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第4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登记手续本身其实花费极少,但不露痕迹地获得这个登记资格,却是让驻广办这边足足花掉了千两白银。当然相比所取得的成果,这一千两银子花得千值万值。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驻广办一边向大本营通报这个喜讯,一边就已经开始在盘算着首批移民应该是从海汉运归化民过去,还是直接从本地招募的移民中划出一部分送往当地。
消息一出。驻广办上上下下都动了起来。大伙儿都很清楚,如果批准成立香港据点,那么最有希望出任当地主管官员的人选肯定会在驻广办这边诞生。除了专业性太强的何夕和银行事务主管蔡金梅之外,其他的人似乎都有可能接着这个时机官升一级。负责卫生医疗的马玉马大姐,移民主管沙喜,信息主管陈天齐,运输主管游益汉。军事小组的萧良虞尧二人组,以及万山岛上的陈一鑫、厉斗这对年轻搭档,似乎都有机会由此鲤跃龙门。
当然了,机会最大的人仍然是目前担任驻广办主任一职的马力科,毕竟相比其他人员,马力科走的才是专业政客的路子。而且综合能力和大局观也的确要优于其他竞争者。在工作能力这方面,可以说马力科曾经在体系内的从业经历是帮助他赢在了起跑线上,其他人不管怎么努力,从政经验的欠缺终究是一块短板,而这却恰恰是马力科的长处。
不过大家所争取的也并不只是今后香港据点的一把手职位,毕竟香港岛不是大万山岛这种小地方,只要放一文一武两个主管官员在那里就够了。就算是政治敏感度再低的人。也知道香港岛这地方在军事和商贸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作用,而届时分配到当地的人口肯定也不会是一两个公社编制这么简单。民政部派驻广州的移民主管沙喜就很大胆地预测,在占下香港岛之后的一段时期内,驻广办从大陆招收到的居民恐怕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口要分流至香港岛,甚至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移民人口就会超过岛上的现有人口。
只要当地有了几千人的居住规模,势必就需要一整套的行政管理班子来维持海汉统治体系的运转,所要成立的各种基层管理机构也就会应运而生,届时需要的管理者也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满足,虚位以待的职位应该还是会有不少的。
在胜利港派出的考察队抵达香港仔的同一天,由广州出发前往当地考察民情的另一只队伍也同期抵达。不过从广州过去的这个团队并不是海汉自己的人马,而是由海汉组织,多家富商参与的投资考察团队。
在如今的广州,跟着海汉人有肉吃,这基本已经是生意圈内约定俗成的观念了。头两年跟海汉人进行合作的商家,大多都赚得盆满钵满,而且生意规模和辐射区域也较过去有了明显的发展。现在广州的商人们只要听说是从琼州岛来的人,多半还会问一句是从南边还是北边来的,只要听说是南边来的,那态度立刻就会有所转变。
毕竟如今整个两广最富庶的地区已经不再是广州,而是琼州岛南部的三亚地区——是的,现在生意圈说崖州这个地名的人也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三亚”这个据说是从黎语直接音译过来的地名。只要说是三亚来的人,那肯定就是代表海汉而来,而海汉这个两个字,现在在市面上已经可以算是财力与信誉的象征了。
前两年海汉人成立“琼联发”,拉着一帮富商下崖州去投资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不少人认为海汉人就是一群骗子。然而之后的发展可以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这些富商在琼州的投资不但获得了极好的经济回报,而且他们的生意覆盖地区也从广州扩展到了琼州岛全境,有的甚至已经把货卖到了安南、占城这些过去只有专业海商才会前往的国度。
“琼联发”的成功也为海汉带来了许多的附加好处,在相关部门有意识的推广之下,这些大商家开始逐步接受并享受所谓的“海汉生活方式”,以生活中使用各种海汉产出的文具、玻璃器、卫生洁具、四轮马车,甚至是海汉银行支票等等颇具特色的物品为荣。这些商品往往都是海汉商贸部门为了迎合这部分高消费人群所特别开发的限量定制版,在市面上属于有钱也买不到的稀罕东西,从侧面也大大地满足了富商大户们的虚荣心,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向亲友炫耀宣传的动力。而这些社会中上层人士所带起的风潮,往往就会引起更多中下层人士的争相效仿,这就很好地切合了执委会当初制定的“先让一批人富起来,然后让这批人带动其他人一起进入到海汉社会体系”的方针。(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四百五十五章 考察香港岛()
虽然海汉目前的移民政策是以吸纳社会底层百姓为主,但海汉在大明所扶助的代理人却基本都是社会上层的富商大户和文人名仕。 海汉利用这些上层人士的社会影响力,来逐步塑造出大明百姓心目中富庶、稳定、安全、公平的海汉社会体系。这样的一套社会体系比起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大明,显然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所能吸引到的移民对象也不仅仅再只是找不到生路的受灾难民,大量有一技之长的工匠也会因为优厚的待遇而选择接受海汉的雇佣。
