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红楼探秘 >

第87部分

红楼探秘-第87部分

小说: 红楼探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愿望。

    可见,无论是璞翁还是宝玉,他们对于死后怎样安葬并不在意,所在意的是自己能不能被世人所理解,自己遭遇的不白之冤能不能得到伸张,历史的真相能不能大白于天下。所以,他依然采用了“隐”的方法,在自己的墓中留下了种种线索,便于人们在发现这座墓葬时,同时也能揭开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

    从发掘的情况看,这个墓葬十分简单,除了干尸身上的朝服外,没有任何的陪葬品,根本看不出是一个亲王的陵墓。埋葬他的人除了在保存尸体上下了一番功夫外,其它都一切从简,完全是按照“薄葬”的意图行事。所以说,这个墓葬与璞翁薄葬的意愿完全吻合,也与宝玉对其身后事的安排完全一致。

    第八、下葬的时间与之前笔者的分析相一致

    根据脂批的“八月泪笔”和璞翁的《哀辞》,笔者分析胤祯下葬的时间应该是在阴历八月和冬至之间,也就是秋冬交替的时节。有意思的是,专家的推测与这个时间完全吻合。他们认为,这具干尸下葬的时间是在深秋季节,这就和笔者的分析不谋而合。这具干尸是不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专家没有做这方面的测试,笔者也不敢下此结论,但其它证据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不管怎么说,上述八点还是让笔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龙袍干尸的真实身份不是别人,就是康熙皇子胤祯。如果这个推测可以得到最终印证的话,那么这一发现就给《红楼梦》作者的历史传奇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让他终于实现了“有始有终”的愿望。(全书完)

    (本章完)

第168章 《》全书内容总括() 
    《红楼探秘》是对《红楼梦》这本书全方位的解读,它是以承认里面隐有“真事”为前提,故而对所隐之事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本书的本质不是文学而是历史,里面的确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真事,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此书乃“实录其事”,“非假拟妄称”。只不过它是以小说的面貌出现,以戏剧的形式加以演绎,故曰“以文为戏”。尽管如此,其“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的性质依然可见。

    笔者经过顺藤摸瓜似的缜密推理,得出这样的结论:里面所隐之事是关于康熙遗诏之谜案,也就是说,谁才是真正康熙指定的接班人。正因如此,真和假成了全书的主线,成了故事的中心,成了贯穿始终的脉络。探索的结果十分惊人,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雍正不是奉诏继位,而是阴谋篡位,十四阿哥胤祯才是康熙指定的接班人。也就是说,四阿哥胤禛是以非法手段夺取了本该属于十四阿哥胤祯的皇位,而后者被前者“半途而废”了。胤祯是康熙朝的第二任皇嗣,由于是秘密立储,立储的诏书被大权独揽的雍正焚毁,使得这段历史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成了一桩历史谜案。

    笔者还发现,《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隐藏这段历史的不是别人,正是被雍正废掉的皇嗣胤祯。为了这本书的完成和传世,他将自己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其中,甚至不惜出家归隐,在民间度过了十九个春秋,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这些非同寻常的经历全部埋在了书中,埋在了“大荒山”下,埋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见天日,还历史一个清白,还自己一个清白,故而“雪”便成了主人公的梦想,便成了作者的夙愿,故曰“雪情”。

    笔者除了对里面所隐之事,以及主人公的身份进行了探索以外,还对作者(主人公)出家归隐之后的身份,《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地点以及创作过程进行了深入挖掘,并一一得出相应的结论。不仅如此,笔者甚至还对其在民间的生活、对外交往的情况、去世的时间以及乾隆与他的关系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探索和求证,得到的结果依然是令人称奇。

    要用“假语村言”隐去一段皇权之争的历史,揭示一个“一损皆损,一荣俱荣”的大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故而,作者的演绎手法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变幻莫测,让人难以把握。但有几个关键点始终不会变,这就是空和色的对立,真和假的对立,情和淫的对立。空和色的对立,指的是高雅和低俗的对立,庙堂和江湖的对立,神圣和儿戏的对立,智者和愚者的对立。真和假的对立,指的是真宝玉(嗣子)和假宝玉的对立,书之表象和书之本质的对立。情和淫的对立,指的是仁和恶的对立,正和邪的对立,是和非的对立。对立的结果要么“西风压了东风”,要么“东风压了西风”,后果不是“一荣俱荣”,就是“一损俱损”,除此不会再有别的可能。而这个“一”指的就是最终坐上皇位的那个人,他是“荣”和“损”的关键。整个故事就是在这些对立中展开,又在这些对立中结束,但历史还会在这些对立中延续,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相。

    (本章完)

第169章 、《》每一卷的内容提要(1)() 
    关于《红楼梦》所隐何事的结论,寥寥数语即可说清楚,但探索的过程却不是寥寥数语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漫长过程。作者将真事化整为零,散落在书的各个角落,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将其掩盖的严严实实,天衣无缝。要想把它完整的找出来,就要一步一步的加以甄别,一步一步的加以厘清,一步一步的加以推理,一步一步的加以论证,否则谁会相信你说的是真的呢?

