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清华-第9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佛爷仁心仁德,怎么会乱杀人呢,”李莲英笑眯眯的说道,“这些想要坏我大清基业的玩意儿,狼心狗肺,算不得人,杀了就杀了,杀了没有报应,只怕还有功德要降在老佛爷的身上呢,奴才伺候着娘娘,只怕还能分润一些。”
太后笑眯眯的点着头,起身说道,“这会子逛的有些累了,不过这圆明园的景色,到底是看腻了,所幸气候不同,倒有些别样的景色,走吧,等会还要去长春园呢。”
太后在园中安居了两日,到了第三天,皇帝得了传信,即刻起驾就到了圆明园之中,如今官道都用了极好的洋灰铺就,圆明园到内城原本就不远,加上马车,不过是大半个时辰就到了圆明园,皇帝进了园子,太监奏明,皇太后正在如意馆看画,于是皇帝也不休息,直接朝着如意馆走去。
如意馆紫藤极多,这个时候,正好是紫藤花盛开的时候,远远望去,只见到青色的如意馆掩映在紫云波涛之中,慈禧太后正在翻检着一些画卷,皇帝打千请安,太后点点头,“皇帝你来看,”她朝着皇帝招手,“这幅画如何?”
太后看的是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图上描绘的是雄峻高大的秦地山川,上部主山巍然,中有烟云锁其腰以增高峻之势,一瀑布从右边石头缝隙之中飞流而下,如银河落九天,近处为奇石土丘,林木蓊郁,亭阔俨然,中间有溪流潺潺,右下一队行旅,渺小几不易辨,彰显山之雄浑巍峨之气象。
“真有悠悠天地,小物孤然之感。”皇帝点点头,“北派的画风,范宽的确是其中翘楚。”
“小物孤然?的确如此,”太后微微一笑,“人在旅途,人生如寄,面对自然万物,人的一生委实渺小了些,看破了俗事,就会对一切欣然了。”
“是,亲爸爸说的极是。”皇帝唯唯。
太后放下溪山行旅图,吩咐如意馆的掌事太监收好,“这可是北宋最贵的画,你们可要放好了!”她再三叮嘱,“若是少了一点角,小心你们的皮!”
刚才的超脱凡尘之高士形象,顿时消弭无踪,太后说道,“可人生在世,凡尘俗事儿,都是难排遣的,范宽的画如此珍贵,我自然要存了十二万分的小心。”
太后让皇帝坐下,她喝了一口茶,“皇帝这些日子,伤心坏了吧?”
“是,”皇帝坦诚下来,“醇亲王骤然离世,儿子想着他的功劳,心里难过。”
皇帝的眼圈红肿,显然是这几日陆陆续续都哭过了,慈禧太后点点头,“伤心是人之常情,无论如何,他到底是你的生身父亲,难过是正常的。醇亲王的确是有大功的,这自然不用多说什么,礼部商议了什么谥号?”
“拟了一个贤字,儿子以为很是恰当,”皇帝说道,“不知道亲爸爸意下如何?”
