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之工匠大师-第5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人傻乐了一会,脸上笑开了花儿:“毫米啊!总工!误差为0。08毫米!”
如果不是这个数字实在太令人震惊,让人简直不敢相信,他们也不会反复算了三次才敢报告。
苏总工和林总工对视一眼,看到了彼此眼中巨大的惊喜和震惊。
不等他们回应,现场的人工测量数据也传了回来:“报告!根据我们的测算结果,误差为0。08毫米!”
林总工的右手手指虚空点了点指挥室的工程师,笑骂:“瞧瞧,人家都比你专业!”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玩笑话。
因为随之而来的,是几乎要将指挥室的顶都给掀掉了的欢呼声。
历经三月,等待了这么久,期待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这一刻。
第675章 一锤定音()
林总工和苏总工站在台上,眼含热泪,却又面带着自豪的微笑:“尽情地欢呼吧!我们赢了!”
与大自然博弈这么久,有过欢笑有过泪水,这三个月以来更是煎熬。
但是,他们到底还是赢了!
赢得如此坦荡而无畏,赢得如此干净利落!
0。08毫米!
这将是可以记入历史的记录!
“啊啊啊嗷嗷嗷嗷!”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啊啊啊!”
有的人甚至扯着嗓子朝着大海鬼哭狼嚎:“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他们疯狂地奔跑,在甲板上狂奔。
有的甚至见人就抱,又哭又笑。
所有人都明白发生了什么,全都是喜笑颜开地互相拥抱。
没有人嘲笑他们的疯狂。
因为在这一刻,所有人都已经疯狂了。
陆子安被人群簇拥着走出指挥室,缓缓前行。
站到甲板上,他眺望远方。
海面清风万里宽,又是一日好风景啊。
两位总工非常大手笔地给他们安排了庆功宴,也算是为这段日子的提心吊胆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所有人都很高兴,现场气氛也很热烈,却没有一个人喝酒。
因为他们都很清楚,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已经没有时间来拖延,必须马不停蹄地加班加点,才赶得上其他工程段的进度。
林总工依然是到场说了段话,敬了诸位一杯茶就走了。
他不仅需要向上级汇报,而且需要将近段时间研究的成果都整理出来,进行一次精准的报告。
虽然这些数据,因为机缘巧合,他们并没有用上,但是并不代表他们的研究就是无用的。
泱泱华夏,不仅仅是他们一个工程。
他们打好了基础,在这条湍急的河流里探好了路,以后便会有更多的人跟着来。
这些资料……
林总工眼角含笑,手指轻轻抚过这厚厚的纸页:“总会用得上的。”
一夜狂欢过后,第二天,所有人都来得特别早。
他们的这种自律能力,几乎已经成了本能。
各就各位后,趁着天色尚早,他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整个工程,人工岛部分是建得最早,也是最快的。
东西人工岛建成之后,应轩也得以抽出时间,来协助桥梁的建设。
整个技术团队,分成了几个小组,哪里需要哪里搬。
他们对数字极为敏感,对尺寸方位把握极为精准。
这样的人才,哪里都是需要的。
而陆子安,则一头扎在了沉管工程段。
很多时候,他会坐在办公室里,对每一节的数字进行预估和计算。
大量繁重的工作,于他而言,不是折磨,而是甘之如怡。
当然,他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他也会需要查查资料。
每当这种时刻,他都是当作休闲,一边看书,一边会和曼曼视频或者打电话。
沈曼歌在跟他视频的时候,偶尔也会瞥一两眼他看的书。
那些晦涩的数字,只瞅一眼,她都感觉眼晕。
每当这个时候,她就不由得感叹:“还好我妈当初许的愿,是希望我做设计,而不是希望我做会计。”
陆子安笑了笑:“怎么呢?怎么突然有这种感慨。”
“很显然。”沈曼歌摊手,一脸无奈:“我看到这些数字都头疼,如果我是会计,我想,我早就撞墙了。”
真是,太佩服一辈子跟数字打交道的人了。
“你也要接触数字的。”陆子安挑挑眉:“我观察过,你对尺寸的把握也挺不错的。”
基本上一个人站她面前,她只需要略微扫几眼,便能预估出三围什么的……
以至于邹凯总是叹惜说这技能点,完全点歪了……
“那不一样。”沈曼歌笑眯眯地摆摆手:“我大部分时间,还是和数字很友好滴!”