海汉实力因为不断补充进来的移民而壮大,这也会反过来影响那些态度摇摆不定的大明权贵,将他们进一步拉向海汉的阵营。有许多富商在去过李家庄、万山港甚至是三亚之后,见识到了海汉的真正实力,就一改从前的观望态度,开始积极地投身到海汉所营造的贸易体系当中。
此次由驻广办组织的商界考察团,便是打着投资开发香港岛的名义前来。这支队伍中有两广地区大大小小的商家共三十多户,在海汉时间不长的经贸史中算得上是规模空前。
这些商户中当然也包括了“琼联发”的十多家大股东,毕竟他们加入海汉阵营的时间早得多,属于已经尝到过甜头的一批人,相比其他后来者更了解这种大型开发项目所能带来的巨大回报。这些人一听说驻广办要组织新的开发项目便踊跃报名参与,唯恐因为名额限制之类的东西被挤掉了参与的资格。而其他一些商家见这些大户都如此积极,不想可知这事一定是有益无害,也就跟着争先恐后地跳上了海汉这艘大船。
对于普通的商人来说,平时虽然也能跟海汉保持一定程度的贸易往来,但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看着大户吃肉,自己只能喝汤,毕竟那些利润最高的海汉商品大多被有限的几家大户垄断了代理权,而普通商家能够从海汉人手里买到的东西几乎都是大路货,相对而言利润并没有那么可观。可问题是要拿下商品代理权。那就得跟海汉有比较深层次的合作才行,例如在三亚投资项目,购置房产,送族中子侄后辈去当地留学,甚至是在地方上组建由海汉统一指挥的民团武装等等。
但这些事情对相当一部分商人来说要嘛是缺乏足够的财力,要嘛心存顾忌不敢盲目遵从海汉的安排,并不是人人都能去尝试。而这次驻广办组织新的开发项目。无疑是大大地拉低了进入海汉贸易体系的门槛——这地方就在新安县境内,距离广州仅一天航程。比起遥远的三亚可便利多了。
而且相较于“琼联发”需要缴纳高额保证金才能入股,这次的项目保证金门槛也被下调为一千两起步,足以让大量的中等实力的商家心动。因此参与这个考察团队的商家数量,比起一年多以前“琼联发”考察团去三亚的时候翻了几番,毫不夸张地说,就凭这个考察团队所具备的经济实力,在十天之内凑个三四十万两银子的开发资金也绝非难事。而两年前海汉开发黑土港的时候,一期工程投入的全部资金也不过才五万两而已,现在有了这么充足的资金保障。可以说香港岛的开埠已经无需再去考虑资金缺口的问题了。
至于说这支土豪考察团背后所代表的官方利益,那更是远远超过了“琼联发”股东们的靠山。相较于“琼联发”股东大部分集中在广州周边的情况,这次考察团的土豪成员们所来自的地区分布更广,广东下辖的十州府几乎都有涉及。尽管其中一部分商家只是由派驻广州的办事人员作为代表,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众商家的投资热情——近一两年所有海汉主导的生意,还从来没听说过有赔本的情况发生,只要搭上了这艘船。几乎就等同于赚大钱了。
这支考察团由驻广办一把手马力科亲自担任领队,由此也可见驻广办对于此事的重视程度。三四十家商户代表分乘四艘大船,之后还跟了几家自行出动海船的参与者,总共十多艘船组成的船队浩浩荡荡地驶进了香港仔港湾。不过由于这里的码头规模非常有限,根本容不下这么多船同时停靠,船队不得不又花了很长时间来进行协调。让大船靠岸,小船靠上大船,用跳板搭出一条连接岸边的通道。
作为海汉的老朋友,一贯立场坚定的合作伙伴,李家自然也不会错过这样的活动,而代表李家参与这次考察的,正是那位最喜欢凑热闹的三少爷李奈。
事实上李奈得知这件事的时候也是刚刚才从三亚回到广州。听说驻广办准备组织商团开发海岛,立刻就把这差事抢到了手上。对他而言,在广州守着“金盾护运”的生意,远不如出去游历增长见识来得有意思,何况这个活动还是海汉人所主导的。
至于说这个项目是不是真如海汉人宣称的那样有极好的开发前景,李奈对此并无半点怀疑。自打两年前认识了这帮人开始,李奈就从未见他们在发展大方向上出现过任何误判,特别是在项目投资方面,海汉人的眼光和操作手法都无可挑剔,经手的项目几乎个个都成了聚宝盆。如李家在琼州岛参股的甘蔗产业、港口建设以及香料基地等等项目,今年开始都逐步有了较好的产出,投资回报可比以前开单纯开商行卖杂货强多了。
香港岛这地方,李奈也并不陌生,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到过这里,不过十来年之后故地重游,这地方却似乎丝毫没有变化。岸边仍是破破烂烂的几座栈桥式码头,岸上的道路因为前两天的大雨而泥泞不堪,空气中隐隐约约还能闻到排泄物的臭味。这里的状况跟这个时代绝大部分临海小渔村相差无几,但李奈已经习惯了海汉治下港口地区那种整洁感的面貌,还没下船就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三少爷,不要看这地方荒凉,过上一两年之后,这里就又是一处繁华的港口了。”看到李奈面露不悦之色,马力科主动过来搭话道:“我们对这地方已经有了全面的规划,在未来几年中这里将建成大明南部沿海最大的商贸港和货物集散中心。这里的建设和经营模式都将套用我们在三亚地区的成功经验,等明年你再来到这里。一定过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景象。”
“马主任说的话,在下自然是相信的。”李奈笑着应道:“家父派我作为代表,就是想在第一时间参与到贵方的开发计划当中。只要是贵方的意见,李家无不遵从。”
“三少爷这话说得太见外了啊!”马力科很热情地回应道:“大家合作时间这么长,彼此也都很信赖对方,有好事肯定是要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