“贤字极好,”皇太后点点头,“七爷这么多年,为国为家,都担当的上贤德之称呼,礼部用的不错,皇帝觉得也好?那就可以用这个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十八、追封哀荣(三)()
皇帝点点头,虽然知道应该在皇太后面前表现的高兴一些,可他这几日没有睡好,精神不济,实在是难以摆出笑脸,皇太后恍若不知,转过头四周看了看,“皇帝大约还不知道,这如意馆,是醇王和福晋昔日第一次见面的地方,那个时候福晋还是女孩子呢,我陪着来这里逛一逛的。”
皇帝不防这里还有这样的故事,连忙扯起耳朵听着,“醇王也喜欢画,当年文宗皇帝画了马,我写了诗,一同赐给了他,结果后来文宗皇帝去世,他又巴巴的把天马图给送回来了,倒是也给我留了点念想。”
“罢了,这些都是过去的事儿,也不必说了,”太后叹了一口气,“今个叫你来,是商议七爷的身后哀荣,谥号好了,其他的称呼也要定下来,七爷自己个的折子皇帝你也瞧过的,怎么办,自然不用我多说。”
“是,儿子正要和亲爸爸禀告,”皇帝故作轻松的说道,“河道总督说要议定醇亲王的身份,儿子把醇亲王自己的折子拿出来,驳了回去,就按照醇亲王自己个的建议,就不另行加设称呼了。”
“这不妥当,”太后摇摇头,“该是什么就是什么,河道总督的折子,你拿来给我看过,也不是没有道理,应该厘定亲生父亲的名号,一般的臣子过继给别人,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功劳和官位来封自己的亲生父母,何况贵为天子呢?天子的父母,必定要有尊崇的封典,应该要再议一议这件事。”
“是,”光绪皇帝连忙说道,“可之前也不是没有封赏,就因为这一层关系在,儿子亲政的时候就醇亲王就进了世1袭1罔1替,这已经是极大的封典了,七叔的府里头,真真正正的与国同休,儿子觉得倒也无需再加什么封典了。”
慈禧太后执意要让光绪皇帝亲政之后再自行册封醇亲王世1袭1罔1替,这件事儿也让外头许多人不满,如今铁1帽子的爵位越来越少,只有那么数得到的几个,可醇亲王也不过是运气好,生了一个皇帝罢了,怎么就得了铁1帽子?为了此事儿,也闹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但是太后执意,再三下懿旨,一定要让皇帝恩赏醇亲王。
“那也不差这么一次封典,”皇太后摇摇头,坚持说道,“确定名号,再上徽号,这才是正理,醇亲王自己上的折子,是他谦逊,可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是改不了的,他谦逊是他的道理,咱们宽仁厚待功臣,就是咱们的道理。”
光绪皇帝惊讶的看了一样慈禧太后,“是,儿子听亲爸爸的,亲爸爸的意思是?”
“皇帝本生考,”太后说道,“有人这么说,我倒是觉得可以,你觉得如何?”
本生考的意思,就是光明正大的说明,皇帝本来的亲生父亲就是醇亲王!皇帝连忙站起来,“这,这,”他倒是有些不知道说什么,惊讶之外都是感动连连,这个时候也委实难开口,感谢?无动于衷?还是高兴悲伤?这个尺度的拿捏,皇帝是难以把握了,只能是说一句,“儿子都听亲爸爸的。”
“皇帝你是个好孩子,之前我就说过,”太后说道,“尊敬不在乎心里还是外头,咱们自己个知道就是,可外头的人呢,最会看风向,若是有什么待遇没做好,哀荣不够风光,瞎想的人就多,你刚亲政不多久,七爷去世的事儿,是一定要办的风风光光,该有什么就有什么,不能让人觉得,皇帝为了顾及我的想法,故意委屈了醇亲王,这一点,你可要明白啊。”
“是,”皇帝十分的钦佩,“亲爸爸为儿子思虑周全,儿子真不知道如何报答亲爸爸。”
“咱们娘俩就不必如此客气了,”太后说道,“其余的,你自己个斟酌的办,只是这个名号,咱们应该要再给七爷起一个,我已经安排了,”她招了招手,让李莲英上前,把一卷黄绫拿出来,“给皇帝瞧一瞧,这个新名号妥不妥当。”
皇帝打开一览,不由得瞪大了眼睛,看清楚之后又是十分疑虑,“亲爸爸的确是给了醇亲王极大的体面,可这样委实怕折损亲爸爸的威信,若是让亲爸爸为难,倒也不必如此了。”