陆子安:你高兴就好……
有了e15沉管的深刻教训,所有人都长了记性。
在后续沉管的安装里,他们也更加认真和仔细。
虽然中间多有波折,但到底还是有惊无险。
随着一节节沉管的对接成功,所有人都感觉胜利在望,神色都轻松了些。
唯有苏林二位总工,始终不敢畅快地笑。
因为他们心里非常清楚,目前虽然一切顺利,但最后、最难的关卡,却也在逐渐逼近。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下海,也未必就容易。
首节沉管很艰难,但是末段沉管对接更难。
连他们都如此焦虑,身处其位的陆子安,压力则更大。
当安装完第30节沉管以后,他甚至已经不回宿舍了。
终日呆在办公室里,仿佛要跟这些数据死磕到底。
有人甚至看到,他已经在制作最后一节沉管的模型。
不,不仅仅是模型。
他仿佛是在将海底的情境完整地搬到会议室里头,为了数据准确,他还亲自去海底探过几回。
坞里紧锣密鼓地制作着沉管,陆子安的进度也越来越快。
那个模型,初时还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不过数日,这个模型,便已经开始进入调试阶段。
每一天,都有新的惊喜。
他这种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也给了许多人以干劲。
这一次,他们反复测试,所有人开了一次又一次会议。
不仅将这模型看明白,也吃透了。
直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研究到所有人闭着眼睛都能通过的情况下,陆子安才微一颔首:“可以开始了。”
这是e30管节。
也是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最后一节巨型沉管。
e30沉管长171米,整体呈梯形。
他们需要将它安装到海底隧道合龙口的东侧,是保证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全线成功安装的最后一道关口,精度要求前所未有。
“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这是我们安装的所有33个沉管里面限制条件最多的一个。它的高程、平面轴线对它有很高的限制,一旦开始安装,就已经没有回头路。”
陆子安微微俯身,目光专注而锐利,因数天熬夜而导致的声音略微喑哑:“这样的部位,我叫它“一锤定音”,所以,所有人都务必打起精神,在这次的对接里,我不允许,任何人,出现任何差错。”
第676章 胜利在望()
这一次,不仅所有工程师全部在场,甚至连官方也派了人下来。
而珠港澳工程总设计师孟设计,也神色严肃地来了现场。
在这样的情境下,林总工也慎之又慎地再三强调:“我们都知道,这几年来我们究竟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我们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从零开始,从零跨越!”
在缺乏已有技术支持,且他国经验无法照搬的情况下,他们成功地走到了现在。
多少个日日夜夜的自主技术研究与实施,多少技术工人的汗水与心血,支撑着他们一路向前。
这条路,自走上来开始,便已无退路。
“林总工,你说的我都理解……”有一名官方工作人员心中忐忑,仍然有些迟疑:“可是国际上,最后一节沉管的安装和融通,在传统技术下……至少也需要八到十个月……”
他看了眼孟设计和陆子安,僵硬地道:“可我们这个工程……只用一天……”
这样,真的行吗?
“这位领导,我需要向您汇报的是,我们的无人沉放对接系统,已经全面实现了无线应用。”林总工甚至不愿意在这种愚蠢的问题是浪费时间,轻描淡写地翻出本小册子递过去:“您如果好奇,可以详细地了解一下。”
“另外,国外的案例,其实有许多数据,已经无法再给我们提供借鉴了。”苏总工右手撑在桌上,左手轻轻一叩:“我们的这座桥,可以说是“集大成者”的首例。”
所有人抬起头看他,目光充满了欣喜和骄傲。
“我们采用了当前世界上最好的高性能环氧钢筋、不锈钢筋、高性能海工混凝土、合理的结构、工厂化制造等,集目前国内国际最好的耐久性技术,来保证港珠澳大桥达到120年的使用标准,这在华夏也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说初期他们还有借鉴国外案例的想法,那么,当真正接手这个工程,并将所有技术全部了解透彻、彻底吃透以后,目前他们已经创新出了四百多项新技术,连申请专利都得各种排队……
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科研创新可谓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题中之义。
说句不客气的,国外目前的技术,很多已经落后于他们了。
这种情况,他们还需要去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功吗?
“不,我们不需要。”
林总工挺胸抬头,站得笔直:“我们拥有最团结的团队,有着最新、最严谨的专业技术,甚至,我们已经制定了比国际更为严苛的验收标准,我们的目标是?”
台下,所有人已经握紧双拳,与有荣焉,在这一刻齐声大呼:“120年!”
不是八十年,也不是一百年。
他们的目标是120年!
带着这般情绪,所有人直到最后一节沉管运到泊系区域,都依然平静不下来。
一个个步骤,干净利索。
每个细节都监测到位。
无人水下对接,靠的是彼此的默契与仪器的精细。
“所有人,各就各位!”陆子安目光盯紧屏幕,声音果断而冷静:“开始!”
按照他们在会议室进行的一样,每个人分工明确,一个个动作快速而精准。
这一次的对接,比预想中的更加顺利。
迎流面积增大?他们采用的是更大的拖力和技巧,全面克服海流影响。
沉管太长,仿似加长版的“航母”在拖航中的姿态更加难以控制?管节系泊的每一次带缆都要经受流速、流向的影响,且走锚的危险陡增?在数次成功拖移的经验下,这都不是事。
而他们新研究出的深水无人沉放对接测控系统,则实现了世界上首次无线应用,成为此次浮运安装的创新和亮点。
伴随着陆子安和苏林两位总工的一道道专业的命令,最后一节沉管终于对接成功。
“偏移度为……0。2毫米。”
虽然及不上精准度最强的,但也已经比他们原本计算的要精准不少。
对于这个结果,大家都表示,已经很满意很满足了。
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