,赞赏道:“老陈说的不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今天你给我的惊喜不小。”
“还是那句老话,只要手艺过关,酒香不怕巷子深,总有识货的人主动上门。你放心,有我跟老陈在,少不了你的生意。”
鲁善工站起身,恭敬端起杯茶,再次敬老掌柜,有对方这句话,善工堂以后起步会好很多。老客户自然能回头,新客户有他们做保证,第一次合作也更放心顺畅。
第一次合作人家看的不是善工堂,而是老掌柜的信誉和眼光,这不仅是优惠,也是责任,不能让两位老爷子失信于人。
宋学明接过茶,摆摆手,站起身道:“咱们爷俩不用这种虚礼,来,今天来的正好,有几件东西让你看看,走。”
带着鲁善工往内堂走,来到藏宝室,里面五六个博物架,上面林林总总摆着好多器物,鲁善工十分兴奋。
“这里算是博古斋的底蕴所在,有不少好东西,来看看这个。”
宋学明看出鲁善工的激动之情,哈哈大笑,从架子上拿出一件瓷器,放在桌上。鲁善工一看,惊喜道:“梅子青!”
“龙泉青瓷茶盏!”
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
夺得千峰翠,色本自然,有天地之大美。
温润纯朴色形备,不必有所附丽,雨过天青云初晓,梅子流酸泛青时,独立成景,又意味深远,情景交融。
双手捧起梅子青茶盏,釉色浓翠莹润,如青梅色泽,釉层厚而透明,釉质莹润,苍翠欲滴,色调可与翡翠媲美。
梅子青釉与粉青釉同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巅峰,烧制时对瓷胎的要求高,釉料采用高温下不易流动的石灰碱釉,以便于数次施釉以增加釉层的厚度。
梅子青品种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极少,又多为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弥足珍贵。
“可惜……”。。
“有残!”
鲁善工长叹口气,看着茶盏口沿缺了一块,两指宽,半指深,如同佳人有瑕,令人扼腕。
“哎,如果不是残器,上拍最少过千万!”宋学明走到身边,无奈道:“前几年偶然所得,如此精美的梅子青前所未见,可惜……”
说着拿起水壶,往茶盏里小心翼翼注入点清水,微微晃动之间,仿佛碧波荡漾,熠熠生辉。
阳光被反复折射,原本令人垂涎欲滴的天青色更加生动鲜活,在鲁善工眼里,丝丝光华蕴含于水里,如同一汪清池,令人沉迷其中。
“如何?能不能修?”
宋学明看着鲁善工,满脸期待道:“镶口行不行?”
“破损太大,镶口恐怕不行!”
鲁善工凑凑眉,反复检查几遍,估计道:“只能配损,利用花钉镶嵌,把残缺补起来,应该问题不大。”
宋学明突然有种错觉,眼前站着的不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而是经验丰富的匠人,讨论道:“嗯,主要是整体美感,我也找过不少匠人,补全容易,可锦上添花难!”
鲁善工点头同意,梅子青如此完美,如果不能锦上添花那干脆不修,保留这份残缺美也比画蛇添足的败笔强。
宋代崇尚简单美,特别是瓷器,没有丝毫纹饰,全靠造型和线条征服人心,这也是它能成为古典审美的最高标准的原因。
收藏瓷器都是从明清的奢华开始,然后是元代的质朴,最后才能欣赏宋代的返璞归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