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导演-第1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暗将逝》是恐怖片,恐怖片,真难以相信,他们会选恐怖片!”
“哦,我去官网看了,竟然是真的,那海报真带感!”
……
最初,影迷以为只是片名相同,直到他们仔细阅读了柏林电影节官网上的全文,然后大家惊讶的发现,真的是塔玛拉·霍恩的《黑暗将逝》。
柏林国际电影节官网《黑暗将逝》电影节特供海报也表明,塔玛拉·霍恩的《黑暗将逝》确实成为了闭幕片。
与此同时,法国方面也报道了塔玛拉·霍恩新片《黑暗将逝》成为柏林电影节闭幕片的消息。
虽然同样诧异,为什么柏林电影节组委会会选择一部恐怖片担任闭幕片,但这不妨碍他们吹嘘他们本土导演,外加为柏林电影节点赞。
除了极个别,绝大多数媒体对霍恩因《米兰达的一天》惹上的麻烦都表示同情。
和许多影迷一样,他们认为,苔米只是如实反应了巴黎的现状,并非是单拉出来批…斗,仅仅是一个不到二十秒的画面,竟然逼得霍恩举家搬到美国避风头也真是够惨的,哪怕是最讨厌霍恩的记者,也忍不住嘀咕一声,那些人简直是没有道理。
不过因为瓦哈比派穆斯林太过霸道,大家也只能在网上宣泄,很少有人敢在现实中公开支持可怜的塔玛拉·霍恩导演。
除了《沙尔利周刊》。
早在去年,苔米受到死亡信件不得不暂时离开法国避风头时,《沙尔利周刊》就刊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一个白头巾大袍的男人面目狰狞的拿着手…榴…弹追杀扛着摄像机的女性,将她法国的版图逼到了美国版图中自由女神像后面寻求庇护。
这幅漫画自然受到了恐怖…分子的不满,不过《沙尔利周刊》主编并不认为他们应该道歉。
如此强硬的态度,让许多敢怒不敢言的媒体暗自叫好。
如今,柏林电影节邀请霍恩导演的新片担任闭幕影片,成为媒体反扑的一个信号。
一时间,法国无论是网络还是主流媒体都是叫好声一片。
第124章 毫无逻辑可言()
除凯瑟琳·德纳芙因为出席柏林电影节“和平电影”主题活动提前到达,《黑暗将逝》剧组主创人员皆在19日抵达柏林,此时离柏林电影节落幕只有一天。
和想象中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六十周年不同,因为柏林遇上了30年最冷寒冬,本届电影节红毯星光黯淡,可以撑场的明星实在是不多,开幕红毯除了德国本土明星以外,目前亮相的大牌只有上届评委会主席蒂尔达·斯文顿、蕾妮·齐薇格等影星称得上国际大腕。
不出意外的闭幕式红毯将更加尴尬,若是没有《黑暗将逝》剧组撑场,闭幕式红毯几乎没有任何看点。
今年柏林实在是太冷了,饶是已经做好受冻的准备,下飞机的苔米还是被机场瑟瑟的寒风吹得一个激灵。
因为天气问题,面色不佳的自然不止苔米一个,莫妮卡·贝鲁奇和文森特·卡塞尔夫妇下飞机就打了一个喷嚏,夫妻俩当真是非常有默契。
“要在这种鬼天气下摇曳生姿的走红毯,简直是可怕!”莫妮卡·贝鲁奇说出了在场所有女性的心声。
作为本届柏林电影节压轴出场的《黑暗将逝》剧组主创人员,一下飞机就受到了早已等候多时的影迷以及媒体的关注。
很多明星都把机场当成一个私服秀场,看看蕾雅·赛杜和莫妮卡·贝鲁奇就明白,两位女星下飞机明显感觉身体不适,还是穿得非常时尚轻盈,虽然是休闲装,但是非常修饰她们的好身材,一点都不笨重,看上去十分有范儿。
和她们行程鲜明对比的大概就是塔玛拉·霍恩导演,她穿了长款的棉衣,虽然霍恩导演纤瘦的身材并不显得臃肿,但是可以看出她的衣服厚度可观。
值得一提的是,霍恩导演和她的丈夫雷蒙德·培根虽然穿了不同品牌的服装,但是他们脖上却是来自同一款巴宝莉的围巾。
男星方面,加斯帕德·尤利尔穿着就低调多了,他把自己包的严严实实拖着一个大大的行李箱,很淡定的穿过影迷和媒体记者,大概过于低调的穿着让大家误以为他是随行的工作人员,一时间竟然没有人将他认出来。
苔米提前一天到达柏林,除了接受采访外,就是与看好《黑暗将逝》,前来购买版权的片商签订合同。
相比起之前的《拥抱》与《精神病人》,投资更高的《黑暗将逝》因为影片类型,买家数量反而少了很多,加上不久之前,苔米因为《米兰达的一天》受到了中东国家的抵制,销售情况并不如预期。
不过,也并非全然没有好消息,虽然买家数量少了,但是据勒布朗反馈,和苔米前几部电影相比,购买《黑暗将逝》版权的片商出价更高,片商之间甚至出现了竞价抬价的情况,无论对于电影本身还是对于b&h工作室来说,这都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若是此行价格满意,工作室将有更多资金投入《黑暗将逝》游戏开发,说不定游戏可以和电影同步发行。
————
苔米对于柏林电影节非常有好感,因为组委会曾经送给苔米一个比正常尺寸小一些的,仿金熊奖奖杯,借以鼓励她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早日取得真正的金熊奖。
得知《黑暗将逝》剧组到达柏林,主席迪特科斯里克非常高兴,科斯里克主席头发全白,人却精神抖擞,在瑟瑟寒风中丝毫没有怯意,神色爽朗的和苔米攀谈。
“塔玛拉,很高兴见到你,你比我印象中更美了。”科斯里克说道,“虽然这句话你一定听过很多次,但是我还是要说,你比我见过的很多女星好看多了,大银幕见不到你,真是一种损失。”
“谢谢,科斯里克先生,见到您我也很高兴。”苔米微笑着说道,“不过我觉得比起台前我更喜欢幕后。”
“真是太遗憾了,“科斯里克虽然这样说,但是脸上却依然喜悦,“好了,知道你要来,很多人都想要通过我见你,塔玛拉,介意我给你介绍几个新朋友吗?”