“这有什么为难的,只不过是一个称号罢了,”太后淡然说道,“这也不会为难,毕竟我的意思,皇帝也有这个意思,大家伙都定下来了,也不至于有什么纠纷。”
皇帝感激莫名,眼眶微微湿润,却又不能流下泪来,他清了清嗓子,“是,儿子都听亲爸爸的。”
“这事儿办好了,你的心也能安定一些,”太后看着皇帝说道,“也少了一些烦恼,既然你没有意见,小李子,就发出去吧,发到军机处去,就说是皇帝和我一起的意思。”
“嗻。”
“皇帝你也早些回去,”皇太后微微点头,“朝政的事儿,不能耽误,人死不能复生,痛痛快快的哭过一场也就过去吧。”
“太平湖那边,我过几日入殓的时候再去,今个我也不留你了,你早些回吧。”
“是,”皇帝站了起来,“儿子料理好朝中的事务,即刻就到圆明园来。”
皇帝起身离开,太后笑眯眯的看着穿着玄色朝服的皇帝慢慢的消失在紫色的花海之中,“皇帝的确是知道轻重的,”她对着李莲英说道,“不愿意张扬,但我这么一说,他也能同意,显然,心里还是记挂着七爷呢。”
李莲英也不说话,皇太后继续自顾自的说下去,“念旧情,这应该算是一个优点吧?虽然有些优柔寡断,可这当皇帝的,在我身边,我还是喜欢他仁厚一些。”
醇亲王薨后第三日,皇太后在圆明园之中发出诏书,言明醇亲王有大功于社稷,应称呼为“皇帝本生考”,谥号“贤”字,功劳甚大,应再加封,特旨尊奉其为“渤海国王”,皇帝称之为“亲”,并建陵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十八、追封哀荣(四)()
所以醇亲王是开国第一个宗亲被尊奉为“国王”之人,这原本就是礼仪之事,礼部为了让这个国王如何的名正言顺,又要彰显地位尊贵,委实是绞尽脑汁,翻看了史书记载,才用旧例的方式定下来,言明,国王之贵,还在亲王爵位之上,然后又把各藩属国的国王区分开来。外头人议论,说这个渤海国王,寓意极好,一来有说明是唐朝时候的渤海国之意,二来也有天津之外海渤海之意,何况这个渤海国,原本旧国之地就是在东北,恰如其分的表明这个名号不是随便乱取的。
醇王福晋于是称之为“渤海国王太妃”,这个名号,可比什么太福晋好听多了,当然或许有人说,这不过是一个名号而已,算不得什么,可礼仪之事,有时候争取的无非也就是名号之事,对于普通人来说,所谓的孝礼,或许仅仅限于生养死葬,尊奉其命;而若唤作富有四海,享受一切尊荣的帝王,出了请安问好,物质奉养,他们的行孝方式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无疑都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帝王看中的就是显号尊崇,这不单单是一种华丽而且复杂的政治意识,更是一种不朽的身份确认,慈禧太后知道皇帝必然想要给醇亲王一个尊贵的身份,但是除了谥号外,想要追封为皇帝,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皇帝自己也很清楚,这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绝不可以做的,但是就单纯一个谥号,皇帝心里也有疙瘩,称之为“亲”,又称之为“皇帝本生考”,彰显了光绪皇帝的确出自于醇亲王一支,身份明确;然后又找了一个新的尊号出来,“国王”,渤海国王,虽然没有实际上的封地,但是说起来,一国之王和亲王,还是有所区别的。
醇亲王的丧事办的风风光光,一切都很铺张,虽然奢侈了些,但到底没有逾制,皇帝十分顺心如意,并且也很是感激皇太后体贴入微,知道自己想要追奉生父尊位,但又拘泥于宗法,不好意思采取行动的想法,率先帮着解决了这件事情,至此之后,又特意加了几分孝顺和恭敬,虽然是在紫禁城之中居住,可三天一次,特意要来圆明园请安,端午未至,也率领后妃等人一起到了圆明园安居,又命后宫自皇后以下,日日晨昏请安,不得耽误。后来皇太后自己个不厌其烦,“这天天走马灯似的来我面前晃,倒也不必,到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