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雄图-第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奈何李豹相比乃兄,很有些不堪。一念及此,高岳禁不住头痛,依他的脾气,真要将李豹立时招至面前,不说当即处死,也要重打三百鞭。但世间毕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公平,想到李虎的勤恳和忠诚,高岳又有些为难起来。
见高岳面色稍动,不再暴跳,冯亮晓得多少有些说动了他,于是又道:“大哥,说句私心话,上回你亲手杀了龚福,眼下若是又要处置李豹,咱们白岭村的父老乡亲和子弟,会不会从此就害怕了你?再说,舅舅又如何在村里呆下去!大哥,李虎方才娶了亲,还算大喜之日,总不好让他家乐极生悲呀,再说李豹与龚福不同,并没有犯下什么严重罪责,你是不是就饶过李豹这一回?”
高岳默然良久,叹了一声:“我一再要求军纪,却也有难以处置的时候,可笑可叹。罢了!你说的也有道理,便就饶他一次,但临洮城主将就先暂时不要做了,革去校尉职衔,降为都尉,也不要来见我了,叫他去首阳,跟在李虎后面多学学,看看兄长是怎么做人做事的。记着!告诉他一声,若是日后再有如此,便莫怪我翻脸无情了。”
过了几日,李豹接到了高岳严词斥责的申令,只好悻悻然离开临洮,心事复杂的去了首阳。由于事先并未得到消息,李豹的不告而来,倒把李虎吓了一跳,待问明了事情的缘由后,李虎也对李豹气愤不已,不住的埋怨兄弟太不懂事。思来想去,终究是一母同胞,不好不管,李虎还专门写了封信给高岳,再三求情赔罪,高岳回信好言抚慰李虎,却对李豹却只字未提。
且说袁老三,世代居住在首阳县辖下的花沟村,如今虽然年岁大了,身体倒还很是硬朗,自家刚从官府手中分得的十亩田地,他并不打算请人帮忙,盘算和两个儿子一起,也能从头到尾先松松土。这会,他正坐在田垄间休息,望着远近春耕一派热乎景象,心中感慨这是不是在做梦。
花沟村是个大村落,人口最多时,有一百二十来户人,端的是热闹无比,能比得上一个小镇子。但自从前些年朝廷内乱迭起,又加上树机能等胡人作乱,各地烽火连天,兵祸不止,多少城郭都沦为废墟,多少人民都死于非命。
兵来匪去,花沟村也无法承受,于是一茬茬的村民,偕老带幼出村逃难而去。袁老三眼睁睁望着一户户的乡亲慢慢离开了他的视线,也见证了花沟村迅速衰落凋零下来。袁老三眷恋故土,不愿离去,坚定的表示,就算死也要死在家中,死在村子里。他的老伴早逝,两个儿子倒很是孝顺,愿意陪他留守村中。但到了半年前,村里只剩下老弱不足三十户了,袁老三心灰意冷,时常感觉他自己和花沟村一样,都已经活不长久了。
正在一意等死的时候,听说县里来了个曹县令,很快颁下法令,招揽来流民,重新分划无主土地,由官府分发农具,根据具体情况,按不同比例借贷出种子,并派来掾吏帮衬指导,全力扶持和鼓励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并解说按不同比例缴纳赋税和承担兵役的税法。据说还明文约定,各家耕田过得十至十五年之后,便归其所有,使百姓成为自耕农后,便转变为官府编户。
于是村里南来北往口音各异的人家,渐渐多了起来,甚至连从前逃出村中的熟面孔,也逐渐回来了不少。不论新人旧人,袁老三都发自肺腑的笑脸相迎,他是真心不愿意生于此葬于此的故乡,就此衰败消亡。现在村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田间地头的人也越来越多,袁老三看在眼里,似乎觉得自己都年轻了好几岁。
此刻,他的目光并未停留在仍在劳作的两个儿子身上,而是看着远处一个老农。如今村中居民,不说全都熟识,最起码也能认出来大半,这老农却从未见过,实在面生得紧。只见他一大把乱蓬蓬的胡须,穿着粗布衫,卷着裤卷,低下身子抓起把土,用手搓了搓放在鼻子下嗅着,接着又走到这边看看,晃到那边瞧瞧,还不断和人问问说说。
不一会,那老农便迈开步子朝这边走来。袁老三见他在土石凹凸的田道上步履如飞,不禁点点头,想到这老农的一双脚掌,怕是和他一样,也已磨成了一双铁板了。
“老哥,身子骨还稳健哪?”