    《红楼探秘》总共十八卷,每一卷都是这个过程的组成部分。它首先要论证此书具有两面性,这是它与其它小说不同的地方。接着还要证明里面确有真事隐藏其中,“索隐”不但需要,而且必须。最后才是探索作者的“一把辛酸泪”究竟指的是什么,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论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用作者之矛攻作者之盾。“假语村言”是作者之盾,埋线伏笔,托言寄寓是作者之矛。只要我们找准方向,用其之矛攻其之盾,真相自然就会水落石出。下面就是每一卷的内容提要。

    第一卷、贾瑞照镜之谜

    这一卷主要论证《红楼梦》的两面性,如果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后果与贾瑞照镜无异——不仅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此书。这样的结果,对作者,对读者都是莫大的遗憾。作者正是通过这个情节,告诫读者千万要以辩证的思维看待红楼梦,切不可像贾瑞一样,抱着镜子的正面不放,以假当真,把自己送上一条不归之路。

    贾瑞照镜的精彩之处在于,镜子两面所呈现出的因果关系,镜里镜外所透出的深意,贾瑞正照“风月鉴”所导致的后果。空和色在这里水火不容,真和假在这里此消彼长,而我们也只有一个选择,要么空,要么色,二者不可兼而有之。这一回是作者对读者所进行的启蒙教育,贾瑞是个反面教材,为我们的解读敲响了警钟。然而,作者的“苦心设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结果贾瑞照镜的悲剧在我们身上一再上演。

    第二卷、“真事隐去”之谜

    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形成了“索隐”和“考证”的对立,前者承认里面隐有真事,后者则坚决否定这一点,二者谁也说服不了谁。笔者通过甄士隐和贾雨村大起大落的故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真事隐去”是客观存在,并非作者假拟妄称,故弄玄虚,故“索隐”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这样做的问题。这就为名正言顺的探索真事,提供了依据,开辟了道路。

    在甄士隐和贾雨村角色相互转换的故事中,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转换的起因——英莲,一个是转换的结果——娇杏。甄英莲代表极其敏感的真事,所以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必须舍之。娇杏代表真事之幸,作者之幸,此书之幸,故曰“侥幸”。对甄士隐而言,这个“幸”来自贾雨村,来自“荒唐言”,来自世俗喜闻乐见的才子佳人故事。所以,贾雨村和娇杏顺利的走到了一起,二人的成功结合,意味着在贾雨村得到侥幸的同时,甄士隐也得到了侥幸,因为甄贾相辅相成,互相依托,互为表里。

    在贾从无到有的过程中,甄也从有到无,这个巨大转变看似对甄不利,其实不然。甄把自己的东西全部放在了贾的身上,让他为自己负重,让他为自己承担风险,让他为自己开辟通往天堂的道路,而他则无羁无绊,无牵无挂,在红尘中潇洒行走一回,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最终,甄和贾顺利完成了角色转换,贾得到了侥幸,在世俗之地着实火了一把,而甄同样也得到了侥幸,成功的隐身幕后,成了逍遥自在的神仙。这恰恰说明:“假语”从无到有,“真事”从有到无,完全是刻意为之的结果,并非是天灾人祸所致。但“无”不等于没有,它只是改变了存在的形态,不能一望即知,而是要透过胡牵乱扯的假语,透过层层人为设置的屏障,才能发现它的存在,发现它的真相。

    第三卷、《红楼梦》姓“戏”还是姓“史”之谜

    这一卷的重点在于:《红楼梦》是小说,还是历史?作者是如何定位他自己这部作品的呢?笔者通过对《红楼梦》、《情僧录》、《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这五个书名的解读回答了这个问题。

    1、《红楼梦》——一块藏之荒山的宝玉

    书的来历作者借用女娲炼石的故事加以说明,其中透出了这样信息:它具有非凡的品质,担负着“补天”的历史使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孤品。其外表柔弱纤细,但内心却无比强大,具有超强的震撼力。元春的灯谜诗:“能使妖魔胆尽催,身如束帛其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说的就是它这种表里不一的特性。

    这块石头在“大荒山”上炼就,不得不与“无稽崖”为伍,恰恰说明它是被藏在“大荒山”上的一块宝玉,是埋在沙漠里的一颗珍珠,有缘者方能与之相会,无缘者也只能望“山”兴叹而已。(待续)

    (本章完)

第170章 、《》每一卷内容提要(2)() 
    2、《情僧录》——一本微言大义的醒世录

    作者通过空空道人“访仙求道”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其对石头之情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从大惑不解到了然在胸的过程。这个过程作者把它归结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这个过程是既知其一,又知其二的体现:“因空见色,由色生情”是知其一,“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是知其二。这与贾瑞照镜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完全不同。作者正是想以此说明,空空道人看书的方法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因而其求道而得道,成为了“情”中之人。

    那么,空空道人从石头记中得到的真相是什么呢?就是与朝廷,与君王有关的内容,作者称之为“指奸责佞、贬恶诛邪”,“君仁臣良,父慈子孝”之类。从这些内容可知,《石头记》并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书,而是一部微言大义的政治书籍,故空空道人将书名改为《情僧录》,以此来强调其庙堂的一面,神圣的一面,高雅的一面,真实的一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