苔米笑了笑,“当然不介意,这是我的荣幸。”
科斯里克要介绍的“新朋友”是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评审团成员,包括评审团主席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意大利女导演弗兰塞斯卡·科曼奇尼和西班牙制片人何塞·玛利亚·莫拉雷斯。
据科斯里克主席说,这三位响当当的人物早在柏林电影节开幕,一入场就开始询问他塔玛拉·霍恩什么时候来。
若是很久以前,苔米会将这句话当成真的,毕竟科斯里克主席没有任何骗自己的必要。
不过现在她不会这样认为了,她会认为这只是一句拔高的恭维,苔米可不认为自己名声大到需要德国电影教父级人物,影响了影坛半个世纪的沃纳·赫尔佐格导演托人引荐的地步。
若是柏林电影节主席知道苔米内心所想,一定会哈哈大笑,然后说一句“塔玛拉,你实在是太小看自己了”。
苔米的想法未免有些妄自菲薄,虽然事情并不像迪特·科斯里克主席说的那样,有很多影坛大佬想方设法见到塔玛拉·霍恩导演,不过这三位想要认识她是真的。
沃纳·赫尔佐格每年只看3、4部电影,他上一次到访柏林电影节还是25年前,作为德国电影新浪潮的领军人物,赫尔佐格在德国,乃至欧洲影坛,都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
他没有看过苔米任何一部电影,是的,任何一部。
他想见苔米纯粹是身边的人在他耳边经常提到她,她的作品多么出色,人多么有天赋。
沃纳·赫尔佐格和is诸多老师熟悉,他们私下常有见面或是合作,作为近些年is名气最大的学生,塔玛拉·霍恩常常被他的老师挂在嘴上。
赫尔佐格想要见霍恩,纯粹就想要看看这个很厉害的年轻人到底有多年轻多厉害。
西班牙制片人何塞·玛利亚·莫拉雷斯目的就要明确多了,苔米的电影在西班牙票房不错,她所代表的b&h工作室市场前景非常可观,西班牙制片人看到了商机,若是有机会合作最好,若是没有办法合作,多一个人多一条人脉。
至于意大利女导演弗兰塞斯卡·科曼奇尼理由就有些奇葩了。
1985年,她凭借《》获得当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故事片奖,那一年她23岁。
得知塔玛拉·霍恩出生于1985年,刚刚过24岁的生日,意大利女导演认为她们很有缘分,加上前段时间,法国女导演因为触动了伊斯兰教某些派系的神经而被抵制,科曼奇尼觉得同为女性的她们一定有很多可以聊的话题,比如争取女性权利。
这些理由完全没有一点逻辑可言,可苔米却莫名有一种这很有道理的感觉。
好像原本就应该如此。
第125章 当真是了不起()
苔米和几位影坛前辈的见面被科斯里克主席安排在抵达柏林的当天晚上。
对于上午到达的《黑暗将逝》剧组来说,这个时间非常宽裕。
科斯里克主席无比幽默地解释说,“我可不敢和那些翘首以盼多时的记者抢人。”
……
事实上,勒布朗为苔米安排了两次比较密集的采访时间,电影上映之前和电影上映之后。
电影上映之前主要是群访,电影上映之后则是专访。
总共有二十八家媒体得到了专访权,这些媒体基本上是半个月前,就向经纪人勒布朗申请柏林电影节采访,他们有的是互联网媒体巨头,有些则是有很高权威性或是专业性很强的纸媒或是电视媒体,勒布朗从上千份申请中挑出这些媒体,无一不具有代表性。
群访媒体的选择条件则更宽松,一些知名度并不高的地方媒体也成功入选。
勒布朗安排的群访时间是下午,她将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回答记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大约是非常了解塔玛拉·霍恩,在采访环节,这些记者提的都是近期他们相当关注的问题。
“塔玛拉·霍恩,我是《卫报》的记者,我想知道您的新片《黑暗将逝》属于文艺片还是商业片?你自己是如何看待这部影片?”
群访一开始,记者们提出的问题就相当专业,很多记者甚至将这个当成《黑暗将逝》电影发布会前哨,要知道明天塔玛拉·霍恩电影的媒体发布会,势必会人山人海,到时候他们中很多人不一定能找到机会采访这位导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苔米看向《卫报》的记者,这是一个生面孔,苔米不是第一次和《卫报》打交道,但是他们确定这位记者之前她从未见过。
提到和电影有关的话题,霍恩导演是从来不怯场的,于是她说道,“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两者本身并不冲突,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是可以并存的,要我看,《黑暗将逝》商业价值很高,艺术性也很强,属于两者兼有。”
对待自己的作品,苔米从来不吝啬赞美之词。
参加群访的记者被苔米的自信惊呆了,不过他们很快反应过来,有一位记者问道,“我是《斯图加特报》的记者,您为什么要斥巨资执导一部恐怖片?要知道这有非常大的风险。”
“尝试不同类型的影片是我的理想,恐怖类影片之前我从未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