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总管升职手札-第3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习,掀起一阵热潮。这在另一个层面上,也促进了这种变化和发展。
到这个时候,这种风潮已经变成了一种自发性的行为,而不需要朝廷再去进行刻意的引导。而且民间在这方面的进步,也远超各图书馆编纂书籍的进度,反过来要求各种书籍更新换代。
以至于图书馆在这些新兴学科上,一下子由原本的没有内容可收录编纂,变成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东西出现,编书的进度根本跟不上。并且可以想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状况会一直持续下去。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平安正式将杂志推了出来,相较于正经的书籍,杂志具有时效性和集合性,显然更能够适应这样一个日新月异发展迅速的时代。
至此,新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终于从由少数人引导的从上而下,到现在的许多人自发研究的从下而上。
这其中身为中流砥柱的,其实还是那些士子们。毕竟普通人,除了想要往工匠方面发展,其他人就算感兴趣,也注定了不会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上面。毕竟对他们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但读书人就不同了。他们本来就以读书为本业,闲暇时也钻研一下别的东西,比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用以陶冶情操,同时跟其他人往来的时候,也可以彰显一下自己的实力和才华。
就算在平安没有对新学科进行明确的分科之前,也有不少文人对这方面的东西感兴趣,会自己去进行研究。何况现在已经有了具体的方向和指示?所以这些有钱有闲的读书人,自然便成了投入最多的一部分。
他们或是自己埋头研究,或是呼朋引伴一起交流,或是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实验过程,使得场面一下子繁荣热闹了起来。
而平安所等待的契机,也终于到来了。
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而言,他们读书是为了“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读书是他们的职业,所以付出便要求回报。
他们研读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是为了科举入仕,学习琴棋书画六艺同样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和名声,此外跟同辈来往、参加文会诗会等等,也是为了结交更多的人脉。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为将来的入仕做准备。
而现在,他们当然也希望研究这些新兴学科,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回报。
这也是平安乐意看到的情况。这种自发性的要求,比朝廷要求他们去学习掌握这些东西,更加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在下面有了这种要求之后,甚至不需要平安这边提醒,自然就有大臣给赵璨上折子,认为可以将这些新学科纳入科举考试的范畴。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大臣都能够看到这样的好处。实际上,倾向于将之纳入科举体系之中的,多半还是那些辛辛苦苦将学科建立起来的大臣们。
当初为了从芜杂浩繁的文献之中将学科相关的东西挑出来,傅彦、冯璋和平安花费了不少功夫,从各处请了许多人过来。连翰林院里的几位老大人都被请过去了。
若不是有他们先行一步,做出表率,并且编纂了最初的课本和学科书籍,也不会有后来如此欣欣向荣的发展。
这些人能够被选中,自然都是原本就对这些方面有研究或者感兴趣的人,愿意埋头去研究这些枯燥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老学究、书呆子。
实际上,不管是什么东西,想要让它一直发展下去,就势必要让它成为主流。
就算是在古代,学术之争也是非常厉害的。而这些大臣们也深知这一点,所以等到这些新学科有了基础的发展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将它们纳入现有的科举体系之中。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人将精力转到这方面去。
而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一旦这个建议被采纳,那么绝对不会有比他们更适合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人。这样一来,不但能让自己所喜欢的学科推广开去,而且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可以得以实现。
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呢?
当然,有人赞同自然也就有人反对。科举考试进行了那么多年,考的都是四书五经,圣贤之书。反对者认为,如果随便什么科目都可以参加考试的话,那么科举的神圣性就会被打破,对朝廷来说十分不利。
再说,还有一部分人守旧而固执,始终认为这些经常需要动手实验的学科乃是“奇技淫巧”之物,根本不应该花费太多心思,否则会让人移了性情,自然会大力反对。
如果这件事是由一个或者几个人提出,而没有任何基础的话,那么遭到这些人的反对,肯定就不可能再进行下去了。
不过现在,这些大臣们是代表成千上万的士子向朝廷请命,他们甚至拿出了好几份各路所办的报纸上刊登的文章,上面的内容全都是呼吁朝廷考虑增加考试科目。有了群众基础,反对派的声音也就显得有那么一点儿底气不足了。
所以赵璨没怎么犹豫就大笔一挥同意了。不过为了安抚其他人,还是强调科举考试仍旧以进士科为主,其他科目为辅助。
——实际上这是一句废话,对于现在的读书人来说,即便赵璨不这么说,他们也还是会这样想。