人还未至,一把宏亮热情的招呼声已传过来,袁老三忙站起身来,“老兄弟,你的腰杆子也直挺的很嘛。”那老农已走到近前来,两人一样浑身沾满了黄泥点子,不由相视大笑。
袁老三见那老农,黧黑的脸上,岁月辛劳犁出的道道皱纹,就像深深的沟壑一般,正要问他是哪个村的,那老农已一屁股坐在了田垄上,将硌人的土坷垃麻利地扒散开,笑着示意袁老三挨在身边也坐下。
“老哥今年多大岁数啊?”
“五十二了。”
“喔哟,比我足足大了七岁,唤你一声老哥,实在不亏。老哥,县里分发的农具借给的种子可收到了?今年都种的啥?”
老农一拍大腿,笑呵呵的,精气神十足。
“种的麦子。好东西啊,一年两熟,回头交了税赋,家中还能存些余粮。”袁老三指了指两个儿子,笑道:“我这两小子也算勤劳肯干,再加上年前冷天这土翻得好,农时把握的也好,还有我这把老手,今年的收成应该是没有问题。”说到这个,袁老三自信满满,把瘦筋筋的胸膛拍的扑扑作响,老农频频点头,又是一阵善意的笑。
“如今这世道,难得还能遇见能为咱们着想的好官府啊。”袁老三感慨道,“我在这住了大半辈子,以为等不到我闭眼,村里也就没了。哪成想县里来了好官,有这般好心,大家都说那曹县令妙手回春,将咱们大小村落都给治活了。”
老农哈哈一笑,“依我说,咱们陇西郡,自从来了高太守做主之后,那真是越来越兴旺。最起码,老百姓再不会无家可归,再不会饥寒交迫。其实这道理也简单,老百姓都跑光了,还要你这光杆司令的官府有何用?老哥说那曹县令妙手回春,其实他不过是一味药罢了,真正的良医,是郡里的高太守才对。”
第一百二十一章 百姓父母()
“是是,咱们乡亲心里都美得很,遇上的都是好官。大家都念叨着哪,要是遇见了怎么也得磕头感谢,不过我说老弟,这般大官儿,哪里是我们这种小百姓等闲能见得到的。”
两人又家长里短聊说一阵,已是时近中午。老农抬头望望天,拍拍屁股站起来,“老哥,我得走了,还要去前面的罗沟村跑一趟。咱们后会有期罢。”袁老三一把攥住老农的手腕,扯住他道:“都中午了,还往哪走?跟老哥我回家吃饭去。”
老农连忙婉拒道:“老哥,实在是有事,我下次再来便是。”袁老三手上使了把力气,故作不悦道:“怎么,那罗沟村的饭菜就好吃些?旁的不要再说了,好歹和我回去先填饱肚子,咱老兄弟俩一般模样,难道还瞧不上老哥我不是?”
一人要请,一人要谢。两人正拉拉扯扯,不远处,袁老三两个儿子听见动静,从田里直起身眺望过来,望了会,擦把汗复又弯下腰去。
正相持不下处,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哒哒哒的传来。两人停下动作,俱都望过去,袁老三见老农的神态,似乎与那马上之人相识,果然听他张口大声问道:“你如何找到我的,可有急事?”