千百年来进士科都拥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够被打破的。所以目前来说,除非是那种偏科得特别厉害,就是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的人,其他人只要还认为自己能够考得上进士,就不会考虑这些科目。
不过他们当然也不会反对。毕竟考进士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有句俗话说“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进士考到五十岁都还算是年轻人,可见其艰难。而有其他的退路在,对士子们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而将来,随着学科逐渐细化,进士科迟早会被细分成好几种科目,到那个时候,这种情况自然而然就会被打破。所以不管是赵璨还是平安,都并不着急。
不过目前,也只能先公布这个消息,并且让教育部和图书馆那边赶快出新的教材,让有志于考这些新学科的士子做到心里有数。刚刚过去的安平七年才进行过一场科举考试,而下一次要到安平十年才会举行。中间这段时间,也足够他们进行各方面的准备了。
目前这些新学科的内容还不多,所以也不方便分得太细,只定下了理科和工科。顾名思义,理科就是跟自然道理相关的科目,可以理解为认知世界的部分。至于工科,自然涉及到发明创造。
平安对此有些迫不及待。
这两科的考试还没有开始,但是他们考出来之后的工作安排,平安却是早就已经想好了。
他的蒸汽机和大炮到现在为之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进展,但是却还远远不够。有这些生力军加入之后,想必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惊喜。
这也是人才供需关系紧张时不得已的做法。毕竟现在除了基础教育学校之外,根本没有别的地方教这些。士子们要做研究,除了自己花钱花时间去研究之外,就是购买报纸杂志,研读别人发表的文章。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这样能够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就十分稀少了。
倒不是平安没看到这种窘况,不想弄出个理科学校和工科学校,实在是因为现在就算开了学校,也根本请不到老师。总不可能把学生招进来了,然后告诉他们:“我们现在没有老师,所以大家只能聚集在一起探讨研究,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所以也只能暂时作罢。
所以按照平安和冯璋研究之后的结果,最好是再等几年,专业发展得更兴旺,涌现出更多的人才之后,再开办学校,将这些能人聘请过来当老师。
所以目前教育部一直在跟进各地的杂志,考察那些在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人的水平,或许过几年,他们就会成为新学校的中坚力量。
不过事实证明,实际上有些东西,即便没有理论指导,也不会影响人们去创造和制作他们。
比如蒸汽机。
历史上最初发明蒸汽机的人,一定没有对物理学的深入研究,可能只是凭着自己眼睛所看到的某些物理现象,然后就开始了深入的研究,最终成功。
实际上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蒸汽机本身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但是始终没有引起多少重视。因为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发现使用它的方式。
连用法都没搞明白,就更不必说其中蕴含的道理了。
而现在其实也是一样的,在平安的要求下,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开始了制作蒸汽机的过程。他们跟历史上的那些人比起来,至少还有平安的指点,所以进展自然更快。
就在平安殷切的期望着新型人才加入这个计划的时候,工匠们却已经制作出了第一台蒸汽机车。
在天乾宫中,有一间单独的房间,摆放着一个巨大的蒸汽火车模型。
这辆蒸汽火车模型总共有二十节车厢,使用煤炭作为热源,启动之后能够在循环往复的环形铁轨上飞快的跑动,一分钟之内能够走完一整圈差不多有五百米长的轨道。
如果单纯按照速度来看,其实它并不算特别快。毕竟世界冠军百米跑的记录是不到十秒。也就是说,按照这个速度,每分钟能跑六百米。当然,考虑到人的冲刺速度和平时速度不一样,还会相应有所减少,但估计也相差不多。
不过即便是这样,这个模型制造成功,被送进宫的那天,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甚至就连赵璨这样平日里沉迷政事的人,那几天都忍不住会在议政和批阅奏折的间隙,踱步到那个房间里去看一看。要不是因为煤燃烧之后的浓烟和味道并不好,可能他停留的时间会更长。
除了赵璨,其他大臣进宫的时候,也会忍不住会往那个方向频频瞩目,一直到赵璨开口让人带他们过去为止。
要不是因为它被安置在天乾宫,许多人都不敢贸然过来,恐怕那个房间每天都不会有空闲,一定会有许多人想要进去参观。
而就算是现在,那些还在上书房学习的宗室子弟们,对于这个东西,也还是是满怀好奇心,从前最不愿意到天乾宫来,现在休息时间却总忍不住往这里跑。
对于现世的人们来说,这种不需要马拉就可以自己跑的车子,对他们来说太过新鲜。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模型的存在,所以对于平安一直不断往这里面投资,却始终见不到什么成果,都没有人上书弹劾他。否则的话,就算用的是赵璨自己内库的钱,大臣们也不会眼睁睁看着的。
不过实际上,虽然模型早就已经制作出来,但是要等比例的制作出一辆能够载人载货的火车,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不过虽然艰难,但是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
而现在,工匠们终于制作出了第一辆蒸汽机车。
平安收到这个消息,几乎要高兴得跳起来了。工业革命!如果说对近代社会影响最大的一件事,那毫无疑问便是这个。没有它,就没有后来的一切工业和科技上的飞速发展。更不可能出现那个蓬勃而美丽的时代。
高楼大厦,汽车飞机,电灯电视——
一切存在于平安记忆之中的东西,都是由此而来。虽然即便做出了蒸汽机,距离那一天也还是会很远,不过……在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