马儿瞬间便到了眼前,马上之人跳将下来,看打扮竟然是个县衙的掾吏。袁老三一惊,不由得撒开了还攥住老农胳膊的手,却见那掾吏两步上来,冲着老农施了一礼,边大声道:“曹县令,我是听王主簿言道,县令今日要来花沟村和罗沟村访查,我便打马寻来,果然在此。县令快快回去,高太守的新指令到了。县令赶紧骑马先回去,我自己走路便是。”
这老农,正是首阳县令曹莫。自从上任以来,一心扑在公事上,竭尽全力将治下的农事重新振作起来。他深知民以食为天,郡里也需要更多的人口来促进生产,充实府库。所以他殚精竭虑,脚步走遍了大大小小的乡镇村落,走访探问,只为将最基础和最真实的民情掌握在手。
因为花沟、罗沟这两村的户口人数的初步统计,最近两日才刚刚完成,今日他一早便出门,计划来转转,实地查看一番,本待要脚步停步去往下一站,没成想被身负传达责任的掾吏,拦阻在此。
这边厢,‘曹县令’三字,劈头将袁老三惊得后退两步,一屁股坐在地上,瞠目结舌的呆望,半晌动弹不得。曹莫和掾吏简短谈说几句,便转身将迷迷糊糊的袁老三扶立起来,温言语道:“老哥,你看,这说着话急事就真来了,我得马上赶回县衙,你保重身体,来日再聚吧!”
犹如一道春雷在头顶炸响,袁老三登时醒转过来,他见曹莫就要翻身上马,便忙上前两步,在马头前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连连磕头。
“哎呀,老哥你这是做甚,万万不可如此!”曹莫忙转过身来,弯腰来拉,这会袁老三死活不肯起来。
在古代,州、县等地方长官,因为他们直接与辖区百姓接触,同时又拥有生杀予夺的决定权,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征,恩威并重,故而被百姓形象的称之为父母官。
官员是什么?是天子委派牧守一方的全权代表,是朝廷王法权威所在,神圣威严不可侵犯。顾名思义,父母官便是一方百姓头上的天,是威权极重的主宰。现今某些影视作品中,动不动就有英雄的无产阶级人民,智斗、戏谑、反抗吮吸广大劳动人民血汗的狗官。实际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慢说人家当官的,根本不可能天天花大把时间和你一屁民“斗智斗勇”,就真是有冲突和矛盾了,你敢冲撞行凶,没说的,羁押、杖刑、流放甚至以欲图谋反罪名,直接杀头的也是正常,弄不死你也掉层皮。古语云民不与官斗难道是说着玩的?
官员出门,闲杂人等“回避、肃静。”平民有的一辈子也见不到一方之天的父母官。当官的往面前一站,自来的一种威势,就能压的平民紧张惶恐。正常情况下,等闲之人见着里长、村司等连官都不是的民间非正式编制的基层干部,大都有所敬畏,更不要说县令大老爷当面了,最起码也得是“手足无措、匍伏在地,汗出如浆。”
孔夫子就深有感触的说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大人”就是怕官。故而民间有俗语,叫做:“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这说明古代的县令、知府这些“百里侯”权力之大,对平民百姓具有极大的伤害能力。
年轻人就算不懂事,袁老三活了大半辈子,哪能不晓得这其中的厉害。这县令就是直顶在咱头上的天,真想要难为你,就好比拿捏一只蚂蚁般简单。
再有一层,袁老三跪拜曹莫,也是心中感谢无比。古来农家辛劳,真正是一粒汗珠九滴血,再遇上天灾**、兵乱苛政等等,其中的艰难酸楚难以言说,最后付出了一生,临了还是一无所有,贫困交加。安居乐业,对于广大的农民百姓来说,这最简单的要求有时也很难达到。所以对于鱼肉盘剥的奸吏,还是爱民如子的好官,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喜憎之情明了无比。
袁老三的两个儿子,远远见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